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概况商业综合体武汉天地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92 MB
- 文档页数:29
1.武汉天地开发背景2.武汉天地商业化更新中的理念武汉天地位于汉口旧城长江北岸的永清片区,原为汉口开埠后的旧日租界,是汉口旧城与新城区的过渡位置。
西邻中山大道,南接卢沟桥路,东临长江,面向汉口江滩公园,尽揽长江二桥江滩美景,周边连接解放大道、沿江大道、京汉大道、中山大道,与轻轨黄浦站咫尺之遥。
该地块历史建筑物保留完好,自身特色明显,绿阴覆盖,和式矮楼和西方复古式建筑在幽静的小街边排列得错落有致,红砖红瓦或灰砖红瓦的砖木建筑,样式简单,几乎均为多层建筑。
但该区域范围内环境较为杂乱,公共设施明显不足,交通受阻,市政管网缺乏。
政府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加强资金吸引,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环境品质,采取了市场的操作手段,逐步实现地块更新,实现价值升值。
在这样的改造背景下,市场经济下的投资回报与历史场所保存的平衡便成为了规划博弈的核心关系。
香港瑞安集团于2005年拍下这块汉口中心城区的临江土地,整个项目规划参照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模式,丰富旧城改造的内容和灵活的手法,将现代时尚元素注入老汉口的文化传统之中,集住宅、办公楼、酒店、零售、餐饮、娱乐等多功能设施为一体的市中心综合发展项目,地块焕发出新的商机。
整体而言,设计者在其中保留数栋具有历史风格与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切入口注入具有现代时尚元素的餐饮、娱乐、精致酒吧等多功能的设施,仿造上海新天地,打造出一条时尚的商业步行街,依靠武汉天地打造的良好品牌效应,周围建设高档写字楼和住宅区。
整个方案延续了汉口旧租界区的特色,充分尊重了旧城的肌理,同时完善了旧城功能配置,采用小街坊的尺度进行地块划分,围合式建筑布局,提升道路网密度,缓解交通压力,创造了宜人的街道空间。
建筑方案设计也充分考虑武汉市城市历史的特色,尤其是租界区的建筑特色,以旧城复建为基础衍生出了现代文化。
应当说明的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地区的建筑及场所的保护和更新,当历史建筑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发生变化时,我们需要及时调整相应的保护措施。
武汉天地场地调查与分析——城市规划1102班一、调查背景1.1调查场地简介:武汉天地项目集办公楼、酒店、零售、餐饮、娱乐及少量住宅为一体,保留了武汉风情风貌与历史文化,同时融合了时尚元素和现代化设施,加上其丰富的绿化空间,为周边的人群提供了先进舒适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成为武汉引领时尚的居住、工作、文化及娱乐休闲区。
武汉天地以黄浦大街为界分为A、B两个地块。
我们在A地块中选取了面积为5hm²的场地,该场地以商业功能为主。
1.2调查场地区位:武汉天地商业街位于汉口中心城区,交通便利,通过卢沟桥路连接解放大道、京汉大道、中山大道、沿江大道,形成三横一纵的交通路网,距轨道交通轻轨站点仅160m,商业街主要沿街面位于次干道卢沟桥路上,交通压力相对较小。
1.3调查场地街区尺度:街道参数的比值关系反映了街道空间主要参数之间限定的空间尺度关系,主要由街廓比、面廓比、界面密度、贴线率四项指标构成。
街廓比(街道的宽度与街道两侧建筑物高度的比值):D/H=0.4,当D/H<0.5时,这种街道空间会产生均匀感,让人产生一种接近感;面廓比(临街商店的面宽与街道宽度的比值):W/D>1,说明武汉天地的街道纵向空间具有联系性,但是缺乏生气。
界面密度(街道一侧的建筑面宽总和与街道长度之比):W/L=0.58,武汉天地增加廊下休闲茶座空间,加了人们视线感觉上空间的围合感。
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视展现出小尺度商业街巷的空间特性。
商业街是为人使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空间的宜人化是未来商业空间的发展趋势之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武汉天地符合人性化尺度。
消费者步行其中不是感到超人尺度的商业巨构而是感受到大小不等、变化多样的小街小巷的亲切尺度空间。
二、空间结构分析2.1场地内空间关系与主要空间类型我们根据实地调研简易的做了一个SU模型来反映场地内建筑与街道空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武汉天地商业布局结构为线形均质无核空间结构,没有核心的大型商店,全部由中小型商店构成,形成相互关系相对均衡的均质无核空间结构,同时利用建筑、街道、连廊将步行街区的购物、休闲等功能有机的串联起来形成院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