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发善心发善愿和放下修行
- 格式:docx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1
佛教与心理健康
很多人都会觉得佛教是学佛者的宗教,佛教与普通百姓的心理健康应该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 真正理解佛教思想以后你会明白,佛教的思想和修行其实就是如何放下内心的困惑,达到心理的健康,同时,通过发善心,发大愿, 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成就自我的过程.
请大家想一想, 不同国家,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产生各种各样却又类似的心理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人类具有的相同的念在起作用,如:贪念,欲念,痛念,苦念等等. 因为这些相同的念在内心持久存在,积累及爆发,所以不同的人却产生了类似的心理问题.如何帮助心理患者摆脱内心各种各样的困扰和痛苦,是所有心理咨询师苦苦寻找的答案. 其实,佛在千年之前就给出了如何帮助人类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方法: 放下,放下所有引起心理问题的念,就是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及答案.我们学佛不一定为了成佛,但是佛的放下修行却能帮助我们如何解脱内心的各种痛苦,心理的各种困惑(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感情问题,成长问题,工作问题等等)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健康.
同样的道理,那些吸毒,酗酒,嗜赌的人,如果想要戒掉毒,酒,赌等等的不良的行为,通过学佛,通过放下这些不良念也能一一的改正过来.
学佛弟子金鹏霏。
世间善与出世间善的差别就拿十种殊胜善业中的布施来说,现在有很多人喜欢做慈善,行持上供下施等等,这样当然非常好。
但是这些善法能不能成为往生的资粮,成为解脱的因还要观待自己的发心。
如果心里认为:这个人很可怜,所以我要尽力去帮助他,给他衣服、饮食、钱财等,让他不再挨饿、受冻。
有这样一种善心,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做布施。
但是他的善心仅此而已,没有更深广的出世法的内涵,这就是人天乘的善法。
就像《了凡四训》等的善书里所记载的善人事迹那样,他们有矜孤恤寡、敬老怜贫等的善心。
不但不造恶业,还积极地行持善法。
这就是世间善道。
如果在上面所说的善心、善行的基础上,通达三轮体空,也就是了知能布施的自己、所布施的对境,以及布施的财物这三者都没有自性。
这样,心不著于任何法,同时行持布施等的善法。
以善法被空慧摄持的缘故,就是出世间的大乘道。
不仅如此,同时还需要有方便的摄持,也就是要具足大悲心,才成为大乘修法。
意思就是,他不单是看到这个众生暂时有缺乏物质受用的苦,而且了知众生只要还处在轮回中,没有解脱五取蕴苦,就会恒时被无量的烦恼种子、业种子、苦种子随逐,相续当中充满了苦因苦果,他会由此生起周遍的大悲心。
并且在他的心境上,会以这个受施的众生为代表,愿一切轮回中的有情,都彻底地解脱苦海。
由于心上有这样空慧和大悲的内涵,虽然也只是布施一些衣食,但是完全成为大乘的修法。
当然,行持善法时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高,暂时还很难做到。
但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在于菩提心,也就是以世俗菩提心摄持,就能成为成佛的正因。
心上有了这个内涵,所做的善法就成为大乘法。
结合在净土方面,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要有愿生西方的心,这样就能成为往生的因。
释迦佛在《观经》中亲口说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其中第三个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解释说1:对于自己过去、现在身口意所修的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根,以及随喜一切凡夫圣者的善根,将这些自他所修的一切善根全部以真实、1《观经四帖疏》:“言回向发愿心者,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故名回向发愿心也。
禅与健康什么是禅? 禅是一种即色即空的思想,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一种可有可无得平衡等等都是禅.禅中有无限的智慧和能量,但禅并不神秘,禅一直在我们生活中.禅有被动禅修(禅定)和主动禅修(禅定)两种:被动禅修(禅定)例如,被催眠者,梦游者,有些精神病患者等等的状态就是被动入禅的结果.主动禅修(禅定)例如,很多智者的发明创造,科技创新,难题解答等等无不是用自己的思想,形成一个善的愿通过不断思考进入禅修禅定状态而获得灵感得以成就. 还有一些抑郁症,有些精神病等患者,通过自己某些负面思想的不断积累而形成一个强大的念逐步进入禅修及禅定状态而使自己病情不断加重等等这些都是主动入禅的结果我们学习禅修就是学习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即运用佛的智慧正确的修禅:色与空的思想就是佛告诉我们禅修的理论指导,发善心放下修行是佛告诉我们修禅的修行方法,普渡众生就是佛告诉我们禅修的最终目标. 只要我们思想中时时用空与色的智慧指导我们现实中的生活,用发善心及放下一切贪念(包括成佛)的思想在生活中修行,禅修是不会走火入魔的, 而且越是在生活中修行越容易得成就.通过对禅的理解及运用佛的智慧我们也能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现实世界有很多抑郁症和精神病等患者,对于抑郁症及精神病,我把它们理解为患者某些负面思想的禅修及禅定两个状态:抑郁症是某些负面思想情绪的禅修状态,精神病是某些负面思想情绪的禅定状态即精神思想游离于虚空世界及脱离现实世界的状态.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只要让抑郁者患者能认识到自己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其能理解佛的色与空的思想,并放下对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念,是容易自愈的.如果不能,我们需要用善心来帮助他们理解领悟,使其早日恢复.对于中度抑郁症患者,因为患者已经处在某种负面思想的禅修状态中,虽然自己感到痛苦,但却因习惯于此而不愿努力改变,不容易也不愿意去理解接受别人的善心和帮助.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通过对其不断的发善心,让其明白当前其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鼓励他并让其发善心的方式(如养花草,帮助别人等等)让患者早日从自身错误思想的禅修中脱离出来回归现实生活.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由于其某些负面思想的禅修过深,很难进入其思想领悟,吃药和善心是唯有的方法,吃药让其思想保持镇定,不再让其处于持续的禅修状态,同时,通过找到能引起患者共鸣的方向入手,不断地把善的思想和言行传递到禅修中的他,让其领悟到自己的思想已经偏离的人生的方向,从负面思想的禅修状态中一点一点走出来,从而使其逐步好转.对于精神病患者,由于其已经进入错误的禅定状态,其一些身体器官因为思想的不断强化而造成损伤,必须通过吃药逐步修复其受损的器官,使恢复其理智,脱离禅定,在通过善的方法让其情绪稳定,对于这样的患者必须持续不断的用我们的善让其理解发善心和放下任何贪念的思想,让其思想逐步变的理智断其贪念恶念而逐步康复.对于以上患者,首先必须要知道其发病的根本病因所在,特别是一些精神病患者,由于其容易”入定”的特点,有些病因的出现是很容易立刻入定而发病.所以要特别注意.同时,我们必须要明白能帮助消除这些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善心.用我们的善心,让其领悟到善,让其发善心及修善才能根除其精神疾病.对于精神病患者,我认为不管是遗传还是后天习得,其根本原因是该患者精神思想容易在生活中”入定”,就是容易通过某种念的聚集而禅修入定.像有精神病遗传史的家族成员或精神病康复者如果运用佛的色与空的思想,通过学佛发善心放下修行是比较容易学佛成就的.。
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句话出自《紫柏尊者全集》中的“书黄龙寺藏经阁毗卢佛记后”:千年暗室。
忽然一灯。
暗即随灭。
光遍满故。
唯石头老人谓光明中有黑业。
不与黑业相对。
黑业中有光明。
不与光明相对。
噫。
宗风久衰。
此意寂寞。
往往举似庞眉老衲。
取胡卢而笑。
况黄口禅雏。
意思是说,暗室如同长劫以来的无明,蒙蔽了众生的能力。
众生历经无量劫,好比是处于一个千年暗室中,但是一觉能破万年业,如同一灯放光明,暗室全亮。
一念的觉悟,业障逐渐就消了,破的是“无明”,无明消了,就可以恢复获得自我的本心、光明与清净。
紫柏尊者(1543-1603年),字达观,一字真可,是明末佛教大师,时称紫柏大师,其致力于藏经刊行与佛教文化推广,今存明版《嘉兴藏》(即《径山藏》)即为紫柏所创刻者。
晚年,柏尊者被卷入政治漩涡入狱,后安然坐化于狱中。
《紫柏尊者全集》共三十卷,达观真可语,憨山德清(1546-1623年)校,系紫柏尊者著述之集成。
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册,因此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出自佛经,不如说出自禅宗著作更为妥当。
扩展资料灯为佛教的六种供品之一,其它如水、涂香、花、饮食、烧香,取之配以六度,则水表布施,涂香表持戒,花表忍辱,饮食表禅定,灯明表智慧,烧香表精进。
从古至今,花、香、灯仍为最通常之供物。
在佛法中,灯代表光明和智慧,意即提醒世人要追求智慧,以去除愚痴。
以灯供佛,隐含着以灯破暗、象征以智能除惑的深义。
《华严经》第七十八说:“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以灯供佛有很大的功德。
据经典中说:若在佛塔、佛寺、佛像、以及经卷之间,燃灯供养,有很大的功德。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若人奉施灯明,能有十种功德:一者照世如灯;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三者得天眼通;四者于善恶法,得善智慧;五者减除大暗;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转世间,常离暗处;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
关于布施,不懂这3点,你的损失巨大常言道:“存钱不如存福”,人生就是不断修行,不断积攒福报的过程。
关于人生在世如何修行修福,佛家便给出了六度法门以作参考,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
作为六度法门的第一位,布施是人们积攒福报,离苦得乐之必修,关于布施之举,世人对其的理解大都不尽相同。
有人认为,布施就是散布钱财,有人认为,布施就是无尽的给予,认为只要付出了,就是行善积德,功德无量了,其实这些都是理解不到位的说法。
过去我在一山涧之中有幸偶遇一高僧,他就曾告诫过我,有关布施,这三点必须要弄懂,倘若不清不楚,损失巨大,且听高僧是如何分析的。
01有功德的布施,并不需要钱财高僧说:“布施之举,是将福缘善果施予众生。
发自本心,能切实让他人从困难中得到利益与帮助,即可称之为布施,此等义举无需钱财附庸,心善,一样能够功德无量。
”过去曾听过这么一则禅意故事:一盗贼正在偷取某庙堂中的香火钱,刚入庙不久,便与寺庙中的老僧人碰了个正着。
盗贼见状心生怯意,正打算扬长而去之时,那老僧却是不急不躁地笑道:“能与施主相遇实乃缘分,奈何小庙简陋,鲜有财物,如今最值钱的东西便是我身上的破袈裟,今日我便赠送与你,希望你能够披上袈裟,受佛菩萨加持,早日脱离苦海,阿弥陀佛。
”说完,便直接脱下袈裟,赠于盗贼。
那盗贼看了看手里的袈裟,犹豫再三,还是面带忏愧的拿走了袈裟。
直到第二天清晨,老僧刚出庙宇,就发现门前有一件整整齐齐的袈裟摆放在地上,老僧面带微笑,双手合十的说道:“我佛慈悲,相比财物,我布施给他的是一颗如同皓月般明亮的内心啊。
”故事中的老僧并没有布施钱财,只是施舍了一件破烂不堪的袈裟,但因为其举动背后代表的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帮助小偷脱离苦海,让其良心发现,这种布施下得到的功德,才是最为深厚的,最具意义的。
佛讲布施有三,分别是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其表现形式就是施予物资、普及法门、使人无畏解脱,这些都隶属于能够积累功德福缘的布施。
一生善良,必有福报对别人关爱,给予热情,给予同情,给予温暖,给予帮助,给予理解,这叫善良。
善良就是一朵可爱的花,它既美丽了自己,又芬芳了别人。
善良,彰显的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慈悲,是一种文明,是一种真诚,是一种感动。
善良必须给对人。
对不懂得感恩的人、小人、恶人而言,人过于善良,轻则会被人欺骗,被人利用;重则会被人欺负,被人算计。
正可谓“升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你对他太好,他会觉得理所当然,你稍有不慎,他就会对你有怨言。
太过善良的人得到的教训,留下的悔恨还少吗?《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哪个故事不是血淋淋的教训?如果你所交的朋友是好心的农夫和东郭先生,那是福分,也很值得;如果不甚交上了蛇和狼,不但不会感恩,还会遗恨终身!在好人的世界里,必定是真诚换来真心,付出换来感恩,好人定有好报,即便对方无能以报,即便自己不图回报,也是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不要怀疑好人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其实人心有数,苍天有眼,只是这种报答有早有晚。
真正善良的人,谁又期盼着让别人报答,都是那颗善心驱使他自觉自愿。
如果发现谁辜负了你、伤害了你的善良,没关系,这笔账一定还会有人替你清算,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安慰,因为自古以来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心地善良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终止自己的善良,哪怕他曾经被人戳得遍体鳞伤!交朋友,发善心,施善行,一定要心明眼亮,既要有善心,有热情,有真诚,也要防备小人、坏人的利用和算计。
做人,算计多了,人品就坏了;做人,你可以有心眼,但不能玩心眼;你可以有窍门,但不能耍手段。
我们一边要真诚善待他人,一边要学会保护自己。
不要以为别人都是傻子,能包容你的人也不傻,那是他爱护你,理解你,在乎你;能不说穿你的人也不是憨,那是他原谅你,给你留着面子。
人心换人心,八两对半斤。
真心对诚意,报答对感恩。
要知道,演技再高超,也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谎言包裹得再严实,也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道德讲堂发善心环节内容道德讲堂是一个提倡道德教育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平台,而发善心环节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发善心环节旨在引导人们关注他人的需求,激发善良的情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和关爱。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道德讲堂发善心环节的内容和意义。
一、善心捐赠在道德讲堂的发善心环节,可以设立善心捐赠的活动。
参与者可以自愿捐赠一些物品或资金,用以支持需要帮助的人群。
捐赠的物品可以包括衣物、食品、书籍等,资金可以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帮助需要医疗救助的人等。
通过这样的善行,人们可以将善意和关爱传递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二、志愿者服务在道德讲堂的发善心环节,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
参与者可以报名成为志愿者,参与各种社区服务、慈善机构的工作,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
志愿者服务可以包括帮助老人购物、陪伴孤寡老人、走访贫困家庭、参与环境保护等。
通过志愿者服务,人们可以亲身参与公益事业,了解社会需求,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公益讲座在道德讲堂的发善心环节,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相关机构的代表进行公益讲座。
讲座内容可以涵盖社会公益、环保、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分享。
参与者可以通过听讲座的方式,了解社会问题,增加对公益事业的认知,激发善心,积极参与公益行动。
四、助人故事分享在道德讲堂的发善心环节,可以邀请一些助人为乐的人士分享自己的故事。
这些人士可以是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也可以是普通人中的英雄。
他们可以分享自己帮助他人的经历、感受和心得,激励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
通过分享助人故事,可以传递正能量,鼓舞人心,引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道德教育课程在道德讲堂的发善心环节,可以开设一些道德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道德伦理、公民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通过开设课程,可以向参与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公民。
一个人标语日行一善的心里何为行善?我们为什么要日行一善?何为行善行善,其实就是一种布施,将自己的善心善行布施于众生,让一切众生能够获得安乐,同时也让自己的福慧能够得到增长行善的范畴很广,有身善、财善二种。
身善,就是我们亲自亲力去做一些帮助他人的事情,恭敬三宝、侍奉父母、照顾病人、劝人向善、宣说正法、保护环境等等,甚至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一桩善事,只要是真正有利于他人且不伤害其他人的事,都是善行。
财善,就是用自己的财物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分种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贵贱,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功德无量。
为何日行一善那么为何要提倡日行一善呢?原因有二:一是让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能够发起慈悲心和喜舍心。
二是让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能够积德行善增长福慧。
如果一个月发一次善心,只代表你三十天当中,你只发了一次善心,一个善心,一分善念,那只能是一分功德福报,那么如果你每天发善心,每天都有一分功德福报。
发三十天就是三十份功德福报。
借每日一善的布施,提起我们每天的一个善念,是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上下功夫,是启动我们的觉照来使善念相续,连绵不断。
日行一善,德增一分。
日日行善可以增加我们的福德资粮,也提醒我们时时心向三宝。
然而,日行一善说起来很简单,但能做到持之以恒,可是很不简单。
如果我们能够每天这样发心发愿,每日积累福德,慢慢的智慧就开了。
如何正确日行一善有许多善友经常问师父说:“我一次发一个月的三十元多省事,一天一元好麻烦!”有很多法师都遇到过同样的话题,佛法的真理都是一样的,所以我的回答跟其他法师都一样。
在佛门中做任何一件事都讲发心,发心很重要,发菩提心、发布施心、发广大慈悲喜舍心、发精进勇猛心等等善心,你用正确的善发心,功德才会圆满。
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我们每天都能发起善心善念善行的能力,直至达到纯善纯净的程度!!!就跟我上述所说的,善心不在多与少,而在于每天都在做!只有坚持,才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功德与福报,你一个月发善三十元,觉得这三十天都是在发善心,其实得到的功德和福报只有一份而已,那么如果你每天发善心,每天都多一分功德福报。
佛学最常见词汇,90%的人都不知道真正的含义求佛求佛,是向内祈求,向自己的如来藏祈求。
求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身通过多闻熏习,如理作意,积资净障,降伏客尘烦恼,恢复清净自性,显发种种殊胜妙用的过程。
求佛,并不是求佛菩萨保佑我们平安、发财、健康,而是他们的教法在指导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远离伤害。
佛像佛像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看到佛像,就联想到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许许多多的教训。
有时候把它忘掉了,一看到佛像提起来了。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遵照佛陀的教训去做?磕头磕头,表示对佛的礼敬,向觉悟者学习,在觉悟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是为了制伏傲慢心。
佛菩萨是觉者,我们磕头是为了众生觉悟,是生惭愧心的时候。
很多众生还有从无始劫以来形成的高慢心,每当我们磕头的时候,为所有众生去掉这颗高慢心。
木鱼佛门法器中的木鱼,是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诵经时敲打鱼头,其用意在于:鱼有一特殊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要懈怠。
另普贤警众偈的经文“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香、花、水果、灯、烛、水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
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花代表因,代表修德。
供花是给人们自己看的,提醒人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修德。
花开了以后,才会结果,花开得好,果才能结得好。
因此,只有常修善因,将来才能够得到好的果报。
水果表示成果。
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
从佛理上讲,果代表性德,是圆满智慧之果。
灯代表光明,凡是光明都表示智慧,所以我们看见一切光明的时候,就要想到应向智慧的路上走。
烛代表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这是佛教给人们,要想求智慧,就要能够舍己为人,去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体力、自己的技能服务社会,帮助一切众生,而不求报酬。
真正的高手都在偷偷吸收高维能量!宇宙有一个伟大的秘密,知道这个秘密的人都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柏拉图、莎士比亚、牛顿、雨果、贝多芬、林肯、爱因斯坦……等等,这个秘密可以让你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包括健康、快乐、财富。
1、万物皆是能量伟大的爱因斯坦,用其一生的智慧提取了一个公式:E=MC²能量=质量x光速的平方既然这样,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可以用能量去换算。
大到宇宙天体运行,小到身体五脏的循环,再小到原子和电子,都在不断的运动和振动,这生生不息的运转、无时不刻的振动就产生了能量。
世间一切有形、无形的物质,皆是不同的运动周期、和不同的振动频率形成的能量,只是周期和频率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宇宙生灵都是能量的汇聚体。
物理学家研究了三百年,想找出物质的本质,当他们探索得愈深,最终发现物质就是能量,这就是爱因斯坦对人类所作的最大贡献。
而爱因斯坦的老师——普朗克,还有一个公式:E=hv(能量=量子常数x振动频率)根据这个公式,一个物质的振动频率越高,能量就越强。
在万物中:频率最高的成为无形的物质,比如电、磁场、电磁波、超声波、思想意识等;频率其次的为有生命的物质,比如人和动物,当然人比动物要再高一点;振动频率最低的成为固体物质,比如花草树木、桌子、椅子、人体等等。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说的:万物皆有灵。
只是无形能量总比有形能量更具渗透性,更具高层次的力量和功能。
人体内也时刻都在产生能量,人的精神、思维、肉体都是能量,无论言行举止,站坐行卧,还是各种日常活动。
世界一切的活动和现象,其本质都是能量流动和转化。
2、吸引力法则人,肉体只是它的表面,它其实是一个敏感的“能量场”,无时无刻都在与外界的信息、能量进行交换。
人类无论是言行举止,站坐行卧,都是能量的运动与变化,我们运动、思考,睡眠,社交等等都是在散发能量。
这让我们与外界(他人)进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都是息息相通、密不可分的。
如何理解发善心,发善愿和放下修行
很多人对佛经中提出的发善心,发善愿和放下修行不是很理解,通过学习佛教经典,我对发善心,发善愿和放下修行的含义有些心得体会,请大家参考,不正确的地方也请大家指正.
什么是发善心?
很多人认为帮助别人,祈福他人,放生等等就是发善心,并且认为只要做了善行就一定能得到善果报.我个人理解这些只是发善心的外在表现,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发善心.
发善心,应该是由内而发,量力而为,不求回报,不贪功德,无私奉献的慈悲心.任何有贪念回报,贪念功德的善行都不是真正的发善心.同时发善心不能破坏环境,不能危害众生,任何带有恶的善心都是伪善也必然带来恶果.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喜欢用放生来表达自己的善心,同时,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放生时或兴师动众,或不顾生态法则和自然环境随意放生,或不计后果危害其他众生等等,我认为导致这样放生行为的根本原因其实不是善心而是贪念,是贪念功德,贪图解脱(放生后自己没有继续饲养这些动物的负担),贪心善果等等. 这样的放生是不能得到善果的,既是有善果,也必须承担自己恶因所得的恶果.
真正的发善心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真诚的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或小动物, 例如,下雨过后看到蚯蚓,蜗牛在路上爬,把它们放的草地上避免晒干或不小心踩死等等这些都发善心.同时,对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一颗宽容自己,宽容别人的心也是善心的体现. 只要做到内心的真善,所做的任何善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善心.
什么是发善愿?
对于发善愿,很多人比较感性的理解就是普度众生的种种愿.我认为发善愿就是善的追求,善的释放.如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善愿必须要结缘众生,服务众生.发善愿没有标准,只要内心是善的,行为动机是善的,任何的善追求,如,权利,名望,金钱,长寿,美丽,科技等等用于造福于人的愿都是善愿.在发愿中成就自己,在成就中分享自己,一切善的追求和分享都是善的表达.
什么是放下修行?
佛教中的放下修行并不是什么都不要做,也不仅仅是指放下任何贪念,放下执着分别和妄想.我们要知道发善修行就是放下修行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发善就是一种由内而外自身能量的释放过程,在生活中释放,在追求中释放,在成就中释放.一切善心善愿其根本就是释放自己,服务众生.放下任何贪念,放下执着分别和妄想,同时又不断释放自己善心善愿这才是完整地放下修行.
因为善心,世界将变得更加友爱,和谐;因为善愿,社会将变得更加文明,进步;因为放下,我们才能在这”如梦如电”的现世中成就我们短暂且真实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