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恶性肿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259.56 KB
- 文档页数:4
探讨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作者:李秀芳高雁荣马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28期【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80例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宫颈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而对于治疗组患者除了使用宫颈癌根治术治疗还联合使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236.8±34.2)min和对照组手术时间(245.6±12.9)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治疗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治疗组患者中复发的人数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宫颈癌根治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复发率近年来,早期巨块型宫颈癌的发病率在临床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上升,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1]。
2011年美国国家癌症综合治疗联盟指出,对于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进行治疗,但是在指南提出之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并没有在临床上成为常规的治疗方法[2]。
本文主要探讨了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对本院收治的80例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次试验对象为2011年1~12月收治的80例ⅠB2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治疗组患者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5.3±4.2)岁;肿瘤直径(4.5±0.5)cm;21例患者为ⅠB2期, 19例患者为ⅡA2期;30例为鳞癌, 10例为非鳞癌;4例患者为高分化, 20例患者为中分化, 16例患者为低分化。
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切除范围与技巧一、盆腔淋巴结切除的范围与技巧盆腔淋巴结切除要求切除包绕在盆腔侧壁大血管及其分支、神经周围的脂肪和淋巴结缔组织。
切除范围包括:上界达髂内外动脉交叉处上3 cm处,切除髂总血管表面的髂总淋巴结;下界为旋髂深静脉横跨髂外动脉处,此处表面为腹股沟深淋巴结;外界达腰肌表面与髂血管交界处;内界为输尿管外侧缘;底部常以闭孔神经为标志,也可以超越闭孔神经而达盆底肌肉表面。
该范围内所有淋巴脂肪组织均需全部切除,共包括双侧髂总淋巴结、髂外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闭孔淋巴结和腹股沟深淋巴结。
腹腔镜下进行盆腔淋巴结切除基本步骤与开腹盆腔淋巴结切除基本一致。
首先打开盆侧壁腹膜,分离盆侧壁浅层结构,将腹膜切口向下延伸至圆韧带近腹股沟韧带处,向上延伸至髂总动脉分叉以上3cm左右,同时向内侧分离腹膜显露髂内动脉主干。
随后沿髂外血管和髂腰肌之间的疏松间隙,逐步分离至闭孔肌表面,从而将髂总血管、髂外血管、闭孔神经、闭孔血管与其周围的淋巴脂肪组织同盆侧壁肌肉和骨骼等深层结构分离开来。
之后将髂动脉表面的动脉鞘膜切开,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采用凝切的手法整块切除盆腔各组淋巴结。
强调手术操作步骤的标准化,可以减少操作失误和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缩短学习曲线。
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范围与技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切除包括两个水平:肠系膜下动脉水平和肾血管水平。
对肾血管水平的淋巴结切除,腹腔镜下手术野的暴露和操作相对困难,手术难度增加,手术风险也会增加。
腹腔镜下进行该组淋巴结切除时后腹膜切开要充分,在盆腔淋巴结切除、腹膜切开的基础上继续向上朝向横结肠系膜附着处打开后腹膜直达十二指肠横部下缘,充分暴露腹主动脉区手术野。
助手用血管钳牵拉后腹膜,充分暴露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周围及其上方的脂肪淋巴组织。
用超声刀或电钩打开动脉鞘膜,逐层分离血管鞘与淋巴脂肪组织间隙,注意游离跨越双侧髂总动脉上段的下腹下神经,在保护好血管神经的基础上,凝切淋巴脂肪组织蒂部,切除淋巴脂肪组织。
子宫内膜癌诊疗规范一、概述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好发于老年女性,主要是绝经后妇女或围绝经期妇女,约占全部子宫内膜癌病例的75%以上。
子宫内膜癌中位发病年龄为60~65岁,绝经前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比例<25%,而年龄<40岁的患者则更少。
但是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绝经前的女性发病率逐渐增加。
二、诊断1.症状和体征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症状是异常子宫出血,少数患者以阴道排液为首发症状。
盆腔检查发现早期子宫内膜癌常无明显异常,约占40%的患者子宫体大小和性状往往正常,而子宫体增大与肿瘤扩散和伴有肌瘤或宫腔积脓有关。
2.辅助检查子宫内膜癌的辅助诊断技术包括经腹或经阴道超声、CT、MRI 及PET/CT检查等。
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但最终确诊需要依赖病理学检查。
(1)超声检查目前比较强调绝经后出血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作为初步检查,已有许多超声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厚度<5mm者,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1%。
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2)核磁共振成像(MRI)M R 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是其最大的优点,对分期的准确性可达83~92%。
正确率优于B超检查,也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3)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诊断价值较卵巢癌低,但可有助于预示子宫外转移,并有助于判断分期、提示预后和监测复发。
三、分期表1: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FIGO,1970年修订)表2: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FIGO,2009年修订)注:腹腔冲洗液需单独报告。
四、子宫内膜癌的播散与转移子宫内膜癌发展缓慢,扩散和转移较晚,但这主要指的是Ⅰ型子宫内膜癌(也即占绝大部分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对Ⅱ型子宫内膜癌而言,扩散和转移几率较高,尤其是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高级别内膜癌和癌肉瘤,临床早期即可出现子宫外播散和淋巴结转移。
其转移途径主要有直接蔓延扩散、淋巴转移和血路播散。
卵巢癌转移方式都有哪几种
平时生活当中,我们需要注意卵巢癌的出现,因为这种疾病不合理的治疗,只会造成疾病严重,而且还会造成癌症转移,会导致蔓延,淋巴道转移,危害性非常多,因此,要注意一些常见的转移方式,卵巢癌转移方式都有哪几种?1、直接蔓延
晚期的卵巢癌,不仅与围围组织粘连,而且可直接浸润这些组织,如子宫、壁层腹膜、阔韧带、输卵管、结肠及小肠,甚至可通过输卵管而蔓延至子宫腔。
2、淋巴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是卵巢癌的常见转移方式。
通常是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但也可沿圆韧带而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
3、植入性转移
卵巢癌可穿破包膜、肠管等处,形成大量的结节状或乳头状的转移癌,特别是浆液性囊腺癌的乳头状组织,更容易穿破瘤体包膜,而扩散在腹腔各处,并引起大量腹水。
4、血行转移
卵巢恶性肿瘤除肉瘤、恶性畸胎瘤及晚期者外,很少经血行转移。
一般远隔部位转移可达肝、胸膜、肺等部位。
日常护理的几种方式。
卵巢癌的日常护理一、饮食调理
卵巢癌病人的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手术治疗后,临床多见气血两虚,脾胃不振,既有营养物质缺乏,又有机体功能障碍。
因而在饮食调治上,既要注意适当补充营养,热量,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又要调理脾胃功能,振奋胃气,恢复化学气源,强化后天之本。
食物选择方面除了牛奶、鸡蛋,一般病人要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忌食母猪肉。
一、引言宫颈癌是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腹壁转移是宫颈癌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针对宫颈癌腹壁转移的治疗,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将介绍宫颈癌腹壁转移的治疗方案。
二、宫颈癌腹壁转移的病因及病理生理1. 病因宫颈癌腹壁转移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宫颈癌早期未得到及时治疗,肿瘤细胞在体内广泛扩散。
(2)宫颈癌治疗后复发,肿瘤细胞在腹壁形成转移灶。
(3)患者免疫力低下,肿瘤细胞易在腹壁形成转移。
2. 病理生理宫颈癌腹壁转移的病理生理过程如下:(1)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血管等途径进入腹壁。
(2)肿瘤细胞在腹壁内生长、增殖,形成转移灶。
(3)转移灶进一步发展,破坏腹壁组织,引起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
三、宫颈癌腹壁转移的治疗方案1. 手术治疗(1)手术适应症:宫颈癌腹壁转移早期,转移灶较小,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可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根据转移灶的位置、大小及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以下手术方法:① 腹壁转移灶切除术:切除转移灶及周围正常组织。
② 腹壁广泛切除术:切除转移灶及周围腹壁组织,必要时进行腹壁重建。
③ 腹壁局部切除术:切除转移灶及周围部分腹壁组织。
2. 放射治疗(1)适应症:宫颈癌腹壁转移晚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
(2)放疗方法:① 外照射放疗:针对腹壁转移灶进行照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② 近距离放疗:将放射源直接放置在转移灶周围,提高局部放疗效果。
3. 化学治疗(1)适应症:宫颈癌腹壁转移晚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治疗和放疗者。
(2)化疗方法:① 单药化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
② 联合化疗: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提高疗效。
4. 生物治疗(1)适应症:宫颈癌腹壁转移晚期,患者全身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者。
(2)生物治疗方法:① 细胞因子治疗:通过注射细胞因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李燕华;王文福【期刊名称】《解剖与临床》【年(卷),期】2006(011)001【摘要】目的:研究卵巢上皮性癌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和生物学特点及临床合理治疗.方法:40例Ⅰ期卵巢癌根据清除淋巴结与否分成A、B两组;40例Ⅲ~Ⅳ卵巢癌清除淋巴结20例为C组、不清除淋巴结20例为D组,C、D两组减瘤术后残余癌灶均≤2cm.化疗方法,药物及其剂量基本相同.结果:A组3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1者,共4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0%.A、B两组5年生存率各为95%与80%.C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0例中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9例,单独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转移率为60%(12/20).C、D 两组5年生存率各为55%与15%.5年生存率A、B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C、D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率,随期别而升高,腹主动脉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几乎相等,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主要路线.恰当清除淋巴结可以提高生存率.【总页数】3页(P42-44)【作者】李燕华;王文福【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瘤科,安徽蚌埠,233004;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瘤科,安徽蚌埠,233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1【相关文献】1.上皮性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 [J], 薛萍萍;文姝2.18F-FDG PET-CT在诊断卵巢癌术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J], 李晓军;邓凯3.不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能力的卵巢癌细胞小RNA(miRNA)表达差异 [J], 杨梅琳;康玉;洪珊珊;罗建民;徐丛剑4.上皮性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 [J], 薛萍萍;文姝5.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MRI、CT影像特点观察 [J], 付信飞;马青松;黎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技术操作规范
在部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确定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2.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3.评价疗效及评估患者的预后。
由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是在大血管和输尿管周围操作,在技术上比较复杂,手术彻底性受到影响。
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进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也会遗漏1/4左右的淋巴结,也就是说彻底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很困难的。
【适应症】
1.卵巢癌。
2.输卵管癌。
3.子宫内膜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4.Ⅱ期以上子宫内膜癌。
5.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有转移者。
【禁忌症】
同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操作方法及程序】
手术范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范围包括双侧髂总动脉上端周围淋巴结及肠系膜下动脉水平(有条件者可达肾血管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旁淋巴脂肪组织。
【并发症】
1.血管损伤致大出血。
2.肾动脉破裂、栓塞。
3.腹腔内脏器撕裂和损伤。
4.小肠缺血性坏死。
5.腹膜后淋巴囊肿。
6.乳糜腹。
7.胰腺炎。
8.输尿管损伤。
9.由于粘连而致肠梗阻。
10.其他:可出现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并发症。
【注意事项】
1.操作者须熟悉解剖,注意避免副损伤。
2.此术式可剖腹进行,也可经腹腔镜进行。
宫颈癌诊疗规范一、概述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位于乳腺癌之后。
据世界范围内统计,每年约有50万左右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5%,其中的80%以上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每年约有新发病例13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总数的28%。
患病的高峰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宫颈癌发病率分布有地区差异,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平原,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
另一方面,宫颈癌的发生可通过对癌前病变的检查和处理得以有效控制。
西方国家的经验显示,宫颈癌的发生率在密切筛查的人群中减少了70%~90%。
二、诊断(一)病因学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要因素。
我国常见的高危型HPV包括16、18、31、33、45、52、58等。
HPV主要通过性生活传播。
目前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已在国内上市,可以按照适宜的年龄进行推广接种,以预防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
(二)临床表现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常见的症状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异常白带如血性白带、白带增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绝经后阴道出血。
晚期患者可以出现阴道大出血、腰痛、下肢疼痛、下肢水肿、贫血、发热、少尿或消耗恶液质等临床表现。
(三)辅助检查1.宫颈/阴道细胞学涂片检查及HPV检测是现阶段发现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初筛手段。
对于HPV16及18型阳性的患者建议直接转诊阴道镜,进行组织学活检。
2.组织学检查CIN和宫颈癌的诊断均应有活体组织学检查证实。
3.影像学检查a.盆腔MRI:无辐射,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具有优异的软组织分辨力,是宫颈癌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b.腹盆腔CT:CT软组织分辨力低,平扫病变与正常子宫颈密度相近,尤其对早期宫颈癌观察效果差;增强CT扫描对比度优于平扫,但仍有近1/2的病变呈等密度而难以明确范围。
腹腔淋巴瘤的治疗方法1、放射治疗:1HD的Ⅰ-A和Ⅱ-A可单独采用次全淋巴野照射。
2NHL低度Ⅰ-A和Ⅱ-A 采用放疗后1月宜加化疗。
2、化疗:1HDⅢB~V期病例宜用化疗,联合化疗方案MOPP6个疗程,完全缓解率可达60~80%,有1/2~1/3病例保持长期缓解,有的长达15年。
2NHL低、中度的Ⅲ、Ⅵ期和高度恶性的Ⅰ~Ⅳ期病例均宜于化疗,待肿瘤获得缓解后再酌情进行区域性放疗。
3、手术治疗:有以下情况者可行手术根治,再继以放疗和化疗:①局限性体表的结外病变;②消化道淋巴瘤;③泌尿生殖系淋巴瘤;④原发于脾之淋巴瘤。
4、骨髓移植:骨髓移植对淋巴瘤的疗效有待评定。
1、寒痰凝滞证【症状】颈项耳下淋巴结肿大,不痛不痒,皮色不变,坚硬如石,不伴发热,面色苍自,神疲乏力,脉沉细,苔薄白。
【治法】温化寒凝,化痰解毒。
【方药】熟地、麻黄、白芥子、肉桂、炮姜、生甘草、鹿角胶。
乏力,神疲加黄芪、淋巴结肿坚硬者加莪术、皂刺、天南星、夏枯草。
2、气郁痰结证【症状】胸闷不舒,两胁作胀,脘腹结瘤,颈腋及腹股沟等处作核累累,皮下硬结,消瘦乏力。
脉沉弦或弦滑,舌质淡红,苔白,或舌有瘀点。
【治法】舒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夏枯草、僵蚕、香附、石决明、当归、白芍、青皮、柴胡、川芎、红花、姜黄、穿山甲、生甘草。
肿核坚硬加海藻、贝母、黄药子、猫爪草。
3、肝肾阴虚证【症状】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腰酸腿软,疲乏无力,纳少胃呆,面苍乏华,形体消瘦,多处淋巴结肿大。
脉细数而弱,舌质红或淡红,薄白苔。
【治法】滋补肝肾,补养气血。
【方药】熟地、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党参、白术、甘草、当归 o、川芎、白芍。
低热加白薇、青蒿、地骨皮、银柴胡、高热用寒水石、紫雪散、牛黄清心散等;盗汗加煅龙骨、牡蛎、浮小麦、山茱萸、五倍子、六味地黄丸等;皮痒加秦艽、白藓皮、地肤子、苦参、丹参、赤芍、乌梢蛇、干蟾、全蝎;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鳖甲煎丸或大黄瘙虫丸;贫血加何首乌、生黄芪、阿皎、鹿角胶、紫河车、枸杞子、大枣等。
最新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2022(第1版)解读重点内容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大常见癌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2021年10月26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公布了“2022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
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新版指南,现对其进行简要解读。
指南讨论的范围包括子宫颈鳞癌、腺鳞癌、腺癌以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1 新版指南主要更新(1)持续性或复发转移子宫颈癌的监测方法为针对可疑部位进行影像学检查或选择性活检。
在此基础上新增:可采用有效的或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基因组分析(CGP),如转移部位的组织活检难以获取可考虑血浆ctDNA检测进行CGP。
(2)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组织形态学上类似于肺神经内分泌癌。
子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通常表现为染色粒素、CD56、突触素呈阳性。
(3)影像学检查原则进行了较大修改:FIGOⅠB1~ⅠB3期不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首选盆腔增强MRI 评估局部病灶;首选颈部/胸部/腹部/骨盆/腹股沟PET-CT或胸部/腹部/骨盆CT或PET-MRI评估全身情况。
保留生育功能患者首选盆腔MRI评估局部病灶和肿瘤与子宫颈内口的距离;MRI有禁忌者可行经阴道超声检查进行评估。
全子宫切除术后意外发现的子宫颈癌患者,建议行颈部/胸部/腹部/骨盆/腹股沟PET-CT 或胸部/腹部/骨盆CT 评估转移性疾病和盆腔MRI评估盆腔残留病灶。
Ⅱ~ⅣA期患者亦首选盆腔增强MRI评估局部病灶。
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首选颈部/胸部/腹部/骨盆/腹股沟PET-CT+脑部MRI进行评估。
(4)复发转移性子宫颈癌(鳞状细胞癌、腺癌或腺鳞癌)一线联合治疗更新:PD- L1阳性患者首选帕博利珠单抗+顺铂/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卡铂/紫杉醇±贝伐珠单抗方案(1类证据);二线治疗药物新增纳武单抗用于PD- L1阳性患者(2A类证据);其他药物新增Tisotumab vedotin-tftv(抗体药物偶联物)(2A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