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作业(江苏专用)
- 格式:doc
- 大小:330.00 KB
- 文档页数:9
专题复习自查案专题7 变异、育种与进化一、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二、染色体变异三、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根据基因型的变化判断育种方法:(1)“aabb×AABB→AaBb→AAbb”为杂交育种(过程①②);(2)“aabb×AABB→AaBb→Ab→AAbb”为单倍体育种(过程①③⑤);(3)“AABB→AaBB”为诱变育种(过程④);(4)“AaBb→AAaaBBbb”为多倍体育种(过程⑥)。
[来源:Z&xx&kw.w.w.k.s.5.u.c.o.m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来源:ZXXK]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③④⑤。
①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一定导致基因突变。
②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③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④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⑤同胞兄妹的遗传差异主要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
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有⑤⑥。
①水稻F1经花药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的新品种属于单倍体育种。
②高秆抗虫小麦与矮秆不抗虫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矮秆抗虫小麦属于杂交育种。
③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属于诱变育种。
[来源:Z#xx#kw.w.w.k.s.5.u.c.o.m④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
⑤单倍体育种得到的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⑥多倍体育种能提高产量,但不能增加营养物质的含量。
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有③⑤。
①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③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④害虫抗药性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刺激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来源:学+科+网Z+X+X+K]⑤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形成生物的多样性。
2019年高考生物(江苏专用)二轮复习专题六变异育种和进化专题强化练时含有a、b基因,说明这两个细胞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正确。
5.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简图(图中只表示某一对染色体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配子①②的产生是因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形成B.图甲中配子③与一个正常配子结合可能产生猫叫综合征患者C.图乙中A与a、B与b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图乙如表示一个卵原细胞,则形成的一个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答案 D解析图甲中配子①②内的染色体属于同源染色体,由此可推知配子①②的产生是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形成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A项错误;猫叫综合征患者是由于第5号染色体短臂缺失所引起的染色体缺失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而图甲中配子③内将缺少一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故B项错误;图乙中A与a、B与b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所以不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项错误;图乙如表示一个卵原细胞,且可在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则形成的一个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D项正确。
6.(2018·连云港一模)如图为四个精细胞,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配子出现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所致B.A、a与B、b两对非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④配子出现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片段易位所致D.①②③④四个精细胞可能是由同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答案 D解析据图分析,①配子中右侧的染色体来自于非同源染色体,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错误;图中A、a与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B错误;④配子出现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C错误;①②③④四个精细胞可能是由同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D正确。
7.育种专家利用普通小麦(6n=42,AABBDD)与其近缘属簇毛麦(2n=24,VV)进行相关的育种实验如下图所示,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普通小麦属于多倍体,品系1和品系3属于单倍体B.品系1、2和3在培育过程中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技术Ⅰ表示用秋水仙素处理,品系2发生了染色体的丢失D.技术Ⅱ表示花药离体培养,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答案 A解析普通小麦是通过多倍体育种获得,属于六倍体,品系3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属于单倍体,品系1是通过杂交育种获得,属于异源四倍体,A错误;品系3中染色数目为21条,品系1中染色体数目为33条,品系2中染色体数目为49或55条等,都发生了染色体数目改变,B正确;品系1形成品系2,用了秋水仙素处理,但染色体数目少于66条,说明该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的丢失,C正确;品系3属于单倍体,技术Ⅱ表示花药离体培养,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命题点6 变异、育种和进化真题重温练(A卷)1.(2018·江苏,15)下列过程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是( )A.经紫外线照射后,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B.运用CRISPR/Cas9技术替换某个基因中的特定碱基C.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D.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增加患癌风险答案 C解析基因突变是指由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从而引起基因突变,A错误;运用CRISPR/Cas9技术替换某个基因中的特定碱基能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2,4-D 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其促进黄瓜产生更多雌花不涉及基因突变,C正确;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导致抑癌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属于基因突变,D错误。
2.(2016·江苏,22)为在酵母中高效表达丝状真菌编码的植酸酶,通过基因改造,将原来的精氨酸密码子CGG改变为酵母偏爱的密码子AGA,由此发生的变化有(多选)( ) A.植酸酶氨基酸序列改变B.植酸酶mRNA序列改变C.编码植酸酶的DNA热稳定性降低D.配对的反密码子为UCU答案BCD解析基因改造后,密码子仍然对应精氨酸,所以氨基酸的种类和序列没有改变,A错误;由于密码子改变,植酸酶mRNA序列改变,B正确;基因改造后,编码植酸酶的DNA中碱基对C—G的比例下降,故DNA热稳定性降低,C正确;反密码子与密码子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与密码子AGA配对的反密码子为UCU,D正确。
3.(2015·江苏,15)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答案 A解析A项错,白花植株的出现是由于X射线照射引起的基因突变,不一定有利于生存;B项对,X 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 项对,应用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D 项对,白花植株自交后代若有白花后代,可确定为可遗传变异,否则为不可遗传变异。
命题点3 遗传和变异的综合应用真题重温练(A卷)1.(2018·江苏,33)以下两对基因与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
各种羽色表型见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__型。
(2)杂交组合TtZ b Z b×ttZ B 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用该芦花羽雄鸡与ttZ B 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一只芦花羽雄鸡与ttZ b W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雄鸡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
(4)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2只芦花羽、3只全色羽和3只白色羽鸡,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____。
(5)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
如采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有(写出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ZW (2)1/4 1/8 (3)TTZ B Z b(4)TtZ B Z b×TtZ b W 3/16 (5)TTZ b Z b×TTZ B W;TTZ b Z b×ttZ B W;ttZ b Z b×TTZ B W 解析(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2)根据题意可知,不同羽色鸡的基因型为T_Z B_(芦花羽),T_Z b Z b、T_Z b W(全色羽),tt_ _(白色羽)。
专题八变异、育种与进化考点考情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Ⅱ )由五年的考频能够看出本专题在2.基因突变的特点及原由 (Ⅱ )全国卷中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基因频3.染色体构造变异和数目变异(Ⅰ )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Ⅱ )本专题知识以理解为主。
基因突变、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现代生物进6.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化理论的复习应着重理解,对育种的7.低温引诱染色体数目加倍复习要联系遗传和变异的原理。
核心判断Hexinpanduan(1)基因突变中,假如碱基对代替,则基因数目不变;假如碱基对增加,则基因数目增加;假如碱基对缺失,则基因数目减少。
(× )(2)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会发生基因重组。
(× )(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先期和后期能够发生基因重组。
(√ )(4)减数分裂过程中跟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 )(5)一平等位基因不存在基因重组,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能存在基因重组。
(√ )(6)突变后的基因和本来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地点同样。
(√ )(7)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升基因表达水平,是有益变异。
(× )(8)获取单倍体植株的常用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 )(9)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 )(10)单倍体必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 )(1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都能产生亘古未有的新基因,创建变异新种类。
(× )(12)杂合子品种的种子只好种一年,需要年年制种。
(√ )(13)多基因遗传病在集体中的发病率较高,所以适合作为检查遗传病的对象。
(× )(14)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基因序列。
(× )(15)基因工程定向改造生物性状,能够定向地惹起基因突变。
( ×)(16)基因频次改变,生物必定进化。
考点三生物的进化再悟高考1.判断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1)60Co诱发基因突变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018·四川,5D) (×)(2)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2018·重庆,4A) (×)(3)因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所以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2018·山东,2D和山东,5D) (×)(4)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018·山东,2C) (×)(5)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2018·大纲全国Ⅰ,4B) (×)(6)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2018·江苏,6D)(×) 2.(2018·四川卷,5)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解析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A错误;丙的染色体数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顶芽形成幼苗丁,并不是所有细胞的染色体都能加倍,在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不加倍的为36条染色体,加倍的为72条染色体,B正确;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仅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而自然选择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地理隔离并非新物种形成的必经途径,而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错误。
答案 B3.(2018·广东卷,3)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
2019-2019全国高考考真题之--变异、育种及进化参考答案1、(2019江苏卷)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A.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原染色体之间变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ACD【解析】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所以选ACD。
2.(2019安徽卷)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碘能力。
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131I 治疗某些甲状腺疾病,但大剂量的131I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
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A.插入DNA分子引起插入点后的碱基引起基因突变B.替换DNA分子中的某一碱基引起基因突变C.造成染色体断裂、缺失或易位等染色体结构变异D.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答案】C【解析】考察生物变异。
131I作为放射性物质,可以诱导生物变异。
但不是碱基的类似物,不能插入或替换DNA的碱基,发生基因突变。
放射性物质产生射线,可以诱导基因突变,但发生在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3.(2019山东卷)8.基因型为AaX B Y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AA型配子。
等位基因A、a位于2号染色体。
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①2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②2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有关染色体数目个别增添或缺失相关知识。
如果多的或少的是同源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如果多的是姐妹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由于没有性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而细胞中又多了一个相同基因,而正常体细胞中是等位基因,所以多了姐妹染色体,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所以A正确。
.由五年的考频可以看出本专题在全国卷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及特点。
.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到。
选择题常结合人类遗传病考查染色体变异;非选择题常结合遗传规律进行考查,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或者考查育种方法及原理。
在命题形式方面,主要以文字题、育种方案设计题的形式呈现,考查学生对各类变异特点的理解和基因频率的计算。
.考纲新变化:考纲第条“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要求由变化为,预测年高考会考查此考点。
本专题知识以理解为主。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复习应注重理解,对育种的复习要联系遗传和变异的原理。
考点一三种可遗传的变异.观察表中图示区分易位与交叉互换.突破生物变异的大问题()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参与互换的基因为“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与互换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关于“缺失”问题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关于变异的水平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②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涉及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的改变,这一片段可能含有若干个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故常用分生组织制片观察的方法确认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涉及基因“质”与“量”的变化①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量。
②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也不改变基因的量,但改变基因间组合搭配方式即改变基因型(注:转基因技术可改变基因的量)。
③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但会改变基因的量或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
例. 如图所示,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变异类型,其中③中的基因由基因变异而来。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图①②都表示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图③中的变异会使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变异 .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图①②④中的变异都不会产生新基因【解题思路】图①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间,发生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②表示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间,不一定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错误;图③的碱基对发生缺失,属于基因突变,其变异不会使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发生变异,错误;图④中弯曲的部位表示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没有配对的片段,上面的一条染色体比下面的长,可能是上面的染色体重复了一段,或下面的染色体缺失了一段,错误;图中①②④的变异都不会产生新基因,只有图③的变异即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正确。
第3讲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内容标准] 1.阐明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阐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及意义。
3.描述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
4.举例说明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5.说明自然选择导致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6.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7.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网络构建·理主干][教材细节·全扫描]1.镰状细胞贫血症能够遗传,突变后的DNA分子复制,通过减数分裂形成带有突变基因的生殖细胞,并将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必修2 P81思考与讨论2) 2.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可通过无性生殖遗传。
(必修2 P81正文)3.原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是细胞正常的生长和增殖所必需的,这类基因一旦突变或过量表达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就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相反,抑癌基因表达的蛋白质能抑制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或者促进细胞凋亡,这类基因一旦突变而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减弱或失去活性,也可能引起细胞癌变。
(必修2 P82正文)4. 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 。
(必修2 P83正文) 5.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为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以及同一个DNA分子的不同部位。
(必修2 P83小字) 6.对生物体来说,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体有害。
但有些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利或中性的。
基因突变是产生新基因的途径,使生物有可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因此,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必修2 P83正文)7.基因组编辑的CRISPR/Cas9系统包括:作向导的与被编辑的DNA序列结合的短链RNA 和切断DNA双链的核酸酶Cas9 。
专题六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C.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D.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在其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解析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不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现为新的表现型,B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的体细胞中有3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由于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而高度不育,C错误;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种以上的等位基因,D错误。
答案 A2.(2018·徐州市下学期第一次质检)现有基因型ttrr与TTRR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单倍体育种可获得TTrr,其育种原理主要是基因突变B.将ttrr人工诱变可获得ttRr,其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重组C.杂交育种可获得TTrr,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TTttRRrr,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解析亲本ttrr与TTRR杂交产生F1,将F1的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从中可筛选出TTrr的植株,此过程为单倍体育种,所用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将ttrr人工诱变可获得ttRr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杂交育种可获得TTrr,其原理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的基因重组,C错误;多倍体育种获得的TTttRRrr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D正确。
答案 D3.(2018·镇江市期末检测)下列关于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诱变育种中,常选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为处理材料B.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2开始选种,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C.在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花粉类型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D.在单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解析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中细胞分裂旺盛,常作为诱变育种的处理材料,A正确;由于F2才发生性状分离,开始出现所需要的表现型,所以杂交育种中一般从F2开始选种,B正确;在单倍体育种中,先对F1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经秋水仙素处理,长成植株后再进行筛选,C错误;单倍体中的染色体组不一定只有一组,所以在单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D正确。
答案 C4.(2018·镇江市期末检测)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C.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反映了种群的进化方向,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的是自然选择,A错误;细菌中抗药性的变异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产生的,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D正确。
答案 D5.(2018·苏州市调研)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滥用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从而改变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马和驴杂交能产生骡子,从而丰富了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C.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基因型,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是不同的物种解析滥用抗生素会将细菌群体中的耐药性突变选择出来,从而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A错误;马和驴杂交能产生的骡子不育,不能丰富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B错误;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表现型,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不育,说明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二者是不同的物种,D正确。
答案 D6.(2018·南通、徐州、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六市二模)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的染色体B.同种生物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组数最多C.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异常配子的产生D.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导致个体不育解析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的染色体,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相同,A正确;同种生物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组数最多,是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目的两倍,B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异常配子的产生,C正确;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后,导致细胞内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不会导致个体不育,D错误。
答案 D二、多项选择题7.(2018·南通、徐州、扬州等六市二模)真核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A.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B.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C.可作为遗传育种的原理D.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解析真核生物体内的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一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B错误;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均可以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答案CD8.(2018·南京市、盐城市一模)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一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B.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C.植物体细胞杂交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解析基因突变即为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由于一个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基因突变后,其决定的氨基酸不一定改变,所以蛋白质也不一定改变,这样基因突变就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错误;单倍体育种一般是利用由花粉粒直接培育出的单倍体植株,通过人工诱导,使它的染色体数加倍,从而使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基因均为纯合的,这样的个体都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正确;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指将来自两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融合成一个杂种细胞,再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的过程。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能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扩大亲本范围,培育作物新品种,C正确;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即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D正确。
答案BCD三、非选择题9.(2018·扬州市期末检测) 下图是有关育种的流程图,亲本均为纯合子,A~J为不同的处理方法,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文字、字母和箭头作答),图示C、F处理方法的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处理对象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A→D育种过程中不一定需要多次连续使用方法D处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图中E是在含有A、G、C、T、5-BU(5-溴尿嘧啶)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处理萌发的种子,5-BU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那么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 到C—G的替换。
(3)通过G→H→I途径培养高产β-胡萝卜素甘薯,常用________________法将高产β-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导入甘薯外植体。
当芽长到3.0 cm左右,转入生长素________(填“>”“<”或“=”)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中诱导生根,研究发现在液体培养基中比固体培养基生根效果更好,原因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具体的途径是亲本→A→F1→B→单倍体→C→纯合子,其中A表示两亲本杂交、B表示花药离体培养、C为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图示C、F处理方法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它们处理对象的区别是C处理的是(单倍体)幼苗,而F处理的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2)A→D育种过程属于杂交育种,其中D表示连续自交。
杂交育种中,如果要求培育隐性性状的个体,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不需要连续自交,所以在A→D育种过程中不一定需要多次连续使用方法D处理;根据题意可知,5-BU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复制一次得A-5-BU,T-A,复制第二次时有5-BU-C,复制第三次得C-G,所以至少需要经过3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C-G的替换。
(3)通过G→H→I途径培养高产β-胡萝卜素甘薯,H表示基因工程,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高产β-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目的基因)导入甘薯外植体(受体细胞)。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协同调控作用在组织培养中非常重要,当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适中,且生长素含量>细胞分裂素时,主要诱导根原基的形成(生根);液体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分布均匀,细胞分泌的代谢废物也能在培养液中迅速扩散,所以在液体培养基中比固体培养基生根效果更好。
答案(1)亲本→A→F1→B→单倍体→C→纯合子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C处理的是(单倍体)幼苗,而F处理的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2)如果要求培育隐性性状的个体,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3(3)农杆菌转化>液体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分布均匀,细胞分泌的代谢废物也能在培养液中迅速扩散10.(2018·南京市、盐城市二模)某科研小组利用基因型为Aa的普通二倍体玉米(2N =20),人工诱导得到了同源四倍体玉米(植株A),从收获的同源四倍体玉米穗中随机抽取10个穗子,统计完全成熟的粒数并求其结实率如下表所示,为进一步研究同源四倍体玉米的遗传特性,该小组对植株A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系列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