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年有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_杨显峰
- 格式:pdf
- 大小:280.91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大豆各主产区及其气象条件大豆适宜生长在年积温(计算积温的起始温度为15C )大于1000C、持续天数在60 天以上、较湿润的地区。
我国大豆产区可分为春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夏大豆区、秋大豆区和四季大豆区五个栽培区。
1. 春大豆区春大豆区包括东北春大豆亚区,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和西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共同特点是温度较低,无霜期短,为春种秋收一年一熟的春大豆。
( 1 )东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是我国大豆第一大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
一般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无霜期短,一般约为110〜140天。
日照长,夏至日照约为15〜16小时左右。
降雨量较多,主要产地年降雨量多在500〜700毫米。
(2)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
本区地处黄土高原,包括山西省北半部、陕西省北部,以及内蒙古和宁夏,以山西省北半部和陕西栽培大豆较多。
一般4月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本区海拔较高,日照较长,一般夏至日照在15小时以上。
降雨量少,大豆产区全年降水量多为300〜400毫米,属干旱少雨地区。
(3)西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位于西北高原,包括新疆,以及青海省东北角和甘肃省西部,大豆栽培很少。
本区地势高,日照较长,夏至日照多为15小时以上。
全年降水量极为稀少,多则250毫米左右,少则只几十毫米,属于灌溉农区,全靠灌溉。
一般4月下旬5月上句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2. 黄淮流域夏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包括黄淮平原夏大豆亚区和黄河中游夏大豆亚区。
本区温度高,无霜期较长,原为二年三熟的冬闲夏大豆,大部改为麦豆一年两熟的夏大豆。
( 1 )黄淮平原夏大豆亚区。
本区大豆仅次于东北春大豆亚区,为我国大豆第二大产区。
包括山东全省,河南省大部和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黄淮平原广大地区。
本区无霜期多为180〜230天,光照较短,夏至光照约为14.5小时左右。
本区季节性强,大豆要抢种抢收,雨量较多。
附件4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大豆)(征求意见稿)依据我国农业生态区划、大豆种植区划和生产实际以及各种植区域的气候类型、生态条件、品种特性及生产现状等因素,将我国大豆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划分如下:一、北方春大豆超早熟品种类型区该区主要包括黑龙江省第六积温带及内蒙古大兴安岭东麓近山地区。
二、北方春大豆极早熟品种类型区该区主要包括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内蒙古大兴安岭以东冷凉地区,新疆阿勒泰山区的部分地区。
三、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类型区该区主要包括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及三、四积温带过渡区域,内蒙古大兴安岭以东嫩江流域的传统农区、通辽和赤峰的北部山区,吉林省延边、白山的高寒山区,新疆阿勒泰山区、萨吾尔山谷地、两河间平原、塔城盆地、伊犁河谷丘陵区及北疆沿天山一带东部的部分地区。
四、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品种类型区该区主要包括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赤峰丘陵山地,吉林省延边和白山的大部分地区、吉林地区的蛟河市,新疆伊犁河谷西部、博尔塔拉谷地、北疆沿天山一带东部的部分地区。
五、北方春大豆中熟品种类型区该区主要包括吉林的长春地区,通化、松原、吉林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及辽源、延边地区的部分区域;内蒙古东部温和区、土默川及河套平原;宁夏的南部山区;新疆伊犁新源县部分区域、北疆乌伊公路沿线及昌吉州的部分地区。
六、北方春大豆中晚熟品种类型区该区主要包括吉林省的四平地区、辽源大部分地区、长春双阳区;辽宁省东北部山地冷凉地区;内蒙古的西辽河平原、河套平原灌溉区和阿拉善高原绿洲地区;河北承德的部分地区;宁夏银川平原的部分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及兰州、临夏、定西的部分区域;新疆伊犁河谷西部、博尔塔拉谷地及北疆沿天山一带的部分地区。
七、北方春大豆晚熟品种类型区该区主要包括辽宁省辽河平原温暖湿润地区;河北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的部分地区;山西临汾、长治、阳泉、晋中、吕梁、忻州、太原的部分地区;陕西关中以北的部分区域;甘肃沿黄灌区的白银和兰州、定西以及陇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宁夏银川平原部分地区。
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武学义;暴兴东;张崎峰
【期刊名称】《黑龙江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为明确适合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种植的大豆品种,对当前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的9个大豆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表现最好,产量最高的是北豆40,单产2895 kg·hm-2,其次为克山1号,单产2760 kg·hm-2,产量最低的后三位依次为合农95、圣豆15、东升7号.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武学义;暴兴东;张崎峰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五大连池 164100;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黑龙江五大连池 164100;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 ,黑龙江黑河16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1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玉米品种适应性鉴定 [J], 张崎峰
2.黑龙江省讷河市抗大豆重茬品种比较试验* [J], 袁明
3.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区的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J], 袁明;宁海龙;王守义;马波;王连霞;韩冬伟;于运凯
4.嫩江市第四积温带种植大豆品种分析 [J], 仲阳
5.嫩江市第四积温带种植大豆品种分析 [J], 仲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省高寒山区大豆生产技术高寒山区大豆生产前景广大,本文所指高寒山区主要是省品种区划的第五积温带和第六积温带。
针对其气候生态特征,把这一地区大豆生产搞好,无论对进展地方经济,还是促使农夫增产增效,转变面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边仅就大豆生产的几个技术问题,谈几点粗浅意见供参考。
一、充分了解高寒山区气候特征该区域总的特征,一是气候比较冷凉,作物生育期间有效积温低。
在第五积温带≥10℃活动积温惟独1900—2100℃,第六积温带则在1900℃以下,不少地方甚至惟独1700—1800℃。
二是生育期短,霜来的早。
该区普通气候好的地方无霜期仅110天左右,比较差的地方惟独85—90天。
三是小气候显然,同一个村屯不仅山上山下气候大不一样,而且就同一地块而言,南坡北坡气温亦有很大差别。
四是低温早霜危害比较频繁,普通3—4年就有一次低温早霜。
对这些特征应有充分的熟悉,以便在大豆生产中趋利避害。
二、高寒山区大豆生产技术对策1、按照气候和生态特征选用品种。
早熟是高寒山区大豆品种挑选的首要条件,然后才是产量和品质。
熟期过晚,不仅成熟度不好,商品性差,而且很难高产和优质,切忌越区种植。
高寒山区气候的复杂性打算品种的多样性,不行一刀切。
普通在第五积温带热量条件较好地方可选用黑河17、黑河22、黑河29等品种,在热量条件较差的地方可选用黑河25、东农44等熟期类型的品种;在第六积温带热量条件较好的地方可选用黑河21、黑河20等熟期品种,在热量条件较差的地方可选用黑河14和黑河28等熟期类型的品种。
在同一个地方,南坡比北坡热量条件好;平岗地比凹地热量条件好,这一点在品种选用上应非常注重。
2、适期早播。
高寒山区大豆的播期非常不好掌控,过早易遭晚霜危害,过晚易遭早霜危害。
按照实验和历年阅历。
普通第五积温带以五月中旬播种为宜,第六积温带以五月下旬为宜。
在适期内强调早播,种子应包衣,以削减早播病害对种子的不良影响。
3、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划分摘要:本文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及层次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黑龙江大豆种植区生理生态特性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筛选出大豆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构建其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其进行种植格局细化的研究。
从而实现了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格局的划分,为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更具灵活性的依据。
关键词:大豆;种植;划分1 引言目前对大豆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种植区划分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多数评价往往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且多数集中于气候因素上,而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其它因子还有很多。
本文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大豆生理生态特性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筛选出各自的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并对大豆种植格局进行细化研究。
2 基于gis的大豆种植区划分2.1 大豆单生态因子的量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应所处的特定环境并形成一定的生态幅,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生态学上将最大上下限阈值和最适区的两端点称为作物的生态三基点。
对于没有明显的最高或最低阈值的因子(如天空生理辐射),其阈值分别取地球上相应作物适宜性最好或最差地域的水平。
对于某些定性生态因子(如土壤质地)需按照一定规则将不同质的特征进行数量化描述。
如根据黑龙江省土壤质地,参照陈立亭的土壤肥力评分标准[1],将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沼泽土、棕色针叶林土、盐土分别依次赋予级别数值8,7,6,…,1,水体赋予数值为0。
如被评价地域土壤为黑钙土,则该生态因子取值7。
大豆各项因子指标均以4月下旬开始种植为基准进行量化的,本文中的大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模型是同时评价多种在多个地区的生态适宜性,因此,在生态因子的量化上也采取统一的格式,以便于在计算机上的运行,这是本方法区别以往其他评价模型之处,同时也是定量地描述大豆的生产和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大豆生态因子量化如表1。
我国大豆各主产区及其气象条件大豆适宜生长在年积温(计算积温的起始温度为15℃)大于1000℃、持续天数在60天以上、较湿润的地区。
我国大豆产区可分为春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夏大豆区、秋大豆区和四季大豆区五个栽培区。
1.春大豆区春大豆区包括东北春大豆亚区,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和西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共同特点是温度较低,无霜期短,为春种秋收一年一熟的春大豆。
(1)东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是我国大豆第一大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
一般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无霜期短,一般约为110~140天。
日照长,夏至日照约为15~16小时左右。
降雨量较多,主要产地年降雨量多在500~700毫米。
(2)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
本区地处黄土高原,包括山西省北半部、陕西省北部,以及内蒙古和宁夏,以山西省北半部和陕西栽培大豆较多。
一般4月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本区海拔较高,日照较长,一般夏至日照在15小时以上。
降雨量少,大豆产区全年降水量多为300~400毫米,属干旱少雨地区。
(3)西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位于西北高原,包括新疆,以及青海省东北角和甘肃省西部,大豆栽培很少。
本区地势高,日照较长,夏至日照多为15小时以上。
全年降水量极为稀少,多则250毫米左右,少则只几十毫米,属于灌溉农区,全靠灌溉。
一般4月下旬5月上句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2.黄淮流域夏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包括黄淮平原夏大豆亚区和黄河中游夏大豆亚区。
本区温度高,无霜期较长,原为二年三熟的冬闲夏大豆,大部改为麦豆一年两熟的夏大豆。
(1)黄淮平原夏大豆亚区。
本区大豆仅次于东北春大豆亚区,为我国大豆第二大产区。
包括山东全省,河南省大部和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黄淮平原广大地区。
本区无霜期多为180~230天,光照较短,夏至光照约为14.5小时左右。
本区季节性强,大豆要抢种抢收,雨量较多。
全年降水量多为500~700毫米,但往往大豆前期多雨易涝,后期少雨,易遭干旱。
黑龙江省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变化特征分析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西部地区因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较高的农业发展潜力备受关注。
作物生长季的平均温度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气候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深远。
对黑龙江省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部地区的气候特点1. 温度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地处寒温带,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
全年平均气温约为 -3℃至3℃。
春季气温起伏较大,夏季气温较高,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冬季气温为最低。
而作物的生长季一般指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段,仅占全年时间的一小部分,因此对该时段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更有指导意义。
2. 降水西部地区降水量分布不均衡,靠近黑龙江河谷和其支流的地区降水较多,而西北部地区则较为干旱。
降水较少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因此需要对温度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二、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变化特征1. 温度起伏在西部地区,作物生长季温度呈现出较大的起伏特点。
春季温度由低变高,夏季温度高,秋季逐渐降低,冬季进入寒冷期。
这种温度变化对不同作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作物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2. 温度与作物生长作物的生长受温度影响较大,通常来说,不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不同。
小麦对温度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宜的平均温度在15-20℃之间;而玉米则对温度的要求适中,平均温度在20-30℃之间;而棉花对温度的要求较高,适宜的平均温度在25-35℃之间。
结合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来分析生长季的平均温度变化特征,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3. 温度变化趋势通过对西部地区近年来气温数据的分析发现,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这种趋势对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作物的生长期缩短或提前,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对于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需要引起农业生产者和科研人员的重视和研究。
三、对策建议1. 科学调整种植结构针对气温升高的趋势,建议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选择更适应气温变化的作物种植,以减少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浅谈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生产技术(一)论文关键词大豆;气候特点;生产技术;黑龙江北部地区论文摘要针对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气候特点,提出了适于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应用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轮作、整地与施肥、精选良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大豆种植户参考。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主要是省品种区划的第四积温带、第五积温带和第六积温带。
这一地区由于土地开垦年限短,土壤黑土层较厚,土质比较肥沃,化肥用量低,农药用量少,污染极轻,生态条件适于生产有机豆和绿色大豆。
同时由于这一地区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和前景的重要绿色商品大豆生产基地之一。
针对其气候生态特点,把这一地区大豆生产搞好,无论对发展地方经济,还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效奔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气候特点该区域总的特点,一是气候比较冷凉,作物生育期间有效积温低。
在第四积温带≥10℃活动积温只有2100~2200℃,在第五积温带≥10℃活动积温只有1900~2100℃,第六积温带则在1900℃以下,不少地方甚至只有1700~1800℃。
二是生育期短,霜降早。
一般气候好的地方无霜期仅110d左右,比较差的地方只有85~90d。
三是小气候明显,同一个村屯不仅山上山下气候大不一样,而且就同一地块而言,南坡北坡气温亦有很大差别。
四是低温早霜危害比较频繁,一般3~4年就有1次低温早霜。
对这些特点应有充分的认识,以在大豆生产中趋利弊害。
由于该区地处高寒,无霜期短,低温、早霜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该区春季大风天数较多,春季和夏初降水较少对大豆生长发育亦有较大影响。
由于该区大豆种植比例高达40%~70%,重迎茬50%~95%,重迎茬问题是大豆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2大豆生产技术针对该区气候特点和生产中的问题,笔者经过6年大豆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的试验和示范,总结了以机械为载体,以旱作为基本耕作形式,以促早熟为中心环节的大豆大面积高产工程化栽培技术模式,即“正(迎)茬伏秋早耕塇,良种包衣细精选;氮磷钾肥分层施,适早播种匀植点;灭草治病防虫害,适收细打严把关”。
黑龙江省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变化特征分析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寒冷的地区,其西部地区更是如此。
作物生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因此探究黑龙江省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的变化特征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季节变化来看,黑龙江省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一般来说,作物生长季一般为春季到秋季,即3月到10月,这个时期的平均温度是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的统计分析,黑龙江省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可以概括如下:春季(3月至5月)明显升温,平均温度逐渐回暖,有利于作物的发芽和生长;夏季(6月至8月)是作物生长季的高温期,平均温度较高,但由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夏季的日照时间较长,而且降水相对较多,作物的生长条件仍然比较有利;秋季(9月至10月)平均温度逐渐降低,但仍然比较适宜作物的收获。
从年际变化来看,黑龙江省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
这种年际变化主要源于气象系统的年际变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黑龙江省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年份,平均温度较高,作物生长条件较好;而有些年份,平均温度较低,作物生长条件较差。
这种年际变化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较大的影响,也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带来一定挑战。
从长期趋势来看,黑龙江省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存在显著的升高趋势。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气温也逐渐升高。
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长期趋势分析可以发现,黑龙江省西部作物生长季平均温度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这种升高趋势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水平。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2022年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2.01.28•【字号】黑农厅函〔2022〕100号•【施行日期】2022.0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2022年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的通知黑农厅函〔2022〕100号各市(地)、县(市、区)农业农村局: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推广应用,提升农作物单产和品质,推进种业振兴,我厅组织有关作物育种、栽培、推广专家,研究制定了《黑龙江省2022年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以下简称《区划布局》)。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指导种植户科学选种用种,为促进粮食持续增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发挥引导作用,优化品种结构良种是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保产能、保总量、保多样”的重要保障。
各地要高度重视,在全省《区划布局》基础上,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本辖区品种区划布局,引导种植户科学选种用种,不断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
在粮食作物主产区,重点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高产、高蛋白、高油大豆品种;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强筋、抗病小麦品种;早熟鲜食、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
在经济作物主产区,加快推广早熟、适口性好的鲜食玉米品种;商品型好、适宜贮藏运输和加工生产的蔬菜品种;优质杂粮、杂豆品种。
二、强化宣传指导,确保适区适种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通过电视、网络、抖音、快手、手机APP等媒介,宣传解读品种区划布局,帮助种植户提高选种用种能力水平。
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作用,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品种示范展示和跟踪评价,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专家指导等方式,促进种植户看禾选种,加快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推广。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3年7月刊25科 研 试 验DOI:10.16815/ki.11-5436/s.2023.19.014绥农151(V4)、绥农150(V5)、金源401(V6)、牡豆67(V7)、益农豆517(V8)、益农豆601(V9)、克豆95(V10)、齐农61(V11)、东黄9号(V12)、黑科121(V13)、齐农38(V14)、克豆53(V15)、克豆64(V16)等,对照品种黑河43(V17)。
1.3 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4行区,面积20 m 2,设不少于4行的保护区,保苗密度28万株/hm 2。
施肥水平、田间管理水平与当地生产田相同,及时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成熟时测定每个小区的产量,测含水量,折成13.0%水分计产,与对照品种比较增(减)产百分率。
1.4 数据分析试验数据用Excel 2016进行数据整理,DPS9.01和农博士育种家(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模块V1.13)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试验地点试验质量评价从表1可知,除试验地点E3、E5和E1、E6差异不显著外,其他试验地点差异显著。
各地产量为E2(3622.6 kg/hm 2)>E9(3404.6 kg/hm 2)>E4(3273.6 kg/hm 2)>E7(3238.9 kg /h m 2)>E3(3182.6 kg /h m 2)>E5(3179.4 kg/hm 2)>E10(2937.3 kg/hm 2)> E8 (2733.4 kg/hm 2)>E6(2665.6 kg/hm 2)>E1 (2650.6 kg/hm 2)。
由此看出参试品种受地区环境影响和土壤肥力影响较大。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种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于晓光1,鹿文成1,韩艳婧2,郭广新2,李馨宇1,姜 宇1,米 刚1,吴俊彦1(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黑龙江 黑河 164399;2.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00)摘要:为筛选适宜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种植的大豆新品种,2022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遴选10个试验地点,对17个参试品种进行区域试验,从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黑龙江省积温带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进展宋天元;孙彦坤【期刊名称】《黑龙江气象》【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3页(P20-22)【作者】宋天元;孙彦坤【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21 引言积温是影响植物发育的一个重要气象要素,在农业气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1735年,法国A.F.de Réaumur首次提出积温的概念以来[1],农学、气象学等众多专家学者对积温,特别是积温对农业影响及应用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已有的研究指出,积温对作物的生长过程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在光照、水分等环境因子处于正常范围或非敏感时期时,使用积温指标推算许多植物发育进程的效果较好、便于计算、使用方便[2]。
因此,积温研究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第一大省,积温变化对本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IPCC(2007)[3]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在中高纬地区,如果局地平均温度增加1-3℃,粮食产量预计会有少量增加;若升温超过这一范围,某些地区农作物产量则会降低。
作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黑龙江省正处于这一敏感区域。
王权[4]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积温、降雨等气象因素与黑龙江省农业产量的关系,其结果指出积温是影响本省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因此,广泛深入研究积温变化及积温对粮食生产的确切影响,是农业气象研究的重大课题。
本文拟从积温带变化和积温对粮食种植格局两方面来总结对黑龙江省积温带已有的研究成果。
2 积温带变化2.1 气候变化对积温带影响不同农作物对积温的要求不同,因此进行积温区划对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积温的气候敏感性很强,为了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积温信息,自1989年至今,黑龙江省已进行三次积温带划分。
但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发生,使原有积温带在时空分布上均出现明显变化。
刘景利等 [5]分析1951-2007年>10℃的有效积温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有效积温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且递增趋势显著。
黑龙江省依安县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摘要:黑龙江省依安县种植大豆历史悠久,具有环境无污染、水质清洁、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越自然条件,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关键词:大豆产业; 发展现状;依安县黑龙江省依安县幅员面积3 685.00 km2,辖15个乡镇149个行政村和7个农林牧场,地处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年有效积温2 500 ℃,年降雨量460 mm 左右,有耕地26.73万hm2。
该县种植大豆历史悠久,具有环境无污染、水质清洁、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优越自然条件,所产大豆色泽纯正, 籽粒饱满,是大豆生长发育的最适宜地区之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1 依安县种植大豆生产及市场情况2014年,依安县大豆种植面积为4.93万hm2,总产量1.15亿kg。
目前,农民大豆销售量在50%左右。
在大豆获得丰收的同时,由于今年中国取消大豆临储政策,实行大豆目标价格新政和进口大豆冲击以及内外价差等因素的影响,总体看今年大豆收购价格走低,购销市场冷淡。
目前,大豆市场价格在4.20~4.26元/kg之间,预计3月份以后价格会上涨至4.50元/kg(受市场需求影响,个别地区粮源少,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2 依安县大豆产业低迷原因2.1 大豆价格低,农户种植热情不高近年来,随着农药、肥料和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大豆的生产成本呈现上涨势头。
其他作物玉米可以收650~800 kg/667 m2,价格是1.60~1.80元/kg,投入大约500元。
大豆可以收135~255 kg/667 m2,价格是4.00元/kg左右,投入接近300元/667 m2。
种玉米比种大豆要多挣约300元/667 m2。
有的大豆种植大户出现了种得越多赔得越多的现象,随着成本的提高和收益的降低了农户的种植热情,农户纷纷改种植收益较高的玉米和其他经济作物。
2.2 受国内进口转基因大豆冲击我国大豆主产区种植的大豆主要用途就是榨油和豆制品加工,而进口的大豆基本上都用于榨油。
我国南方水稻孕穗期适宜温度和全生育期≥10 ℃积温指标鉴定谢佰承;罗伯良;殷剑敏;宋忠华;李迎春【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08(036)032【摘要】根据湘、鄂、赣3省14站1994~2006年的物候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以及因子间生物学关系,分析确定了我国南方早、晚稻孕穗期适宜温度和全生育期≥10 ℃积温指标.孕穗期适宜日平均温度和最低温度指标如下:早稻常规品种为25.7和22.3 ℃,杂交品种为26.5和23.3 ℃;晚稻常规品种为25.6和22.3 ℃,杂交品种为25.8和22.6 ℃.全生育期≥10 ℃积温指标如下:早稻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分别为2 512.1、2 528.4、2 651.3 ℃;晚稻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分别为3 126.2、3 031.5、3 335.2 ℃.上述指标均符合鉴定要求,可为南方地区水稻气象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总页数】3页(P14014-14015,14219)【作者】谢佰承;罗伯良;殷剑敏;宋忠华;李迎春【作者单位】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7;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7;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46;湖南省长沙农业气象试验站,湖南长沙,410007;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相关文献】1.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Ⅲ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 [J], 王育红;吕军杰;张洁;李俊红;王聪慧;丁志强;张灿军;姚宇卿;李志锋2.我国南方水稻孕穗期适宜温度和全生育期≥10 ℃积温指标鉴定 [J], 谢佰承;罗伯良;殷剑敏;宋忠华;李迎春3.2016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地区大豆全生育期气温、降水和≥10℃积温条件分析 [J], 郭丽丽4.桔梗全生育期温度指标分析 [J], 肖振中5.黑龙江省年有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 [J], 杨显峰;杨德光;汤艳辉;王振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角梅在我国的温度适宜分布区划
陈香波;罗玉兰;张启翔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09(025)007
【摘要】三角梅为我国南方园林中常见花卉之一,我国虽已有100多年的引种栽培历史,但对其确切抗寒力水平的资料仍显缺乏.对我国广泛栽培的21个三角梅品种进行了模拟低温电导率测定,确定低温致死范围在-2.91℃--5.48℃之间;以三角梅品种普遍致死温度-3℃为依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了三角梅在我国的温度适宜区划.结果表明,我国三角梅温度最适宜分布区集中在云南西南部临沧、澜沧、普洱等地,广西、广东、福建大部,海南、台湾2岛,以及四川南端西昌、宜宾、重庆等个别地区:可以露地种植的次适宜分布区包括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南部及湖北的恩施、宜昌,浙江温州等局部地区.本研究对于外来花卉引种具有一定指导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97-99)
【作者】陈香波;罗玉兰;张启翔
【作者单位】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上海,200232;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上海,20023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88
【相关文献】
1.减压渣油焦化温度对产品分布的影响I.产品分布与适宜焦化温度 [J], 范启明;杨继涛;李军;吴良才
2.贵州黑木耳种植温度适宜性区划 [J], 梁平;左晋;张波;杨世琼;谷晓平;谢俊英
3.中国农村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区划 [J], 陈豫;胡伟
4.黑龙江省年有效积温变化趋势和大豆温度生态适宜性种植区划 [J], 杨显峰;杨德光;汤艳辉;王振华
5.我国甜菜生产的适宜地带适宜区划和集中产区 [J], 李振泉;佟素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龙江省寒地大豆气候适宜度演变特征李秀芬;朱海霞;宫丽娟;王萍;翟墨;赵慧颖【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8(34)28【摘要】明确寒地大豆生长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维持大豆高产稳产、保障国内大豆供给和国际贸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1961—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空间插值、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寒地大豆不同发育阶段气候适宜度的时空特征及周期变化。
结果表明:1961—2016年寒地大豆全生育期内的温度适宜度呈增大趋势,增大速率为0.0075/10 a,但年际间波动平稳,热量条件较差的Ⅳ区的增大趋势最明显;日照适宜度呈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0089/10 a,年际间波动相对平稳,Ⅱ区的减小趋势最显著;水分适宜度呈不显著的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0004/10 a,但年际间波动相对较大,水分条件较差的Ⅱ区波动最为剧烈;综合气候适宜度呈不显著的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0004/10 a,在光温水的协同作用下,其年际间波动总体平稳,其时空变化特征与水分适宜度相似。
全省平均气候适宜度的主周期为5年;各地区气候适宜度的主周期为5~7年。
【总页数】8页(P93-100)【关键词】寒地大豆;气候适宜度;演变特征;增减趋势;小波分析【作者】李秀芬;朱海霞;宫丽娟;王萍;翟墨;赵慧颖【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东北地区生态气象创新开放实验室;黑龙江省气象院士工作站;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9【相关文献】1.黑龙江省玉米气候适宜度变化分析 [J], 宫丽娟;李宇光;王萍;纪仰惠;朱海霞2.黑龙江省巴彦县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 [J], 李梦圆3.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水分适宜度的研究 [J], 梁荣欣;沈能展4.黑龙江省夏季避暑旅游气候适宜度的区域分布 [J], 刘艳华;阙粼婧;白钰5.辽宁省水稻气候适宜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 [J], 胡春丽;陈鹏狮;王婉昭;刘东明;李菲;林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