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学复习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41
“知青文学”是文学史上凝重的印记,它以上山下乡时期的千百万知识分子为主人公。
作为80年代初期出现的文学形式,知青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梁晓声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为知识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唱出了一曲又一曲真诚的赞歌。
在世纪末的风云变幻之中,是梁晓声以及更多的知青文学作家仍然高擎着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继续呼唤新的理想。
在梁晓声的全部作品中,知青文学只占了十分之一的比例,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痕迹。
作为一个高产作家,梁晓声以知青的上山下乡作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知青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曾经亲身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从最早的《今夜有暴风雪》到后来的《雪城》,梁晓声在自己的每一部知青文学作品中都倾注了对知青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他笔下的知情命运,更是多样而又复杂,醒目而又深刻。
一、梁晓声笔下的知青命运(一)共同遭际梁晓声的知青作品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作品通过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来真实、动人的展示了知青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
严格的来说,知青的命运包括下乡时的命运和返城后的命运。
在梁晓声的所有知青文学作品中,可以将知青的命运普遍分为四种类型。
这四种命运分别概括为死、留、返城后失业或者不顺和返城后顺利。
稍微归纳一下,这四种类型的普遍命运又可以再划分。
这四种命运中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两种命运属于知青下乡命运;后两种命运属于知青结束下乡返城后的命运。
下面就结合作品里体现出的种种原因分析一下这四种命运。
1、乡下时期的两种命运形态第一种:死。
所谓“死”,就是指知青在下乡的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死了。
高不成,低不就,既没有在下乡的过程中稳定下来,又没有坚持到运动结束,这种命运往往是知青最惨的结局。
知青的死也分好几种。
有的死得很干脆,很冤,也可以说是死于非命。
这种死在很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里面都可见到。
文学常识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文学常识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在文学领域的基本常识,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教材:教师准备一份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的教材,以供学生参考。
2.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图片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导入话题: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文学常识复习,并解释其重要性和意义。
核心内容:1. 文学流派复习:a. 教师介绍不同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b. 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图片,让学生对不同流派有直观的认识。
c.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流派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学作品复习:a. 教师列举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让学生回忆并补充其他作品。
b. 学生自主或分组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包括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等方面。
3. 文学名著复习:a. 教师列举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介绍其作者、主要情节和文学价值。
b. 学生自主或分组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文学常识方面的收获和进步。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作品的读后感,并附上相关的分析和解读。
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文学流派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对文学名著的阅读等。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读后感的内容和分析的深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竞赛、阅读活动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019-2020 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专题复习教案备考必读【考点明示】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能力层级: A【考点解读】所谓“重要作家” ,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
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时代、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
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有关内容。
所谓“文学体裁” ,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考情分析】就文学常识这一考点来说,虽然《考试大纲》规定了比较详细的考查内容,但实际上,每年考查的力度都不大,特别是近些年来,考查的形式基本上是与名句名篇的默写放在一起考查的,且令非常小。
应该说,这不是高考命题人关注的“热点” ,“新课程”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考点已做了删除的改动,其考查的意义不言而喻。
【复习指津】文学常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认为文学常识内容多、分值小,花太多时间去记不太划算,倒不如记一两个近义词或成语,于是就放弃。
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文学常识固然内容多,但只要有巧妙灵活的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而又高效率地记住。
先向大家介绍几种好的记忆方法:一、穿针引线法如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一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记忆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联想有多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接近联想也叫相关联想,即由某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当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一、填空1、80年代文学潮流: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先锋文学;90年代文学: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
2、王蒙文坛“集束手榴弹”小说:《春之声》《夜的眼》《布礼》《蝴蝶》《海的梦》《风筝飘带》;从政治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代表倪吾诚的《活动变人形》。
3、刘心武成名作《班主任》—伤痕文学的开端。
4、汪曾祺文化小说的代表作《受戒》。
5、第一步突破性禁区的小说: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6、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废都》、《秦腔》等。
7、乔光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8、王一生:阿城笔下二、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2.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高考现代文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 现代文学的定义:指20世纪初至1949年之前的文学。
- 现代文学的特点:反传统、追求个性化、关注现实生活、注重艺术创新。
2. 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象征主义:代表人物如徐志摩、戴望舒等,作品有《再别康桥》、《雨巷》等。
- 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如郭沫若、艾青等,作品有《女神》、《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 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如茅盾、巴金等,作品有《子夜》、《家》等。
- 乡土文学:代表人物如沈从文、萧红等,作品有《边城》、《呼兰河传》等。
- 现代派:代表人物如郁达夫、施蛰存等,作品有《故都的秋》、《梅雨季节》等。
3. 现代文学作品分析与鉴赏- 分析作品的主题、形式、技巧等方面。
- 鉴赏作品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现代文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3. 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鉴赏。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 教材:现代文学相关教材。
- 参考书目: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文学评论等。
-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文章、视频等。
七、教学时间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和作业时间。
八、教学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2023届高三文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目标
本计划旨在帮助2023届高三学生有效备考文学科目,以取得优异成绩。
复周期
本复计划将持续12周,从9月1日开始到11月20日结束。
复内容
第一周至第三周:文学理论基础
- 复文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 研究不同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 理解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
第四周至第六周:文学史
- 复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的重要事件和作品
- 分析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 掌握不同文学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第七周至第九周:作品阅读与分析
- 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
- 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和意义
-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研究方法
- 制定每天的研究计划和目标,保持规律的研究时间
- 使用各种阅读材料,包括课本、文学评论和学术论文
- 积极参与文学课堂讨论和文学俱乐部活动
- 定期进行自测和复,查漏补缺
注意事项
- 注意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要掌握细节,还要理解其在整个文学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
- 多与同学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 遇到困难时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搞自学闭门造车
结束语
本复计划旨在引导2023届高三学生有效备考文学科目,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研究,理解和掌握文学知识,取得好成绩。
加油!。
课时安排(7月6日——7月9日)7月6日:第1节:一、什么是职业第2节:二、什么是人才第3节:三、任何职业都能成才第4节:四、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5节:五、我的优势在哪里第6节:六、我的路在何方第7节:七、什么是中等职业教育(第1课时)7月7日:第8节:八、什么是中等职业教育(第2课时)第9节:九、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第10节:十、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好处第11节:十一、职业生涯设计(第1课时)第12节:十二、职业生涯设计(第2课时)第13节:十三、设计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蓝图(第1课时)第14节:十四、设计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蓝图(第1课时)7月8日:第15节:十五、我选择我喜欢,路就在脚下(第1课时)第16节:十六、我选择我喜欢,路就在脚下(第2课时)第17节:十七、遵守城市交通规则第18节:十八、日常饮食的合理安排第19节:十九、学会正确缓解工作疲劳第20节:二十、做一名受欢迎的务工者第21节:二十一、生活中注意安全用电7月9日:第22节:二十二、外出如何防盗?第23节:二十三、有损健康的生活习惯第24节:二十四、在劳务市场找工作应注意什么?第25节:二十五、外出自我防卫常识第26节:二十六、受批评了怎么办第27节:二十七、外出购物应注意哪些问题?第28节:二十八、如何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第1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什么是职业龙城双语实验初中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职业?职业的功能?2、了解现在社会的职业分类是什么?3、通过学习,根据自己的人格心里特征选择适合的职业。
二、教学重点、难点:1、职业的基本含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案例导入:P2(课件展示)从这案例中,我们看出范真对他的选择不满意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我们应如何避免他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职业生涯规划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道路,是成功还是失败。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