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治疗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外伤性白内障的临床手术方法分析摘要:目的:采用白内障手术对晶状体脱位、硬核白内障、青光眼术后引发的外伤性白内障、合并葡萄膜炎白内障等病患进行治疗,并探讨其手术方法,为临床治疗积累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法是对患有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者临床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03年3月~2013年3月收治6000例白内障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选取100例患者资料进行手术疗效分析,并对患者临床前后症状的差异性予以了肯定与评价。
结果:采用手术的方式对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发现患者视力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熟练的白内障手术技巧对患者治疗效果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结论:采用熟练的白内障手术技巧,对晶状体脱位手术患者、硬核白内障患者以及青光眼手术患者进行临床治疗,降低外伤性白内障手术以及合并葡萄膜炎白内障手术术后的并发症并发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外伤性白内障临床手术方法分析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93【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75-02外伤性白内障的病发主要有机械性损伤作用于晶状体以及非机械性损伤作用于晶状体两个因素。
其不仅会使晶状体出现浑浊症状,从而发生病理性改变,还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造成影响,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失明。
我院在10年中共诊治了不同类型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共计6000例,其中选取100例较为典型的病患资料对其进行分析,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3年3月~2013年3月共诊治了6000例白内障患者,按照随机抽取法选取100例病患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症状的差异性。
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男性病患有60例,女性病患有40例,年龄在9岁~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158±5.81)岁。
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56例手术治疗及远期随访中治疗的效果宋学英;王浩;齐绍文;胡长娥【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8(35)8【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手术治疗效果及随访中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56眼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56眼均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治疗,随访中对并发症及需要进一步处理的病情及时进行个性化手术治疗,并经过15~34个月远期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全脱位的晶状体,随访止点矫正视力≥0.3者(26眼)46.43%,矫正视力≥0.05者45眼(80.36%).术后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止点眼压在正常范围55眼(98.21%),平均眼压(16.24±4.73) mmHg(1 mmHg=0.133kPa),无人工晶体脱位、移位发生;但眼球萎缩1眼,角膜失代偿1眼.结论眼外伤晶状体全脱位治疗早期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手术治疗,对减少并发症、保持视功能至关重要.手术的个性化设计及技巧是视力恢复、减少并发症的保障.术后随访中并发症及需要进一步处理的病情的及时治疗对有效视功能的恢复起关键作用.【总页数】3页(P696-698)【作者】宋学英;王浩;齐绍文;胡长娥【作者单位】467000河南平顶山,解放军152医院眼科;467000河南平顶山,解放军152医院眼科;467000河南平顶山,解放军152医院眼科;467000河南平顶山,解放军152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6【相关文献】1.联合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继发青光眼 [J], 俞振飞;邱翎;吴亚明2.联合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的护理 [J], 杨娇弟;刘翠兰3.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效果观察 [J], 周明;刘升强;刘豪杰;孙晶;郝静4.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15例手术治疗体会 [J], 马锡卓5.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 [J], 赵昕;李敏;崔凌;杨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飞秒激光联合Cionni张力环植入治疗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陈佳惠;景清荷;缪爱珠;杨晋;蒋永祥;卢奕【摘要】AIM: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 of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with Cionni modified capsular tension ring (MCTR) implant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lens subluxation.METHODS: Totally 11 patients (11 eyes) with traumatic lens subluxatio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of lens dislocation, ranging from 90° to 120° (4 eyes), 120° to 180° (5 eyes) and 180° to 270° (2 eyes).The contact LenSx femtosecond laser cataract surgery platform was applied to create the capsulotomy, prepare nuclear fragmentation and make corneal wound creation.Anterior vitrectomy was performed in some patients during the surgery.After capsular retractors insertion and phacoemulsification, the MCTR was inserted to the capsular bag and fixed to the sclera.Finally, the IOL was implanted into the capsularbag.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intra-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terior capsular opening, IOL and MCTR position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were assessed.RESULTS:The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2mo.All the operations were completed successfully.Five eyes underwent cataract surgery combined with anterior vitrectomy.Four eyes had been inserted with 2-eyelet MCTR and seven eyes with 1-eyelet MCTR.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after operation was better than 0.5 in 4 eyes, between 0.3 and 0.5 in 3 eyes, between 0.1 and 0.3 in 3 eyes, and less than 0.1 in 1pared with preoperative BCVA,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ll the IOLs were stably centered and the eyelet of MCTR was fixated steadily between the iris and the anterior capsule.The common intra-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 incomplete capsulotomy, residual cortex, secondary glaucoma and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CONCLUSION: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apsulorhexis, and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nuclearfragmentation.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cataract surgery combined with MCTR implantation is an ideal surgical method for traumatic lens subluxation.%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辅助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Cionni 改良张力环(MCTR)植入治疗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11例11眼,90°≤脱位<120° 4眼,120°≤脱位<180° 5眼,180°≤脱位<270° 2眼.应用接触式LenSx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操作平台完成前囊膜切开、晶状体预劈核、切口制作.部分患者行前段玻璃体切割.囊袋拉钩稳定囊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MCTR植入及巩膜层间缝合固定,晶状体囊袋内植入IOL.分析术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前囊口、IOL和MCTR位置及眼压情况.结果:随访2mo.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眼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植入双钩MCTR 4眼,单钩7眼.术后术眼最佳矫正视力≥0.5者4眼,0.3~<0.5者3眼,0.1~<0.3者3眼,<0.1者1眼.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OL位置居中,MCTR固定钩稳定地位于虹膜与晶状体囊膜间.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为结膜下出血、前囊切开不完全、皮质残留、继发性青光眼和后囊膜混浊.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可以提高撕囊成功率,降低核乳化吸除难度,联合MCTR植入是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的理想术式选择.【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17(017)007【总页数】4页(P1323-1326)【关键词】晶状体不全脱位;飞秒激光;LenSx;Cionni改良张力环;超声乳化【作者】陈佳惠;景清荷;缪爱珠;杨晋;蒋永祥;卢奕【作者单位】200031中国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视觉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0031中国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视觉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0031中国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视觉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0031中国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视觉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0031中国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视觉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0031中国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视觉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多见于较为严重的眼部损伤,传统治疗主要为晶状体囊内摘除或切除、前段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经巩膜、虹膜缝线固定或虹膜夹IOL植入术,但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较高[1-2]。
晶状体半脱位处理技巧晶状体半脱位处理技巧晶状体半脱位症是眼科疾病中的常见病症,是由于眼球内外压力不平衡,导致晶状体发生位移而引起的,影响视力、视觉角度等,需要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有效控制和缓解症状。
晶状体半脱位处理技巧主要有:一、药物治疗1.瞳孔膨胀药:瞳孔膨胀药通过增大瞳孔,提高眼球内外压力,减少位移,改善晶状体半脱位症状。
常用药物有多态罗定、硝苯地平、洛莫苯磺利酮等。
2.抗炎药:注射多西紫杉醇、布洛芬等抗炎药物,可减少毛细血管扩张,减轻眼球逐渐产生的炎性症状,改善晶状体半脱位症状。
3.抗凝药:注射抗凝药,可以阻止血液凝固,改善眼内血液循环,改善晶状体半脱位症状。
二、手术治疗1.转位复位术:晶状体半脱位可通过眼内转位复位术,有效恢复晶状体复位。
2.植入晶状体置换术:植入晶状体置换术也可用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有助于改善晶状体的结构和功能。
3.晶状体内射线消融术:晶状体内射线消融术通过使用热激活的X射线消融晶状体、塑形晶状体和支持晶状体运动的晶状体粘滞结构。
起到调整晶状体位置、恢复晶状体运动的作用,从而改善晶状体半脱位症状。
三、物理治疗1.眼内拉力器: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可通过眼内拉力术,使晶状体回到正确的位置,改善晶状体半脱位症状。
2.超声眼病变消融术:将超声波投射到眼球表面,消融晶状体粘滞结构,改善晶状体半脱位症状。
3.士普勒矫正术:士普勒矫正术利用自身的晶状体玻璃体的光学特性,以及低剂量成像技术,有效调整晶状体的位置,改善晶状体半脱位症状。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药物、手术和物理治疗,及时诊断、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眼病症状,维护患者的视力健康。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44例(44只眼)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按照具体病情实施针对性手术治疗,对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44例患者中,术后视力明显提高40例(90.9%);视力不变或有所降低4例(9.1%);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44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角膜水肿6例(13.6%);出现前房渗出物1例(2.3%)。
且所有患者均经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结论在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按照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视力,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视力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是眼部钝挫伤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1]。
此外,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玻璃体积血、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症状,增加临床治疗难度。
现阶段,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治疗方法不断增多,且手术治疗的效果得到明显提升[2]。
本研究以44例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治疗措施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44例(44只眼)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44例患者中,男29例(29只眼),女15例(15只眼);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39.2±8.4)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病程(1.0±0.2)年;晶状体脱位情况:35例为晶状体不完全脱位,9例为晶状体全脱位;23例为前房脱位,21例为向后脱位;致伤原因:22例为打击伤,10例为车祸伤,7例为碰伤,5例为其他伤;伴有眼高压16例,伴有前房积血8例,继发青光眼1例。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 2 方法44例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
针对实施晶状体摘除后,无眼底病变的患者,给予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将一隧道切口作于患者角巩膜边缘处,将粘弹剂注入,将晶状体以圈匙套出,切除前段玻璃体,随后植入人工晶状体。
以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存在晶状体半脱位的患者进行治疗,并按照患者具体情况,植入囊带内人工晶体。
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晶状体脱位范围为900~1800的患者。
以玻璃体切除合并晶状体切除术,对无视网膜脱落的玻璃体混浊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实施Ⅰ期睫状沟缝合固定人工晶体。
以三通切口对存在视网膜脱落及晶状体脱落的患者进行治疗,随后切除患者晶状体,实施联合手术治疗复位脱落的视网膜。
针对继发青光眼的患者,若给予其药物治疗后,仍不能对眼压进行控制,可给予其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
以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存在玻璃体积血的患者。
1. 3 观察指标对本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并对组间数据进行对比。
观察本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手术结果本组44例患者中,40例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占90.9%;4例视力不变或有所降低,占9.1%;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并发症发生情况本组44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角膜水肿6例,占1
3.6%;出现前房渗出物1例,占2.3%。
且所有患者均经对症治疗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3 讨论
导致患者晶状体脱位的重要因素便是眼外伤[3,4]。
一旦患者出现外伤性晶状体脱位,会降低其视力,且会出现视网膜脱落、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
当前,临床上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方法包括两种,即前路和后路。
前者主要是经由构建角膜缘切口,从而进行囊内摘除法等手术。
后者主要是经由巩膜三切口进行治疗。
本研究中,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对其实施针对性手术治疗。
结果显示,术后视力提高率为90.9%;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文献结果相符[5]。
此外,7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有研究报道[4],作为晶状体脱位的一个多发部位,前房与角膜内皮相连接,导致患者发生青光眼的几率较高,需要及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处理。
在对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前,先对其实施必要的缩瞳处理,能防止晶状体脱位到玻璃体内。
针对不能实施缩瞳处理的患者,先将晶状体以针进行固定,在前房内注入粘弹剂,对角膜内皮进行保护,随后将前段玻璃体切除,将人工晶体植入。
可选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方法治疗晶状体脱位,能促使患者视力恢复,使其眼压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旦患者晶状体脱位到玻璃体内,可给予其闭合式三通道切口,实施脱位晶状体切除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避免术中出血。
综上所述,在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按照患者具体情况,为其选择恰当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视力,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省香,李晶明,惠巧艳,等.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105例回顾性分析.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6):1089.
[2] 冉露尹.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前后视力及屈光状态的变化探讨. 中外医疗,2013,32(31):67-68.
[3] 刘建君,秦玉芝,唐文建,等. 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疗效观察. 医药论坛杂志,2011,32(6):40-42.
[4] 兰兰,王凤云,曾光伟.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治疗探讨. 中国临床研究,2013,26(7):691-692.
[5] 陈英,廖敏华,郑江娉,等. 外伤性晶状体脱位手术治疗方式的探讨.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4):727-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