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新课标人民版)
- 格式:pdf
- 大小:258.81 KB
- 文档页数:13
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三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复习提纲)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的背景: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⑵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⑶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⑷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三民主义的提出:⑴1894年11月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⑵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⑶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内容关系来源具体主张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前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
积极:局限:(见下面)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补充发展平均地权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4、三民主义的评价:⑴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①三民主义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③这些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三民主义实践及结果:⑴实践:①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③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先后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维护民主共和。
诚信中学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科)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齐物”、“逍遥”。
法家韩非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重难点复习纲要专题一【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纲要】一、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背景: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意义: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使中国后来出现了思想文化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
2、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和思想文化兼容并包与宽容开放的特点。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二、儒学发展(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政治原因儒家思想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被统治者作为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加以利用。
其政治原因在于: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也要求在思想文化上加强专制。
三、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内涵和当代社会应取的态度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后,后代又对儒学加以继承和创新,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儒学的内涵和核心始终如一。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涵盖了做人的全部规范)、“礼”(要求人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和要求,本质上是建立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等级秩序)。
就其内容来说,儒家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主张实行德治,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服务于当时社会;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正是由于儒家学说的内容及其自身的发展变化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和扶植。
必修三知识整理复习(核心知识) 整理人:尹凤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一、魏晋南北朝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三教相互影响、发展隋唐时期隋朝: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唐朝:三教并行政策,挑战儒学正统地位第4课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离经叛道”的李贽生活经历:求学做官入狱性格特点:“离经叛道”思想代表作:《焚书》、《藏书》思想主张挑战孔子,揭露道学家虚伪;击传统观念评价:具有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小结: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时代背景:希腊工商业发展繁荣,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平民的地位提高。
二、主要代表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观点的异同(1)共同点:都把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探究的对象,由“自然”转向“自我”,由“神本”转向“人本”。
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与智者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主张“知识就是道德”;反对智者学派的为我主义和怀疑主义,认为真理应该有客观标准。
②智者学派主张民主政治,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知识、有道德的少数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第6课一、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的背景:西欧商品经济发展,意大利各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意大利所具有的古代希腊罗马丰厚的文化遗存。
(2)实质: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3)成就:二、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与经济掠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因);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教会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直因)。
2、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不是靠善行来赎罪。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反映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符合新兴资产阶级进行原始积累的需要。
(2)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文。
“选考”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历史)必修专题 内容 必考 加试必修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b(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基本要求: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对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说明:启继承禹的地位表明“家天下”制度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政治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维护了当时周王朝的统治,也突出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突出标志”“ 商朝的政治特点”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b(2)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基本要求: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说明:学生在学习时应依据“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必修一 响”这条主线,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朝议制度”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b(2)唐朝三省六部制 b(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b(4)元朝行省制度 b(5)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c(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 d基本要求: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发展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主要是通过学习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些史实,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人民版历史新教材必修三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儒家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被称为“六经”。
2、孟子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3、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重要特点。
李悝所著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5、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将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6、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提出非攻、尚贤等一系列主张。
这些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
二、儒学的兴起1、秦的“焚书坑儒”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隋唐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三、宋明理学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2、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理学又称新儒学。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建立了系统得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明末清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领域出现了活跃的局面,使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2、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王夫之从三个方面批判了秦以来的暴政,第一、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第二、帝王独尊石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第三、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三)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三)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它们分别在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1、三民主义(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提出)2、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提出)(三)总体评价:(二)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三)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四)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二)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一)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的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专题六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复习提纲)第一节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古希腊“智者”运动一、第一阶段:智者学派—1.产生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背景:⑴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
⑵希腊个人主义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性质:是一场反对旧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
4.探讨问题:探讨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
5.智者含义: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
6.言论特点:⑴言论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⑵注重实利。
⑶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
7.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⑴思想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
⑵评价: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⑶作用:启蒙作用。
1.研究范围:道德哲学。
2.教学方法:诘问术(“助产术”)3.重要主张:⑴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与智者学派不同)。
⑵强调人类的理性,否定绝对权威(与智者学派相同)。
⑶“认识你自己”。
(他在哲学上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⑷“美德即知识”。
4.被判死刑:既遵守了城邦的法律,又捍卫了思想自由和人格的尊严。
5.评价:⑴马克思:“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
⑵德菲尔神谕: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
⑶启蒙思想家:把他视为先驱和战友。
1.产生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创始人:芝诺(因他在斯多亚画廊讲学而被称为斯多亚学派)3.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塞内卡等4.哲学划分:⑴哲学划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三部分,其中以物理学和伦理学最重要。
⑵物理学:即自然哲学,阐述自然与人的关系,也揭示人与人的关系——逻各斯。
5. 逻各斯思想:逻各斯即规定着的理性。
力。
⑵逻各斯是一个贯穿万物的永存不朽的理性;⑶人与自然都产生于最高理性(逻各斯),人人与生俱来带有理性。
——得出结论:人人生而平等6.历史意义:⑴第一次系统论述人类生而平等理论。
⑵第一次论证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探究一: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智者学派有哪些异同?相同:都把人类社会作为研究主体,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不同:苏格拉底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