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了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能够讲述自己在玩具柜台前的经历。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观察和了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2. 如何让幼儿理解并实践分享和谦让的品德。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2. 与课程相关的故事书籍。
3. 教学卡片或道具,用于情景模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出示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孩子们的行为和表情。
3. 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自己在玩具柜台前的经历,以及是否愿意分享和谦让。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实践分享和谦让的品德。
5. 总结与反思:让幼儿讲述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分享和谦让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1. 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 幼儿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如何?3.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理解和接受程度?4. 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分享课程内容,并向家长讲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2. 课后活动:组织一次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共同促进幼儿分享和谦让的良好品德。
七、课程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幼儿对分享和谦让品德的理解和实践。
2. 家长反馈:收集家长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3. 幼儿自评:让幼儿评价自己在课程中的表现,鼓励幼儿树立自信。
八、教学调整:1. 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分享和谦让的品德。
九、教学资源:1. 故事书籍:《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分享的快乐》等。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了解玩具柜台前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
2.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耐心等待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3. 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在公共场合文明礼貌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玩具柜台前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
2. 讨论如何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等待,关爱他人。
3. 通过情景剧表演,培养幼儿在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貌行为。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玩具柜台前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引导他们分析心理活动。
2. 讨论法: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提出自己在公共场合的控制情绪、耐心等待和关爱他人的方法。
3. 情景剧表演法:设置情景剧,让幼儿扮演角色,培养他们在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貌行为。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关于玩具的图片或实物,用于引发幼儿的兴趣。
2. 准备一个关于公共场合文明礼貌的短片,用于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
3. 准备情景剧剧本,角色分工明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展示玩具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喜好。
2. 观察环节:播放公共场合的短片,让幼儿观察玩具柜台前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引导他们分析心理活动。
3. 讨论环节:组织幼儿展开讨论,让他们提出在公共场合如何控制情绪、耐心等待和关爱他人的方法。
4. 情景剧表演环节:分组进行情景剧表演,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貌行为。
5. 总结环节: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让他们认识到在公共场合关爱他人、耐心等待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情景剧表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在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貌行为。
2. 收集幼儿在讨论环节的观点,评价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
3.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公共场合的表现,评价教学效果。
七、教学拓展:1. 开展一次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共同培养幼儿在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貌行为。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细节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情景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和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入分析孩子的心态和需求。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物质诱惑。
(2)如何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些玩具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玩具的喜爱。
(2)提问:“如果你很想买一个玩具,但是价格很贵,你会怎么办?”2. 观察与描述:(1)让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注意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表情。
(2)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现。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孩子们的心态和需求。
四、角色扮演:1. 教师准备一些角色卡片,包括孩子、家长、售货员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玩具柜台前的情景。
3. 各组表演结束后,进行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和情感。
2.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玩具和物质诱惑?怎样关爱那些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孩子?”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出示一些关于关爱弱势群体的图片,如帮助贫困儿童、关心残疾人等。
2.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3.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情感教育:1. 教师讲述一些关于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故事。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了解玩具柜台前孩子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3. 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幼儿节约、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玩具柜台前孩子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
2. 分析孩子们在玩具柜台前的需求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3. 讨论如何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1. 观察环节:带幼儿去玩具柜台前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引导幼儿关注孩子们在玩具柜台前的需求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2. 讨论环节:回到教室后,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分享他们在玩具柜台前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幼儿分析孩子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
3. 教学环节:通过故事、视频等方式,向幼儿讲解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品质的重要性,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节约、分享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玩具柜台前的行为和情感表现,看是否有所改变。
2. 询问幼儿对正确消费观念和良好品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搜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变化。
五、教学资源:1. 玩具柜台前的观察环境。
2.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视频等资源。
3. 讨论、交流的场地和时间。
4. 家长反馈的渠道。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观察法,让幼儿亲身体验玩具柜台前的场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幼儿积极发表自己在玩具柜台前的观察和感受,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 利用故事、视频等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幼儿传授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品质。
4. 采用实践法,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消费观念和良好品质,巩固教学效果。
七、教学步骤:1. 组织幼儿去玩具柜台前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2. 回到教室后,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鼓励他们积极讨论。
3. 通过故事、视频等方式,向幼儿讲解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品质的重要性。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关心兄弟姐妹的情感,学会珍惜亲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我”和兄弟姐妹们在玩具柜台前的心情变化。
2. 体会文章中父母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教育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我”在父母教育下的成长过程。
2. 学会从文章中汲取关爱兄弟姐妹、尊敬父母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兄弟姐妹间的亲情。
3. 写作纸张、文具等。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进行展开。
每个章节都要详细描述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时间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展示兄弟姐妹间的亲情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亲情的认识。
b.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兄弟姐妹之间的趣事,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2. 朗读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b.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理解课文内容a.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理解。
b. 学生分析“我”和兄弟姐妹们在玩具柜台前的心情变化,讨论父母的教育方式。
4. 品悟亲情a. 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兄弟姐妹,表达对亲情的认识。
b.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学会珍惜亲情。
5. 小结课堂内容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亲情的重要性。
b.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亲情的重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亲情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谈论亲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朗读课文、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了解故事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运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描述故事场景和人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知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运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描述故事场景和人物。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课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让学生分享并简要描述。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小兵、妈妈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人物形象的见解。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场景。
(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描述角色行为和情感。
5.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主题,如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等。
(2)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相关经历,交流感悟。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玩具柜台前孩子的续写故事。
2.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描述其行为和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创意性、语言表达准确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扮演、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需求,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情和动作。
(2)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图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会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情和动作。
(2)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2.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地描述孩子的表情和动作。
(2)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图片。
(2)笔记本和笔。
2. 环境准备:(1)安静的教室环境。
(2)舒适的座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玩具柜台前见过什么样的孩子?他们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2. 观察与描述:(1)向学生展示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图片。
(2)引导学生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动作,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张图片。
(2)小组内讨论:你们观察到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你们认为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和动作?4. 分享与交流:(1)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讨论结果。
(2)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描述,画出一张玩具柜台前孩子的画作。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准确地描述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情和动作。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分享和交流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了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一些特点和需求。
(2)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观察、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关注儿童成长。
二、教学内容:1. 单词:玩具(toy)、柜台(counter)、孩子(child)、需求(demand)等。
2. 句型:What does the child want? How old is the child? What kind of toy does the child like? 等。
3. 情景对话:A: Hello, miss. May I help you?B: Yes, my child wants a toy. Can you show me some?A: Of course. Here are some popular toys for children.B: The child is 5 years old. Does he/she like cars or dolls?A: Let me see. We have some nice cars and dolls for 5-year-old children.B: Great! Can I see them?A: Sure. Follow me, please.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单词的记忆和运用,句型的掌握。
2. 难点:情景对话的熟练运用,动词短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出示玩具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单词。
(2)谈论孩子喜欢的玩具,引出主题。
2. 新课内容:(1)教授单词和句型。
(2)分角色朗读情景对话。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心理活动。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情感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情景模拟,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和情感体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3)提高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生字词学习:认读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2)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和情感体验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讲述一个关于关爱他人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引入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激发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认读生字词,丰富词汇量。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阅读感悟。
(2)问题驱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课文内涵。
4. 情感体验:(1)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验情感变化。
(2)分享感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换位思考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五、课后作业:2. 收集有关亲情的美好瞬间,与同学分享。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了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
(2)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表情和服饰等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化需求。
(3)创作法: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手法表现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尊重他们的权益,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准备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带上一幅自己喜欢的玩具画或照片,了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生活现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孩子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
2. 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注意他们的行为、表情、服饰等特点,分组讨论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和个性化需求。
3. 美术创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绘画、雕塑等形式表现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形象和情感,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表现出孩子的快乐、期盼等情感。
4.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同学和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评价作品的创意、技巧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让学生了解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创作过程,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表现情感,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体验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4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篇1【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玩具柜台前的一位小男孩,非常喜欢小汽车。
可是却不要妈妈买,也不要售货员阿姨送。
表现了小男孩对父母的关爱,售货员阿姨及女儿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学习课文中的人物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2、知识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学会认11个生字。
3、过程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读好人物的对话,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小男孩关爱父母的好品质。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个性,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一、回顾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24课《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来,在读读课题——小朋友们,回顾一下,通过昨天的学习,咱们知道了些什么呀?昨天我们从第一自然段中体会到小男孩很喜欢小汽车,在读读吧(课件出示)齐读。
(相机板书:多么喜欢)二、默读课文2——13自然段,交流最感动的是什么。
1、过度:是啊,他多么喜欢小汽车啊,可是他却不要妈妈买!(板书:不买?)你是从哪里发现的呢?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课文。
2、请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还记得默读的要求吗?——默读就是静静地把心贴近课文读,做到眼到、心到,不出声,不指读。
拿起笔开始读吧,边读边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师巡视、指导。
3、请把让你感动的地方放声地读读,待会儿要比一比谁的朗读最能打动人。
4、谁来读读让你感动的句子?(指名读,指导点拨)预设一:“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
”男孩抢着说。
(1)是的.,这个地方确实让人感动,需要细细地来品读,谁再来读读—(2)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们从这个“抢”字体会出了什么?(3)瞧,他读得多干脆、多坚定呀,读出了‘抢“字的含义,都一起像他这样读读吧!师:是啊,一个抢字可以看出小男孩多懂事!(板书:懂事)预设二:阿姨的话。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四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篇1学习目标:1.会认“具”等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德。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第一幅插图,引导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学生说话)导入课题: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1.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2.开火车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玩具、柜台、售货员、光芒、药品、咱们、抢着说、富裕三、读通课文,初步感悟1.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课文中生字新词大家都认识了,把它们放在课文句子中会读了吗?请小朋友再读课文,把课文每一句话读正确,读流利。
2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3.开火车指名朗读各段。
4.相互交流。
说说:你觉得小兵是个怎样的孩子?四、再读课文,加深感悟1.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找到你最受感动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学生读文)指名朗读,并引导全班学生读好下面的句子。
“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
”男孩抢着说。
“不,谢谢,我不要。
”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走出了商场。
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
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2.分角色读好第8~13自然段。
(老师扮作妈妈或售货员阿姨)3.朗读感悟第1~7自然段。
引导学生读课文,从课文内容中感悟小兵喜欢玩具的心情。
出示句子:柜台前有个小男孩,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4.朗读感悟最后两段。
交流:读了这两段,你想说什么?五、默读课文,升华情感1.请同学们再次静静地默读课文,读后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老师参与总结:是啊!愿大家都学会关爱父母,关爱身边的每个人。
六、课后作业1.把小兵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2.平时做孝敬父母的事。
七.板书设计24.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学习课文中的人物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描述他们的表现和情感。
(2)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让他们懂得分享和帮助他人。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描述他们的表现和情感。
2. 让学生讲述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以及为什么喜欢它。
3. 教授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和情感,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
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让他们懂得分享和帮助他人。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玩具样品或图片,供学生观察和参考。
2. 准备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材料,如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玩具样品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2)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和情感。
2. 新课:(1)让学生讲述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以及为什么喜欢它。
(2)教授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玩具。
3. 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绘画或手工制作,老师巡回指导。
(2)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 总结:(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2)引导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让他们懂得分享和帮助他人。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过程,评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评估学生在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和情感时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评估学生对玩具的喜爱程度以及他们对自己作品的满意程度。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玩具店或博物馆,让他们亲身体验玩具的魅力。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2)培养学生对绘画和创作的热情,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了解他们的特点和情感状态;(2)实践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和创作,表达自己对玩具柜台前孩子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尤其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2. 分析玩具柜台前孩子的特点,讨论他们的需求和期望;3. 让学生通过绘画和创作,表达自己对玩具柜台前孩子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培养学生对绘画和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玩具柜台前孩子的情感状态,并将其体现在绘画和创作中。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关于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准备绘画和创作的工具,如画纸、画笔、彩色铅笔等;3. 准备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如黑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些关于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现。
2. 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了解他们的特点和情感状态,并展开讨论。
3. 创作与表达:让学生通过绘画和创作,将自己对玩具柜台前孩子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
4. 展示与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互相学习和进步。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观察、分析和创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学生的绘画和创作能力;3. 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程度。
七、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2. 引导学生注重绘画和创作的细节,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3.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了解玩具柜台前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
3. 引导幼儿学会分享、排队等候、礼貌用语等社会行为规范。
4. 激发幼儿对家庭、亲人、朋友的爱,培养幼儿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玩具柜台前孩子们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需求。
2. 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如“请问”、“谢谢”、“对不起”等。
3. 学习分享、排队等候、轮流玩耍等社会行为规范。
4. 通过故事、讨论、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幼儿在玩具柜台前的行为表现,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激发幼儿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2.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分享、排队等候、轮流玩耍等社会行为规范。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玩具柜台前孩子们的行为表现,引导幼儿发现和总结社会行为规范。
2. 故事法: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感受家庭、亲人、朋友之间的爱意,培养幼儿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3. 游戏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分享、排队等候、轮流玩耍等社会行为规范。
4. 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图片、玩具、感恩卡片等。
2. 环境:宽敞的教室,舒适的座椅,方便幼儿自由活动。
3. 材料:感恩卡片、贴纸、画笔等。
4. 提前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带领幼儿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们,引导幼儿关注他们的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
2. 讲述故事:《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让幼儿通过故事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和爱心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爱和感恩之心。
4. 情景模拟: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排队等候、轮流玩耍等社会行为规范。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情、动作和神态。
(2)培养学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画面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学会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表情。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会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表情。
(2)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画面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地描绘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表情。
(2)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的神态、动作和表情有什么特点?”2. 观察与描述:(1)学生自由发言,描述图片中的孩子。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神态、动作和表情的细节。
3. 讨论与分享:(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观察到的特点。
四、作业布置1. 观察身边的同学或家人,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他们的神态、动作和表情。
2. 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在玩具柜台前的经历,重点描绘自己的神态、动作和表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让学生学会了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表情,并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培养了合作意识。
在作业布置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提高描绘人物神态、动作和表情的能力。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通过表演的方式,进一步理解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表情。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学生家长分享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心得,增进家校互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通过故事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3.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描述孩子的行为和表情。
2. 听故事《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
3. 进行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喜欢的玩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通过故事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描述孩子的行为和表情。
2. 故事法:讲诉故事《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
3. 绘画法:让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喜欢的玩具。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玩具柜台的图片、故事的PPT、画纸、画笔等。
2. 环境:安静的教室,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通过故事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3.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描述孩子的行为和表情。
2. 听故事《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
3. 进行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喜欢的玩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通过故事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描述孩子的行为和表情。
2. 故事法:讲诉故事《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
3. 绘画法:让幼儿进行绘画活动,画出自己喜欢的玩具。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了解不同孩子的喜好和选择,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感知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 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了解不同孩子的喜好和选择,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观察细节和准确描述的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喜好和选择。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玩具样品或图片,用于展示和观察。
2. 准备一些关于孩子喜好和选择的讨论题目和分享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一些玩具样品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孩子的观察和感受。
2. 观察与描述:(1)引导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注意他们的行为、表情和选择。
(2)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孩子,包括他们的外貌、动作和表情等。
3. 讨论与分享:(1)提出一些关于孩子喜好和选择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喜好和选择,并鼓励他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喜好和选择。
4. 总结与反思:(1)总结学生所观察到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特点和喜好。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选择玩具时的喜好和考虑因素,并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态度。
5. 扩展活动:(1)邀请学生创作一篇关于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故事或绘画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鼓励他们用语言和图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和心理状态。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表演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2)培养学生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2. 分析玩具柜台前孩子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心理感受。
4.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体验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玩具,放在讲台上,供学生观察和描述。
2. 准备一些关于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故事或案例,供学生讨论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让学生观察讲台上的玩具,引发学生对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有什么特点?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是怎样的?2. 观察与描述:(1)让学生分组观察玩具柜台前孩子的表现,并进行描述。
(2)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关注玩具柜台前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3. 讨论与分析:(1)引导学生讨论: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之间有什么互动?他们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的?(2)让学生分析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1)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场景。
(2)邀请几组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玩具柜台前孩子的心理感受。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设计
激情导入
1.大家喜欢玩具吗,每逢“六一”儿童节时如果你发现你喜欢的玩具,你会让妈妈给你买么?妈妈会给你买吗?真是幸福的孩子们,可是有个叫小兵的孩子,明明喜欢玩具却说不喜欢,这又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板书课题《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课文中生字新词。
2.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3.检查字词
三.精度感悟
1、课件出示句子:柜台前有个小男孩,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⑴交流: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从这个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喜欢)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目不转睛)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①师:“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跑动的小汽车”。
这是怎样的神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小男孩。
(观看图片)你什么时候会这样目不转睛的看一样东西?
是呀,小男孩就是这样,眼睛盯着小汽车一动也不动,完全被小汽车所吸引了,可见,他是多么()。
(板书:多么喜欢汽车)
教师过渡:小男孩太喜欢小汽车了,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
这里的“谁”指的是什么人?(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看到一个叔叔带着儿子来买小汽车,他就……。
看到一位阿姨领着女儿来买小汽车,他就……,
教师:是呀!只要有人来买小汽车,他就会马上跟过去,可见,他有多么喜欢().
③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呀?
②“他的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兴奋的光芒什么意思?(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他看到什么会这么兴奋呢?
教师:是呀,男孩这时候看着心爱的小汽车,眼里闪着一种兴奋的光,可见,他是有多么喜欢这辆小汽车。
⑵看来你们都已经能读懂小男孩的心思了,那么你能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自个读读,体会体会。
(自各儿先读读,指名读,我们一起来读)
教师:售货员阿姨发现小男孩站这儿看了半天的小汽车,都忍不住对他妈妈说:“您就给他买一辆吧!”小男孩又是怎么说的呢?快打开书找一找。
学生汇报
2、课件出示:“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
”(板书:只看看,不买)
⑴指读
师:这是一个多么奇怪的小兵啊!明明是那么地喜欢小汽车,却又为什么那么坚决地说------
师:原来小男孩的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妈妈,什么也不让妈妈给他买。
孩子的妈妈叹着气说,孩子们自由读一读。
3,出示句子: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的生活也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生自己读
师:老师发现你在读他爸爸常年病着,非常的缓慢,非常的沉重,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1:因为他爸爸常年病着,这样能表示他的可怜。
师:常年病着,病了多长时间?
师:对呀,可能是一年、二年、三年,也许会是-更多年啊!)孩子们,爸爸,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啊,爸爸这样一年两年三年,很多年地病着,家里所有的重担此时都压在了谁的身上?
师:全部重担都压在了妈妈的身上,现在这个家怎么样了?这么多年来,妈妈又为了这个家做了多少事呀!小兵你能跟大家说说嘛?
生1:以前爸爸做的粗事现在都是妈妈做了。
师:现在妈妈做了很多爸爸以前做的事对吧?妈妈现在做了哪些呢?
生1:扛米,或是扛煤气罐
师:是呀,妈妈柔弱的肩膀要扛起沉重的米,扛起沉重的煤气罐,那妈妈说过一个累不累?
师:是呀,妈妈不仅要承担着所有的家务,日夜不停的工作,还要四处奔波,为爸爸求医问药。
,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妈妈呀!(出示一些辛苦妈妈的照片,学生边看,师边述说)妈妈为了这个家,勤劳地工作着;为了这个家,四处地奔波,起早贪黑,晚上还要帮我缝补衣服;为了这个家,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操持整个家务,妈妈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压弯了腰,孩子们,看到这样的妈妈,哪怕我们的面前放着再心爱的玩具,同学们你还会买吗?
总结: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加班,多少回风风雨雨的折磨,一次次腰酸背痛的煎熬,一遍遍尝着生活的辛酸。
由于常年的劳累,妈妈的额头上过早地爬上了皱纹,乌黑的发丝缀满了缕缕白发,那双原本娇嫩的手已变得粗糙不堪,裂开了道道条纹。
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兵,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听着听着,售货员阿姨的眼圈红了,她要买辆小汽车送给小兵,小兵又会怎么做呢?
4,课件出示:“不,谢谢,我不要。
”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走出了商场。
谁拉着谁?男孩拉着妈妈的手离开,不是妈妈拉他离开,他心里在想什么?
(如果小男孩接受了阿姨送的小汽车,妈妈的心里会怎么想呢?连儿子最喜欢的玩具小汽车都不能买给他,会觉得自己很……)小兵这么做是为了谁?
总结:
多懂事的孩子呀!能关心妈妈,为妈妈着想,不要别人送自己最喜欢的小汽车,即维护了妈妈的尊严,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板书;懂事心疼妈妈)
四、情感提升
我想现在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这个孩子说吧!谁来说说?可以是赞美的,可以是鼓励的,也可以是祝福的。
小兵,我想对你说:----------------------------------。
听着你们热情洋溢的话,老师心里暖暖的,我也要为小男孩送上一首小诗,送上我的祝福。
(课件出示:音乐响起,教生深情地读。
)
写给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你的目光,
像晶莹的露珠。
你的心灵,
像芬芳的鲜花。
男孩,
让我们一起开始梦的旅程,
请不要拒绝,
梦中那一辆辆飞跑的汽车,
那是我们爱的祝福。
6、让我们把所有的爱心,所有的祝福都装载到小女孩那辆漂亮的小汽车上,送给他。
(课件出示那个小男孩和一辆小汽车。
)孩子们,虽然男孩现在还不能拥有自己心爱的小汽车,可他却拥有这么多人的关心,我想他是幸福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爱,希望小朋友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像小兵一样对父母充满关爱,像小女孩一样对朋友充满友爱。
让爱永远围绕在我们身边。
(板书:爱)
24、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心疼妈妈
多么爱汽车———————————不买,只看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