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42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各种感染,包括肺部、泌尿生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一、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表现1. 呼吸系统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引起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感染。
患者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感染时,可出现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等重症症状。
2. 尿路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引起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尿路感染。
患者常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等症状。
尿液可呈现黄绿色,有时伴有脓血。
3. 创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对外科创伤患者感染风险较高。
患者创面可出现红肿、渗液、局部疼痛等症状。
感染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创口坏死、脓肿形成等并发症。
4. 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引发血流感染,常见于严重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患者表现为高热、寒战、乏力、头痛等症状,有时伴有皮肤黄疸和全身各器官功能损害。
5. 消化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引起胃肠道感染,表现为腹部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感染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
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与体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如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系统感染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症状,创面红肿渗液等创伤感染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以确定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断。
(1) 细菌培养及鉴定:采集患者相应的样本,如痰液、尿液、伤口渗液等,进行菌落计数和培养。
通过鉴定菌落特征、生化反应、药敏试验等方法确认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2) 血液培养: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可以进行血液培养以确定病原体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3) 分子生物学检测: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特异性基因,有助于快速诊断。
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标准【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铜绿假单胞菌的概述2.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3.铜绿假单胞菌在化妆品中的卫生标准4.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治疗药物5.铜绿假单胞菌的防控措施篇1正文一、铜绿假单胞菌的概述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细菌。
其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铜绿假单胞菌编码三种 VI 型分泌系统,即 h1-t6ss、h2-t6ss 和 h3-t6ss。
其中 h1-t6ss 被认为是一种严格的细菌靶向途径,而 h2-t6ss 和h3-t6ss 通过作为靶向宿主细胞并促进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毒力。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形态学观察:通过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态和结构。
2.培养法:将采集的样本在特定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观察菌落的形态和特征。
3.免疫学检测:通过抗原 - 抗体反应检测样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抗原或抗体。
4.分子生物学检测:如 PCR、DNA 测序等方法,通过对特定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铜绿假单胞菌。
三、铜绿假单胞菌在化妆品中的卫生标准在化妆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铜绿假单胞菌对人有致病力,常引起人皮肤化脓感染,特别是烧伤、烫伤、眼部疾病患者被感染后,常使病情恶化,并可引起败血症。
因此,在化妆品卫生标准中规定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四、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治疗药物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各种感染,如皮肤感染、败血症等。
针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1.半合成青霉素: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其中以哌拉西林为最常用。
2.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3.其他内酰胺类药物:如亚胺配能及氨曲南。
4.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
5.氟喹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氟罗沙星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方法与技术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是一种多重耐药的病原菌,对众多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
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方法及技术的进展对于临床医学、环境卫生以及食品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鉴定方法1. 形态学特征:铜绿假单胞菌在常规琼脂平板上生长呈青绿色,细菌呈短杆状或不规则杆状,革兰染色呈阴性,不产生孢子。
2. 生理和生化特性:铜绿假单胞菌可利用较多种类的碳源生长,产生草酸酶、葡萄糖氧化酶等酶类。
此外,它还可产生金黄色脆忻素、绿色芽孢杆菌素等色素。
3. 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学反应检测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O抗原和Vi抗原,结合凝集试验、血凝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
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被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鉴定和检测。
1. 16S rRNA基因测序:16S rRNA基因是细菌共有的基因,在物种鉴定上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可溯源性,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其物种。
2. 基因片段PCR:利用铜绿假单胞菌特异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如oprL基因、oprD基因等,通过特异性条带出现可以判断是否为铜绿假单胞菌。
3. 多重PCR技术:多重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多个特异基因片段,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如gyrB、rpoB、27-kDa等基因片段。
三、质谱法质谱法是近年来快速进行菌种鉴定的一种方法,其应用已得到广泛推广。
主要有飞行时间质谱法、荧光定量PCR结合质谱法、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法等。
这些质谱方法可以通过菌株代谢产物的分子质量进行鉴定。
四、胶体金技术胶体金技术通过标记特异性抗体或引物,利用胶体金颗粒作为信号素,通过胶体溶液在酶或免疫检测中的特异性反应,可以高度敏感地鉴定铜绿假单胞菌。
五、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兴的鉴定技术,通过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以及生物传感机制来实现铜绿假单胞菌的高灵敏度检测。
铜绿假单胞菌氧化酶结果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它具有广泛的分布,并且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
该菌株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可以导致多种感染疾病,尤其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来说,威胁尤为严重。
铜绿假单胞菌的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它在该菌的代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氧化酶是一种催化氧化反应的酶,它能够促进底物与氧气之间的反应,从而产生对应的产物。
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氧化酶的存在使得该菌对于氧气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铜绿假单胞菌氧化酶的存在对于该菌的生存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氧化酶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环境中的氧气资源,从而提高其自身的生存能力。
其次,氧化酶的存在使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包括水体、土壤、医疗器械等。
这也是该菌株在感染过程中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原因之一。
除了对铜绿假单胞菌自身的生存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之外,氧化酶还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宿主后,其氧化酶能够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增加该菌株在宿主体内的存活率。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氧化酶还能够对宿主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并进一步加重感染的程度。
铜绿假单胞菌的氧化酶在临床上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目前,氧化酶已经成为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种常用的检测指标。
通过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氧化酶活性,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到该菌株的存在,并且判断感染的程度和类型。
这对于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铜绿假单胞菌的氧化酶在该菌株的生存和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高了菌株对氧气的利用能力,也对宿主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氧化酶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因此,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氧化酶的特性和功能,对于深入了解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相信,随着对该酶的深入研究,将能够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的线索和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名词解释
铜绿假单胞菌(P.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假单
胞菌科。
由于其氧化酶呈阳性,故又称绿脓杆菌。
它是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
该菌对湿热、紫外线及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强,但对干燥、直射阳光和紫外线均较敏感。
铜绿假单胞菌存在的重要条件就是潮湿的环境,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见于烧伤、创伤或免疫受损的病人,感染部位可能包括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和尿路等。
该菌的感染症状可能因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但通常会引发炎症反应,并产生绿色或铜绿色的分泌物。
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医生通常会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由于该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因此治疗难度较大,需要采取有效的抗菌药物和综合治疗措施。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和易感人群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了解该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有助于提高对该菌感染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尽早就医,遵医嘱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消毒灭菌步骤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可以引起各种感染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伤口感染等。
因此,在医疗机构、实验室等场所,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消毒灭菌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铜绿假单胞菌消毒灭菌的步骤。
一、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性在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之前,我们需要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一些特性,以便选用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药性和耐热性,能够在高温高压下存活。
因此,在选择消毒灭菌方法时,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
二、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消毒灭菌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常见的物理方法有高温高压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等;常见的化学方法有酒精消毒法、过氧乙酸消毒法等。
在选择消毒灭菌方法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准备消毒灭菌设备和材料在进行消毒灭菌工作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设备和材料。
常用的消毒灭菌设备有高温高压灭菌器、紫外线灭菌器等;常用的消毒灭菌材料有酒精、过氧乙酸等。
在准备设备和材料时,应该注意设备和材料的质量和有效期限。
四、进行消毒灭菌操作在进行消毒灭菌操作时,应该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1. 对待消毒物品进行清洗和去除污物。
2. 将待消毒物品放入消毒灭菌设备中,并按照设备说明进行操作。
3. 操作完成后,将消毒物品取出,并进行密封保存。
4. 对设备和材料进行清洗和消毒。
五、检查消毒灭菌效果在进行消毒灭菌操作之后,需要对消毒物品进行检查,以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常见的检查方法有生物指示剂法、化学指示剂法等。
在检查消毒灭菌效果时,应该严格按照检查方法进行操作,并记录检查结果。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对其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在进行消毒灭菌工作时,应该根据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同时,在操作完成后,应该对消毒物品进行检查,以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菌种报告—铜绿假单胞菌一、铜绿假单胞菌简介①、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原称绿脓杆菌,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属假单胞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无芽胞,菌体的一端有单鞭毛,能运动。
②、本菌为专性需氧菌,代时35min,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行鉴别。
用营养肉汤培养基进行增菌培养。
二、使用注意事项①、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铜绿假单胞菌属于三类,BSL-2。
②、经常引起术后伤口感染,也可引起褥疮、脓肿、化脓性中耳炎等。
本菌引起的感染病灶可导致血行散播,而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
烧伤后感染了铜绿色假单胞菌可造成死亡。
③、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在阳性室生物安全柜中进行,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121℃,30min湿热蒸汽灭菌。
实验结束后,用0.1%的新洁尔灭擦拭台面,照紫外消毒。
菌种保存方案—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1、实验材料:器具:-80℃冰箱,2~8℃冰箱,试管,电动助吸器,锥形瓶,恒温培养摇床,1ml移液管,10ml移液管,冷冻管,振荡器,棉塞试剂:冻干菌种,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无菌甘油,生理盐水,营养琼脂平板2、实验步骤:2.1 菌种复苏和复壮(营养肉汤培养基)2.1.1 将干菌种(0代)按上述步骤转移到装有100ml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复苏(第1代),35℃摇床恒温培养18小时。
2.1.2 取上述18小时后培养物1ml,接种到装有100ml营养肉汤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复壮(第2代),35℃恒温摇床培养18小时。
2.2 稀释倍数探索2.2.1 取1ml新鲜培养物加入9ml生理盐水中,混匀得10-1管,依次稀释至10-9。
铜绿假单胞菌的二元氧化物还原机理解析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见于土壤、水体、生物体内等环境中。
它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但也有着对人类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
铜绿假单胞菌对碳、氮、磷、铁等元素的循环具有重要的贡献,其代谢途径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这些代谢途径中,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利用二元氧化物进行还原,产生能量。
本文将从铜绿假单胞菌对二元氧化物的还原机理方面进行解析。
1. 二元氧化物的定义和作用二元氧化物指的是一类含有两个氧原子的化合物,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在自然界中,它们既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也是生物代谢中的重要物质。
在铜绿假单胞菌的代谢途径中,二氧化氮是其主要的还原剂,可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氮气。
铜绿假单胞菌的代谢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几步:2. 铜绿假单胞菌的代谢途径铜绿假单胞菌的代谢途径很多,包括乳酸发酵、柠檬酸循环、硫酸盐还原等。
其中,硫酸盐还原途径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代谢途径之一。
该途径中,铜绿假单胞菌可利用一系列酶将硫酸盐还原为氢气及硫化物等产物。
而在这一代谢途径中,铜绿假单胞菌也能够利用二元氧化物进行还原,并以此产生能量。
3. 铜绿假单胞菌利用二元氧化物还原的机理铜绿假单胞菌利用二元氧化物进行还原的机理比较复杂,需要多种酶的参与。
其中,还原型硫酸盐酶、亚硝化酶以及反硝化酶是至关重要的酶类。
它们能够协同作用,将二氧化氮还原为氮气,完成还原反应。
具体地,铜绿假单胞菌的代谢途径如下:3.1 还原型硫酸盐酶的作用还原型硫酸盐酶可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等还原产物,并在反应中释放出电子。
这些电子将被传递给亚硝化酶,完成亚硝化反应。
3.2 亚硝化酶的作用亚硝化酶是铜绿假单胞菌代谢途径中的另一个关键酶,它能够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互相转换,并除去硝酸盐中的氧分子。
在二氧化氮还原反应中,亚硝化酶会将产生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并同时利用其还原亚硝酸盐。
3.3 反硝化酶的作用反硝化酶是还原二氧化氮为氮气的最后一道关键步骤。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与免疫反应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在医疗环境中广泛存在,并且与机体各个系统的感染相关。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和免疫反应对于预防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主要包括黏附、侵袭和分泌毒素。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通过表面的纤毛、胞外多糖和胶原纤维等因子与宿主细胞表面结构相互作用,实现黏附和侵袭。
其次,该菌分泌多种毒素,如外膜磷脂酰肌醇酰基转移酶(ExoU)和内吞毒素(ExoS、ExoT、ExoY),这些毒素可以破坏宿主细胞的完整性和功能,导致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分泌纤毛运动的抑制物质,阻碍宿主免疫细胞对其的清除。
在免疫反应方面,宿主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主要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方面来进行。
细胞免疫是指宿主通过吞噬细菌的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等来杀灭铜绿假单胞菌。
巨噬细胞通过膜相关的调节蛋白和内源性信号传导通路来感应并吞噬细菌,并释放炎症介质来促进炎症反应。
而NK细胞则通过释放针对细菌的抗菌物质来引起细菌的溶解。
体液免疫则主要通过血液循环中的抗体来中和和清除铜绿假单胞菌。
抗体与细菌表面抗原发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引起亲炎细胞的吞噬。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宿主的免疫系统也会作出相应的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
一方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包括炎性细胞浸润、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组织损伤等。
炎症反应有助于限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扩散,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另一方面,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针对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适应性免疫,包括针对菌体的抗体产生和细胞免疫的激活。
这些免疫反应可以抑制菌体的增殖和扩散,但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对抗宿主免疫的机制,免疫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有效阻止感染的进展。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首先需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的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
铜绿假单胞菌简介1 基本简介 铜绿假单胞菌的学名是Pseudomonas aeruginosa,当中的Pseudomonas是由希腊语的pseudo及monas所组成,意即虚假的单元,是早期微⽣物学⽤作描述病菌的。
⽽Aeruginosa则是铜绿(即铜与空⽓中的氧⽓、⼆氧化碳和⽔等物质反应产⽣的物质,⼜称铜锈。
化学式Cu2(OH)2CO3),正好表达了这种细菌所产⽣的青⾊⾊素。
绿脓素(pyocynin)的⽣物合成是以群体效应来调控,就像充满囊肿性纤维化病⼈肺部铜绿假单胞菌的⽣物膜⼀样。
2 病因 (⼀)发病原因 [1]假单胞菌属根据其RNA/DNA的同源性可分为五个主要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其代表菌种。
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平板上能产⽣蓝绿⾊绿脓素,感染伤⼝时形成绿⾊脓液。
本菌为⽆荚膜、⽆芽孢、能运动的⾰兰阴性菌,形态不⼀,成对排列或短链状,为专性需氧菌,最适宜⽣长温度为37℃,致病性铜绿假单胞菌在42℃时仍能⽣长,据此可与荧光假单胞菌等进⾏鉴别,本菌⽣长对营养要求不⾼。
菌体O抗原有两种成分,⼀为内毒素蛋⽩(OPE),是⼀种保护性抗原,另⼀为酯多糖,具有特异性,根据其结构可将铜绿假单胞菌分成12个⾎清型,此外还可利⽤噬菌体或铜绿假单胞菌素分型。
铜绿假单胞菌对外界环境抵抗⼒较强,在潮湿处能长期⽣存,对紫外线不敏感,湿热55℃ 1h才被杀灭。
此外,临床常见的假单胞菌属细菌还有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等。
(⼆)发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产物有致病性,其内毒素是引起脓毒综合征或系统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键因⼦,不过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内毒素的含量较低,故在发病上的作⽤要⼩于肠杆菌科细菌。
其分泌的外毒素A(ExoA)是最重要的致病、致死性物质,进⼊敏感细胞后被活化⽽发挥毒性作⽤,使哺乳动物的蛋⽩合成受阻并引起组织坏死,造成局部或全⾝疾病过程。
铜绿假单胞菌简介生物学特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菌体的一端有单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
铜绿假单胞菌为专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
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如绿脓素(pyocynin)与带荧光的水溶性荧光素(pyoverdin)等。
在血平板上会有透明溶血环。
该菌含有O抗原(菌体抗原)以及H抗原(鞭毛抗原)。
O抗原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其外膜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是脂多糖,有特异性。
O抗原可用以分型。
实验室检查标本来源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
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
染色镜检为革兰阴性杆菌,菌体大小(1.5~5.0)um×宽(0.5~1)um,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
菌体的一端有单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分离培养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
对有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或来自环境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麦康凯琼脂培养基(MAC);对无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可接种普通全营养型培养基(如TSA、PCA、营养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
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18~24h可以见到扁平、湿润的菌落,该菌所产生的带荧光的水溶性青脓素与绿脓素相结合将使得培养基呈亮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可以见到在菌落的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呈金属光泽;在铜绿假单胞菌培养基上呈蓝绿色或者红褐色菌落,365nm紫外灯下显荧光。
如果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则呈浑浊状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落,而在培养基底部的细菌生长不良。
生长实验铜绿假单胞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
生化鉴定分型(1)噬菌体分型:所应用的噬菌体现有24株,分型率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