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根本区别源于思维方式差异(详细)
- 格式:ppt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25
中医和西医的治病的真相,思维不同文源:快乐印吧中医和西医有很大的区别:西医是针对很多人身体的平均水平,而中医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比如血压高的问题,西医认为只要到了一百四就是高血压;但如果有的人高压一直是一百四,偶尔去医院一量,医院就说他高血压,让他降血压,反而会造成他身体很不舒服,所以所谓的指标其实只是一个参考,是西医根据大量正常人群中有关实验测定数据来划定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人个性化指标。
西医也说:人到了六十岁以后,每长十岁血压脊柱会相应的增高;根据中医理论是因为这个时候人的气血水平低了,要通过加压的方式来拯救自己身体。
在中医看来,只要血压不太高,人体的自保功能会发挥正常作用;但是西医就认为应该给你降血压。
章老师总结,人体健康首先是人本身有修复系统,人本身自己身体就有各种自救功能,健康是根据你的心态和饮食起居来定的。
你想要健康: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能经常熬夜,不能经常玩手机和电脑,这样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系统正常运化,所以人必须要跟着天气变化而来定夺自己的习惯。
冬季是一年当中的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也是一时。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晚上八九点钟很困,有些年龄大的看着电视就已经睡着;还有一部分人在晚上十一点就醒过来,醒了以后肚子饿了就吃夜宵。
从西医来说,胆汁开始分泌,人就会有食欲,其实这个时候吃东西是一种病魔的表现。
为什么晚上十一点醒来?因为子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子时生阳气,这一时刻人体的阳气又处于生发点状态,此时的阳气应该细心养护,所以一时一定要睡的很沉。
这样人才能保持健康,达到排毒养颜的效。
有些人误认为:我今天晚上加晚班,明天早上能不能晚点起床?晚起是不是就对身体没有多大的损伤呢?章老师告诉你们:一定有损害!中国传统养生就是认为:晚上是养阴的时候应该睡觉的,太阳一升起来,人体的阳气是和天地之间的阳气一起起来的。
如果整个上午你都没有起床在睡觉,你等于自己憋住了自己的阳气,久而久之也会对身体有影响,你的阳气永远起不来,你就等于不顺其自然,你没有跟着天地的气机走,也会造成身体的病变,损害健康。
第一,人的来源的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人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是有位神仙,在须弥山选择了一处藏风闭气的洞穴,垒起一座炉鼎,注入金木水火土五气精华,合化至一年将满时,在鼎内炼成了二个“仙丹”,取出后发现,一个是“阳象婴儿”,一个是“阴形姹女”,这两个人就是我们的祖先。
由此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注重整体观念、阴阳调和,有追求自然的本能。
西方人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据说上帝一手创造他们时,还隐藏了大量的秘密不让他俩知道。
由此他们非常热衷于探索上帝的秘密,为了能看清一切事物,不惜偷吃“禁果”。
对天地的观念淡薄,有刨根问底的天性,对深入细微的研究感兴趣。
第二,受不同的文化的影响中医学吸收了周易、道家、儒家等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并把它们转化为医学伦理,以此为基础来阐述和理解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西医学吸收了古希腊的元素论、原子论,并把它转化为医学理论,以此为基础来理解和阐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
由于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人们无法突破整体,进行微观或部分的研究,因此医学也是注重整体研究、临床研究的。
但即使在此时,中西医整体观的内涵仍然不同。
第三,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组合而成的,是可分的,各种现象都可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热衷于走实验研究的道路。
比如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周围电子组成,原子核可以分中子和质子。
196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建成一座长达3km的电子直线加速器,最终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这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喜欢越分越细,内容却越来越多。
同样是水,中国人认为水是上天的造化,与世无争。
它很有志向,又那么有智慧,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懂得拐个弯委屈自己,总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奔向大海不回头”,它为而不争,至柔却至刚。
中国人本能的追求顺从于天,强调事物的自然和阴阳属性。
第四,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医研究对象及思路的不同比如SARS(非典)来了。
中医与西医的思维差异学习的本质就是“复制”。
一个复制方法和思维的过程。
古今医家概莫能外,凡有成就或称之为“得道”者都是复制的同一个《内经》思维,而更多未“得道”的医家复制的则是个人思维。
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因其源头统一,只是表达方式上的不同,而有分别,但核心本质却没有分别。
扫除外物,直觅本来中医虽博大,但精深处却为一。
所以我们在进一步学习之前要更彻底地过滤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去非是的思维,无论什么“仙方秘术”,只要不是究竟之学,都需要舍弃。
我们不是因为知识不够多而不能尽得《内经》之奥,而是知识太多、太杂阻碍我们进入,或因某些秘术有一定的效果使自己陶醉其中。
我个人认为:学习最大的痛苦就是知识间的互相碰撞,费劲心力地获得很多知识,可知识间却相互矛盾,并各自有理,死死纠缠于得到的知识非常痛苦,这种纠结的痛苦难以形容。
所以需要我们轻装上阵,轻松地没有过多要求地学习经典,这就是快乐的开始。
下面我们继续领悟经典的智慧。
攻玉之石学而不思则罔,当我们在阅读中医经典过程中,常会出现瓶颈,其实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调整方向,不能沿着惯性一直走下去。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一直沿着西医指的方向走中医的道路,这样削足适履肯定学不好中医。
我们应该感谢西医,因为正是有了西方医学对中医学的冲击,中医才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西医的冲击下,我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自大,不再固步自封。
图拼世界中医与西医有很大差别,最大的差别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现在西方人士一直沿用笛卡尔的治学方法来观察世界,这种方法就是把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每个人研究一个小问题,待小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后,再考虑大问题,这样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这种思维方法运用到医学领域就产生了现在的西医思维。
西医将人体结构分解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八个系统,一个医生只研究人体的某一个系统,这样他就可以在所研究的系统中无限深入,成为专一系统的专家。
随着医学的发展,研究领域越分越细,很多医生穷极一生只研究人体某一系统的某一小部分的某一小方面,最后也会成为专家。
西医和中医的思维体系
西医和中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思维体系。
西医主要依靠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的现代科学知识,强调治疗疾病的根本在于调节和修复身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机能。
中医则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调理身体内外环境,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西医强调基于科学证据的治疗方法,例如使用药物、手术和物理治疗等。
中医则采用较为自然的疗法,包括针灸、推拿、草药和饮食调理等。
虽然两种医学思维体系存在诸多差异,但在实践中也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例如,现代中医疗法已经开始借鉴西医的技术和理念,而西方医生也在学习和应用一些中医技术。
总的来说,西医和中医的思维体系都为人类医学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两者存在差异,但在不同的疾病和治疗方法中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因此,医学界应该更加开放和包容,以推动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 1 -。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是什么呢到思维方式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还反映在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本质的理解上。
中医的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系统性。
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的健康不仅仅取决于某个局部的病变,而是整个身体系统的平衡与协调。
例如,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不仅仅是指心脏的生理功能,还包括了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状态。
一个人的情绪问题可能不仅仅是心理因素,还可能与心脏的气血运行有关。
在诊断疾病时,中医采用的是望、闻、问、切的方法。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倾听患者的声音、气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触摸患者的脉搏等,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这种诊断方式注重的是个体的特异性和动态变化。
同样的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和原因,因此治疗方法也会因人而异。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的使用讲究的是药物的性味归经,通过药物的组合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
这些治疗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扶正祛邪”,即增强人体自身的正气,排除病邪,从而恢复身体的健康。
相比之下,西医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分析和还原。
西医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注重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西医将人体分解为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层次,通过实验和研究来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西医在诊断疾病时,依靠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检查,如 X 光、CT、核磁共振、血液化验等。
这些检查能够提供较为精确的病变部位和病理信息,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但这种诊断方式有时可能会忽略患者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
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往往是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病理生理过程,通过化学药物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调节生理功能。
从思维方式看中西医的差异
肖小芹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4(10)3
【摘要】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其本质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本文从东西方人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出发 ,探讨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思维特点 ,并就中医学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以及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发表了看法。
【总页数】3页(P2-4)
【关键词】医学哲学;思维方式;中医学;西医学
【作者】肖小芹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1
【相关文献】
1.从“司外揣内”看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J], 史俊
2.从思维方式差异看中西文化差异 [J], 孙晓凌;汪北华
3.从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看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成因 [J], 冯亚洪
4.从《骆驼祥子》英译本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J], 张亚婷
5.从中西医学的特点看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化差异 [J], 杨卫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与西医思维方式的比较——基于管理哲学的视角中医源于中华文化,西医源于西方文化。
尽管共同致力治疗疾病、康复身心,但是,由于哲学思想不同、基础理论不同,两者分属不同体系。
这里,通过引用、概括、提炼、整合前人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医与西医在思维方式上作一比较。
1. 西医:重分,元素论思维;中医:重合,系统论思维西医认识问题是从宏观到微观,越来越小,最终局限于某个部位、某一节点乃至某一元素。
西医重分,分解是其根本。
分开来看,越分越细。
越分,事物越加支离破碎;越分,事物距离本质越远。
在解决问题上,其必然是“头疼治头,脚疼治脚”。
中医认识问题是从微观到宏观,越来越大,最终上升到全局层面、整个系统。
中医重合,整合是其根本。
合起来看,越合越活,合到最后融为一体,逼近“真实世界”。
这是因为,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系统。
在解决问题上,其必然是放在一个大系统中考量: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内病外治,外病内治。
根据中医理论,眼睛有病治肝,耳朵有病治肾,鼻咽有病治肺,口腔有病治脾。
更多情形,则是在更大系统中求解,包括:人的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西医在方法上是解剖的、实验的、实证的、统计的、微观的,在联系上仅仅注重有形联系,它更适合单系统单因素简单性情景。
中医在方法上是整体的、经验的、实践的、人文的、宏观的,在联系上既注重有形联系更注重无形联系,并将有形联系和无形联系贯通起来思考,它更适合多系统多因素复杂性情景。
需要指出的是,借助先进仪器,西医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例如经络,人活着的时候有,人死了的时候就没有了。
因此,西医在实验室里解剖尸体,无论如何是找不到经络的。
中医既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西医重分,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专才、专科,在组织形态上是集成化的医院。
中医重合,在人才培养上注重通才、全科,在组织形态上是个体化的诊所。
中医根据系统论整体观来开方配伍,此即“君臣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