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维方式及其差异(优秀)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30
概述思维方式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文化的表现和形式,是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的形成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既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逐步演化的一种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大众性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又是民族意识素质的间接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
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以便更好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文化融合以及跨文化交际。
1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由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等等不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擅长感性直觉思维;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中国人强调整体,西方人更注重个体;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是直线的。
形成这些差异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为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经过长期的文化熏陶,自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维方式。
1.1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
而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
中国的汉字源于象形文字,是由一些表示事物直观形象的图画演变而成,通过视觉形象能够引起意义上的联想,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运用联想、比喻、类比、象征、借代方式,表达抽象的内容,使本来毫不相干的概念,抽象意义变得直观、具体、生动可感。
西方人为逻辑思维方式。
西方人的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字形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需要形成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
因此,对某一概念意义的认识必须从定义到推理,这就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外,古希腊的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于主导,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
行为习惯差异在行为方面,东方人一般含蓄内敛,上课的时候大多数中人、韩国人或者日本人都是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老师教什么就吸收什么。
老师常常会说你们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打断他,但基本上没有东方人会这样做。
而那些西方人却十分活跃,在课堂上他们常常打断老师的讲话,一个高鼻子男人经常挑剔地说老师的发音不正确而他的才是正确的。
于是老师会跟他探讨这两种读音的不同。
这使我们课程的进度大减,我们这些东方人对他都很有意见,觉得他既然认为自己的正确就不要来这里上语言课好了。
但老师却似乎很喜欢他,又一次他没来上课,老师还一个劲问他为什么没来。
另一个黑人女人,我不知她究竟来自哪个家,上课的时候带来一把大扇子,一边摇扇子一边咬手指一边听课。
如果她单纯是摇扇子倒是没什么,可恨的是她手上戴了两个铃铛,所以我们的两小时人认认真真听课做笔记或背单词,西方人边喝咖啡吃曲奇饼边调课时便都伴着她摇扇子的铛铛声度过。
老师也不会提出什么异议。
她还打断老师的讲课,质问为什么这个课程没有咖啡和点心,老师为此还向她道歉,说下次他会为我们准备。
从此以后我们的课程都增加了免费的咖啡和点心,东方侃老师的发音。
有时我会想如果在国内,在我的小学或中学课堂上,这样的学生一定会被横飞过来的粉刷打中,然后会被老师揪到后面罚站一两节课或者课后冲厕所。
但在美国,难以想象的是,我的的确确感觉到老师喜欢他们比喜欢我们这些安分守己的东方人多一些。
西方人比东方人快乐,他们无论何时相聚都能开怀大笑,让自己或身边的人处于最自然最轻松最快乐的状态。
而很较真的东方人,往往看起来有很大的压力很多的哀愁。
因为东方人常常强调严谨容不下过失,这就造成了东方人习惯为“责任”而活,而方人习惯为“兴趣爱好”而活的不同局面。
中西语言思维习惯差异不同地域的语言思维是民族长期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之下逐步确定的,而语言在其中起着巨大的凝固作用。
中国传统习惯为从总与中国传统不同,西方人习惯把具体问题从总体中分类出体上看问题的整体思维模式。
一、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分析。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或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
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民族各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生产活动方式和发展水平,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不同深深影响了本民族的思维和科学文化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我们从整体上很难分辨其孰优孰劣,只能从它们各自的利弊来分析。
1、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及利弊(1)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具有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与源泉,以人为尺度与标准去疏解、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
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方式奠定了家族本位、人伦本位的文化基调,因而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就表现为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即以人为万物之本,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考察万物,于是在认知方式上必然把一切“人化”,由人的价值体悟物的价值,以人的规律来取代物的规律,因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它表现在价值判断上,就是以善代真,以情代理。
这种思维特征的优势是注重对人类自身的求索,推动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学科等方面的发展,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沟通与融合,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弊端是忽视对外界的探索,思维易于走向封闭化,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在某种程序上抹杀了对象的客观性,具有泛情感化的倾向,因而不具备很强的发展后力,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对科学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伍的重要文化原因之一。
(2) 注重整体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它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以求得天、地、人、物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而不太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