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6.09 MB
- 文档页数:135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
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地球自转所产生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内容要点说明【地球的自转】1.教材图1.18是对于昼与夜的说明。
课文部分围绕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昼夜交替展开。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十分遥远,当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
太阳光照在不透明的地球表面,被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则为黑夜。
图中所示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又称晨昏圈。
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各是一个半圆弧,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图中经度不同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有的正迎来黎明,有的正值中午,有的则正值子夜,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间要早一些。
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
2.教材通过一段科学发展史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
此标题下的“思与学”栏目,能拓展学生的天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按现在的观点看,哥白尼的宇宙体系是有局限的,但他彻底推翻了千百年来承袭的错误的宇宙观念。
地球的自转,最早是由哥白尼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在很长时间里只是停留在让人们在主观上接受的水平,没有得到科学证明。
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即“傅科摆”所证实。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图1.14)。
图1.14 地球自转示意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
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日。
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图1.15)。
图1.15 恒星日与太阳日读图思考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当地球位于1E 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
当地球位2E 易时,地球已自转360°,P 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
从1E 到2E 为一个恒星日。
当地球位于3E 时,地球已自转360。
59’,P 又位于太阳(S)与地心的连线上。
自1E 到3E 为一个太阳日。
地球自转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图1.16)。
根据地球自转周期,可以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接近15°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读图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着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阅读地球自转的证明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一傅科摆实验。
他用一根长67米的钢丝将一个重28千克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
由于房屋随地球自转缓缓移动,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