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中医辨证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22
2020年荨麻疹中药方剂(课件)慢性荨麻疹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 【辨证】脾失健运,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治法】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方名】多皮饮。
【组成】地骨皮9克,五加皮9克,丹皮9克,大腹皮9克,木槿皮9克,桑白皮15克,白藓皮15克,赤茯苓15克,冬瓜皮15克,扁豆皮15克,干姜皮6克.ﻫ【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ﻫ【出处】赵炳南方. 中药方剂(二)【辨证】气血不足,卫外失固,腠理不密,玄府失固,风邪内侵,肌肤失养. 【治法】辛开腠理,和血止痒。
【方名】麻黄方。
【组成】麻黄3克,干姜皮3克,浮萍3克,杏仁4.5克,白藓皮15克,丹参15克,陈皮9克,丹皮9克,僵蚕9克。
ﻫ【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赵炳南方。
ﻫ中药方剂(三)ﻫ【辨证】脾虚兼风。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ﻫ【方名】荨麻疹汤。
ﻫ【组成】苍术5克,白术30克,茯苓15克,荆芥15克,丹皮15克,防风9克,白蒺藜12克,僵虫10克,川芎9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龙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屈舒信方. 中药方剂(四)【辨证】阴血不足,风淫湿遏,邪伏血分,每遇不正之气诱发.ﻫ【治法】养阴益血,以清理血分为主,佐以疏风利湿。
ﻫ【方名】加减当归饮。
【组成】当归9克,白芍9克,生地15克,何首乌30克,川芎6克,白芨9克,地龙9克,路路通15克,地肤子12克,乌药6克,荆芥6克,防风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俞长荣方。
ﻫ中药方剂(五)ﻫ【辨证】沐浴当风,邪客经络,气血阻痹,而致风疹缠绵。
ﻫ【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经。
ﻫ【方名】麻黄连翘小豆汤合胡煎方.ﻫ【组成】麻黄3克,连翘9克,赤小豆12克,胡麻仁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4。
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ﻫ【出处】何任方<荨麻疹>1 病因病机:ﻫ张挹芳认为本病的发生,由内外病因相应而致。
荨麻疹中医辨证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一过性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伴有剧烈瘙痒。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者起病较急,常于短期内痊愈,病情严重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样症状;皮损反复发作超过六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一)急性荨麻疹1、风热型:证见风团色红,遇热增剧,得冷则减,恶风微热,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浮数。
此型相当于西医之热性荨麻疹。
治宜疏风清热,佐以凉血。
方用银翘散加味2、湿热型:证见风团红色或淡红色,倦怠无力,大便溏烂,小便短黄。
部份病人伴有胃肠道症状,如脘腹疼痛难忍、拒按、恶心呕吐、饮食不进,舌质淡红或红,脉濡数或滑数。
此型相些于西医的胃肠型荨麻疹。
治宜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3热毒炽盛型:证见发病突然,疹块弥布全身并呈大片鲜红色,瘙痒剧烈,口渴喜冷饮,心烦不安,小便短赤,部分患者还伴有高热,舌红苔黄,脉洪数。
此型多因食物中毒或对某些药物过敏而发生。
治宜清热解毒凉而。
方用玉女煎加味。
4 风寒型:证见风团为淡红色或自色,风吹受寒,风团加重加多,避风寒则轻,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
治宜疏风散寒。
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二)慢性尊麻疹1、气血两虚型:证见风团终年不愈,色多为淡红色或淡白色,食欲减退,精神疲乏,夜寐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唇甲色淡,脉细弱。
常由于气血虚导致表卫不固。
患者素质多汗,出疹每于汗出后,风团多如豆大,少呈片状。
发病时凛凛恶寒,微微自汗,舌同前,脉沉细,并有的患者呈阳虚阴寒,表现为畏寒,四肢冷。
下冷水后加重,夜尿多,舌体胖大,脉沉迟。
本型相当于西医的胆硷能性尊麻疹或冷性荨麻疹。
治法:气血两虚型者,补血益气;卫表不固者,益气敛汗,佐以祛风;阳虚阴寒者,益气温阳。
方用首乌圣愈汤加味。
2、冲任不调型::证见月经不调,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发疹于经前、经期、经后,可不治自消。
或平素有荨麻疹,月经期加重,相当于女性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