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解剖与生理功能
- 格式:docx
- 大小:19.51 KB
- 文档页数:8
女性盆腔解剖女性盆腔解剖:了解大家的身体女性盆腔是女性生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许多结构和功能,对于女性的健康和生殖功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女性盆腔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与盆腔相关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照顾自己。
一、盆腔概述女性盆腔由骨盆骨、骨盆肌肉、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等组成。
其中,骨盆骨构成骨盆的外框架,包括骶骨、尾骨、髋骨和耻骨。
骨盆肌肉包括肛提肌、肛门括约肌、尾骨肌等,它们在控制排便、性交和分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盆腔生理功能1、月经周期:盆腔内的子宫每月经历一次内膜脱落,形成月经。
月经周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控制着月经的来临。
2、排卵:卵巢在月经周期中释放卵子,卵子通过输卵管伞部的拾卵作用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内受精后形成受精卵,逐渐向子宫移动并着床于子宫内膜。
3、妊娠和分娩:当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后,随着胚胎的发育,子宫逐渐扩大,最终完成分娩。
盆腔内的其他结构,如子宫颈、阴道和阴道口,也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盆腔常见疾病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以外的位置,可能导致痛经、不孕和盆腔疼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保守性手术和全子宫切除术等。
2、子宫肌瘤:子宫平滑肌组织的良性肿瘤,可能导致月经增多、盆腔压迫感和不孕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聚焦超声波治疗等。
3、盆腔炎: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盆腔炎症,可能导致下腹部疼痛、发热和白带异常等症状。
治疗方法主要为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四、盆腔疾病预防与治疗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长期久坐或久站。
2、定期妇科检查:定期进行妇科检查能帮助早期发现和治疗盆腔疾病,保障女性健康。
3、科学减肥:避免过度减肥导致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下降,科学减肥有助于预防盆腔疾病。
4、积极治疗:一旦确诊盆腔疾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最全⾯实⽤的基础盆腔解剖图谱盆腔结肠周围被腹膜覆盖,通过结肠系膜连接于左侧腰⼤肌中线以及骶⾻,向下⾄第三骶椎。
直肠从第三骶椎开始向下延伸⾄尾⾻尖端。
其上1/3 的前⾯和两侧被覆腹膜,中1/3 的前⽅有腹膜覆盖,⽽下1/3⽆腹膜覆盖。
在妊娠期,⼦宫和⼄状结肠之间空间变⼩,会导致或加重便秘。
盆腔旁正中切⾯输尿管跨过髂总动脉的前⽅进⼊真⾻盆,并沿侧盆壁向下到达盆底。
在坐⾻棘⽔平,输尿管向中前⽅⾛⾏,在阔韧带下⽅,经⼦宫动脉和阴道动脉之间到达阴道穹隆侧⽅。
在该⽔平,输尿管距离⼦宫⼤约2 cm,此处为⼦宫切除时输尿管容易损伤的部位。
膀胱位于耻⾻联合后⽅,⼦宫和阴道前⽅。
膀胱底与阴道前壁直接相接。
膀胱颈位于尿⽣殖膈上⾯与尿道相连。
膀胱上⾯被腹膜覆盖,并与前屈位的⼦宫宫体和宫底相接触。
这层腹膜反折是剖宫产时必须打开的。
Retzius 间隙位于耻⾻和膀胱之间,由腹膜外脂肪组织填充。
本页中两幅切⾯解剖图显⽰了⼦宫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
宫底上⽅通常是外凸并朝前的。
⼦宫前壁是平的,看起来向前向下卧于膀胱上。
⼦宫前⽅覆盖的腹膜在峡部反折覆盖于膀胱上⽅构成膀胱⼦宫陷凹。
⼦宫后壁也是外凸的,与结肠和直肠相邻。
后壁腹膜覆盖宫体和宫颈上部,之后延伸覆盖后穹隆到达直肠构成直肠⼦宫陷凹,也就是道格拉斯窝。
腹膜于⼦宫侧⽅形成阔韧带前后叶。
宫颈指向下后⽅靠近阴道后壁。
宫颈后⽅只有上1/2 被腹膜覆盖。
宫颈外⼝位于耻⾻联合上缘⽔平⾯,冠状⾯上位于坐⾻棘平⾯。
盆腔正中切⾯盆腔脏器和其⽀持系统——上⾯观盆腔上⾯观(腹膜完整)盆腔内筋膜(假筋膜)指的是盆膈上⽅脏器表⾯反折的筋膜。
当盆底的空腔脏器通过盆底进⼊盆腔时,盆腔内筋膜就贴附这些脏器向上形成像⾐领⼀样的管状纤维组织,在下⽅与盆底肌⾁相接以致密不可分。
因此在盆底形成了三个管状的筋膜组织,其中分别有尿道和膀胱、阴道和⼦宫下段、直肠。
这些盆腔器官表⾯的筋膜组织内有交叉的肌纤维,可⽤于阴道前后壁膨出的修补。
盆腔淋巴结的影像解剖及临床应用正文:一、引言盆腔淋巴结的影像解剖及临床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盆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盆腔淋巴结的解剖结构及其影像学特征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二、盆腔淋巴结的解剖结构1、解剖位置:盆腔淋巴结分布在盆腔内的不同区域,主要包括髂内、髂外、鼠蹊等淋巴结组群。
2、解剖形态:盆腔淋巴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完整的包膜,并且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无回声的。
3、淋巴引流路径:盆腔淋巴结的淋巴引流路径主要包括直肠系膜淋巴结、乙状结肠淋巴结、直肠旁淋巴结等。
三、影像学特征1、CT影像学表现:盆腔淋巴结在CT影像上呈现为低密度结节,密度均匀一致,边界清晰。
2、MRI影像学表现:盆腔淋巴结在MRI影像上呈现为等T1信号和高T2信号,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界限。
四、盆腔淋巴结的临床应用1、盆腔恶性肿瘤的分期:盆腔淋巴结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盆腔恶性肿瘤的分期,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2、盆腔炎症的诊断:盆腔淋巴结的异常增大和形态改变可以提示盆腔炎症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3、盆腔手术的导向:盆腔淋巴结的影像学表现可为盆腔手术的导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可避免手术中的误伤。
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CT影像、MRI影像、图表等相关材料,供读者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1、盆腔淋巴结:人体淋巴系统中分布于盆腔内的淋巴结。
2、CT影像学: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一种通过计算机对X 射线图像进行处理和重建的影像学技术。
3、MRI影像学:磁共振成像学,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的影像学技术。
4、盆腔恶性肿瘤:发生在盆腔内的恶性肿瘤。
5、盆腔炎症:发生于盆腔内的炎症反应。
【图】女性腹股沟淋巴结位置图资深医生为你详细介绍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位于左、右腹股沟部的浅深淋巴结,统称腹股沟淋巴结,分浅、深两群。
引流下肢,下腹壁和会阴部的淋巴。
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浅表的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腮腺淋巴结;颈浅淋巴结,下淋巴结以及腹股沟浅淋巴结。
其中,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股沟管外环前方的腹黄膜上,位于y.j两侧,称阴囊淋巴结;在位于乳房基部外侧皮下,称乳房淋巴结,引流腹腔侧壁和底壁,股部内测皮肤,y.j,包皮,阴囊和乳房的淋巴。
深在的淋巴咽后淋巴结,颈深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纵膈淋巴结,胸背侧淋巴结,胸骨淋巴结,胃淋巴结,肝淋巴结,脾淋巴结,网膜淋巴结,空肠淋巴结,大肠淋巴结,盲肠淋巴结,小结肠淋巴结,内淋巴结以及腹股沟神淋巴结。
作用腹股沟深淋巴结,为一大的淋巴结簇,仅见于马属动物,长约8~12cm,含16~35个淋巴结,位于股管上部,股动、静脉内表面上,手记骨盆和后肢肌、腹壁肌的淋巴。
表浅淋巴结呈组群分布,每一组群淋巴结接受一定部位的淋巴液。
如耳、乳突区的淋巴结接受来自头皮的淋巴液;颌下淋巴结群接受颊粘膜、口底、齿龈等处淋巴液。
腹股沟上浅淋巴结收集下肢、会阴、外生殖器、臀部和腹前壁脐以下区域的淋巴液。
其输出管注入髁外淋巴结。
腹股沟下浅淋巴结收集除足外侧缘和小腿侧部以外的整个下肢浅层结构的淋巴。
人体淋巴结约有600~700个,临床上一般只能检查身体各种表浅的淋巴结。
健康人表浅淋巴结很小,直径不超过1厘米,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不易触及,无压痛与毗邻组织粘连。
当身体某部位发生炎症或癌肿时,微生物或癌细胞可沿淋巴管蔓延,到达该器官或该部的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压痛,因而对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女性腹股沟疝相关解剖子宫圆韧带:起于子宫前面的上外侧缘,输卵管子宫口的前下方,卵巢固有韧带的前面。
初向前外方,跨过膀胱血管、闭孔血管和神经、脐内侧韧带及髂外血管等上方,经腹股沟管深环,绕过腹壁下动脉起始部,入腹股沟管,出浅环,止于大阴唇及阴阜的皮下组织中。
它是维持子宫前倾的主要结构。
子宫圆韧带有淋巴管分布。
闭孔动脉:盆部动脉的一个分支。
髂内动脉分壁支,脏支。
壁支又分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
闭孔动脉沿骨盆侧壁前行,穿闭膜管出骨盆,分支营养大腿内侧群肌和髋关节。
在穿闭膜管前,常发出一耻骨支,该分支可与腹壁下动脉的闭孔支吻合。
有时闭孔动脉非常细小,而吻合支相当粗大,成为异常的闭孔动脉(出现率17%~18%),作股疝手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
输尿管:左侧输尿管前面为左结肠动脉,左精索内动脉和乙状结肠系膜所穿过,肠系膜下动脉则在其内侧与之平行降入盆腔。
女性输尿管的路径和男性相同,不过其毗邻组织有所不同。
女性输尿管在跨过髂动脉后,从盆腔边缘沿着卵巢动脉内侧进入盆腔,在盆腔内再由髂内动脉前面、卵巢动脉下面、闭孔动脉、膀胱动脉内侧走向中线,再沿着阔韧带基底部、子宫动脉内侧及下面进入膀胱。
在实行盆腔手术或做子宫切除、结扎卵巢动脉或子宫动脉时,最容易误伤该段输尿管。
股环:股管上口称股环,卵圆形,其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股环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被薄层疏松结缔组织覆盖,称股环隔,上面衬有腹膜。
从腹腔面观察,此处有一小凹,称股凹,位置高与管环约1cm。
股管内除有1~2个腹股沟深淋巴结外,尚有脂肪组织。
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主要为肠管)可被推向股凹,继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处突出,形成股疝。
值得注意的是,股环上方常有腹壁下动脉和闭孔动脉的吻合支在陷窝韧带附近。
有是此吻合支异常粗大,甚至代替了正常的闭孔动脉,称为异常闭孔动脉,出现率为18.0%。
行股疝修补术时,特别是切开腔隙韧带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损伤此动脉造成大出血。
女性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解剖与生理功能淋巴结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当局部感染时,细菌、病毒或癌细胞等可沿淋巴管侵入,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
如该淋巴结不能阻止和消灭它们,则病变可沿淋巴管的流注方向扩散和转移。
妇科多种恶性肿瘤易在早期发生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所以探讨女性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解剖、淋巴转移的常见途径及常见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女性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结解剖1.1 盆腔淋巴结的解剖为了便于定位,盆腔淋巴结区域可划分为5个具体解剖部位。
1.1.1 髂外区域髂外区域淋巴结的内侧界限是由膀胱侧窝的开放间隙形成的,这一间隙以侧脐韧带为界,外侧界为腰肌,腹侧界限通常定义为旋髂深静脉起始处,但这个血管的起始处有很大变异,此区域部分淋巴结的位置更靠近腹侧,所以有学者认为,腹侧界限应为耻骨升支或股管入口。
但是另外一些学者提出:对于髂外远端的淋巴结,肿瘤转移风险低,并且切除这些淋巴结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高,所以建议保留旋髂深静脉远端的脂肪和淋巴组织。
髂外区域背侧界限为髂总动脉分叉水平。
尾部界限为髂外静脉尾侧边缘。
1.1.2 闭孔区域闭孔区域头侧界限为髂外静脉的尾侧边缘;背侧界限为髂总血管分叉水平;内侧为膀胱侧间隙,由膀胱侧壁形成。
腹侧界限由耻骨、肛提肌及闭孔肌组成,闭孔神经由此穿过闭孔管离开骨盆。
外侧界限由闭孔内肌形成;尾侧解剖标志为闭孔血管。
1.1.3 髂内区域髂内区域腹侧界限是子宫静脉起始水平;内侧为输尿管系膜(由输尿管向骶骨走行的一层菲薄组织,形成内侧的直肠侧窝与外侧的淋巴脂肪组织及大血管之间的界限,内含腹下神经丛),头侧和外侧为髂内血管走行处,尾侧为骶骨,背侧为髂总血管分叉水平。
1.1.4 髂总区域髂总区域淋巴组织在解剖学上可以分为两部分:浅支,由髂外区域延续而来;深支,在髂总静脉和腰肌深部走行,由闭孔区域延续而来。
背侧界限为主动脉分叉水平;内侧界限右侧为髂总血管内侧面(血管内侧组织和骶前淋巴结一起切除),而左边内侧界为输尿管系膜。
外侧界由腰肌形成,腹侧界为髂总血管分叉。
尾侧界限包括:骶骨、内侧的腰骶干头侧部(L4和L5)、外侧的闭孔神经。
1.1.5 骶前区域头侧及外侧界限由双侧髂总血管走行区形成,左侧部分由输尿管系膜组成。
尾侧界由骶骨形成,腹侧界限为髂总血管分叉水平。
1.2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解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一组邻近主动脉位于腰椎前的淋巴结。
这些淋巴结收受胃肠道和腹部器官的引流。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组分为3个亚组:腹主动脉前组、腹主动脉后组及左右腹主动脉外侧组。
腹主动脉前组引流腹部直肠中段以上的胃肠道淋巴。
腹主动脉后组引流主动脉前及主动脉外侧的淋巴腺。
腹主动脉外侧组引流髂血管、卵巢及其他盆腔器官的淋巴。
外侧组淋巴结邻近主动脉,位于脊柱前方,向外侧延伸至腰大肌边缘,向上达膈脚。
右腹主动脉外侧淋巴腺部分位于下腔静脉前方肾静脉终支附近,部分在下腔静脉后方腰大肌起始处,达膈肌右侧脚。
左腹主动脉外侧淋巴腺连成一串,位于腹主动脉左侧腰大肌起始处的前方,达膈肌左侧脚。
1.3 腹股沟淋巴结的解剖腹股沟淋巴结是分布在腹股沟区的淋巴结,其在股三角中被发现,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分为3组:下组、上外侧组及上内侧组。
下组位于大隐静脉孔下方,收受小腿淋巴引流;上外侧组位于大隐静脉孔一侧,收受侧臀部及下腹壁的淋巴引流;上内侧组位于大隐静脉孔中央,收受会阴及外生殖器淋巴引流。
腹股沟深淋巴结沿大腿股静脉及周围分布,引流下肢深部、女性阴蒂及男性阴茎的淋巴,连接浅表淋巴结并通过淋巴管运送引流物。
2 淋巴结的生理功能2.1 滤过淋巴起自全身皮肤和黏膜的毛细淋巴管,容易带入细菌、毒素和异物;细菌、毒素和异物在流经淋巴结时,需通过蜿蜒迂曲的淋巴窦,在窦内运行速度缓慢,并被窦内的巨噬细胞清除处理,从而使淋巴得到过滤。
例如,有学者给实验动物局部注入细菌,经淋巴结过滤后,从输出管取淋巴液检查,发现细菌几乎全被消灭和清除;又如,吸入肺内的炭粒可经淋巴管进入肺淋巴结,并被留在结内,从而使淋巴结呈黑色。
侵入淋巴结内的癌细胞也可被其阻留,使扩散速度变慢,但当癌细胞在结内增殖到一定程度时,仍可沿输出管继续扩散,侵入其他淋巴结或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血源性转移,累及全身的器官。
2.2 产生淋巴细胞淋巴结是产生淋巴细胞的重要部位。
淋巴结皮质内的淋巴小结(生发中心)能增殖B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结皮质深区(胸腺依赖区)可增殖T淋巴细胞。
这些淋巴细胞经淋巴窦进入输出管,最后汇入血液循环。
因淋巴通过淋巴结后才能获得大量淋巴细胞,所以输出管内的淋巴细胞较输入管内的多。
胸导管内的淋巴细胞最多,每立方毫米达到20 000个,如果将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结扎,血液内的淋巴细胞即迅速减少,甚至接近完全消失。
这可以证明,身体其他淋巴器官虽然也能产生淋巴细胞,但远不如淋巴结重要。
2.3 参与机体免疫反应淋巴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可参与免疫反应。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斥异己抗原的过程和能力。
例如,当某种病菌(异己抗原)侵入机体后,机体则动员有关的防御手段(吞噬病菌和产生抗体等)来消灭这种病菌,此即抗传染免疫。
如果给患者移植他人的皮肤(异己抗原),该异体皮肤仅存活2周即坏死脱落(被排斥),此为移植免疫。
这些免疫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主要通过吞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起作用。
通常将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菌、杀伤和清除异物的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是一种先天具有的普通免疫方式,能够清除(排斥)各种病菌和异物抗原。
通过产生抗体或淋巴细胞本身来排斥异己抗原作用,为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是一种后天具有的特殊免疫方式,仅见于高等动物和人类,其特点是排斥作用较强,而且具有抗原的专一性,实现特异性免疫的细胞主要是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可分别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
2.3.1 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通过B淋巴细胞来实现,即由B淋巴细胞所转化的浆细胞产生抗体。
B淋巴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细胞表面出现一些特殊性结构,即形成了膜抗体,每一种淋巴细胞上的膜抗体,都能特异性地与某一种抗原相对应。
当每一种抗原(异体细胞、细菌、病毒、大分子化学物质等)进入机体后,可经淋巴管到局部淋巴结内;在此先经巨噬细胞吞噬处理,并在T辅助细胞的作用下,使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然后,B淋巴细胞即分化成淋巴母细胞;后者继续增殖分化成为幼浆细胞。
此阶段在生发中心进行,所以生发中心显著增多和增大,并出现淋巴结肿大。
增殖的幼浆细胞逐渐向淋巴结的髓索迁移,并形成浆细胞。
有少数抗原可不经巨噬细胞的处理,也不需T辅助细胞的协助,而直接引起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转化成浆细胞。
浆细胞可产生抗体,抗体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各处,通过抗体与抗原的特殊结合,达到消灭或抑制抗原的作用。
2.3.2 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也称为细胞介导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来实现。
T淋巴细胞不是单一的群体,根据其功能可分为T效应细胞、T辅助细胞和T抑制细胞等亚群。
其中实现细胞免疫的主要是T效应细胞,T辅助细胞的功能是协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而T 抑制细胞则是调节或控制免疫反应。
细胞免疫的过程是当异体细胞等侵入机体后,首先经巨噬细胞吞噬“加工”,并将加工过的抗原传递给T淋巴细胞,使之过敏。
致敏T淋巴细胞再次与这种抗原接触则可进行识别、活化,从而引起T淋巴细胞在胸腺依赖区大量增殖,一部分T效应细胞经血液循环直接至抗原处(病灶区),另一些经再循环至其他淋巴结,以动员更多的致敏T淋巴细胞向病灶区集中。
T效应细胞与抗原直接接触后,即可释放多种淋巴因子,而排斥杀死异体细胞。
3 女性盆腔、腹主动脉旁及腹股沟淋巴转移的常见途径妇科肿瘤的淋巴转移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但比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更复杂。
妇科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腹股沟浅层途径、盆腔途径和腹主动脉旁途径。
3.1 腹股沟浅层途径腹股沟浅层途径是会阴肿瘤扩散的主要途径,包括外阴和阴道下1/3的肿瘤。
腹股沟浅淋巴结之一的隐股点淋巴结,是这一途径的第一站淋巴结,或前哨淋巴结;经过此淋巴结,转移的癌细胞扩散到腹股沟深及髂外淋巴结。
3.2 盆腔途径盆腔器官原发肿瘤的淋巴转移主要通过前盆腔、侧盆腔、髂内及骶前途径;而妇科恶性肿瘤的转移只与后三者相关。
侧盆腔途径将盆腔器官的淋巴引流向髂外淋巴结组的内侧链。
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阴道上2/3的肿瘤通常蔓延到这一淋巴结链。
髂内途径将大部分盆腔器官的淋巴沿下腹血管的内脏支引流至交界淋巴结(位于髂内、髂外血管的交界处)。
子宫内膜、宫颈和阴道上2/3的肿瘤可以沿此途径扩散。
骶前途径涉及骶骨和尾骨前方的淋巴管丛。
下盆腔器官如宫颈肿瘤可以通过直肠周围淋巴管向后蔓延,沿骶子宫韧带到达骶前间隙。
3.3 腹主动脉旁途径腹主动脉旁途径是卵巢肿瘤扩散的两个主要途径之一。
淋巴管沿卵巢血管向上,达到腰肌前方。
因此,该途径的第一站腹膜后淋巴结位于肾门水平,并且左右有别。
在右侧,受累及的第一站淋巴结通常是L1~L2椎体水平的腔静脉旁和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在左侧,腹主动脉前和腹主动脉侧淋巴结通常首先受累。
除此之外,转移的癌细胞还可向主动脉分叉处逆行扩散。
4 某些妇科恶性肿瘤常见淋巴结转移途径4.1 卵巢癌淋巴结转移途径卵巢癌主要经腹主动脉旁途径和盆腔途径发生转移。
腹主动脉旁途径上,卵巢淋巴引流方向与卵巢静脉流向相同。
右侧卵巢前哨淋巴结分为两部分:(1)下腔静脉侧方淋巴结链。
(2)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淋巴结链,通常位于第1、2腰椎水平。
左侧卵巢前哨淋巴结也分为两部分:(1)左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链。
(2)腹主动脉前淋巴结链,通常位于左肾静脉下方。
盆腔途径上,卵巢淋巴引流沿子宫血管卵巢支走行,经阔韧带和宫旁汇聚到髂外淋巴结。
随着疾病进展,腹主动脉旁途径与盆腔途径汇聚,腹主动脉旁途径向尾侧汇聚到髂总淋巴结,盆腔途径经髂外淋巴结向头侧汇聚到髂总及腹膜后淋巴结。
许多研究发现:早期卵巢癌在没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因此,腹主动脉旁途径是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途径。
卵巢癌的区域淋巴结包括腹主动脉旁、盆腔、腹股沟淋巴结。
随着肿瘤负荷的增加,恶性细胞可以经前哨淋巴结转移至膈上淋巴结,继而转移至乳糜池和胸导管。
经胸导管肿瘤可以播散至左侧锁骨上淋巴结。
纵隔淋巴结转移可通过两种途径完成:(1)腹膜后淋巴途径。
(2)腹腔-膈肌途径,膈肌腹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管网,允许细胞通过这些结构到达胸膜表面。
腹腔转移途径,如腹股沟浅途径是指:腹腔肿瘤可经圆韧带淋巴管到达腹股沟浅淋巴结的淋巴转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