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附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10月—1—前 言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保护和管理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党中央、国务院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
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作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保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之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提高保护质量”。
2003年9月,—2—曾培炎副总理在听取全国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汇报时指出:“在目前条件下,要以生态功能保护区抢救性保护为重点”,“根据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的国情,加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要举措”,“环保总局应抓紧有关规划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根据我国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提出的限制开发区域有关要求,确定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此来指导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
二级生态红线使用规定重点生态功能区: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主要类型包括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区。
生态敏感区:指对外界干扰和环境变化具有特殊敏感性或潜在自然灾害影响,极易受到人为的不当开发活动影响而产生负面生态效应的区域。
生态脆弱区: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较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较弱,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生态安全:指在国家或区域尺度上,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格局稳定,并能够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提供生态服务的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特征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其属性特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生态保护的关键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维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区域。
(2)空间不可替代性:生态保护红线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定性,其保护对象和空间边界相对固定。
(3)经济社会支撑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标是在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的同时,实现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作用。
(4)管理严格性: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空间保护线,应实施最为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与管理措施。
(5)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框架:生态保护红线区是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基本空间要素,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关键组分。
生态保护红线的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须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管理严格程度实施分类分区管理,做到“一线一策”。
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应满足以下管控要求:(1)性质不转换: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不可转换为非生态用地,生态保护的主体对象保持相对稳定。
(2)功能不降低:生态保护红线区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能够持续稳定发挥,退化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不断改善。
国家重点⽣态功能区国家重点⽣态功能区三峡库区⽔⼟保持⽣态功能区⽣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家林业局⼆Ο⼀四年⼗⽉⽬录第⼀章规划背景 (1)第⼀节区域概况 (1)⼀、规划范围 (1)⼆、⾃然条件 (1)三、⾃然资源 (3)四、社会经济 (7)五、扶贫开发 (8)第⼆节⽣态功能定位 (9)⼀、主体功能 (9)⼆、⽣态价值 (9)第三节主要⽣态问题 (11)⼀、⼭洪、泥⽯流等地质灾害趋势加重 (11)⼆、⽔⼟流失⾯积⼤ (12)三、⽔环境污染较严重 (13)四、森林⽣态系统退化 (13)第四节⽣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14)⼀、⽣态⼯程建设 (14)⼆、国家重点⽣态功能区转移⽀付 (16)三、⽣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态势 (16)第⼆章指导思想与原则⽬标 (17)第⼀节指导思想 (17)第⼆节基本原则 (17)第三节规划期与规划⽬标 (19)⼀、规划期 (19)⼆、⽬标 (19)第三章总体布局 (21)第⼀节功能区划 (21)⼀、区划原则 (21)⼆、功能区划 (21)第⼆节建设布局 (22)⼀、⽣态屏障区 (22)⼆、⽔⼟流失防治区 (23)三、⽔源涵养区 (23)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 (25)第⼀节⽔⼟流失综合治理 (25)第⼆节⽔源涵养能⼒建设 (26)⼀、森林⽣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26)⼆、湿地⽣态系统保护与建设 (28)第三节⽣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 (29)第四节⽣态扶贫建设 (32)第五节配套设施建设 (34)⼀、防灾减灾体系 (34)⼆、基础设施建设 (35)第六节⽣态监管 (36)⼀、⽣态监测 (36)⼆、空间管制与引导 (36)三、绩效评价 (37)第五章政策措施 (38)第⼀节政策需求 (38)⼀、⽣态补偿政策 (38)⼆、⼈⼝易地安置的配套扶持政策 (39)三、国家重点⽣态功能区转移⽀付政策 (39)第⼆节保障措施 (40)⼀、法律制度保障 (40)⼆、科技保障 (41)三、管理保障 (42)四、资⾦保障 (42)五、考核体系 (43)附表三峡库区⽔⼟保持⽣态功能区禁⽌开发区域名录附图三峡库区⽔⼟保持⽣态功能区⽣态保护与建设功能区划图第⼀章规划背景第⼀节区域概况⼀、规划范围三峡库区⽔⼟保持⽣态功能区位于重庆市、湖北省交界区域,⾏政区域包括重庆市、湖北省2省市9区县,⾯积27849.60平⽅公⾥,⼈⼝521.56万⼈,森林覆盖率为60.33%。
第八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生态系统十分重要,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目前生态系统有所退化,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类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经综合评价,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25个地区(附件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总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2%;2008年底总人口约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图1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源涵养型(55)、水土保持型(56)、防风固沙型(57)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58)四种类型。
第二节规划目标——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河流径流量基本稳定并有所增加。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草原面积保持稳定,草原植被得到恢复。
天然林面积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蓄积量增加。
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增加。
水源涵养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类,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水土保持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I类,空气质量达到二级;防风固沙型生态功能区的水质达到II类,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
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保有大片开敞生态空间,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扩大,人类活动占用的空间控制在目前水平。
——形成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
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适宜产业、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发展,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明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
——人口总量下降,人口质量提高。
部分人口转移到城市化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人口占全国的比重有所降低,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减轻。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优化开发区域——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一、环渤海地区(一)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二)辽中南地区包括辽宁省中南部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
(三)山东半岛地区。
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
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提升南京、杭州的长江三角洲两翼中心城市功能。
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城市,文化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优化提升沪宁沪杭发展带的整体水平,建设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调整太湖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建设旅游休闲基地。
——强化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
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增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互补,提高竞争力。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加强沿江、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长江口、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区污染物入湖,加强海洋、河口和山体生态修复,构建以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大运河、宜溧山区、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 境 保 护 部中 国 科 学 院二〇一五年十一月—3—目录前言 (6)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8)1.指导思想 (8)2.基本原则 (8)3.目标 (9)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9)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9)2.生态敏感性评价 (12)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13)4.全国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特征 (16)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7)1.分区方法 (17)2.区划方案 (17)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18)1.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19)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20)3.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21)4.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22)5.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23)6.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23)—4—7.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4)8.大都市群 (25)9.重点城镇群 (25)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26)六、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 (29)附1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1)附2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43)—5—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前言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保护和管理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党中央、国务院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
2000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保护措施,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功能的退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作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将保持“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之一。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 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大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提高保护质量”。
2003 年9 月,曾培炎副总理在听取全国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汇报时指出:“在目前条件下,要以生态功能保护区抢救性保护为重点”,“根据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的国情,加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大突破和重要举措”,“环保总局应抓紧有关规划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根据我国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提出的限制开发区域有关要求,确定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此来指导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工作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重点生态功能区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种群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问题。
为了有效地修复和保护这些受损的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工程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意义、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步骤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介绍重点生态功能区及生态修复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引出文章的主题。
接着,我们会说明本文的结构,即各部分的内容和布局。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意义,分析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性,并阐述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步骤。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和认识生态修复工程的实践过程和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进行总结,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以及进行结束语,为整篇文章画上圆满的句号。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工作方案,通过对生态修复工程的目的、重要性和实施步骤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全面了解生态修复工程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总结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和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旨在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正文2.1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意义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划定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区域,它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
重点生态功能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通过划定重点生态功能区,可以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推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思考薛阳1,2冯银虎2(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类型之一。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对于补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短板”,改变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面貌战略意义重大。
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县城为主平台,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关键词]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战略思考[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8)01—0076—07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类型之一,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性较强,担负着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功能,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不宜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1]。
据统计,仅位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级行政区数量676个,覆盖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比例达53%。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2]。
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县城为主平台,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一、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意义城镇化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处于“诺瑟姆曲线”中30%-70%之间的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对于补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短板”,改变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面貌战略意义重大。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功能,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
县域是生态功能区的基础单元,具有农林牧渔等生产经营活动和人类居住等功能。
为了推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确保生态功能区的有效运行,制定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方案,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二、考核指标:1.生态环境综合状况指标:包括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综合评估指标,通过采集数据和现场调查,定量评估县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2.生态资源保护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重点水源地保护率等指标,评估县域的生态资源保护情况。
3.环境规划与管理指标:包括环境规划和管理体系、环境监测体系等指标,评估县域的环境规划和管理情况。
4.生态产业发展指标: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发展情况,评估县域的生态产业的发展水平。
5.环境容量指标:包括水资源容量、土地资源容量等指标,评估县域的环境容量状况。
三、考核方法:1.数据采集和现场调查:通过收集县域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数据以及现场调查,获取各项指标的数据。
2.定量评估:根据各项指标的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定量评估,将各项指标得分化为定量得分。
3.定性评估:除定量评估外,还对部分指标进行定性评估,确定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4.综合评定:将各项指标的定量得分和定性评估结果综合计算,给予综合评定,得出县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
四、考核内容:1.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对生态环境综合状况指标进行考核,评估县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2.生态资源保护考核:对生态资源保护指标进行考核,评估县域的生态资源保护情况。
3.环境规划与管理考核:对环境规划和管理指标进行考核,评估县域的环境规划和管理情况。
4.生态产业发展考核:对生态产业发展指标进行考核,评估县域的生态产业发展水平。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3.28•【文号】环发[2002]56号•【施行日期】2002.03.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通知(环发[2002]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现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二〇○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附件: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一、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一)“九五”工作回顾“九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新世纪生态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的局面。
随后,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议上,国家又相继确立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生态保护方针。
1998年和2000年国务院分别发布实施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确立了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基本原则。
与此同时,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确定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的任务按时完成,并已达9.85%;2000年8月我国政府签署了《生物安全议定书》。
全国的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突破进展,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和天然林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示范区、生态农业建设试点、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野生药材、矿山等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得到加强。
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初见成效,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到重视。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1国家重点⽣态功能区名录附件1:国家重点⽣态功能区名录区域范围⾯积(平⽅公⾥)⼈⼝(万⼈)⼤⼩兴安岭森林⽣态功能区内蒙古⾃治区:⽛克⽯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治旗、阿尔⼭市、阿荣旗、莫⼒达⽡达斡尔族⾃治旗、扎兰屯市⿊龙江省:北安市、逊克县、伊春区、南岔区、友好区、西林区、翠峦区、新青区、美溪区、⾦⼭屯区、五营区、乌马河区、汤旺河区、带岭区、乌伊岭区、红星区、上⽢岭区、铁⼒市、通河县、⽢南县、庆安县、绥棱县、呼玛县、塔河县、漠河县、加格达奇区、松岭区、新林区、呼中区、嘉荫县、孙吴县、爱辉区、嫩江县、五⼤连池市、⽊兰县346997711.7长⽩⼭森林⽣态功能区吉林省:临江市、抚松县、长⽩朝鲜族⾃治县、浑江区、江源区、敦化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靖宇县⿊龙江省:⽅正县、穆棱市、海林市、宁安市、东宁县、林⼝县、延寿县、五常市、尚志市111857637.3阿尔泰⼭地森林草原⽣态功能区新疆维吾尔⾃治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吉⽊乃县(含新疆⽣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11769960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态功能区青海省:同德县、兴海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治县、玛沁县、班玛县、⽢德县、达⽇县、久治县、玛多县、⽟树县、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莱县、格尔⽊市唐古拉⼭镇35339472.3若尔盖草原湿地⽣态功能区四川省: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2851418.2⽢南黄河重要⽔源补给⽣态功能区⽢肃省: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积⽯⼭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治县33827155.5祁连⼭冰川与⽔源涵养⽣态功能区⽢肃省:永登县、永昌县、天祝藏族⾃治县、肃南裕固族⾃治县(不包括北部区块)、民乐县、肃北蒙古族⾃治县(不包括北部区块)、阿克塞哈萨克族⾃治县、中牧⼭丹马场、民勤县、⼭丹县、古浪县青海省:天峻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治县185194240.7南岭⼭地森林及⽣物多样性⽣态功能区江西省:⼤余县、上犹县、崇义县、龙南县、全南县、定南县、安远县、寻乌县、井冈⼭市湖南省:宜章县、临武县、宁远县、蓝⼭县、新⽥县、双牌县、桂东县、汝城县、嘉⽲县、炎陵县⼴东省:乐昌市、南雄市、始兴县、仁化县、乳源瑶族⾃治县、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西壮族⾃治区:资源县、龙胜各族⾃治县、三江侗族⾃治县、融⽔苗族⾃治县667721234黄⼟⾼原丘陵沟壑⽔⼟保持⽣态功能区⼭西省: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吉县、乡宁县、蒲县、⼤宁县、永和县、隰县、中阳县、兴县、临县、柳林县、⽯楼县、汾西县、神池县陕西省:⼦长县、安塞县、志丹县、吴起县、绥德县、⽶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洲县⽢肃省:庆城县、环县、华池县、镇原县、庄浪县、静宁县、张家川回族⾃治县、通渭县、会宁县宁夏回族⾃治区:彭阳县、泾源县、隆德县、盐池县、同⼼县、西吉县、海原县、红寺堡区112050.51085.6⼤别⼭⽔⼟保持⽣态功能区安徽省:太湖县、岳西县、⾦寨县、霍⼭县、潜⼭县、⽯台县河南省:商城县、新县湖北省:⼤悟县、⿇城市、红安县、罗⽥县、英⼭县、孝昌县、浠⽔县31213898.4桂黔滇喀斯特⼴西壮族⾃治区:上林县、马⼭县、都安瑶族⾃治县、⼤化76286.31064.6⽯漠化防治⽣态功能区瑶族⾃治县、忻城县、凌云县、乐业县、凤⼭县、东兰县、巴马瑶族⾃治县、天峨县、天等县贵州省: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治县、平塘县、罗甸县、望谟县、册亨县、关岭布依族苗族⾃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治县云南省:西畴县、马关县、⽂⼭县、⼴南县、富宁县三峡库区⽔⼟保持⽣态功能区湖北省:巴东县、兴⼭县、秭归县、夷陵区、长阳⼟家族⾃治县、五峰⼟家族⾃治县重庆市:巫⼭县、奉节县、云阳县27849.6520.6塔⾥⽊河荒漠化防治⽣态功能区新疆维吾尔⾃治区:岳普湖县、伽师县、巴楚县、阿⽡提县、英吉沙县、泽普县、莎车县、麦盖提县、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图⽊舒克市、叶城县、塔什库尔⼲塔吉克⾃治县、墨⽟县、⽪⼭县、洛浦县、策勒县、于⽥县、民丰县(含新疆⽣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453601497.1阿尔⾦草原荒漠化防治⽣态功能区新疆维吾尔⾃治区:且末县、若羌县(含新疆⽣产建设兵团所属团场)3366259.5呼伦贝尔草原草甸⽣态功能区内蒙古⾃治区: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455467.6科尔沁草原⽣态功能区内蒙古⾃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右旗、翁⽜特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吉林省:通榆县111202385.2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态功能区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治县、丰宁满族⾃治县、沽源县、张北县、尚义县、康保县内蒙古⾃治区:克什克腾旗、多伦县、正镶⽩旗、正蓝旗、太仆寺旗、镶黄旗、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168048288.1阴⼭北麓草原⽣态功能区内蒙古⾃治区:达尔汗茂明安联合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王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96936.195.8川滇森林及⽣物多样性⽣态功能区四川省:天全县、宝兴县、⼩⾦县、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雅江县、道孚县、稻城县、得荣县、盐源县、⽊⾥藏族⾃治县、汶川县、北川县、茂县、理县、平武县、九龙县、炉霍县、⽢孜县、新龙县、德格县、⽩⽟县、⽯渠县、⾊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马尔康县、壤塘县、⾦川县、⿊⽔县、松潘县、九寨沟县云南省:⾹格⾥拉县(不包括建塘镇)、⽟龙纳西族⾃治县、福贡县、贡⼭独龙族怒族⾃治县、兰坪⽩族普⽶族⾃治县、维西傈僳族⾃治县、勐海县、勐腊县、德钦县、泸⽔县(不包括六库镇)、剑川县、⾦平苗族瑶族傣族⾃治县、屏边苗族⾃治县302633501.2秦巴⽣物多样性⽣态功能区湖北省:⽵溪县、⽵⼭县、房县、丹江⼝市、神农架林区、郧西县、郧县、保康县、南漳县重庆市:巫溪县、城⼝县四川省:旺苍县、青川县、通江县、南江县、万源市陕西省:凤县、太⽩县、洋县、勉县、宁强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镇安县、柞⽔县、旬阳县、平利县、⽩河县、周⾄县、南郑县、西乡县、⽯泉县、汉阴县⽢肃省:康县、两当县、迭部县、⾈曲县、武都区、宕昌县、⽂县140004.51500.4藏东南⾼原边缘森林⽣态功能区西藏⾃治区:墨脱县、察隅县、错那县97750 5.8藏西北羌塘⾼原荒漠⽣态功能区西藏⾃治区:班⼽县、尼玛县、⽇⼟县、⾰吉县、改则县49438111三江平原湿地⽣态功能区⿊龙江省:同江市、富锦市、抚远县、饶河县、虎林市、密⼭市、绥滨县47727142.2武陵⼭区⽣物湖北省:利川市、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655711137.3。
附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环 境 保 护 部二〇一〇年四月九日— 3 —目 录1 总则 (5)1.1工作目的 (5)1.2指导思想与原则 (5)1.2.1指导思想 (5)1.2.2基本原则 (6)1.3编制依据 (7)1.4规划期限、范围 (7)2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8)2.1组织实施 (8)2.2调查、收集资料 (8)2.3编制规划大纲 (8)2.4编制研究报告和规划文本 (8)2.5规划论证及公众参与 (9)3 规划成果要求 (9)3.1规划研究报告 (9)3.2规划附图 (9)3.3规划文本 (10)附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报告书编写提纲 (11)附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报告书编写说明 (14)— 4 —— 5 —1 总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需要国家和地方共同管理,并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的区域。
保护和管理重点生态功能区,对于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协调流域及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规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管理和建设,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环发〔2007〕165号),制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的编制。
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规划可参照本导则编制。
则1.1 工作目的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恢复和提高区域水源涵养、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维护和提高区域提供各类生态服务和产品的能力,促进重要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主体功能区发展空间格局的形成。
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环发[2013]16号整理人:许斌龙律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厅(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理念与精神,推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实施,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增强区域整体生态功能,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重要意义。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
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是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支撑;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增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
坚持生态主导、保护优先。
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严格管制各类开发活动,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评估,减少和防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坚持严格准入、限制开发。
按照生态功能恢复和保育原则,实行更有针对性的产业准入和环境准入政策与标准,提高各类开发项目的产业和环境门槛。
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面上保护、点状开发,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开发范围,禁止成片蔓延式开发扩张,保持并逐步扩大自然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