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城市生态功能区划 1
- 格式:ppt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86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
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前瞻性原则。
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趋势且具有前瞻性。
(三)区划范围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2.诊断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3.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活动胁迫的敏感性特点;4.评价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5.制定全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6.揭示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7.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
城市功能区划
城市功能区划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分为综合环境区划和分项(单要素)环境功能区划
(一)城市综合环境区划类型
(1)以城市居民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重点污染治理区;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2)以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功能分为:
居民区;工业区;自然保护区;集中公共设施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城市分项环境区划
(1)城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2)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为水环境功能区和水环境控制单位(概念:指一个水环境功能区与相关的污染源所占区域的总和);
(3)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
4. 生态功能区划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
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
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
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
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
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
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划与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与压力也日益增大。
城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承受着重要的功能与责任,因此,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划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划是指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针对不同的功能进行管理与保护。
通过合理的划分和管理,可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协同运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功能区划可以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保护区、居住区、生产区和交通区等不同的功能区域。
保护区是城市绿地、森林公园等生态景观的核心区域,重点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和生态过程;居住区则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区域,需要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生产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需要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交通区则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重提高交通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通过合理的划分和管理,可以使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协调,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其次,功能区划还可以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需求进行管理与保护。
例如,保护区的管理可以采取限制性开发或者生态修复等方式,保护和恢复自然景观和生态过程;居住区的管理可以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广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环保技术;生产区的管理可以注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交通区的管理可以注重提高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推广绿色交通方式等。
通过针对功能区域不同需求的管理与保护,可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功能区划还需要注重城市生态系统与社区居民的参与与互动。
只有让居民参与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才能形成共同的责任感和意识,推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
可以通过建立居民委员会、开展环保意识宣传教育、推动社区绿化和环保活动等方式,促使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生态伙伴关系,与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
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中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城市规划中,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意义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是为了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扩张往往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通过合理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可以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从而减少城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城市的生态品质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通过合理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可以保留和恢复城市的自然景观和生态景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居民能够享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次,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有助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稳定的生态系统支撑。
通过合理划定重要生态功能区,可以保护城市的水源地、森林资源、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的原则在进行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科学性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需要基于科学的依据和数据,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需求,确保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综合性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划设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因素,确保划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附1具体区划及计算方法一一以武汉城市群为例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武汉城市群空间拓展的生态功能区划分采用中国科学院八五”重大应用项目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的成果,包括1980、1995及2000年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图(ARC/INFO的Coverage格式,比例尺为1:10万)。
该土地利用分析系统包括6类一级分类系统和25类二级分类系统(见附表1)。
附表1城市群空间拓展的土地利用类型编号、名称及其含义由于上述数据只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在预处理模块中,将对基础数据做如下两个方面的处理:一是载入行政区划的矢量数据,即将武汉城市群划分为9个地域, 分别为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天门、仙桃、潜江和咸宁,以备各行政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即城市扩展与生态响应的分区研究之需;二是载入数字高程数据(1000m),通过生成DEM图,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求取坡向、坡度、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度等衍生数据,为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奠定了数据基础。
2. 功能区划分城市群空间拓展的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法是,先确定城市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价值贡献率,然后将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土壤侵蚀度叠加划分出生态功能区,进而将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功能的承载体进行总体质量评价。
(1)生态价值贡献率赋值考虑到数据库中的二级分类系统分辨率相对较高,且体现了明显的生态差异性,一般认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即为区域生态环境结构的载体,因此可以此对二级分类体系下的土地利用类型所具有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赋值,并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和过程结合起来,并将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理解为不同生态价值流的转移。
各用地类型的生态价值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分调节、土壤形成、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维持、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和娱乐文化等约9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据此,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专家打分法,最终确定城市群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价值贡献率(见表2 )。
义乌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义政发〔2007〕47号义乌市人民政府二○○七年九月《义乌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责任表编制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义乌市环境保护局项目负责人:俞佳栋(工程师)参加编制人员: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刘瑜(工程师)蒋楠(工程师)陈远(工程师)义乌市环境保护局:贾章献俞江仙审核:谭湘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浩明(义乌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第一部分义乌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义乌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性质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划,明确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基本要求、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的过程。
第二条规划目标根据义乌市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开发程度和发展潜力,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设臵区域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门槛,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主要措施,以控制和改善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行为,为政府开展区域性开发建设活动提供环境决策基础,为环保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提供基本依据;在义乌市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结构。
第三条规划范围与期限规划范围为义乌市全境,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与本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一致。
规划基准年:2005年;规划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四条规划依据(1)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2)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3)《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4)《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2006);(5)《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2004);(6)《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7)《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8)《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6);(9)《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10)《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2006);(11)《钱塘江流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方案》(2006);(12)《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的意见》(2006);(13)《金华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14)《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15)《义乌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16)《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17)《义乌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18)《义乌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2006);(19)《义乌市“十一五”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规划》(2006);(20)义乌市其他相关专项规划。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指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科学确定特定区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目标,并进行相应的规划、管理和保护措施的过程。
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生态功能区划过程中,需要科学调查和评估,了解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通过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力和相互联系,确定生态保护和恢复目标。
其次,根据生态功能区的特点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划。
这包括建立适当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明确生态功能区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要求,确保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
另外,生态功能区划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生态功能区规划时,需要考虑区域内的经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功能区划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总的来说,生态功能区划是对特定区域的综合评估和管理规划,旨在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依据,也是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工具,能够有效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6.0城市生态功能区划2017-08-04第六章:城市生态功能区划1.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和意义:生态功能---指自然生态系统支持人类社第一文库网会和经济发展的功能。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1)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
目标:A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B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C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D 明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布特点与生态环境高敏感区。
E 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功能。
(2)目的和意义:①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其要点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
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②由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地方上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其导致的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
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客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生态环境主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进行区域的划分和合并,最终确定不同的区域单元,明确其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大小,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订和合理地环境整治。
而这些正是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③是生态保护决策科学化(从经验到科学),管理定量化(从定性到定量),资源开发合理化,运作过程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参与政府管理,指导生态保护和规范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生态功能区划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地位及作用。
生态功能区划目录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 (一)指导思想 (1)(二)区划原则 (1)(三)区划目标 (2)四)数据来源及标准 (2)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4)(一)自然环境状况 (4)(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概况 (8)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12)(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13)(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14)(四)自然灾害频繁 (14)(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15)(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16) (七)土地退化加速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 (18)(一)土壤侵蚀敏感性 (18)(二)石漠化敏感性 (18)(三)生境敏感性 (19)五、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 (20)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20) (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21) (三)石漠化控制功能重要性评价 (21) (四)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1)(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 (22) (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 (22)(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 (23)六、生态功能区划 (24)(一)分区方法 (24)(二)区划系统 (25)七、分区特征概述 (30)(一)生态区 (30)(二)生态亚区 (34)(三)生态功能区 (46)(四)生态功能区类型 (68)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 (75)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云南省生态安全有重要重要意义的区域,为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区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
城镇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
(一)生态保护区划的类型
建设开发区;农业生产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采用3级分区:
(1)一级区划分
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分
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
城镇及城镇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分
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区划与保护规划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的过程,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而生态区划与保护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区划与保护规划的重要性、目标和实施策略。
二、生态区划的重要性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恢复城市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生态区划作为一种科学的规划方法,可以合理划定城市的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保护城市的绿地、湿地和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首先,生态区划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资源。
城市的生态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植被和野生动物等,是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可以保护城市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其次,生态区划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音污染等。
通过划定生态修复区,可以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生态区划可以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
城市常常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如洪涝、地震和台风等。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可以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和抗灾能力,减少灾害的损失,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保护规划的目标城市生态保护规划是指为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制定的一系列规划措施和管理策略。
其主要目标包括:1. 保护城市的生态功能区。
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保护城市的绿地、湿地和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修复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通过划定生态修复区,对城市的受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改善,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3. 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平。
通过推动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培育和弘扬城市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