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史
- 格式:ppt
- 大小:186.50 KB
- 文档页数:63
汉语语法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法变化汉语在历史演变中经历了许多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的过程,在语言学研究中,这些过程又称为汉语语法史。
一般来讲,汉语语法史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早期汉语阶段、古汉语阶段和现代汉语阶段。
这三个阶段是由不同类型的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所构成的。
早期汉语阶段是从古汉语的诞生之后的第一个时期,它的特点是受到汉藏语的影响,受到不同外语的影响,使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语法规则。
在此阶段,汉语的语法变化主要包括虚词的出现和词类的变化。
虚词的出现主要是由汉语中的词类发展而来,它代替了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语句结构中的一些词类,以便于表达细节和语义。
此外,在这一时期,汉语中的句子结构也有所变化,由于不同外语的影响,汉语中有时会出现倒装句等新的语法结构。
与早期汉语阶段相比,汉语在古汉语阶段经历了更多的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
首先,在古汉语阶段,汉语的词汇量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如梵语、英语等,而这些外来语的出现则使汉语的词汇量得到了显著的增加。
此外,在古汉语时期,汉语的语法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性的变化上,即汉语中出现了更多的形容词和副词,以及新的句子结构。
例如,倒装句结构在古汉语时期就出现了,而在古汉语时期,定语从句也开始形成。
最后,在现代汉语阶段,汉语经历了更多的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拼音词语。
这些拼音词语主要是由汉语中的词语和外来语混合而成,它们不仅给汉语带来了新的语义和表达形式,而且也使汉语的语法更加复杂,比如出现了较多的修饰语法结构、复杂句子结构等。
总之,随着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汉语在语法史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使汉语的结构更加完整,修辞技巧更加丰富,能够更好地表达语义。
因此,从汉语语法史上可以看出,语言接触和语法变化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汉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汉语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部分汉语语法史第一章上古汉语语法的发展第一节从甲骨文看商代语法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用词序和虚词表现语法范畴、造句规则和句型变化。
这个基本特点早在商代就开始奠定了。
甲骨文反映了这一基本特点,为研究商代语法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以下从词类、句子成分、基本句型三个方面来认识商代语法。
一、词类甲骨卜辞中的词,按照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类,各个词类发展不平衡。
1.名词甲骨文中名词是最发达的一类,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占整个词汇的70%以上,有:普通名词:天、土、山、木、禾、人、牛,等;方位名词:东、南、西、北、上、下,等;时间名词:岁、年、今、明、旬,等;专有名词,包括人名、族名、地名、干支等。
名词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时间名词常作状语。
如:王入。
(《丙》32.5)方亦侵我西鄙田。
(《菁》2.29.3)壬戌卜,今日王省。
(《合》32954)2.动词甲骨文里的动词几乎都是单音词,没有表示时体的附加成分。
主要作谓语,有的带宾语,有的不带。
如:贞:我不其受年?(《粹》868)王勿渔,其狩。
(《佚存》656)3.形容词甲骨文里形容词有“吉、利、大、小、新、旧、赤、白、敏”等,在句中可作定语、状语或谓语。
如:王其田于昼,禽大豚。
(《甲》3639)王田于鸡,往来亡灾?王占曰:弘吉。
(《佚》347)4.数词、量词甲骨文里已有从“一”到“万”的数字,没有分数和约数,基数和序数形式上没有区别。
如:癸酉贞:帝五玉,其三小(羊)。
(《通》486)隻(获)兔七,隹卅。
(《续》3.18.1)甲骨文中有量词“朋(贝的单位)、丙(车的单位)、升”等。
如:易(赐)贝二朋。
(《南坊》3.81)车二丙。
(《佚存》下915)5.代词甲骨文里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类。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余、朕”,第二人称代词有“乃、女”,指示代词有“之、兹”。
6.副词情态副词:又、亦、乃,等。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语语法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汉语语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变。
在汉语语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第一,名词成为中心。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是语法的核心,动词和形容词相对较少,语法结构简单,句子以名词为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逐渐发展出了更多的动词和形容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句子结构,但名词仍然是汉语语法的核心。
第二,时态和语气的发展。
在古代汉语中,时态和语气不是很明确,句子的时态和语气主要通过上下文来判断。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西方语言的影响,汉语逐渐发展出了一套更为完备的时态和语气系统,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态,以及陈述、疑问、祈使等语气。
句法结构的丰富化。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比较简单,主谓宾的结构居多。
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逐渐丰富了句子的结构,包括了并列句、从句、状语等,使得句子更为复杂、丰富。
第四,重音和韵律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重音和韵律比较明显,一般是在词的第一个音节上,语言节奏比较平均。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音和韵律逐渐变化,有些词语的重音和韵律发生了变化,语音的节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第五,语法规范的确定。
在古代汉语中,语法规范较为模糊,语言使用比较自由。
随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努力和文言文的规范化,汉语的语法规范逐渐明确,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文法体系,为后来的汉语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汉语语法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变化和演变。
这五个最重要的变化是汉语语法史上的里程碑,对于我们了解汉语语法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学习汉语语法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2000字】第二篇示例:汉语语法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有五个变化尤为重要。
这些变化不仅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汉语语法史上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王力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关于汉语语法演变的研究,作者王力是中国知名语言学家之一。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1. 汉语语法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四个阶段。
2. 古汉语时期的语法结构比较简单,主要依靠词序和语气助词来表达语法关系。
经典文献如《诗经》、《周礼》等反映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
3. 中古汉语时期受到了外来语言的影响,语法结构逐渐复杂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语法形式,如“的”、“得”、“为”、“兮”等。
4. 近代汉语时期受到了西方语言的影响,汉语开始发生大量的语法变化,如形容词作谓语、介词的使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
5.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趋于简化,不再过度强调语法形式,而是更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效果。
一些字词的用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6. 汉语语法的演变是与汉字的演变密切相关的,汉字的发展也对汉语语法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7. 汉语语法的研究可以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角度入手,对
于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和优美之处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本书对于了解汉语语法的历史与演变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启发我们对于语言的思考与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学简史第一节中国语法学的创立——《马氏文通》1898一、作者简介:马建忠二、主要内容:字类系统和句法成分系统先秦两汉时期的古文1、词类系统(字类)实字: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形容词、数量词)状字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2、句子成分系统起词:充当主语的词语词:充当谓语的词(内动、外动)止词:充当宾语的词表词:静字充当谓语司词:介词宾语加词:介字与其司词读:小句3、位次系统主次(作起词的名字)宾次(作止词的名字)正次(中心语)偏次(修饰语-------定语)三、对《马氏文通》的评价1、建构了中国最早的语法体系、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变附庸为独立、变零散为系统、变议论为科学。
)2、缺陷:模仿痕迹太重(普遍唯理语法阿尔诺、朗斯罗);第二节第一部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1924一、作者简介:黎锦熙1890-1978 真正的语言学家二、主要内容1、句本位语法从动态环境中看语法结构及其功能词类系统名词、代名词实体词动词述说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介词、连词关系词助词、叹词情态词转类铁桥形容词狮子的勇猛名词落花、飞鸟形容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词无定类句位决定了词的性质分类2、句法分析——图解法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连带成分:宾语和补足语外动词同动词工人请我讲演我爱他诚实附加成分:形容的附加语、副词的附加语三、对《新著国语文法》的评价1、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和马建忠一同被称为中国语法学的奠基人。
2、帮助确立和巩固了白话文的地位,提出了宏大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建立了一套中心词分析法。
3、句本位不太切合汉语的实际。
汉语的词和句子成分不存在对应关系,词无定类。
(一线制双线制)第三节文法革新时期(1938-1949)一、陈望道和方光焘陈望道:发起者和组织者,并一步步把文法革新讨论引向深入,提出“文法应该主要研究表现关系”。
方光焘:理论建树者,提出“广义形态”的说法(词语组合能力、重叠)。
二、文法革新的宣言王力和《中国文法学初探》三、文法革新时期的最高成就吕叔湘和《中国文法要略》、王力和《中国现代语法》、高名凯和《汉语语法论》《中国文法要略》不囿于以往固有的格局,全力挖掘汉语结构的特点及其规律,是文法革新运动的实质性成果。
汉语语法学简史(一)1949年之前的50年1.前30年语法体系的创建(1)1898年,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马建忠著《马氏文通》出版。
该书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
“仿葛郎玛所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后序)该书模仿拉丁语法建立了汉语第一个语法体系(词本位)。
(2)1924年,黎锦熙著《新著国语文法》出版。
该书继承了《马氏文通》的一些观点,借鉴了J·C·Nasfield的《英语语法,主要从意义出发、以句子为中心来分析语法,分析词性时主张按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属于哪一类,即“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创立了“句本位”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是我国解放前影响最大的语法体系。
2.中国文法革新运动(1)海派:以方光焘和陈望道为代表,发起中国文法革新的讨论。
批评了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的错误,主张建立汉语语法的新体系。
(2)京派:出版了三部努力摆脱西洋语法的羁绊,着力探讨汉语特有语法规律的著作。
①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上卷《词句论》(1942),提出了句子和词组之间的转换关系。
下卷《表达论》(1944)以语义为纲描写句法,对汉语句法进行了全面的语义分析。
②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3-1944)《中国语法理论》(1944)首先提出使成式、递系式、处置式、被动式、紧缩式等句式。
③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948),汉语词可分为虚词和实词两类,虚词可进一步细分,而实词不能再分。
(二)1949年之后的60年1.前30年(1)前20年语法著作以普及为主,以汉语规范化和文字改革为研究目的。
①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1)把语法分析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是一部规范性语法书。
②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1)和《汉语的构词法》(1957)是为解决拼音文字的连写问题而作的。
③丁声树、吕叔湘、李荣《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引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按词的分布特征给词分类,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语法研究有很大影响,引起了词类、主宾语等问题的大讨论。
汉语语法史概要
汉语是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此外,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其繁盛的文化背景和长久的历史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它的发展历史也是十分有趣的。
本文将简要概括汉语语法史,并探讨其发展演变的特点。
汉语语法史源远流长,自先秦时代起,汉语慢慢形成了它独特的语法系统。
诸暨话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在它到达其今天所在地之前,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语法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随着汉语的演变,汉语语法也不断的发展。
隋朝的汉语语法主要包括词项、句法、语态、时态等,而宋代出现了许多新的语法变化,使汉语语法更加丰富多彩。
明清时期,汉语语法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词汇、语态、句法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今天汉语中使用最普遍的语法。
20世纪以来,汉语可谓是飞速发展,大量社会现象和技术用语迅速将汉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汉语语法发展更加复杂,词汇量更加丰富。
如今,汉语的语法变化之快,令人叹为观止,它的发展足以证明汉语的魅力和强大的发展能力。
总而言之,汉语的语法发展历史可以说是漫长的。
它的发展不仅反映出汉语的强大,更体现出汉语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汉语语法将继续发展,不断开拓更多新的语法领域,以及新的用法,为语言以及文化的传承带来更多的可能。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
1. 聚合规则的演变: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现代汉语的聚合规则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实词的定义、界限和分类更加清晰,特别是量词的出现。
从先秦时期量词数量较少,到两汉时期开始兴起,南北朝时已经较为广泛使用。
此外,部分构词的词缀如“-子”、“-儿”、“-头”等以及表示体意义的
专用语素如“-着”、“-了”、“-过”等在隋唐以后逐步发展而来。
2. 类推作用:语言中存在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其中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
3. 语法化:语言系统中一些实义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为较虚的成分,这是语法化现象。
根据语法化的过程和程度,语法化是一个有等级的序列,一般的等级序列是实词-语法词-粘着成分-屈折成分。
4. 连动结构:汉语中常将多个动词置于同一个句子中,这种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这也是汉语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之一。
5. 词类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词类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月牙儿”原本是名词,但在老舍的作品中用作动词,这种词类变化增加了汉语的表达灵活性和丰富性。
以上是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二十世纪汉语语法史的分期关于汉语语法史的分期,有不同的认识。
我们认为汉语语法学的形成、发展不是孤立的,是与中国社会的变革、中西学术交流、语言学相关学科的演进、语法研究方法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的,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对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就不能孤立地以某一因素为标准,否则就会失之偏颇。
因为中国学术的发展多与社会政治文化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汉语语法史的分期上,以社会的变迁为主线,考虑其它因素,在具体阶段上互有侧重,来作为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标准。
可将汉语语法学史分为一下阶段:1、自发萌芽时期(《马氏文通》以前的语法研究)“通经致用”的学术文化传统及汉字的特点隐匿了语法学产生的必要性,但在长期的识字、训诂及诗文评论、创作欣赏中又不自觉地揭示出了汉语语法的部分现象和规律。
然而虽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终未形成具有体系性和学科性的汉语语法学。
2、自觉建立时期(1898年-1936年)在中西语言及语文教育交流中,有识之士比照西方语言(如拉丁语、英语)语法学体系,参照汉语的实际和自己研究的心得,开始建立具有较严密体系的汉语语法学。
《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
从《马氏文通》开始,其后研究虽有修正或革新,但对某种外语语法体系的模仿,却是它们共同的特色。
《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
《马氏文通》的方法、体系,奠定了汉语语法学发生、发展的坚实基础。
以《马氏文通》为代表,标志着中国人开始对汉语语法结构规律进行自觉探讨。
五四运动前后,为推广白话文、宣传国语、教化民众,为批驳对白话文的污蔑,人们开始致力于国语文法——白话文语法的研究。
从而导致了大量语法著作问世。
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
该书主义纠正《马氏文通》的错误,注重语法和训诂的结合,以大量的材料,建立了一个以词类为中心的语法体系。
李锦熙的《比较文法》。
该书论述了比较文法学和比较语法的不同,并指出比较语法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提及的古代汉语语法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记载,从它可以看出中国语言发展史的方方面面。
尽管进化论和革新论均对中国古代汉语语法起到强烈影响,但其基本原理和语法结构依然贯彻着汉语文化的传统,为研究中国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的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形式主义的特征,这是中国古代的汉语语法的基础,也是目前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
其次是规范性特征,这是中国古代汉语语法所具有的基本要求,如规约、同义句等等,它们是汉语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语言特征。
第三是具体性特点,即对文字和结构的灵活使用,在语义上可以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它是中国古代汉语语法中最重要的语言特征。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的发展,也为近代汉语语法的发展提供了范本,近代汉语语法的发展也是根据中国古代的汉语语法来进行的。
古代汉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部分,两者也是中国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
词法的内容主要包括:词的形态、词的分类,词的构成,合成和转换等。
句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句子的形式和句子的结构,以及句子的功能,句子的类型,句子的嵌套等。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也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为近代汉语语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当前,中国古代的汉语语法也在经历着新的发展,它的演变与汉语的现代化息息相关,它将中国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的发展概况,为我们了解汉语语法的长期发展历程提供了深刻的思考,也让我们领略到中国古代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汉语语法是中国文学文化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为我们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贡献。
汉语语法史王力读书笔记标题:汉语语法史王力读书笔记正文:王力先生所著的《汉语语法史》是一部经典的汉语语法著作,涵盖了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法演变过程,对于了解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摘录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和思考,以下是读书笔记的正文:一、古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语法已经有了基本的形态和特点。
其中,文言文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代表,其语法结构较为简单,用词精炼,具有高度的表现力。
在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本词类已经得到确立,并且有一定的语法规则和用法。
二、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语言学的兴起,汉语语法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重视。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本词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语法现象和用法。
三、语法演变的规律语法演变的规律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王力先生认为,语法演变通常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语言的使用和演变是主要原因。
在语法演变的过程中,词类、句型、语法关系等都会发生变化,并且通常是伴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拓展:王力先生所著的《汉语语法史》是一部经典的汉语语法著作,对于了解汉语语法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规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摘录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和思考,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拓展: 1.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古代汉语语法的发展为现代汉语语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语言的使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通常会导致语法现象的变化和演变。
3. 语法演变通常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语言的使用和演变是主要原因。
在语法演变的过程中,词类、句型、语法关系等都会发生变化,并且通常是伴随着语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汉语语法史概要汉语语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先秦时期的“小篇”语法,到明清以及近现代,形成汉语固有的语法体系。
在汉语语法发展史上,不同时期发展出了不同的语法学说,其中涉及到如何组织句子,如何确定词性,如何进行句式分析等等诸多语言学研究。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的语法观念开始,结合先秦后期的语法学说,简要概述历史探究中汉语语法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时期的语法观念从古代史料来看,早在先秦时期,古中国即已出现了初步的语法观念,其中最著名的是“小篇”。
小篇汇聚了战国中多个国家的语言学研究,其中涵盖了语言学类型、句子结构、句子变化、词性以及语义等多个方面。
小篇法在东汉以后便被广泛引用并进行完善,但不计其数的语言学研究也没有得到汇总正式编撰,而小篇本身只是一部语言学总结,其中记载的语法体系仅是初步的。
二、秦汉时期的语法学说随着朝代的变迁,由秦汉时期开始,各种关于汉语语法的学说陆续出现,形成了七家学派。
其中,卫法家将汉语语法从概念上系统化,开创了“字类论”;朱熹的语法学说注重词类的划分,以及词的语序;而孙膑的学说则主要关注语言关系的统一和分类。
此外,刘勰的语义学说、黄宗羲的乐学说等都对汉语语法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明清时期的语法思想明清以来,汉语语法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句法概念、句式分析等问题。
比如,王安石的《元鼎比论》从词的语义出发,从而探究句法概念;归本主义则从古文现文对比的角度,对汉语语法进行系统分析,提出句子式术语等;而比较语法学派则从汉语与外语比较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现代汉语语法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汉语语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有鲁迅及其复兴语法实验,以及张罗门等学者对汉语语法的细致研究,探讨形态语法、语义语法与句法语法等学科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对现今的汉语语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结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语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古代的“小篇”语法,到秦汉时期的七家学派,再到明清以及近现代,汉语语法经历了文明史上不断迭代及完善的历程,形成适应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多种语法体系。
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国汉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多少年前,它也是一种千变万化的语言。
汉语语法发展有多个阶段,早期的汉语语法一般称为传统汉语语法。
而从20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发展到了现代汉语语法阶段。
本文尝试从汉语语法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追溯汉语的发展历史。
传统汉语语法传统汉语语法起源于汉语古典文献,汉代以来就有语法学习和研究,并呈现出多种学派。
汉语本身可以追溯到多少年,传统汉语语法就可以被描绘出来,如《说文解字》、《拼音文》和其他语法书。
传统汉语语法概括来说,是一种定势法,主要以简单的句子结构和遵循形式规则为特点,为汉语提供了规范。
近现代汉语语法近代汉语语法的发展起源于晚清《四书五经》的学术研究,直至20世纪发展进入现代汉语语法的阶段。
20世纪中叶,以美国马克思主义者陈华的《汉语句法学说》为首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开始形成,从而为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力。
在这一发展阶段,语法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句子结构、词汇范畴、意义范畴、语用和语义等。
它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语法有了重要贡献,也为汉语语法发展提供了一条规范的发展路径。
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是近代汉语语法发展的结果,以及各流派和学派的研究成果的总结。
现代汉语语法以语用为主要研究内容,考虑语言使用者的能力和实际使用,把语法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纳入研究范围,以确定语言使用者的实际行为。
现代汉语语法着重研究语义、句法和语用,以进一步揭示语言使用者面对特定环境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想法。
现代汉语语法既概括了过去的传统汉语及近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又引入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以综合性的视角解读语言的变化规律,为汉语的研究和使用提供了更广阔的新视野。
结论汉语语法发展历程是漫长的,从古代的传统汉语语法到20世纪的近代汉语语法,再到现代汉语语法,每一个阶段都有语法学家和研究者在不断探索和研究汉语的变化规律。
汉语语法对汉语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更广阔的新视野,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汉语的精髓。
现代汉语语法史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酝酿、萌芽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三章引进、初创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四章革新、探索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五章发展、繁荣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六章逐步成熟时期的汉语语法研究第七章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展望参考文献:1、*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3。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
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
4、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
6、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
7、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8、邢福义《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
10、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11、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黎锦熙选集》《王力选集》《吕叔湘选集》《胡裕树、张斌选集》《朱德熙选集》《邢福义选集》《陆俭明选集》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掌握以下概念:语言、语法、语法学史、语法史2、掌握语法的性质3、认知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中外比较)4、了解语法学的历史分类和用途分类。
5、了解汉语语法学史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语法概述一、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是能指和所指即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三要素为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言符号系统中最基本的两种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言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二、语法概述(一)语法的定义1、语言的结构规律,即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则。
2、语法学:对语言的结构规律进行描写的科学。
(二)语法的特点概括性、生成性、递归性、稳固性、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