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影响]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篇一: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表现及其成因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但是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一)饮食文化差异1.饮食观念的不同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佳,但其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味。
寓形于外,寓味于内;西方的饮食观念则凸显着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2.饮食方式的不同在中国,无论是大宴席还是小聚会,形式只有一种——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气氛和谐、浓烈、热情,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西式宴会则注重人与人的自由交流,典型代表就是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行动自由,方便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建筑文化差异1.从建筑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整体、群体,讲究中轴对称。
如故宫、阿房宫等,体现出一种大气、气势磅礴之势;西方古典建筑则多注重个体,空间上讲究突兀高耸,如典型的科隆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
2.从建筑理念上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具有敦实、平缓、温和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态度,故称为"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突兀、冷硬等特征,体现的是宗教神灵的出世精神,故称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三)医学文化差异1.思维方式不同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互包容。
西医学方法论则是事物单一性,体现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相互对立,不容混淆。
2.系统论中医在研究人体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把人自身也看作为一个整体;西医则主要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原子论是西方医学的立论基础,即西医学把人体分割为小系统,把整体分为部分,一段一段的切分,彼此不连通。
从思维方式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由于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关系,东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有的方面差异甚至是非常巨大的。
在多方面的差异中,思维差异是最根本的。
思维方式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普遍性和稳定性的思维结构模式和思维程式,它是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统一结合形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本文从东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表现来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差异对跨文化交流中诸多差异的影响,使大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能够彼此了解。
1.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东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根源是什么呢美国着名文化心理学家尼斯比特认为,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则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
尼斯比特从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入手,系统地阐述了东西方思维的产生渊源和特性。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古希腊社会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而古代中国社会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
这种不同的强调重点决定了相应的哲学信念,并导致对科学和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
这些问题包括:连续与非连续性;场与客体;关系和相似性到分类与规则;辩证与逻辑等。
其次,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西方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
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生活在现在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西方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西方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 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 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课程论文题目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影响引言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不同民族由于对现实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经验和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当跨文化交际出现时,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阻碍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思维方式的差异。
正文1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示例思维方式渗透在各个领域,甚至我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能反映其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他一看马上就发火。
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讲些客套话。
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国人的信先看后面。
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前面都是寒暄等等。
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书写方法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荷兰有位高级贵宾来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在园门口迎接她,感到心里很不舒服。
参观幼儿园的教室时,孩子们都背着手,面部表情严肃。
回国后,她说:这是她这次访问最不舒服的一天。
天正下着雨,为什么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笔挺地坐着。
要知道五六岁的孩子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
有一次,中国代表团出访,在活动的最后交换礼品。
中国人把礼品送给德国人后,对方立即打开并表示感谢。
中国人很奇怪:为什么他们那么急不可待地看礼品,是不是对我们送的礼品不放心?德国人也很纳闷:他们为什么不看我们送的礼品,是不是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这些都是很小的问题,但却反映出思维方式的差别。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由于历史、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结果。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论观念的差异:
二、方法论的差异:
在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上,中西方存在诸多差异。
西方科学研究注重实
证主义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实证、验证和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
而
中国传统以及部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更注重探索性研究、定性研究和跨
学科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论的差异可能导致在科学研究的设计、执行和
解释过程中各有偏重。
三、科学价值观的差异:
四、学科发展的差异:
中西方学科体系和学科发展的差异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
西方科
学研究中学科划分明确,学科之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并注重学科间的
相互促进和交叉融合。
而中国科学研究传统则更倾向于整体性和综合性的
学科观念,重视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研究方法。
这种学科发展的差异也会
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中产生影响。
总之,中西方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源于不
同的认识论观念、方法论、科学价值观以及学科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
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何不同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打下了独特的基础。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之处。
一、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体性和分析性。
中国人习惯将事物放在整体的背景下考虑,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社会秩序。
相反,西方人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二、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尊重长辈、敬重权威、注重家庭和谐等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种传统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追求稳定和安定。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理性的冲突日益凸显。
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传统价值观所束缚。
三、长期思考与短期利益的权衡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和长期规划。
中国人习惯于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事物的发展趋势和长期影响。
他们更注重积累财富和稳定发展,追求长期的成功和幸福。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短期利益和眼前的满足。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享受和快乐,更加关注眼前的利益和成果。
四、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集体主义,注重集体利益和团队合作。
中国人习惯于以集体为重,强调集体的荣誉和利益。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他们更倾向于以个体为中心,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成就。
五、面子文化与直接沟通的差异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受到面子文化的影响。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尊严,追求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沟通中,中国人往往会使用间接和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相反,西方人更注重直接沟通和坦诚表达。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表现1. 逻辑思维方式中西方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西方人更注重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他们更善于用逻辑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
而在英语教学中,西方学生更倾向于通过逻辑推理来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他们更注重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的逻辑性。
相反,中国学生在逻辑思维上更倾向于综合思考和整体把握,他们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和语境的理解,在学习英语时更倾向于通过语境来理解词汇和句法结构。
在抽象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中西方的差异。
西方人更擅长抽象思维,他们更善于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同时也更习惯于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而在英语教学中,西方学生往往更善于理解和掌握英语中的抽象概念和抽象表达方式,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词汇。
相反,中国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相对较弱,他们更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和实际情境中进行思考和理解,在学习英语时更倾向于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情境来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和抽象表达方式。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对英语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针对中西方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教师们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于西方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逻辑推理和抽象表达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而对于中国学生,教师则可以更多地采用具体案例和语境分析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2. 学习策略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英语学习中,西方学生更倾向于通过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来掌握语言知识,他们更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中国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综合思考和具体例子来掌握语言知识,他们更注重语言的整体性和具体性。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同时也需要对另一种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培养和训练。
3. 跨文化交流1. 教师角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论中西思维方式一、本文概述《论中西思维方式》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和比较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主要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然后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工作实践以及社会决策等多个层面产生影响。
文章还将探讨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相互作用、影响并共同塑造世界的未来。
具体来说,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传统的整体性、直觉性、辩证性的思维方式,以及西方传统的分析性、逻辑性、实证性的思维方式。
接着,文章将分析这些思维方式在认知世界、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然后,文章将探讨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何在中西方的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
文章将提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中西思维方式的互补与融合,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为构建更加和谐的世界提供有益的思考。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思维方式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认知结构上,西方思维倾向于分析性,注重将整体拆解为部分,通过深入剖析每个部分来理解整体。
而中国思维则倾向于综合性,强调从整体出发,注重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追求整体的和谐统一。
这种差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思维鼓励独立思考,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分析,而中国思维则强调天人合一,注重内在的统一和平衡。
在价值取向上,西方思维往往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
而中国思维则更注重群体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
这种差异在社交和人际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西方思维鼓励个人表达和自我实现,而中国思维则强调集体荣誉和共同利益。
在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上,中西思维也存在差异。
西方思维注重形式逻辑和实证主义,善于运用数学、逻辑等分析工具进行量化分析和推理。
而中国思维则更注重辩证思维和直觉体悟,善于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法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东方文化通常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家族、团队和社区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社会更加注重社会角色和亲密关系,人们往往更愿意为了群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牺牲。
例如,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和”即是指追求和谐,尊重他人,并在社会中协调相处。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通常更倾向于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使得西方社会更加注重个人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思考,鼓励个人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例如,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追求幸福权"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
二、逻辑与直觉在思维方式上,东方文化倾向于强调直觉和感性思维。
东方人可能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并运用类比和隐喻来解决问题。
这种直觉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典故和寓言中广泛体现。
例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的比喻,用来表达取舍和权衡之道。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注重逻辑和分析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事实和证据。
这种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法律和哲学的发展中得到体现。
三、时间观念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往往采用循环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持续性和周期性。
例如,中国传统的农历和节气系统就是基于天文周期的时间划分。
而西方文化通常采用线性时间观念,强调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不可逆转性。
西方人更注重时间的管理和高效利用,重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实现。
交融与理解尽管存在这些差异,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交融对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东西方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通过理解彼此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合作和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
例如,在商业领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交流误解和冲突。
然而,通过跨文化培训和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思维方式,并找到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最后,促进东西方的思维交融是推动全球文明进步的关键。
浅析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差异及现实意义西方思维:
1、注重理性,注重客观性。
比如说西方人看到一条河,就会将
河当作一个客观物体来观察,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比如河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河水,为什么和水往一定的方向流,然后对其进行定义。
2、一旦定义之后,所谓的“河”一词就有一个必然的意义,而
不能是其他的意义。
而以后每当看到河的时候,就必然将其对应在“河”这个词的概念上。
东方思维:
1、是感受式的思维。
比如说东方人看到河,就想到河水川流不息,就想岁月一样,一去不返。
2、所以孔子才会“望川叹息”,看到河水往东方不停流去,又会想到生命如河水一样,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地,而且日月不息,然后就想到做人要象河水一样努力不懈,朝自己的生命目的进发。
浅谈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结合肖颖2011级中西临床二班学号:20112201158 联系方式:180******** 摘要: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创的一门新兴医学学科, 随着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其基础学科的发展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还有待提高。
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 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进步,实现从实践到理论上的融会贯通,是创立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的必由之路。
中医和西医源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两者相互包容,兼容并取,并无贵贱之分。
二者的结合学科更是一个新起之秀,去和将其发展?本文主要是从几个方面论述中医与西医思维的差异,最后简单谈一下如何在中西医结合这个专业中巧妙地运用这两种思维。
关键词:中、西医;思维方式;差异;结合中西医共存、中西医共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现实。
然而中西医两种医学存在巨大的鸿沟,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为什么有这些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孰优孰劣呢? 我们有必要进行审思。
众所周知,一门科学的产生,必须要形成一套与该科学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就是指一个学科的整体知识系统,其中包括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基本概念、原则、定理以及论证这些理论所形成的方法学和知识基础[1]。
所以我们必须找出两者的差异,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认识它才能给好的发展它。
1.中西医思维的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抽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
西医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直观的、线性的思维方式。
其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指导方法不同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着及其深邃的智慧:它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一个人要想健康,他必须法于阴阳,顺应自然。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其辨证论治的思维基础,超越了现象与本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界限。
中医认为:认识一个整体,诊断疾病时,必须四诊合参,以人为核心。
在漫长的岁月当中,中医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科学研究方法角度分析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作为长久稳定并广泛起作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是影响人们行为、科学乃至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二者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大相径庭。
简单而言,中国的科学是一种性理科学,西方的科学是一种智性科学。
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比较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关注现象,不太注重本质的分析与探求,这极大地限制抽象思维的发展,限制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而西方人崇尚知识,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作为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知识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使得长久以来科学研究的极大进步。
例如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的古人记录了哈雷彗星四十来次,但没有人总结它的运行规律,最终让英国人哈雷获得了此项发现权;我们早就有类似于血液循环的看法,但没有上升为理论,最终是英国人哈维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我们有中医、针灸,但停留在经验或五行的范围内,虽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话语体系,但阴阳五行之象征主义推理与三段式推理等科学理性仍然大异其趣。
爱因斯坦说:西方的科学是以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而中国却不是走这样的路。
的确,有别于西方智慧的逻辑型、思辨型、实证型,中国的智慧是记录型、描述型、经验型的,我们有许多彗星、新星、太阳黑子的记录,我们有无数的实用技术发明,有人甚至列出了古代中国几千个、几万个世界第一,但我们的成果永远处于能工巧匠式的捕捉现象、经验的初级发展水平,无论多少年都永远没有进步。
第二,在科学研究中,中国思维注重现实,注重实用,在科学研究方面体现出强烈的功利性和务实精神。
而西方思维精神是比较超越现实的,西方人对科学的研究是出于一种兴趣或好奇心,是一种纯粹求知的欲望。
启示最深的就是老师上课播放的《光的故事》,光作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以中国式的思维很难想到以此为科学研究对象,探究光的真谛;而事实却是大自然通过这最常见的事物传递着它的几乎所有“秘密”。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
中国的第一位大思想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不遗余力地否定语言的终极表达功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甚至否定语言是知识的来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最后用反诘的形式做出判断:“名与身孰亲?”答案当然是“身”(受指)高于“名”(能指)。
“名实之辨”更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它的思维立足点是“实”(受指),用“循名以责实”的方法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
儒家否定语言的客观真理性,要看说话者本人的道德修养,即“道德”高于“文章”。
尽量用超分析性、超逻辑演绎性的思维方式,很少论证和说明,文字向内凝缩,意义朝外涨溢,强调“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超越语言符号的限制,“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人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不信任和怀疑,直接导致了精神生活方面的内省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人治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寓言(传授技术后就把语言忘掉)。
而与之相对的传统西方哲学的根本立足点是“能指”主义,对语言高度信任。
大家知道,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分别是希腊哲学—数学传统和希伯莱宗教—律法传统。
而“能指”主义在这两者之中都得以充分体现:希腊第一位大哲学家同时又是发现勾股定理的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创造了整个宇宙”,而数是一切人类符号中最能指代的符号。
柏拉图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是从“理念”即纯能指中派生出来的;希伯莱旧约第一篇《创世纪》开宗明义:“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说出一个词,就有了一个对应物,说出了一切词,就有了一切物。
总之是先有词后有物。
在西方人眼里,语言就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世上根本不存在用语言和数学表示不了的东西。
这种对语言和能指的高度信任和崇拜,直接导致了西方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告解传统,社会制度方面的法律传统以及知识艺术领域的辩论传统。
“真理越辩越明”,可以说西方世界的能指主义世界观及思维方式导致了西方文明的一切。
2.2 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受经济制度的影响也是恒久而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春秋战国后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地主和自耕农,个体劳作的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使人们缺乏对外界的联系,视野狭窄,思维闭塞。
在这种农业社会中,人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悟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意识,不象西方那样以自然为认识对象,而是把自然人化,或者把人自然化,使思维对象指向自身而非自然。
所以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内向自求,重心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实行的是“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以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外推为国家统治秩序,是“人治”。
以家庭为重的观念使人们在群体行动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的权威,不喜欢坚持个人的权利。
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手工业、商业、航海业的发展,引起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注重加工程序、技巧、分析、比较而言的工匠传统大大发展。
到了近代,西方试验科学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便具有很强的实证性。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受到大工业生产方式所特有的组织性、科学性、民主性的陶冶,“公平理论”、“自我实现理论”、“竞争精神”是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
这种“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3 “五方水土不同,而思想遂因以各异”(陈独秀)。
地理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
中国是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受“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影响,不认为人和自然是对立的,不以自然为客体。
同时,广袤的陆地形成了中国人博大的胸怀,表现为惊人的忍让与超然。
“世界上如果有一个国家不屑于打仗,那就是中国。
”(罗素)然而,居住在大陆封闭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缺乏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竞争,眼界狭窄,内向保守,形成了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独尊意识。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
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居住在沿海地带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思维视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视空间,同时也注重现在和未来。
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濒临河海的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
外向型思维导致了他们求新、求变、好动的性格。
3.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的主要表现如前所述,既然生成中西方文化的哲学观念、经济制度以及地理环境如此不同,而两者又各自固守着极富个性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特殊的认知方式,不可避免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表现自然大相径庭。
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
此两种Mentalities 彼此殊难融合交流。
”英国作家Rudyard Kipling亦有诗篇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表达东西方之大不同:Oh, East is East, West is West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Till Earth and Sky stand presentlyAt God’s great judgment seat…3.1 圆型思维和直线型思维Robert Kaplan(1966)提出了文化思维对话语模式的影响,认为西方的思维是直线型,而东方人的思维是螺旋型的。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夫大人者,以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乾卦·文言》),追求物我不分,万物有情,天人同体同德的“圆满”境界。
所以中国人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把思想发散出去了还要收回来,让它落在原来的起点上。
这样的圆型思维导致了汉语的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讲究“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反之,西方宇宙观主张“天人相分”,认为事物之间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
所以直线型思维的人认为说话、写文章的时候直接表达必定优于间接表达,并且说话人的立场应保持一贯,不要用无关的信息掩盖真实的观点。
因此英语语篇一般按直线展开,通常包含四个部分:导入、主题、支撑、结论:切入主题后就开门见山地先陈述段落的中心思想,即主题句,再分数点对主题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
整个语篇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达的思想要做到与语义直接相关,要用一定的连接手段将各个部分衔接起来,形成直线流动的实体。
3.2 整体性思维与解析性思维“以整体性为特征的‘元气论’和以个体性为特征的‘原子论’分别对中西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前者横向铺开,注重事物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把握;后者纵向深入,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
”(连淑能;2002:48)中国人的整体观念根源于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目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观察。
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对应,把一切都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
这种思维方式善于从客观的具象出发,通过类比联想对客体进行抽象,寻求其普遍性。
这种多方向的类比联想包括了从个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一般,从一般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体的思考,因此具有鲜明的综合整体特征。
虽然这种整体观念比较容易把握事物发展的全貌,但难以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只能得出停留在现象上的结论。
而在西方人那里,爱利亚学派的“二元论”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的分离,主体(人)和客体(自然)是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主体的任务就是解释客体的“是”和“何以是”。
所以他们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现象和本质,并分别做出深入的分析研究。
原子论者更提出了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
这种人与物质互相独立,物质又可分并有自己内在运动规律的思想深入到西方人的血液之中,积淀成一种思维模式: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思考,从已知推导未知,象解析几何题那样,一丝不苟地论证,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这种步步为营,严密精确的解析思维正是西方哲学的特征所在,直接导致了西方文明理性主义和重知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