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3)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35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编写人:王盘永审核组长:郑海燕审核主任:陈振强温馨寄语: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使用说明】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发言人准备发言。
4、学案在合作交流,纠错并标记(用不同颜色)后,上交检查【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四)地球公转与季节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1.昼夜长短的变化②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终年。
①同一时刻: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由向南北两极递减。
①四季的形成:除赤道外,同纬度地区,和随季节而变化,也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3.四季的更替②天文四季③气候四季(北温带)④中国传统四季二、典题解析1.右图为地球自转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夜晚,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此时()A.M地的白天比N地短B.M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N地C.当N地为下午7时,M地是次日上午5时D.M地大约3点钟日出,21点日落解析:由图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越往南极点,白昼越长;越靠近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所以M地的白天比N地长,但M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N地。
第三课时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2011年9月日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了解四季更替的规律和五带的划分【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课前预习】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此时段,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南半球。
②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此时段,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南半球。
③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达到一年中的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④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且达到一年中的昼,夜,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⑤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平分)。
⑥赤道:全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随纬度变化规律:由向南北两侧。
a.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b.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C.春、秋分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规律a.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b.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的最小值。
六、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含义上划分:夏季:昼、太阳高度的季节冬季:昼、太阳高度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
③气候上划分(北温带的国家):春季月,夏季月,秋季月,冬季2.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划分是以和为界限,把地球粗略地分为、、、 、 五个热量带。
五带反映了 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课堂探究】一、复习检测1.说出昼夜交替的形成与周期。
2.晨昏线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及其判别?3.地方时与区时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 4.日界线的含义是什么?5.说明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规律。
二、重难点突破 (一)重难点剖析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①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即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本身,因所在地的纬度而不同,其描述方式如图(以北半球为例)。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课前预习学案 杨烨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上四季五带划分和形成的原因。
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互动探究】1.读“夏至日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2)此时昼长的分布规律是 (3)此时昼夜平分的纬度是 ,极昼的纬度范围是 ,夜长为24小时的纬度是 。
2.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12月某日昼夜分布示意图(时间为北京时间),阴影表示黑夜。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A. 乙和丁B. 甲和乙C. 丙和乙D. 甲和丁(2计算丁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 )A.7时 15时 B.5时 17时 C.5时 15时 D.7时 17时3.地理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下图为安徽省某校学生正在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据此,完成以下题目。
(1)图中学生可能在测量()A.当地经度 B.日出的时刻 C. 日地距离 D.正午太阳高度(2)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B.淮北的白昼比海口短C. 蚌埠(33°N)的正午太阳高度比黄山(30°N)大 D.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4.读下图,甲楼房位于北纬21°34′,欲在乙处建一新楼,如保证乙楼房全年采光充分,甲、乙楼距x最小应是( )A.10m B.15m C.20m D.25m当堂达标训练一、单项选择题(2010烟台高一检测)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B.荡秋千,踏青插柳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读下图回答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