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拿来
- 格式:ppt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7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和鉴别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保护本民族文化,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二、教学重点1. “拿来主义”的概念及其内涵。
2. 拿来主义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3. 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批判性地思考和鉴别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 如何在尊重和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内涵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解决问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在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借鉴外来文化。
4. 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解决问题。
五、教学内容1. 第四章:拿来主义的概念与内涵1.1 拿来主义的定义1.3 拿来主义与传统主义、保守主义的区别2. 第五章:拿来主义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2.1 拿来主义与文化传承2.2 拿来主义与文化发展2.3 拿来主义与创新的关系3. 第六章: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1 拿来主义分析方法简介3.2 拿来主义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3.3 拿来主义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六、教学过程6.1 导入: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企业文化、教育理念的借鉴与创新,引发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
6.2 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与内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6.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拿来主义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6.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解决问题。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积极性。
7.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拿来主义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7.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拿来主义思想的运用。
拿来主义相关知识点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久,今天读起时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力量。
这篇文章主要阐明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的态度。
所谓的“拿来主义”精华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其哲学依据在于辩证否定观。
银川君翰一对一辅导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高一语文必修一新版,第12课《拿来主义》知识点详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知识点总结《拿来主义》鲁迅一.知识目标:1.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阐明鲁迅所针对的时代特征和鲁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3.学会立论驳论相结合说理、抒情;学会根据语境辨识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本文十个自然段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批判“送去主义”,第二部分则是正面论述“拿来主义”。
采用“破”字当头的迂回笔法,先破“送去主义”,再立“拿来主义”,这就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上点明国民党反动派与腐朽的清政府一脉相承,提示了“送去主义”的本质。
批判“送去主义”即是对“拿来主义”的肯定,前者的危害提示越彻底,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文章的立论更鲜明有力。
2.对“送去主义”的批判及其手法:鲁迅批判文化领域里的“送去主义”列举了三件事。
行文中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干出卖祖国山河、资源和主权的勾当,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葬送了大片国土。
这三件事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且善用反语:是“一点进步”等,表达了强烈的憎恶之情。
3.“送来”与“拿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对二者加以区别?“送来”是帝国主义从经济、军事到文化对我国进行贪得无厌的侵略和掠夺,以实现亡我野心。
“拿来”则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根据中国人民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滋养本身。
二者虽一字之差,却本质迥异,将二者区别,既可明辨是非,又可使立论更加鲜明突出。
拿来主义最后一段的理解拿来主义是现代化发展战略受到它的阻碍、发展开局艰难时,产生的应正确看待。
过分抨击“拿来主义”往往会去掉历史和时代的背景,将其当成一种值得唾弃的思想和行为范式,这既无法帮助人们客观认识历史、看清时代,也无法有助于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
加强了对“拿来主义”的认识与理解,带来的是对现代化发展工作的启示与提升。
如何对“拿来主义”进行正确认识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意识到“拿来主义”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长达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借鉴、研究和吸收前人的经验、智慧和成果。
这种借鉴和吸收形成了中华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即“学习兼收并蓄”。
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和难题与过去的历史时期不同,因此可以在适当的范畴内借鉴国外的经验,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
二是“拿来主义”不是本质性问题。
对于那些将“拿来主义”与民族文化、国家利益对立起来的人,必须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正处于相互交流、借鉴和学习的阶段,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中国在此过程中既要摒弃盲目跟从、简单搬运的“拿来主义”,也要抱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建立和谐、进步、面向未来的文化环境。
三是要注意“拿来主义”的方法和原则。
正确认识“拿来主义”,需要注意相应的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
借鉴国外的经验,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借助于自己的文化优势,注重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科学、民主、人本原则,完善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最后,适当的“拿来主义”,是实现“中国梦”、推动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加强对“拿来主义”的认识,提高对现代化发展的清醒认识和深刻认识,必须坚定地把握好我们的文化优势和科技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和科技的赶超作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把我们的文化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我们的发展优势,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
《拿来主义》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倘.使(chǎnɡ)针砭.(biǎn)冠.冕(ɡuàn)自诩.(xǔ)B. 犀.利(xī)脑髓.(suǐ)残羹.(ɡēnɡ)蹩.进(bié)C. 存膏.(ɡāo)玄.虚(xián)国粹.(cuì)孱.头(chàn)D. 掘.起(jué)糟粕.(pó)吝啬.(sè)冷炙.(zhì)2. 下列对词语及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自诩.:自夸。
诩,夸耀。
B.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炙,生肉。
C. 冠冕.:“冠冕堂皇”的略语,意思是很体面、很气派。
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D.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
3. 下列句子中对课文的分析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旨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对于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都做了明确而又深刻的阐述。
B. 文章先破后立,有力地阐明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观点。
C. 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D. 本文开宗明义,直接从“拿来主义”入手进行论述,很有说服力。
4. 文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 “抛来”动机良好,“抛给”动机较坏。
B. “抛来”和“抛给”都是不怀好意的。
C. “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其实一样,都是“赠与”的意思。
5. 《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样写的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起到了对比烘托的作用。
B.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说起,增强文章说服力。
拿来主义赏析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极具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章。
这篇文章借用拿来主义的观念,主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鲁迅的观点是勇敢的、彻底的、辩证的,具有汉唐气魄。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文章围绕“拿来主义”这个中心论点展开。
鲁迅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指出这两种错误的文化态度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积极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又要区别对待,不要盲目地模仿或排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鲁迅看来,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文章。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还是在中国现代史上,《拿来主义》的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鲁迅的《拿来主义》也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
鲁迅运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对巨人思想和情怀的感悟,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杂文而没有写长篇小说。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如何让语言表达得更有力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的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拿来主义》高中语文教案大全这篇文章,一是针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二是针对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高中语文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拿来主义》高中语文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教学难点】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分析与引导提问相结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
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二、背景介绍: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主张“全盘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鲁迅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三、课文字词:自诩(xǔ) 残羹(gēng) 冷炙(zhì)冠冕(guān miǎn)堂皇骨髓(suǐ)吝啬(lìn sè) 蹩(bié) 孱头(càn)礼尚往来:崇尚,重视.自诩:自我夸耀.譬如(pì):比如。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生: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拿来主义对我们的启示
拿来主义是指在解决问题时,不自己动手去研究解决的方法,而是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模仿别人的方法来达到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当代社会,拿来主义普遍存在,人们习惯于以“百度一下就知道”、“有什么好的网站”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然而,拿来主义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我们需要注意。
其一,拿来主义容易导致“浅读化”思维。
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只是看了一下网上的一篇文章或者别人的经验,就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就匆忙行事,这是一种“浅读化”的思维。
但是,只有深入研究并思考问题,才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二,拿来主义容易导致依赖性。
过度依赖拿来的经验和知识,很容易让我们失去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面临新问题和复杂的情况时,拿来主义不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自己思考。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经验和知识,要始终保持发现问题,思考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拿来主义容易追求效率,而忽略正确性。
很多人在解决问题时,重视的是快速解决问题,而忽略了问题的正确性。
这也是依赖性的结果,过分追求效率可以导致行动草率、决策失误。
因此,在解决问题时,应当既追求效率,又注意保证问题的正确性。
总之,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是无法避免的。
但是,我们也需要更加谨慎地运用拿来主义的思维方法,不能完全依赖别人的经验和知识,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同时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保持问题的正确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真正探索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且不断追求新的知识与技能。
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及例子在当今这个信息量剧增的时代,阅读者如何辨别和筛选信息,并能准确分析和评价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作为社会需要的一种重要阅读方式,是中学语文教学和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然而,目前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知识依然比较陈旧,建立在议论文三要素基础上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生活和进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以及创新发展的需要。
我们需要运用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重建论述类文本的知识体系,进而建构新的教学策略。
教学综述《拿来主义》作为鲁迅的一篇经典杂文,历来是教学的重点篇目,但教什么、怎么教也一直争议不断。
王荣生教授梳理了25个在杂志和相关网站上发表的课例,对《拿来主义》“实际在教什么”做了比较全面的述评。
一是普遍把《拿来主义》当作典型的议论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采用拿来主义?怎么拿来?有的还赏析了语言辛辣、讽刺、幽默的特点。
二是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绝大多数课例认为《拿来主义》采用了“先破后立”的写法。
“破”即驳论,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谬论,指出其危害的实质;然后“立”,树立自己的观点——“我们要拿来”。
三是根据论证方法,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是因果论证;第二部分谈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用比喻论证;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谈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是整节课都在讨论“如何拿来”。
五是王荣生教授认为比较特别的课例,叫“排除法”:“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所以要自己来拿。
”王荣生教授的《〈拿来主义〉教学内容综述》分析了上述几种教学内容,指出了它们的错误。
一是先破后立的“驳论”不恰当。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是鲁迅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概括,不是“论敌的论点”。
二是因果论证不恰当。
文中引用了胡恩泉的观点“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认为这个所谓的“因果论证”很奇怪。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精选 3 篇)《拿来主义》是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中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专题的第三板块“拿来与接纳”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专题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摒弃偏见,增进交流,惟独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第三板块则从“继承和接受”的角度匡助学生懂得文明对话的内涵、意义和作用。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从文化源头上揭露中国固有文化妨碍社会前进、蒙骗群众的成份,启示人们认识其实质。
文章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菁华,弃其糟粕。
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1、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评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2)体味鲁迅杂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3)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1)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提高论说文阅读和写作能力;(2)把握并学习先破后立的文章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评地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深入思量。
重点:1、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3、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难点: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高一学生虽然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但本文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而且这篇杂文并非直接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所以,教学时必须介绍清晰有关的背景,在梳理出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匡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理解“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1、问题导读法:通过设问和学生探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1、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课文和注解,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索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拿来主义》与选言证明——对《拿来主义》论证思路的全新思考《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其实并不复杂,不过是“选言证明”的反复使用而已。
所谓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论证论题的方法。
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根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
公式是:论题:A论证:或A,或B,或C,或D(穷尽有关可能)非B,非C,非D————————————————————所以,A。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
一个新鲜而独特的概念的提出,必须包含着“它是什么”和“为什么是这样”两个内容。
“拿来主义”这个命题就包含着“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才是‘拿来’”两个部分。
文章第七段是一个醒目的独句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劈头一个关联词“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论,都属于“要自己来拿”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中国一向是所谓的‘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提出了第一个选言肢,并加以否定:“被枪炮打开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
”然后矛头指向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欺世惑众的事实:“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着‘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道去欧洲传道。
”作者指出:“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交往原则;随后,作者联系历史上有人自诩地大物博、盲目自大的可笑心理进行分析批判,尖锐地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危害:必将使“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必将导致被奴役,甚至亡国灭种的惨重后果,告戒人们要正视历史的逻辑。
再谈“拿来主义”作者:刘梦迪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5年第04期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拿来主义》,指出对待外来义化要进行正确的取舍。
这对当时崇洋媚外、对外国文化全部照搬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而如今,新的“拿来主义”再一次兴盛起来。
山寨由来已久,最近更成为国人的最爱。
服装是山寨的,手机是山寨的,甚至汽车、房子也可以是山寨的,总之,只要可以模仿的,我们就一定能够“拿来”,而且能以假乱真。
有人说山寨是一种文化,但也有人说它是一种罪恶。
然而无论如何描述山寨,我们都无法摆脱它带来的困扰,因为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有山寨产品的存在。
前不久,荷兰艺术家霍夫曼创作的“大黄鸭”形象,在中国各地纷纷现身,备受人们的喜爱。
一方面,我们充分体会到了霍夫曼的艺术魅力,体会到艺术是超越国界、种族和肤色的;另一方面,我们又不由得为霍夫曼打抱不平,因为他面对中国各地山寨“大黄鸭”如此大规模的侵权,却显得手足无措。
所谓的“山寨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无偿占有和使用。
有人或许会说,霍夫曼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这其实并不怎么可行。
因为山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既有模仿,也有一些改动,所以要说是完全抄袭,也不太符合实际。
当然,对于此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引进,因为它是积极健康的。
因此,我们可以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要拿来”。
但是,即便“要拿来”,也要遵循一定原则和规则,比如版权等。
“大黄鸭”的确亮丽无比,很受人们的喜爱,然而如果我们在没有原创者授权的情况下随意“拿来”,岂不是落个侵权的名声?有人说,许多地方选择“大黄鸭”,就是想把美好的东西进行传递。
但是,不知道他是否想过,这一只只山寨版的“大黄鸭”,在没有得到霍夫曼同意之前就随意地“拿来”,是不是成了剽窃文化成果的典型样本呢?如果不经过允许就随意“拿来”,这无疑是一种不道德行为。
所以说,我们在“拿来”时,也要三思而后行,考虑自身所为是否合法、是否符合道德要求。
拿来主义一、基础知识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倘使(chăng)针砭(biăn)冠冕(guàn)自诩(xŭ)B、犀利(xi)脑髓(sui)残羹(geng)蹩进(bie)C、存膏(gao)玄虚(xian)国粹(cui)孱头(chan)D、掘起(jue)糟粕(po)吝啬(se)冷炙(zhi)2、下列对词语及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自诩:自夸,诩,夸耀B、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炙,生肉C、冠冕:“冠冕堂皇”的略语,意思是很体面、很气派。
冕,古代帝王的礼帽D、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
3、下列句子中对课文的分析说法不准确一项是()A、本文旨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对于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都做了明确而又深刻的阐述。
B、文章先破后立,有力地阐明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的观点C、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举例、类比等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D、本文开宗明义,直接从“拿来主义”入手进行论述,很有说服力。
4、文中“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动机较坏B、“抛来”和“抛给”都是不怀好意的。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其实一样,都是“赠与”的意思。
5、《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样写的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起到了对比烘托的作用。
B、从历史的经验教训说起,增强文章说服力。
C、文章拓开,是文章产生波澜。
D、这两种主义都是当时的错误思潮,必须先驳倒。
6、下列句子对文中“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拿来主义》从容说课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
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本文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宜简化头绪,突出中心,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着重于鲁迅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思想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
然后,向课外延伸,讨论一些有关与“拿来”有关的话题,以强化对该问题的认识.教学重点1。
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内外分发的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
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
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
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
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
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推进新课师“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生“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
“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
拿来主义论证方式一、因果论证。
1. 分析“送去主义”的危害,得出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原因)- 文章先指出“送去主义”的种种表现,如送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这种“送去主义”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因为只送不拿,最终会导致国家资源枯竭,文化交流处于劣势,只能仰人鼻息。
这就从因果关系上揭示了“送去主义”的不可行,从而论证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 阐述“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的好处(结果)- 对于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如果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经过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文化不断丰富、发展,就像文中所说的“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正确的“拿来”会让我们的文化更有活力,这是从正面阐述“拿来主义”带来的积极结果,从而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性。
二、比喻论证。
1. 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 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形象地说明了文化遗产内容的丰富性。
其中“孱头”“昏蛋”“废物”对待“大宅子”的不同态度,分别比喻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孱头”的“徘徊不敢走进门”,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的“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比喻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废物”的“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比喻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者。
2. 以“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不同部分。
-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对于“鱼翅”,应该“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也就是吸收、采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危害又有一定价值的部分,对于“鸦片”,要“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即批判地吸收;“烟枪和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对于它们,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部分,应该果断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