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文物的保存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一、纺织品的保护和修复:(一)纺织品文物出土时的现场保护方法1、纺织品文物一出土,应该立即拍照,录像,及时、全面、准确的记录文物的处理情况及保存完损情况。
2、在墓葬或遗址中一旦发现纺织品文物,应该立即采取保护措施,维持出土前的环境状态,最好事先准备好一个能抽真空、能充惰性气体及水蒸气的有机玻璃操作箱备用,用黑布包好后,安全运回保护实验室。
3、对出土的纺织品文物拍照、录像时要避免强光照射,尽量使用较弱的光源,以免强光中的紫外光的照射而引起颜料,特别是植物染料褪色。
4、装有纺织物的有机玻璃操作箱运回实验室后,通过操作箱上连带的橡胶手套先将纺织物上的泥土剥离、清除、并用蒸馏水清洗。
(二)纺织品文物的提取1.文字图片录像记录文物的出土情况(记录文物在墓葬中的位置,周围环境状况)2.提取实验及提取方案的制定(确定可能采取的保护修复技术,选择适宜的保护修复材料,制定完善的现场保护技术路线)3.提取工作的准备(提取工具,能抽真空能充惰性气体即水蒸气的有机玻璃操作箱)4.现场提取(清洗法,冷冻切割法,插板法,套箱法,托网法,加固提取法,卷取法)5.现场保护处理(保湿,遮阳)6.提取后包装处理(装入有机玻璃操作箱运回实验室)漆器在考古现场的提取1. 现场记录:文字绘图摄影尤其是色彩的记录2. 制定提取方案3. 提取工作的准备4. 现场起取:小件器物一人从器物底部位置用力托起放到木质托板上,并使用塑料薄膜包裹密封,饱水器物在底部放一团浸湿的棉花,干燥器物可放置硅胶干燥剂,较大件器物一人将器物托起倾斜,一人插入薄木板,当器物放置在薄木板上时,配合固定器物并托起木板放入垫有塑料泡沫的木箱内,做好标签及记录饱水器物最好包裹后用细埋起来加盖油毡防止水分散失太快5. 清除大量明显泥土污染物,可用墓内的积水或当地的井水轻轻洗去,器物盛放物品部位所积的淤泥等物应细心清理,以便弄清所盛物质的有关情况。
6. 用饱水脱脂棉包器物第一层,再用塑料薄膜将器物包好,使之基本处于密封状态,以防止水分快速蒸发。
古代织物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古代织物类文物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代织物类文物的保护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情况和方法,并对其进行实践应用的探讨。
一、古代织物类文物的保护技术1. 文物保管条件的控制古代织物类文物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特别是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的控制是其保护的关键。
需要建立恒温恒湿的展览室和储藏室,利用空调设备和湿度控制装置等设备进行控制,保持文物的稳定环境。
2. 文物展览和储藏陈列的合理布局古代织物类文物在展览和储藏过程中,布局合理、陈列摆放稳固是保护的基础。
根据不同材质、尺寸、形状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展示架和展示方式,以保证文物的安全和稳定。
3. 文物洁净度的控制古代织物类文物的保护,要保证其表面的洁净度。
应经常对文物进行清洁,但要注意方法和工具的选择。
一般可使用软毛刷和吸尘器等工具进行清洁,但要避免使用湿度过高的清洁剂或过滤器。
4. 灭虫、防虫古代织物类文物常常受到虫蛀的侵害,因此灭虫和防虫工作是保护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如低温冷冻、高温干烘、真空除虫、化学药剂喷洒等来保持文物的状态。
5. 文物修复技术古代织物类文物的修复技术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复的主要目的是尽量恢复文物的原貌,并延长其寿命。
修复技术需要根据文物的材质、形状、损坏程度等因素进行选择。
1. 绷帖修复法绷帖修复法是修复古代织物类文物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在文物的损坏部分和周围进行细密的针线绷帖,以保持和修复文物的结构和形状。
2. 缝补修复法缝补修复法是修复古代织物类文物的常用技术之一。
在文物的破损部分中,用相同或相近的材料进行缝补,以保持文物的完整性和美观。
3. 补拼修复法补拼修复法是修复古代织物类文物中较为复杂的修复技术。
通过选择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将损坏的部分按照原貌进行拼接和组合,以恢复文物的整体。
4. 清洁修复法清洁修复法是修复古代织物类文物中常用的修复技术之一。
【国内纺织】出土纺织品及其保护出土纺织品文物与其它质地的出土文物相比较,能够保存下来的数量要少得多。
全国范围内经考古发掘的不同时代的墓葬数以万计,但出土时,有纺织物的却很少。
举办过的诸多出土文物展览中,在众多的陶、瓷、金属……文物展品中,常常找不到一件出土纺织品文物。
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原因如下:第一、有的墓葬一开始封闭就不够严密,有的因地质水位变化,使棺木受损进水,致使棺内潮湿度增大。
有了湿度就使菌类有了滋生的条件。
即使没有氧气,厌氧菌也会大量滋生,侵蚀纺织品。
出土纺织品的质地决定了其脆弱易损的特点。
天然纺织品的主要成分是以碳链为主的有机物质包括纤维素和蛋白质,它们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极好营养物质。
第二、由于地质的原因,有些墓葬的土壤为酸性,有些墓葬的土壤为碱性。
纺织品中,丝毛类动物纤维是弱酸性的,而棉麻类植物纤维是弱碱性的。
当动物纤维遇到碱性土质,或植物纤维遇到酸性土质时,在有水做介质的情况下,会受到严重的腐蚀。
因而许多纺织品在开棺时早已荡然无存。
第三、出土纺织品大部分是穿在死人身上,入葬后尸体腐烂,血液、体液及腐烂的尸肉渗透到纺织品上。
而其它质地出土文物,如金属器、陶瓷器等等,一般是作为随葬品放在尸体外或棺椁外,因此纺织品受到的侵害又比其它质地文物要多一层。
第四、文物被发掘的过程,情况比较复杂,经常是在各种工程施工时无意中发现了墓葬,由非考古人员开棺,还有的棺材则是被盗墓贼打开的。
这些人一般只对金银、玉器以及陶瓷、金属、字画等文物感兴趣,认为这类文物有收藏、欣赏价值,值钱,而棺内的纺织品文物很脏,不值钱,往往在文物考古人员到达之前就被破坏、遗散了。
经笔者保护处理过的青海都兰热水唐代墓葬出土的一批丝织品就曾遭受过盗墓贼的严重破坏。
这批丝织品近400块(件),有衣袍(残缺)、褥单(残,最大的褥单有4米多长)、鞍饰及各种残块,无一幸免。
其中M4墓中一块编号为17的残锦,经保护处理、拼对后为一残袖,袖上发现有用匕首、刀子等利器割刺的明显痕迹。
浅析西藏馆藏纺织品的保存环境蒋家莉(西藏自治区博物馆,西藏 拉萨 850000)摘 要:从西藏馆藏纺织品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纺织品保护的因素及发生病害的机理,为更好地保护、保存珍贵文物提供建设性意见,使其更好地发挥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关键词:馆藏纺织品 保存 环境纺织品是指梭织物,或称机织物,由经、纬两组纱线交织之后形成的织物。
这里所指的纺织品覆盖面更广,所有的纺织纤维原料、用纺织纤维制成的平面织物或立体织物以及用织物制成的产品均属纺织品之类,主要有纤维、织物、服装、装饰品四大类。
而从大量的纺织品文物来看,天然纺织原料主要是丝、棉、毛、麻。
特别是在我国西藏,丝纤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纺织类纤维,此外,本地织造的毛织品种类也相当丰富。
要保护这批珍贵的遗产,必须考虑文物的材质和外界影响因素。
纺织品的保存环境与它的老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纺织品的老化实质上是化学变化,存储环境的光、温度和湿度、微生物、害虫、大气污染物质等,都是影响纺织品老化的因素,每个因素都可以单独讨论。
光辐射会导致有机质文物发生光化学作用;温度降低至露点,则会产生结露现象。
纺织品易于吸水,在温度低于零度时会引起纤维内部结冰,破坏内部结构;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以文物材质本身为载体和营养源,分泌出多种强腐蚀性酶类、有机酸、氨基酸、核酸及有害霉素,使文物褪色、泛黄、材质受损;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会导致织物颜料褪色或变色,粉尘中含有极细微的形状尖锐的硬质颗粒,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物品上,诱发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对纺织品造成危害。
但一般情况下,上述因素都是联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于纺织品,对纺织品起着不可忽视的破坏。
1 光对纺织品的破坏机理及防护措施光线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谱中以可见光为中心,左边:紫外区,波长短,能量大,诱发光化学反应;右边,红外区,波长长,能量小,产生热效应。
光的频率与光的波长成反比,波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因此,波长越长,其频率越高,同时能量也越大。
创新论坛纺织原意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
纺织品指梭织物或称机织物,是由经纬两组沙线交织之后形成的织物。
该文所指的纺织品涵盖由纤维制成的平面织物以及用织物制成的产品。
纺织品文物按质地分类:丝织品、麻织品、棉织品、毛织品和其他草编织物等。
按用途分类:织锦壁挂;服饰;宗教纺织品;地毯、床单、被褥等家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旗幡和历史文书等。
按织造工艺分类:纱、绢、绮、绞、锦、罗、缎等,每一大类又有许多品种。
按保存状况分类:出土和传世两大类。
我国有着悠久的纺织品生产历史,早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亚麻布。
在距今5 000~7 00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麻纺业和丝织业,西北地区出现毛织业,原始织造工具和织物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
纺织品应用于衣着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古代纺织品为纤维制品,包括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
丝织物、毛织物等为动物纤维;麻、棉等为植物纤维构成。
丝、毛、麻、棉纤维是由动、植物有机组织的纤维素溶液构成的。
纺织品属有机质文物,易受霉菌侵蚀、害虫蠹蛀、光线照射损坏。
因此,要长久保存纺织品文物十分困难。
在日常纺织品文物的保管中,要注重预防性保护,遵照最小干预原则等。
1 纺织品文物的成分和受损分析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纺织品文物的保护提供了优越条件,应用各种仪器可以检测出纺织品文物的成分。
由动物纤维构成的纺织品文物由氨基酸构成。
由植物纤维构成的纺织品文物由多糖化合物构成。
古代纺织品大多由天然动、植物纤维构成,统属有机高分子物质。
由于年代久远,存世的纺织品文物的大分子已逐步降解,纤维的结构和性能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光可引起蛋白质中的分子氢键、肽键断裂,造成纤维变色和脆弱、受损。
同时,引起聚合物氧化变质。
高温会引起纺织品文物纤维变性、收缩、脆裂、变黄。
温度高的环境能引起大分子的水解,使纤维强度降低,适宜霉菌和细菌的生长繁殖。
霉菌分泌的酶可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使纤维进一步霉腐,强度消失。
降解后的小分子蛋白质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使纺织品文物扳结。
化工纺织百科:纺织文物保护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工纺织百科:纺织文物保护》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店铺。
店铺,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fɑngzhi wenwu bɑohu纺织文物保护(卷名:纺织)preservation of textile relics古代纺织品和服饰的材料一般都是天然纤维,经过漫长时间的老化和分解,极不易保存下来。
中国唐代以前的遗址和古墓里出土的纺织品多数已成残片,宋、元、明代纺织品传世的也不很多。
各国学者纷纷探索用各种现代技术保护文物的方法。
常用的有:丝网加固法,水封冷藏法,玻璃夹持法,密封隔绝法,树脂喷涂法等。
丝网加固法出土的纺织品,有的粘附在器物之上,如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河北中山国的战国墓中,用丝绸或麻布包裹铜觯、铜觚、铜钺、铜镜、刀剑、铁盆,作为随葬品埋入地下。
铜绿铁锈和纺织品粘结在一起,不易取下。
首先要去掉织物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用丝网贴在采样的织物上,以防止散落。
将取下的标本按织物的纹路或密度拼接起来,粘贴在稀疏的锦纶丝网上,下面填以棉花或丝绵,装在有机玻璃盒内保存。
出土的纺织品大部分是分离状态的织物,与泥土叠压在一起,或乱成一团。
如江苏唯亭草鞋山遗址的葛布、浙江钱山漾的绢片、麻布、新疆哈密的毛织物,以及福建武夷山船棺内的棉布、丝、麻布等残片,有的已经炭化,有的因长期浸泡在水里,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
对于这样的文物首先要用大量的蒸馏水浸泡(忌在河中洗涤),将织物一块块分离出来。
然后用脱脂棉花吸干水分,再放到无水酒精里浸泡,去掉表面的泥土、杂质和气味,用丝网在背部加固保存。
水封冷藏法在古墓葬里的纺织品和衣服,由于长期浸泡在水里或棺液内,保存较好。
可先除去杂质和气味,再使织物保持干燥,以防止发霉变质。
朝鲜乐浪汉墓的丝织物就是放在水中保存的,水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中国南方墓葬里出土的丝织品,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等,都因有良好的水封保存特点,丝织品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07月/14日/
纺织品类文物保护技术
闻波
古代纺织品的保护技术主要有:控制温湿度。
温度过高,容易使纺织品造成干裂、发脆。
温度剧烈变化,会降低纤维强度。
湿度过高,纺织品易生霉、生虫,受到蛀蚀和污染。
收藏:纺织品的温度最好能控制在14~18e之间。
夏季温度不高于25e。
一天温度变化不超过2~5e。
相对湿度控制在50%~65%之间。
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3%~5%。
避光:可见光及不可见光对纺织品都有影响。
防菌:藏品要经常检查,定期放防菌、防虫剂,保持清洁。
使用杀虫灭菌的药物,对文物要无副作用。
清洗:水温在35e左右,或加入少量中性洗涤剂。
水洗前要做纺织品掉色试验,如不能水洗,则干洗。
清洗古代纺织品必须慎重选用洗涤剂,严禁用市售加酶或加荧光增白剂等洗涤剂,也不要用碱性洗涤剂,否则会使古代纺织品失去其原有的特性。
洗时切忌揉、搓、拧、晒。
洗涤后的纺织品应平放在竹帘或塑料网上,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
更要注意理顺织物的经纬方向,防止变形。
收藏时尽量平放,不要折摺,以免受到机械损伤。
珍贵纺织品文物应避光充氮保存。
织绣收藏品的保存与养护随着收藏热和人们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追求,纺织品文物正愈来愈受到收藏家们的青睐。
除了出土和传世纺织品文物外,高品位的现代纺织艺术品如染织品、刺绣品、织锦、布艺作品等也是很好的收藏品。
纺织品文物、艺术品属有机类物质。
相对于无机质文物来讲,更容易受到外力和外界环境因素的破坏与侵蚀。
在收藏纺织品文物、艺术品的同时,应该加强纺织品的科学保存和养护意识。
一、织品文物造成破坏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湿度、微生物、害虫、空气污染物等都会对纺织品造成危害。
光辐射会导致有机质文物发生光化学作用,使文物褪色、泛黄、酥脆;温度升高会增加发生霉菌和虫害的可能性,并可导致纺织品纤维老化;温度降低至露点,则会产生结露现象。
纺织品易于吸水,在温度低于零度时会引起纤维内部结冰,破坏内部结构;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以文物材质本身为载体和营养源,分泌出多种强腐蚀性的酶类、有机酸、氨基酸、核酸及有害毒素,使文物褪色、泛黄、材质受损;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会导致织物颜料褪色或变色;粉尘中含有极微细的形状尖锐的硬质颗粒,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物品上,诱发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对纺织品造成危害。
二、藏品保存环境控制一般收藏者可根据自己的藏品存放条件,依据纺织品文物的物质特性,自行采取必要措施,做好纺织品藏品的保管、养护工作。
(一)温度和湿度。
一般来说,环境温度在15~20℃之间,相对湿度在55%一65%之间时,比较适宜纺织品的存放。
温度太高,可放置冰块、加厚墙壁、加装隔热层、密封窗户及遮蔽光照。
一般舒适性空调工作时会降低室内湿度,一般不要单独使用;温度太低时,可在室内采用取暖设施;湿度太大时,可以加强自然通风、采用去湿机去湿,或放置硅胶来降低室内湿度。
湿度太低时,应使用加湿器或采取在室内地面洒水、悬挂湿水布匹、放置浸水的锯末或纸张等措施调节。
另外,室内应放置温湿度计,或购置能长时间记录温湿度变化的温湿度自动记录仪,给出环境变化曲线,以指导收藏者采取必要措施;(二)有害气体和灰尘。
纺织品文物的保存
纺织品的老化实质上是化学变化,存储环境的光、温度和湿度、微生物、害虫、大气污染物质等, 都是影响纺织品老化的因素, 每个因素都可以单独讨论。
光辐射会导致有机质文物发生光化学作用;温度降低至露点, 则会产生结露现象。
纺织品易于吸水, 在温度低于零度时会引起纤维内部结冰, 破坏内部结构;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以文物材质本身为载体和营养源, 分泌出多种强腐蚀性酶类、有机酸、氨基酸、核酸及有害霉素, 使文物褪色、泛黄、材质受损;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会导致织物颜料褪色或变色, 粉尘中含有极细微的形状尖锐的硬质颗粒, 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物品上, 诱发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寄生, 对纺织品造成危害。
但一般情况下, 上述因素都是联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于纺织品, 对纺织品起着不可忽视的破坏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合理的方法对纺织品进行保管,并严格控制纺织品的保存环境,减少外界因素对纺织品的侵蚀,对纺织品进行预防性的
纺织品文物保管方法可分为以下5种
1. 折叠法
这是博物馆目前最常用的贮存方法。
将纺织品如同衣服一样折叠起来。
优点是占地方少,缺点:经过折叠的纺织品容易发生变形甚至断裂
2. 悬挂法
将纺织品如服装、挂毯、旗子等悬挂起来保存。
缺点纺织品的自重会使承重的纺织纤维变形,撕裂。
3. 卷筒法
对于成卷的纺织品,卷起来加以保管,然后保存在抽屉或柜子中,此法适用于大幅面、成卷的纺织品。
4. 平摊法
将纺织品摊开平放在托板上,加以存放。
5.密封除氧法
将纺织品放在聚乙烯聚醋复合薄膜塑料袋或其他密闭容器中除氧封存。
目前已有只种方法,其一,抽真空,充氮。
其二,置放除氧剂,使之与氧隔绝。
其三,使用一型试剂通过化学反应,吸收封存空间内的氧气和各种有害气体,与用于文物保存的专用封装袋,一起使用可以有效防止纺织品由于氧化引起老化、发霉、虫蛀的损坏和褪色,并能保持封存空间内的相对湿度,从而起到长期保存的作用
纺织品保存环境可从以下5各方面考虑,
1.温度设定值:18~20±2°C,温度波动数≤2°C。
2.相对湿度设定值:50%~55%±5%,相对湿度波动数≤5%.
3.光照强度:光源紫外线强度≤50lµx.方法:使用无紫外线灯具,给光源涂紫外线吸
收剂膜,光源照明时间的控制。
4.空气净化:固体颗粒物量≤75㎎/㎡.细菌个数≤4000个/㎡,固体颗粒物过滤效率≥
80%,方法:空气流通到的控制。
过滤器和过滤材料的使用。
用碱性溶液吸收酸性气体。
5.振动,地震,振动噪音≤27Db,陈列具备抗震功能。
另外纺织品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和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纺织品文物所处地域位置应有不同的保管方式,一般来讲:纺织品一定要防止紫外线的照射, 即使在夏季多雨季节, 开窗除湿时, 一定要注意光线和灰尘的进入。
条件好的情况下, 对每件藏品可以创造适宜保存的小环境,尽量减小外界对它的干扰。
纺织品尤其是丝绸本身的染色牢度较差, 在没有必要进行清洗、修复时, 尽量不要动它, 若是参加外展或是必须对其采取措施时, 再对其清洗、修复。
在搬运时, 轻拿轻放, 注意保持收藏品的清洁。
根据纺织品文物的大小、种类及完残情况的不同, 采取不同方式存储, 避免纺织品的折叠压放, 注意衣架撑挂的承受力。
建立健全纺织品的档案、目录, 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文物, 当要利用文物时, 先查找档案资料, 必要时再看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