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淋巴结CT诊断与特点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893.00 KB
- 文档页数:15
淋巴结肿大的ct诊断标准淋巴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疾病的首要受累部位。
通过影像学诊断淋巴结肿大,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状态下淋巴结的体积是比较小的,在ct的检查过程当中是很难表现出来,除非淋巴结增大的情况下,ct的过程当中就可以明显的表现,并且对于淋巴结的大小,位置情况可以进行清楚的判断,所以要根据疾病的具体状况来确定才能通过ct表现出来。
一般以1.5cm作为淋巴结增大与否的界限,如有许多较小的淋巴结密集也应考虑为异常。
①单发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透明血管型,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期周围尚可见多数斑点状高密度影城弧形环绕,此为血管丰富的表现,可能为透明血管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特征性表现。
②多发淋巴结肿大或融合,多见于浆细胞型,浆细胞型呈现轻度强化。
CT表现缺乏特异性。
③继发性改变,如胸、腹水和肝、脾肿大等。
影像相关诊断标准:(1)大小:淋巴结肿大的大小诊断标准是正常淋巴结短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
例如,在放射影像学检查中,如果发现颈部淋巴结的短径超过1厘米,通常被认为是肿大的,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2)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肾形,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3)密度:正常淋巴结在CT或MRI上呈现均匀的低密度,而在超声检查中呈现均匀的等回声。
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呈现不均匀的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域。
(4)强化特点:在增强CT或MRI检查中,正常淋巴结的强化程度较低且均匀。
而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呈现不均匀的强化或异常的强化模式。
(5)周围组织改变: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伴随着周围组织的改变,如炎症、肿瘤浸润等,可导致周围组织密度增高、形态改变等。
腹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
孙伟英;袁建华;丁忠祥;吴影;蔡学祥
【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
【年(卷),期】2009(24)6
【摘要】目的:研究腹部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14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淋巴结结核,观察受累淋巴结的解剖分布、形态及强化方式特征.结果:肠系膜淋巴结受累8例,胰周小网膜10例,脾门1例,腰3平面以上腹膜后间隙6例,脾肿大10例.多房环形强化10例,均匀强化3例,环形强化1例.结论:腹部淋巴结结核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页数】3页(P654-656)
【作者】孙伟英;袁建华;丁忠祥;吴影;蔡学祥
【作者单位】310014,浙江,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310014,浙江,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310014,浙江,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310014,浙江,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310014,浙江,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4.42;R551.24
【相关文献】
1.老年腹部原发性肿瘤淋巴结转移多层螺旋CT诊断76例临床分析 [J], 曹成铁;卢宇;郝旭升
2.中年腹部原发性肿瘤淋巴结转移CT诊断分析 [J], 张旭
3.腹部淋巴结肿大的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分析 [J], 张华;侯勤明;李锡林
4.腹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分析 [J], 向良进
5.胸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J], 谈瑞生; 王小仁; 蔡顺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淋巴结转移在影像学上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淋巴结转移通常会导致淋巴结增大。
对于颈部、腋窝和盆腔等区域的淋巴结,一般认为直径超过1厘米是异常的。
对于腹部淋巴结,直径超过1.5厘米可能被认为是异常的。
但对于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这个标准会有所不同。
2. 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边界清晰,而转移淋巴结可能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或呈现分叶状。
3. 密度,转移淋巴结在CT或MRI影像上常常呈现不均匀的增强,甚至出现坏死、囊变等现象。
4. 位置,转移淋巴结的位置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比如在特定癌症中常见的转移淋巴结的部位是有规律的。
5. 功能性影像学,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结合代谢活性示踪剂,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依靠影像学很难对淋巴结转移做出100%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或肿瘤科医生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56・继续教育园地・,意e48)《中国医刊》2004年第39卷第4期临床医生CT读片第15讲腹部疾病的CT诊断(一)谢宝玛北京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101149)腹部疾病中主要常见者为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肾上腺、肾脏、输尿管以及食管、胃、小肠、结肠、直肠和腹膜后腔等疾病。
以下按器官的常见疾病加以叙述。
1肝脏疾病1.1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理是肝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多数血窦内衬以内皮细胞,有纤维隔所构成的肿瘤。
亦有薄的包膜,增大缓慢,大小不等,可以单发与多发。
CT表现①CT平扫可见肝内低密度区;CT值在0。
20HU;②呈圆形、椭圆形;③边缘规则,可轻度分叶状;④少数有钙化灶;⑤CECT早期呈边缘性增强,逐渐增强部向中心扩展;⑥延迟扫描,注药后15分钟,中心部亦增强与边缘部融合;⑦肿瘤大小常数月数年无明显变化(图1,2)。
注意肝海绵状血管瘤平扫CT与肝癌有时鉴别困难,则采取CECT并延迟5分钟、10分钟及15分钟或半小时后再扫描,凭借血液动态可以鉴别。
肝血管瘤全部增强需要20分钟。
称为动态CT(dynamicCT)。
肝的良性肿瘤中还有肝细胞腺瘤、脂肪瘤、纤维瘤、错构瘤及畸胎瘤等。
均具有良性肿瘤、形态规则、边缘整齐的低密度区。
错构瘤及畸胎瘤可见钙化。
1.2肝细胞癌病理是最常见的肝恶性肿瘤,肝细胞癌占绝大多数,癌细胞呈多角形,胞浆丰富,很似肝细胞。
肿瘤可表现为单发巨形肿块,多位于肝右叶或全肝。
亦可形成多发结节状肿块,门静脉内常见癌栓或下腔静脉、肝静脉亦可发生癌栓,而弥漫型者较少见。
胆管细胞癌多发生在较大的胆管,也可形成肝及胆管的混合型癌。
肝癌进展迅速,向四周扩散,侵犯周围器官或转移使区域性淋巴结肿大,肝门及腹主动脉淋巴结肿大。
CT表现①于肝内形成不规则肿块状阴影;②呈镶嵌型(mosaic)阴影;③呈低密度区,坏死及脂肪变性;④边缘极不规则,常呈分叶状、切迹;⑤肝表面凹凸不平;⑥合并肝硬化时则肝萎缩,左叶代偿肥大或脾增大;⑦注意下腔静脉、门静脉肝静脉常见癌栓,CECT时可见该部充盈缺损;⑧CECT后,动脉相时癌瘤呈增强,门静脉相时包膜有增强,癌呈低密度平衡相时癌密度减低,而肝的密度增强,这是肝癌CECT的特征影像,平衡相时为CECT5分钟后出现;⑨注意有等密度(和肝比较)的肝癌,必须CECT方可显示;⑩转移时可见区域淋巴结肿大(>15mm);肿瘤可在短时间(月)有进行性增大;肝癌可侵犯肝血管、胆管、下腔静脉等(图3)。
基金项目:1.“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8ZX10302104-001);2.南宁市兴宁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18A06)通信作者:卢亦波,Email:137****5203@引用格式:覃春乐,黎瑜,潘世荣,等.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CT表现分析[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0,5(3):165-168.Qin Chunle, Li Yu, Pan Shirong, et al. Clinical and CT findings of AIDS-related abdominal lymphoma[J].Electronic Journal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20,5(3):165-168.·论著·覃春乐,黎瑜,潘世荣,卢亦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广西医科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放射科,南宁,530023)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临床特征与CT表现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提高对艾滋病相关性腹部淋巴瘤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经病理证实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
结果 39例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中霍奇金淋巴瘤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8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结外病变发生率较高(27/39,69.23%),结外病变中受累脏器包括肝脏11例,胰腺及胃各8例,脾脏、肠管及肾上腺各4例,肾脏3例,膀胱、子宫及睾丸各2例,前列腺1例。
病灶多表现为密度减低软组织肿块,常堆积融合成团块状,瘤体中央易发生液化坏死为其主要特点。
结论 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具有高侵袭性,广泛累及腹部淋巴结及淋巴结以外器官,淋巴结以外病变发生率高,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有利于提高诊断符 合率。
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诊断分析发布时间:2021-05-28T02:52:30.00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0年12期作者:王军连[导读] 目的:探讨MR和CT检查运用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和MR检查,并且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①MR:T2WI以高信号为主,T1WI以等信号为主;②CT:以透明血管型为主要表现,且在平扫中,可见等密度,分布均匀。
结论:临床上运用MR和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具有较高的价值。
王军连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医院 163712【摘要】目的:探讨MR和CT检查运用在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和MR检查,并且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①MR:T2WI以高信号为主,T1WI以等信号为主;②CT:以透明血管型为主要表现,且在平扫中,可见等密度,分布均匀。
结论:临床上运用MR和CT诊断胸腹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MR;CT;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腹部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R and CT in the diagnosis of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in chest and abdomen. Methods: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20,80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nd abdominal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ll of them underwent CT and MR examination,and their imaging manifestation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Results:① MR:T2WI was mainly hyperintense,T1WI was mainly isointense;② CT:transparent vascular type was the main manifestation,and in plain scan,isodensity and uniform distribution could be seen. Conclusion:MRI and CT are valu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Key words:MR;CT;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chest and abdomen 巨大淋巴結增生症是比较少见的一种病变,大部分为良性,在腹膜后或纵膈区域比较常见,其临床表现缺乏典型特点,与其他肿瘤区别难度较大,术前诊断准确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