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文物保存环境标准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54.00 KB
- 文档页数:30
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2) 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按国际博物馆协会属下的.历史博物馆委员会指出:有些历史文物丢失,但经过政府、博物馆管理人员的努力,已经收回了部分文物,现已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的历史价值不仅是保存了实质文物,还表现出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以及这代人对历史记忆的传承。
在我国的名人故居内,上至古堡下至乡居,范围较广。
在我国历史博物馆中,博物馆的陈设和原屋主人的收藏品,强调了文化的历史氛围、雕塑风格以及主人当时的生活环境。
故此,“历史文物”不仅指的是物品,还包括历史和文化内涵。
笔者集中探讨历史文物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的保存异同,以及它的难点,方法以及展馆类型,期望与同业工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
二、建立健全馆藏政策从博物馆藏品管理政策来看,现在大多数的历史博物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也没有具体的法律加以指导,因此,健全馆藏管理制度尤为重要。
其实目前要做到规范化的历史建筑博物馆不难,但是,相对于一般的博物馆管理政策就显得比较简略,许多博物馆仅凭一张藏品要求,就将藏品收入博物馆内。
这绝不符合现代管理的要求,更加不足以面对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不能体现藏品的历史价值,不利于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历史博物馆的管理要引进现代博物馆管理理念,馆藏政策是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县级历史博物馆的规模小,人员少,资金较短缺,因此,博物馆管理相关政策在制定时可以遵照规律,让大家有规可循。
这主要包括:博物馆宗旨:服务公众,博物馆文物的价值与面向公众开放的目的。
馆藏概述:简述展品和藏品,并对具有特殊意义的展品加以说明。
收藏政策:博物馆需要收集相关的文物,需要清楚的划定收藏范围,方式,以及权力等。
掌握文物入藏程序,对文物注销严格监督。
另外,馆藏内许多文物是由物主捐赠,无论是公共财产,还是私人房产,都是公众关注的对象,需要谨慎处理。
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不外借,因此,外借需要订立规定,明确任何时候都不能接触藏品。
藏品外借规定上必须标明何时借出藏品,是否有收费标准,外借展出时文物的运输、保险等都要经过批准。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课件 (一)文物保存环境基础课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了解到文物保存的重要性,还可以了解到如何创建一个适合文物保存的环境,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文物保存环境基础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 文物保存的重要性文物是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为了长久地保护文物,我们必须要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防止文物被破坏和流失。
文物保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物是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国家和人民的财富,需要长久地保存下去。
2. 文物可以反映历史,解释文化,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3. 文物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
二. 文物保存环境的要求保护文物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文物保存环境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光线的控制:文物长期处于强光照射下会失去原有的色泽和构造,因此保护文物需要控制光线的强弱。
需要使用透明的防护材料来减轻光线照射的压力。
2. 温度的控制: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影响文物的保存,通常要求文物保存环境温度在18℃~20℃之间。
3. 湿度的控制:文物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下会产生霉变等现象,因此需要控制文物保存环境的湿度,通常要求文物保存环境湿度在50%~60%之间。
4. 空气的控制:文物保存环境中空气中的尘埃和氧气都会对文物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控制文物保存环境中氧气和尘埃的含量。
三. 文物保存环境的建设根据以上的要求,建立一个适合文物保存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具体建议如下:1. 建立恒温恒湿的环境:通过安装空气处理设备和送风系统来控制空气中的温度和湿度。
例如安装空调设备和加湿器等。
2. 建立防盗、防火和防灾措施:通过安装报警、灭火和防盗设备来保护文物的安全。
3. 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机制: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时维护设备,并承担全面的文物保护工作。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为文物创造一种适合保存的环境,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以便长期保存并传承下去。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文物分类文物种类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度(Lux)大气环境生物因素无机质文物石质文物陶、瓷器14-2440-55300无酸性气体、防尘青铜器14-2430-45150防尘、无氯、无酸性气体铁质文物14-2430-45150无酸性气体、防尘金银器14-2440-55150防尘、无硫化物、无酸性气体有机质文物纺织品14-2050-6050防紫外线防尘、空气清洁防虫防霉纸质文物14-2050-5550防紫外线防尘、空气清洁防虫防霉骨、象牙14-2050-5550防紫外线防尘、空气清洁防虫防霉木质文物14-2050-6050防紫外线防尘、空气清洁防虫防霉皮革制品14-2050-6050防紫外线防尘、空气清洁防虫防霉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30—55%,光照度:150—300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
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
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
如果出土的大宗文物是归属某一类文物,就根据该类文物的需要制定临时库房主体环境标准。
来源:网络转载5.来源:网络转载。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一、课程名称:文物保存环境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年级四、计划课时:36课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杨璐七、课程简介: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是大多数文物常见病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是预防文物产生病变或控制文物病变发展的主要手段。
本课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等因素的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作用方式及其调控技术及方法。
结合课堂教学及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保存环境对文物安全展陈及存放的重要影响,熟悉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监测手段,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技术,为学习文物保护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八、参考教材:杨璐,黄建华.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九、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文物保护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原则一、文物保护的意义二、常用的文物保护方法三、原真性原则四、最小干预原则五、两大原则规范下的文物保护方法第二节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及意义一、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二、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三、调控文物保存环境的意义第三节文物保存环境实例分析思考题:一、文物保护中的宪章和宣言都是做什么用的。
二、保存环境对文物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章温度(10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了解温度的定义及温标;(2)理解温度导致文物病害的原因;(3)掌握不同温度测量设备的使用及温度的调控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博物馆温度的调控方法;难点:过渡间控温的原理及隐藏式设计。
第一节温度的定义一、温度定义的理论基础1. 平衡状态2.物质的微观模型及布朗运动3. 热力学第零定律二、温度的定义第二节温标一、热力学温标二、摄氏温标三、华氏温标第三节环境温度因素对文物的影响一、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二、冰冻风化三、线性膨胀系数四、可溶于溶解与结晶五、玻璃化转变温度六、相变七、温度引起的湿度变化第四节环境温度的测量一、环境温度测量的理论依据二、玻璃液体温度计三、双金属温度计四、电阻温度计五、半导体温度计六、红外测温仪第五节环境温度的控制一、环境温度控制的传导方式二、建筑体对环境温度进行控制1.屋顶的形态2. 屋顶的结构3. 侧墙的结构与功能4. 隔热材料的使用5. 色彩的影响三、常用的环境控制手段1. 过渡间的设立2. 风帘的使用3. 中央空调的维护与使用4. 其他温度调控手段思考题:一、博物馆通过哪些方法来缓解外界环境温度波动对室内的影响。
适合文物遗迹保持的自然环境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物的形式保留了丰富的信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为了研究和利用其中蕴藏的信息资源,必须保存好文物的物质形态。
然而,由于文物材料的特性及其内部不停运动的普遍性,再加上环境因素的作用,文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衰败、损坏甚至消失的倾向,即文物的自然损坏,其实质是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发生物理作用或者化学作用,使文物日益改变其本来的形态和组分,危害文物的长期保存。
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环境与文物保存之间的关系,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并找到适宜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最终减缓文物的自然损坏。
文物保存环境,可以理解为以文物为中心的周围环境因素的总和。
具体到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或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主要包括博物馆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生物等因素。
博物馆不利环境因素对文物的作用一般进行缓慢,但日积月累,其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博物馆各种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空气温湿度温度和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最基本、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它们是直接影响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两个基本因素。
1.1温度通常,博物馆室内空气温度作为单一因素对文物材料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由于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光照、各种气体等因素,当文物材料受到它们联合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时,温度在后续反应中具有加速化学发应的作用。
根据范特霍夫(Van’t Hoff)近似规则,对一般反应,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4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温度变化会引起相对湿度的变化,从而对文物产生影响。
1.2湿度与温度相比,博物馆相对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更大。
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大部分馆藏文物保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湿度对有机材料文物的影响:有机材料文物的共性就是其内部含有一定的水分,当外界空气湿度较高时,它们吸收水分,引起水解、增重、体积膨胀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