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社区护理干预
- 格式:ppt
- 大小:208.00 KB
- 文档页数:15
第9章心脑血管疾病的社区预防和护理干预【教学目的】1、了解慢性病预防在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中的的地位2、了解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点3、熟悉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主要表现4、掌握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社区三级预防【教学重点、难点】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的社区三级预防【学时分配】180分钟,其中讲授90分钟、健康教育设计与实施90分钟【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提问、角色扮演实践【教学资源】教材《社区护理(何坪)》参考资料《社区预防与保健(陈锦治)》多媒体课件、健康教育资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死亡原因顺位图表,讲解慢性病对人类健康人威胁1、死因顺位2、共同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3、WHO的健康的“四大基石”州吉首市、娄底市冷水江市和郴州市安仁县。
卫生部20日公布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据30个市和78个县死因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前10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病、精神障碍、神经系病,前10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0%。
农村居民前10位死因及顺序有所不同,为呼吸系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损伤及中毒、消化系病、泌尿生殖系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肺结核、精神障碍,前10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1.9%。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传染病的死因顺位已从1952年的第1位降到2004年的第10位之后展示课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护理——心脑血管疾病的社区预防和护理干预学习新课展示课件设疑: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高血压病高血压“无声的杀手!”展示分课题:心脑血管疾病之一: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设问:血压持续升高如何判断?一、流行病学特点1、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调查资料:中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8%,即我国在15岁以上的人群里每5个人就有一个高血压,估计全国高血压病人数为1.6亿。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区护理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 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及人口老龄化, 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已成为人们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威胁之一。
在慢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日常的护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帮助病人解除痛苦,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2]。
因此, 护理工作必须从医院内的服务扩展到社会, 深入社区, 走进家庭,向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护理服务, 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1 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特点[3]1.1 潜伏期长高血压病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可能有几年至十几年血压升高的病史。
在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作用下, 往往要经过数年至数十年患者才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
在出现症状以前患者往往对易患因素并不重视。
1.2 病程长, 不易根治, 需要长期的医疗及护理慢性心血管疾病不仅造成患者身体上的损伤, 而且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慢性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 医疗费用急剧增加, 生活不能自理, 需要专人照顾, 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1.3 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多数慢性心血管疾病由多种病因长期作用而致病。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 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和护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2 社区护理的必要性[4-5]2.1 开展社区护理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慢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长期性必然对患者本身及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独生子女将面临着赡养两对老人的局面, 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而这个负担将由家庭转给社会。
慢性心血管病人处在反复“住院-出院”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2.2 开展社区护理有利于慢性心血管病人的康复慢性心血管疾病一经诊断均可在社区进行治疗护理和康复。
病人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里会感到安心舒适, 可以与家人在一起, 得到家属、朋友的关照, 同时病人不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各种权益不受限制, 对慢性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心血管科护理的重点及干预办法一心理护理患者通常会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等不良情绪。
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情绪都是由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压力所致。
其中心理作用占据着重要的部分。
每个人在患病都会不安,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往往他们承受的压力比较大,而这样的压力对心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进行护理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各个环节,对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患者进行心理观察干预,使之能够在放松中接受治疗。
同时打破一些患者对于自己病况的不乐观的看法,让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以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
心理的变化往往同环境息息相关。
创造良好的治疗氛围,用一种家的温暖去感染患者,放松心态,而不是用冷冰冰的仪器去包围原本就对自己身体深深担忧的患者。
家的氛围可以让患者感受来自护理人员的悉心关切,这对病情的缓解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换位思考从传统工作的角度来说,护士的工作就是执行医生开出的医嘱。
在提倡护理工作人性化的今天,除了要执行医嘱之外,护士还应多了解自己所管辖患者的生活、性格特点,把自己除了是护士还是晚辈的角色体现出来,与患者的和谐沟通有利于向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宣传,指导疾病治疗,同时也有利于工作得到配合并顺利开展。
首先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是喜欢安静还是喜欢热闹,是顽皮型还是抑郁型,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营造良好、温馨的气氛,而不是给患者冷冰冰的感觉;应给患者天使般的印象,而不是某些媒体宣传的“魔鬼”恐惧感。
其次,了解患者的衣、食、住、行习惯,针对病情有目的地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恶化的几率。
在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急救患者就是心功能不好的老年患者,在天气转冷或者日夜温差大的时候不注意保暖,容易引发严重心力衰竭,因而,对那些自以为身体还可以的、比较倔强的老年人就要注意劝说的方式,但最终目的是要其注意穿衣保暖。
最后,对患者的关怀可以延伸到对其家人的了解。
很多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被发现存在害怕孤独的心理,其主要原因是子女工作忙,老人又不好意思开口,此时医护人员除了要帮助老人解决心理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一个专业医疗工作者的身份对患者家属进行善意提醒,使其配合患者的治疗。
护理论文社区心血管疾病危险人群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而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关键的健康管理职责。
因此,对社区心血管疾病危险人群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干预的指导意义。
社区心血管疾病危险人群通常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其中往往伴随着高龄、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
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了解,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建立有效的健康教育体系。
社区护理干预的核心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同时,建立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
社区护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例如,针对高血压患者,护理人员可以定期测量血压、监测用药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对于糖尿病患者,则需要关注血糖控制、饮食调节等方面的护理。
通过规范的护理服务,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管理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加强社区卫生管理和监测。
社区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人群的监测和跟踪,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提供必要的干预措施。
同时,建立健全的社区卫生档案系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治疗方案等,为护理人员提供参考依据,实现全程管理和个性化护理。
最后,加强社区与医疗机构的联动合作。
社区护理和医疗机构之间应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患者的无缝转诊和协同护理。
通过定期组织多学科会诊、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社区心血管疾病危险人群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