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38
胆囊癌定义胆囊癌是发生于胆囊的实质性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好发于中老年病人,男:女的发病比例为1 : 3, 多发生于胆囊底部,粘膜有明显肿块,与慢性胆囊炎、瘢痕组织不易区别,有时呈宽基的息肉状。
易经胆囊床侵犯肝组织,并常波及邻近脏器和组织。
病理生理胆囊癌好发于胆囊体和底部,发生于胆囊管少见。
可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
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0%~90%左右,未分化癌10%左右。
鳞癌及鳞腺癌5%~10%。
胆囊癌发病生长迅速,易早期扩散,其转移途径有3种: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浸润,手术时发现已有淋巴转移者25%~75%;其半数以上癌瘤可直接播散到邻近器官,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血行播散者不到1/5(13%-19%)常累及肺、骨骼和肾脏。
大体形态观察所见可分四型:1. 浸润型最多见,约占60-70%。
早期癌只限于壁内,以后广泛浸润,胆囊壁呈弥漫型增厚、变硬,并常侵犯周围组织与脏器。
2.乳头状约占20%,为乳头状物,瘤质较软,向胆囊腔内生长,影响胆囊排空,肿瘤表面常发生坏死、溃疡及出血,并引起感染。
此型较少发生转移,预后也较好。
3.胶质型约占8%,肿瘤细胞粘液性变明显,呈胶冻样,肿瘤较松软,容易破溃。
胆囊壁常有广泛侵润。
4.混合型较少见。
此外,当肿瘤充满胆囊时可呈充满型。
病变广泛累及肝脏未能分清胆囊壁者,则成巨块性。
胆囊癌按其分化程度不同有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之分。
各组织类型中未分化癌及粘液腺癌恶性最高,发生转移快。
乳头状腺癌恶性度最低,较少发生转移,预后好疾病症状胆囊癌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1、右上腹疼痛。
此症状占84%由于胆囊癌多与胆囊结石炎症并存故疼痛性质与结石性胆囊炎相似开始为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放射。
2、消化道症状。
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更新换代功能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什么是胆囊癌?
一、什么是胆囊癌1. 什么是胆囊癌呢2. 胆囊癌有什么症状3. 胆囊癌如何治疗二、胆囊癌如何饮食三、如何预防胆囊癌
什么是胆囊癌
1、什么是胆囊癌呢胆囊癌是原发于胆囊黏膜上皮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胆囊癌是胆囊恶性肿瘤里最常见的一种,占整个消化道肿瘤的5%。
胆囊癌好发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尤其是胆囊结石直径大于3公分;另外一种是合并有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往往是单发性、直径大于一公分、基底较宽,超声检测有血运。
另外一些胆囊腺肌症,包括一些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患者,都是胆囊癌的好发人群。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
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根据国内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
2、胆囊癌有什么症状2.1、腹痛
半数左右的胆囊癌患者有右上腹痛胀痛或不适,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胆囊癌症状常被视为胆管癌早期预警症状。
腹痛一开始,有类似胆石症、胆囊炎。
据临床观察,胆管癌发病仅3个月,便可出现腹痛和黄疸。
2.2、皮肤瘙痒
可出现在黄疸出现的前或后,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如心动过速、出血倾向、精神萎顿、乏力和脂肪泻、腹胀等,皮肤瘙痒是因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刺激皮肤末稍神经而致。
2.3、黄疸
胆管癌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大部分病人多因黄疸而就诊,黄疸是。
胆囊癌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胆囊癌是指起源于胆囊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它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且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常见。
胆囊癌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多因素的过程,涉及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探讨胆囊癌的发病机制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策略。
一、胆囊癌的发病机制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在胆囊癌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基因突变可以增加个体患上胆囊癌的风险。
例如,BRCA1、BRCA2和TP53等基因的突变与家族性胆囊癌有关。
此外,某些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也被发现与胆囊癌的易感性相关。
2. 慢性胆道炎慢性胆道炎可导致黏膜糜烂溃疡和组织增生,从而促进了肿瘤形成。
长期慢性感染可以引起局部免疫反应紊乱,导致癌前病变的发生。
3. 胆固醇沉积一些研究表明,胆囊内过量的胆固醇可以形成结晶并沉积在胆囊黏膜上。
这种胆固醇结晶患者具有较高的胆囊癌风险。
胆固醇沉积可以引起黏膜炎症反应和DNA损伤,从而导致肿瘤发生。
4.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被认为是胆囊癌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人类干扰素-相关基因IFNL3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联,并可能通过调节天然免疫系统参与了肿瘤抑制作用。
除此之外,艾滋病毒(HIV)感染也与胆囊癌风险增加相关。
二、胆囊癌的治疗策略1. 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胆囊癌的主要方式。
根据肿瘤分期、深度和侵袭范围的不同,手术方式可以选择胆囊切除、胆囊切除+肝段切除或全胰十二指肠切除等。
2. 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在胆囊癌的综合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顺铂、卡培他滨和吉西他滨等,在手术前或术后均可应用。
此外,靶向治疗药物如厄洛替尼和贝伐珠单抗也被广泛应用于胆囊癌的治疗。
3.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主要用于局部晚期胆囊癌或手术后复发的患者。
它可以通过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来减轻症状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然而,放射治疗在不同阶段使用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4.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领域的一个突出焦点。
胆囊癌-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概述】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较长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国内教科书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
由于B超,CT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开展,胆囊癌已逐渐被认识,发现率有所提高。
然而胆囊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区差别。
在印度Gupta报告胆囊癌的发病率在所有癌中占2.9%,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31.8%,而美国在消化道肿瘤中位于直肠、结肠、胰腺和胃后,占消化道肿瘤的3%。
胆囊癌病人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50岁以上者占90%。
【病因学】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
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
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
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
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
【病理改变】胆囊癌发生在底部多见,颈部次之,体部较少。
组织学上腺癌占80%,未分化癌占6%,鳞癌占3%,混合癌占1%。
胆囊癌可直接浸润周围脏器,亦可经淋巴道、血循环、神经、胆管等途径转移及腹腔内种植。
晚期病人可发生远处转移,但一般发生的较晚和较少。
【临床表现】胆囊癌的临床症状有中上腹及右上腹疼痛不适、消化不良、暖气、胃纳减退、黄疸和体重减轻等。
由于绝大多数病人均伴有胆囊结石,故临床发生的疼痛与结石性胆囊炎较为相似,在后期,则变成持续性钝痛。
黄疸往往是晚期症状,并伴有恶病质表现。
当胆囊管阻塞或癌肿转移至肝脏或邻近器官时,有时可在上腹部捫及坚硬肿块。
带你全面认识胆囊癌胆囊癌泛指原发于胆囊的恶性肿瘤。
从组织学分类看,以腺癌所占比例最高(大于80%),其次为鳞癌、混合癌及未分化癌。
因其恶性程度高、易早期转移、难于早期发现、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等特点,因而术前确诊为胆囊癌的患者其远期疗效差于肝癌及胰腺癌。
1. 胆囊癌的病因: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并存,最常见是胆囊结石(占80%以上),因此多数学者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有文献报告,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发生胆囊癌的比例可高达10%。
还有一部分胆囊癌继发于较大的胆囊息肉癌变。
2. 胆囊癌的症状: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胆囊癌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或只有慢性胆囊炎的症状,早期诊断很有困难,一旦出现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包块黄疸等病变已到晚期,其各种检查亦出现异常。
3. 胆囊癌的治疗:胆囊癌的治疗分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
1)胆囊癌的中医治疗:目前胆囊癌中医治疗大部分是在手术治疗之后用药,或配合化疗一起进行。
比如人参皂苷Rh2配合手术,放化疗治疗,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但也有因患者身体状况不能承受手术,或因不愿接受手术而仅用中药治疗的报道。
总之胆囊癌中医治疗是有不错的效果的,你可以选择西医后,结合中医治疗,也可以单纯地选择中医进行治疗胆囊癌,都有不错的疗效。
2)胆囊癌的西医治疗:一、胆囊切除术:适用于肿瘤局限于胆囊粘膜层者,对于侵入胆囊肌层和全层者,需要加做区域淋巴结清扫。
二、扩大胆囊切除术:如果患者胆囊癌已经有转移,如转移至肝门、胆总管周围以及十二指肠后的淋巴结,但是肝脏内部无转移,可以选择扩大胆囊切除术,也就是说切除有病的胆囊,和周围淋巴结核脂肪组织。
三、姑息性手术:这种手术方法的目的是进行胆管引流缓解胆道梗阻,或胃空肠吻合解除幽门梗阻,旨在提高晚期胆囊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非手术治疗:化疗药物对胆囊癌疗效甚微,副作用又大;放疗对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效果也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