世界近代史分期
- 格式:docx
- 大小:25.29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部分世界近现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分期和结构1.资本主义制度兴起时期:14-17世纪中期经济上欧洲资本主义从萌芽进入資本原始积累时期,政治上揭开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工场手工业发展和封建主义革命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
3.工业化初期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19世纪前期——19世纪后期。
4.垄断资本主义初期: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
(即:19世纪70年代——一战结束)。
5.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和危机时期:20世纪前期——20世纪中期(即:1929——1945年)。
6.两极格局和三个世界:1945——1990(1945——1960年以两极格局为主,1960年以后是三个世界。
)7.新旧世界格局交替时期,1990年以后。
注:世界历史按三条线索复习:⑴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
⑵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⑶社会主义的发展演变。
二。
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政治情况:近代不同时期,资本主义政治运动有不同的特征1.第一个时期(14-17世纪),是近代资产阶级开始进行革命和改革的时期。
政治上仍以封建统治为主要特征,对此有冲击的事件是:宗教改革、尼德兰革命。
宗教改革中:⑴使民族国家的概念更加鲜明,民族意义更加明确。
⑵使一些国家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如:英国。
⑶天主教会的势力被削弱,冲击了封建政治,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创造条件。
如尼德兰革命。
注:由于尼德兰革命中的立法特征不如后面的资产阶级革命鲜明。
所以不能成为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前期)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的共同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资产阶级革命结果的认识:最本质的是从“人治”到“法治”的变化;从“臣民”向“公民”的变化。
如:英国的《权利法案》,法国的1791年宪法、美国的1787年宪法。
(注:1998年高考多选题中引述了恩格斯的话,“资产阶级革命主要为上层建筑的革命”。
)3.第三个时期:{19世纪前期-19世纪后期}此时期,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已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世界近代史整理:方睿审核:陈家乐时间2017年9月15日星期五第一部分阶段特征及新课标卷相关题目一、世界近代史的分期(1)14世纪——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兴起阶段(2)17世纪——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3)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4)19世纪后期——1917年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二、重点整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一条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四个阶段——雏形出现→扩大→初步形成→最终形成四件大事——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三、【阶段特征或史实】第一阶段:资本主义的兴起萌芽时代(14世纪至16世纪初)——向工业文明迈进时期(一)核心内容:人的解放,世界的解放(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人”和“世界”的被发现,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经济: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欧洲出现(意大利)。
开辟新航路(1500年前后)和殖民掠夺扩张,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开始出现世界市场雏形,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政治: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天主教会)--宗教改革(1517年)斗争,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
思想:文艺复兴(14-17世纪)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哥白尼、伽利略)。
对外关系: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掠夺扩张。
第二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18世纪中期)——工场手工业时期-现代化起步-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时期(一)核心内容:构想、构建理性王国,革命时代,科学诞生。
(二)阶段特征:总体特征: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政治: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17-18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40-1689年)、美国独立战争和共和制的确立(1775-1787年)、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工业资产阶级还未真正掌权,处于劣势,世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
世界史近代、现代、当代怎么划分
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三部分按时间和事件划分为:
1.世界古代史(三四百万年前—约公元15世纪)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2.世界近代史(16世纪前后—20世纪初)世界近代史是16世纪前后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3.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
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把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扩展资料:
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至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
这种主要基于欧洲历史的分期,在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
有不少史学家又在三时期之后加上“当代”或“现代”,从而形成四阶段分期法。
马克思主义史学也采用四阶段分期法,其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与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者有本质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对世界史的分期,一般都以“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现代”则是指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一个新的时期。
一、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的几种观点一般说来,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许多国家的学者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几个部分.在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上,人们通常有大体相同的认识,认为这是一段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划分上,却众说纷纭.我们常见的一种观点是认为世界近代史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日益没落的历史,因此,世界近代史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到1919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在这277年中,以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为界,分为第一个时期(即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先进国家取得胜利和确立的时期)和第二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变为帝国主义的时期).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政治挂帅,强调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形成,第一次在欧洲宣告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资本主义时代由此开始.时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处于垂死,腐朽和没落状态,人类社会面临着社会主义的前夕.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整个欧洲和世界的革命运动,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世界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在此交替.在第一个时期,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使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得以相互适应,促进了社会发展.而在第二个时期,世界近代史的只要内容是阐释资本主义走向日益没落,垄断的出现使社会化的生产与私人占有制现象日趋明显,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趋于越来越不相适应,社会危机此起彼伏,社会矛盾愈加激烈并不可克服,无产阶级充当了资本主义掘墓人的角色.这种观点源于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被我国学者接受和发挥.在我国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中,它具有传统性,反映出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认识和研究水平和状况.这与当时国内外政治气候和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的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中,周一良等主编的《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和王荣堂等主编的《世界近代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是权威性教材,它们都持这种观点,此外的有关教材虽难以记数,但观点大体雷同.还有一些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上,试图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期方法.在这些分期法中,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基本相同,主要是对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有不同理解和意见,大体可归纳如下:1、开始于1492年地理大发现.美国进步历史学家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一书中曾有此一说,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2、开始于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学者们的依据是恩格斯曾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将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称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起义.3、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们的依据则是来自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意大利版序言.恩格斯指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4、开始于16世纪尼德兰革命.这不仅根据16世纪尼德兰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以资产阶级的胜利而告结束的革命,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这场革命后建立的荷兰共和国是"17世纪资本主义标本国家".5、开始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其源于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号》一文中曾明确地把1789年法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些观点在学术界被视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但均未产生多大影响.在思维和方法上,这一系列观点有一共同特点,即选择某一被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事件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从8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演进,特别是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得以深入,以往认为资本主义正走向死亡的看法逐步被修正.学者们注意到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种种可致它死地的弊病和矛盾,但是,这种社会拥有某些其他社会所没有的机制,对社会中存在的危机起到消除,化解,缓和等作用.学者们在对现有的分期法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在由王觉非等主编的,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里,著者们提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法以1500年为起点,以1900年为终点.它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1、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而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和事件的开始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有关,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起欧洲的商业革命的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这又对于西欧的工业化产生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因此,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2、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而地理大发现后出现的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则是打破世界上各国,各地区及各民族之间相对隔绝和促成世界一体化的最初活动,因此,在这意义上,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也是适合的.3、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等,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可见,以1500年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以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对中世纪史与近代史进行的分期断限.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4、逐步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的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约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际.因此,1900年可以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以此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显然是适宜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从宏观考察在世界近代史期间世界是如何由隔绝状态演进为互相倚伏和互相影响的整体,力图在体制,结构及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改进.王觉非先生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中进一步对此进行了探讨和阐述.这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接受.我国现行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既采用了这种观点.总而言之,每一种观点的形成都与客观环境有关,其内容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科学性与不完美性总是相伴而行.它们的变化和异同及相互扬弃体现出在历史学的研究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尊重客观,仔细求证和大胆争鸣赋予历史学以活力.二、俄国1905年发生了两件大事:1、1905年的俄日战争,以俄国战败蒙辱而告终;2、1905年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引发大规模城市暴力活动;史称1905年革命,它被列宁称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世界历史分期简介
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在世界历史的分期问题上莫衷一是。
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以人类历史一体化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作为分期标准,将世界历史划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这种分期法提倡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摆脱地区、国别和种族的偏见,代表了史学界的新趋势。
其具体分期如下:
(一)世界古代史:自远古有人类以来至公元1500年。
此期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二)世界近代史:1500年的地理大发现至1900年帝国主义的形成。
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三)世界现代史:1900年以来。
这一时期是人类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和取得空前发展的时期。
在20世纪上半叶,人类两次惨遭世界大战的浩劫。
在下半叶,是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和一体化的时期。
二、以社会形态的更迭为主要依据,把人类历史的发展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
其中,古代史又分为上古史和中古史。
上古史以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为主要内容;中古史(在欧洲又称之为中世纪)
以封建社会为主要内容;近代史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和发展为主要内容;现代史则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平行发展为主要内容。
三、以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作为分期的主要依据,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
世界近代史知识结构(1640-1917年)1.什么是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时期:时限:14-16C特征: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主要历史事件:②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时限:16中-18C末特征:封建制度的衰亡,资本主义的成长主要历史现象:③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时限:18末-19C后半期特征: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主要历史现象:④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世界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时期)时限:19C后半期-20C初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完全形成主要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工运组织性增强,以合法斗争为主、民族解放运动卷席亚非拉三大洲、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2.时限及特点: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3.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本质区别:①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②公民取代臣民;③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
16世纪前后,世界进入由古代到近代的转型期,即由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
应在掌握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前资本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的生产目标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带有闭塞性,发展滞缓。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实现利润、增殖资本为目的的经济,面向市场,具有开放性特征,充满活力。
它必然会不断地侵蚀以农为本的自然经济,不断占有农本经济的阵地,突破地理的自然界限和国家疆域,几乎无止境地向可能达到的各个角落扩展,最大限度地为销售其商品而开拓市场。
界史讲义(近代史部分)一、近代史概念: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二、世界近代史的时间断限:从14、15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三、世界近代史的分期:1.以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划分,大致分为四个时期: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迅速发展时期:(14~16世纪)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18世纪)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19世纪上半期~中期)⑷.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以生产力的发展划分,大致分为三个时期:⑴.工场手工业时期:(14、15世纪手工工场出现~英国工业革命前夕)⑵.蒸汽机时代:(英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夕)⑶.电气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前)3.以资本主义发展划分,大致分为⑴.早期资本主义:14~18世纪上半期⑵.自由资本主义: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⑶.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19世纪末20世纪初四、世界近代史主要容:三方面。
⑴.资本主义发展史: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⑵.共运史: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⑶.民族解放运动史: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五、世界近代史的四种基本矛盾:⑴.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矛盾;⑵.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⑶.资本主义宗主国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矛盾;⑷.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16世纪前后的世界历史发展:1.特征:封建制解体,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开始向近代迈进;2.特点:⑴.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并迅速发展。
14、15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并发展;⑵.政治上:封建制解体。
新兴资产阶级掀起文艺复兴、改革运动,封建天主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尼德兰革命,资产阶级开始夺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国;⑶.对外关系上: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统一的人类历史,全球化步伐启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进行;⑷.国际关系上:亚洲逐渐落后于西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中心开始转移,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⑸.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思潮崛起,冲破神学蒙昧主义的束缚,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和唯物主义科学研究方法推广;△.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的产生:1.原因:⑴.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是根本原因:⑵.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经济结构变化:⑶.商品经济发展,市场扩大:⑷.小生产者分化,商业资本推动:2.表现: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世界近代史复习线索(一)一、分期:14—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
世界近代史就其社会发展阶段而言,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度的历史。
世界近代史连同其序曲阶段大体可分三个时期:1)14、15—17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产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
2)17世纪中期—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并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时期。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方式或途径归类和比较:三、同类方式或途径的比较:1、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附:比较英、美、法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1)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遇到阻碍。
英法的阻碍来自内部的封建专制统治;美国的阻碍来自外部的英国殖民统治。
2)直接原因:都是反动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英法是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造成政治危机或财政危机;美国是英国殖民当局对北美人民的反抗实行高压政策。
3)领导力量:资产阶级都发挥领导作用。
英、美是资产阶级和同盟者结成联合领导;法国基本上由资产阶级的三个阶层相继领导。
4)特点: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的革命方式,人民群众是主力军,斗争激烈曲折。
英国经历两次内战;美国的革命以独立战争的形式出现;法国人民在革命中既举行反对国内封建势力、倒退倾向的武装起义,又进行抗击外国干涉的民族自卫战争。
5)文献:都产生了纲领性的历史文献。
英国的《权利法案》为英国近代君主立宪制奠基;美国的《独立宣言》表达了立国信念,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成为革命的思想纲领。
6)影响:三国革命都以胜利而告终,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深远意义。
三国都通过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
其中,英国革命长期曲折,革命政权先是共和制后实行君主立宪;美国革命经历了由偌变强,转危为安的艰难历程,革命后建立共和制的联邦政府;法国革命的阶段性较为明显,革命政权先保留君主制后建立共和国。
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是什么?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手工业时代(16世纪——19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形态在16世纪成为一股显见的潮流,这个世纪出现的宗教改革,德国的农民战争,新航路的开辟、尼德兰革命、英圈地运动的扩大、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重商主义的兴起等现象,无一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和后果。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还处在童年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还没有明显分开,基本上商业资本控制工业,两种类型的手工工场,即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都是由商人开办的(分散的手工工场是多数,集中的为数甚少)。
商人作为早期的资产者,不仅控制着工业,而且其上层即大富翁还逐渐成为金融家,这就是金融资产阶级,也被称为大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主要是通过包税和放国债发迹并形成为一个阶层的)。
他们是整个资产阶级当中的最富有、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阶层。
商业资本控制工业,金融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中雄踞首位,并不意味着工商业发展平平,少有起色;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水平已相当可观,进出口贸易也相当发达,17、18世纪的商人们,尤其是组成海外贸易的商人们,奔波于世界各地扩张殖民,谋求霸占市场和原料场地。
三次英荷战争,英法十年战争等国际战争,本质都是商业战争,争夺市场,达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过来也可证明工商业的发展已达到了前所没有的高度,国内市场的容量已难以满足其需要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是当时经济领域的大趋势,以圈地运动为例,说明英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瓦解过程。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封建土地所有制被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所取代。
经营方式的改变:建立资产阶级农场和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
阶级结构的变化:新贵族的形成,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领导作用。
劳动力条件: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自由劳动力。
政治:那时的资本主义力量也同样处在童年时期,已建立起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才四个,其余国家和地区都还处在封建主义或封建主义之前的发展阶段,从力量对比来看,资本主义所占的分量实在是微乎其微,不过,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它的生命力是强劲的,它终将取代前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趋势是无法阻挡的.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基本上不外乎革命与改革两种方式,英、法等国是通过革命的方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但是多数国家走的是改革的道路,革命常常能显示出将封建统治一举击溃的威力,这是改革的方式难以比拟的,因为改革基本上是由具有明智头脑和长远眼光的原封建统治者进行的,由于不发生政权易手的斗争,就使得改革的方式有着演进、温和的特色,而且其措施都是首先从经济方面着手进行,一时间极少涉及政治方面。
一、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的几种观点一般说来,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许多国家的学者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几个部分.在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上,人们通常有大体相同的认识,认为这是一段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划分上,却众说纷纭.我们常见的一种观点是认为世界近代史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日益没落的历史,因此,世界近代史从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开始,到1919 年俄国十月革命为止.在这277 年中,以1871 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为界,分为第一个时期(即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先进国家取得胜利和确立的时期)和第二个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变为帝国主义的时期).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政治挂帅,强调以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因为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形成,第一次在欧洲宣告新社会政治制度的诞生,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资本主义时代由此开始.时至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帝国主义,处于垂死,腐朽和没落状态,人类社会面临着社会主义的前夕.1917 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整个欧洲和世界的革命运动,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世界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在此交替.在第一个时期,世界近代史的主要内容是论述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使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得以相互适应,促进了社会发展.而在第二个时期,世界近代史的只要内容是阐释资本主义走向日益没落,垄断的出现使社会化的生产与私人占有制现象日趋明显,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趋于越来越不相适应,社会危机此起彼伏,社会矛盾愈加激烈并不可克服,无产阶级充当了资本主义掘墓人的角色.这种观点源于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后被我国学者接受和发挥.在我国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和研究中,它具有传统性,反映出50-80 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认识和研究水平和状况.这与当时国内外政治气候和环境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的高校世界近代史教材中,周一良等主编的《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 年版)和王荣堂等主编的《世界近代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版)是权威性教材,它们都持这种观点,此外的有关教材虽难以记数,但观点大体雷同.还有一些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上,试图独辟蹊径,提出了一些新的分期方法.在这些分期法中, 世界近代史的下限基本相同,主要是对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有不同理解和意见,大体可归纳如下:1、开始于1492 年地理大发现.美国进步历史学家福斯特在《美洲政治史纲》一书中曾有此一说,认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2、开始于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学者们的依据是恩格斯曾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将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称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起义.3 、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学者们的依据则是来自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意大利版序言.恩格斯指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4、开始于16 世纪尼德兰革命.这不仅根据16 世纪尼德兰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以资产阶级的胜利而告结束的革命,而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称这场革命后建立的荷兰共和国是"17 世纪资本主义标本国家".5、开始于18 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其源于列宁在《打着别人的旗号》一文中曾明确地把1789 年法国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些观点在学术界被视为" 百家争鸣" 中的一家,但均未产生多大影响.在思维和方法上, 这一系列观点有一共同特点,即选择某一被认为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事件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从80 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演进,特别是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得以深入,以往认为资本主义正走向死亡的看法逐步被修正.学者们注意到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种种可致它死地的弊病和矛盾,但是,这种社会拥有某些其他社会所没有的机制,对社会中存在的危机起到消除,化解,缓和等作用.学者们在对现有的分期法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在由王觉非等主编的,作为"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的《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里,著者们提出世界近代史的分期法以1500年为起点,以1900年为终点.它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1、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而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和事件的开始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有关,特别是地理大发现直接诱发起欧洲的商业革命的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这又对于西欧的工业化产生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因此,以1500 年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合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2、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而地理大发现后出现的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则是打破世界上各国,各地区及各民族之间相对隔绝和促成世界一体化的最初活动,因此,在这意义上,以1500 年为世界近代史的起点也是适合的.3、1500 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等,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可见,以1500 年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以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对中世纪史与近代史进行的分期断限.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4、逐步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的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约当19世纪末20 世纪初之际.因此, 1 900年可以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以此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显然是适宜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从宏观考察在世界近代史期间世界是如何由隔绝状态演进为互相倚伏和互相影响的整体,力图在体制,结构及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改进.王觉非先生在"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 《欧洲五百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中进一步对此进行了探讨和阐述.这种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接受.我国现行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既采用了这种观点.总而言之,每一种观点的形成都与客观环境有关,其内容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科学性与不完美性总是相伴而行.它们的变化和异同及相互扬弃体现出在历史学的研究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言,尊重客观,仔细求证和大胆争鸣赋予历史学以活力.二、俄国1905 年发生了两件大事:1、1905 年的俄日战争,以俄国战败蒙辱而告终;2、1905 年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引发大规模城市暴力活动;史称1905 年革命,它被列宁称为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说,即以尼德兰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很简单,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但由于尼德兰革命的影响很小,所以很多人不以为然。
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英国革命虽比尼德兰革命晚•个多世纪, 算不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耍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因此可以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三是”1500说”。
越來越多的人支持这种观点。
他们认为,在16世纪,即新航路开辟前后, 人类历史发生了巫耍转折。
在这Z前,人类基木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民族才真正融合在一起。
也正是随肴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在欧洲才真正发展起来。
因此在16世纪前后,人类开始了近代的历史。
近代”是一个学术名词,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収决丁•如何定义”近代”。
不同的定义,对应不同的开端,通常谈不上谁对谁错,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助于研究,以及是否得到公认。
我国中学课木屮的”世界近代史”,是继承前苏联的定义,也就是一部资木主义的兴衰史。
它的开端是英国内战,或者是尼徳兰资产阶级革命,它的终结则是前苏联的诞牛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这个定义诞生的年代,前苏联学者们乐观的认为社会E义很快就会取代资本K 义,因此会卜这样带有很强政治色彩的定义。
但以今人的眼光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的诞生显然不是资本主义衰落的标志。
西方主流历史学者很少使用”世界近代史"这样的字眼,毕竞世界各地的发展进程是不同的。
他们通常把欧洲的文明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中世纪和现代,而我们所说的近代,人致对应在西方所谓的”现代早期“。
占代指《荷马史诗》的记述到酋罗马帝国的灭亡,但是中壯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却右很多种说法。
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是三个标志性的事件,因此这道分水岭通常被认为是十五和十六世纪的漫长岁月。
至于”现代早期”结束的标,忐, 酋方比较流行•观点是”工业革命“,也有”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几种说法。
至于英国内战和苏联的诞生,很少有学者视其为划时代的里程碑.所谓1比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它应该是•件划时代的人事,这件事发生前后,世界的整体格局乃至各国的面貌当冇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英国内战,不耍说影响亚非拉各大洲,就是在西欧,它的声音也很小。
英国的近邻法国直到一百五十年之后才爆发大革命,摧毁封建君主制,并通过京破仑战争把新思想散播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它的影响,远比英国内战的影响耍大得多。
至于文艺复兴、地理人发现和宗教改革三件人事,地理人发现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影响迟至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Z后才凸现出来,至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丁•中国的影响主耍都是间接的,特别足宗教改革,对于中国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但它在欧洲历史上的地位,却髙于文艺复兴甚至是地理大发现,因为解放思想,摆脱教会的束缚,是欧洲振兴的前提条件,宗教改革前后的欧洲,真称得上是判若两人。
有关世界近代史发展主线和历史分期的争论历史的发展主线和分期是两个密切关联的审耍问题-以不同的历史现象作为历史的发展主线,往往会伴随产生不冋类型的历史分期法,而这两个问题乂涉及到能否科学地认识历史,正确地总结和阐释历史的经验教训、发展规律、各种复杂的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因此历来是史家们研究讨论的重点。
一、阶级斗争史观与世界近代史的历史分期由于受前苏联史学的影响,在"文革"前的十余年中,以阶级斗争和政治兴替作为历史发展主线的观点在史学界十分盛行。
其论据是:第一,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已清楚地阐明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