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39鲁迅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9.06 KB
- 文档页数:12
27039鲁迅研究第一篇:27039鲁迅研究2007年4月鲁迅研究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2分)1.下列论文中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是()A.《文化偏至论》B.《科学史教篇》C.《摩罗诗力说》D.《人之历史》2.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在()A.1915年B.1918年C.1919年D.1917年3.写于1922年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最早的关注的作品是()A.《在酒楼上》B.《伤逝》C.《端午节》D.《白光》4.尖锐地鞭挞了20世纪30年代某些文人所宣扬的“无是非观”的作品是()A.《非攻》B.《出关》C.《起死》D.《采薇》5.《过客》侧重表现的思想是()A.刚强不屈的战斗赞歌B.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C.反对封建礼教的韧性精神D.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6.鲁迅为回击“现代评论派”的人身攻击而作的作品是()A.《狗·猫·鼠》B.《五猖会》C.《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D.《立论》7.1928年到1935年期间,鲁迅诗歌的文体大多是()A.打油诗B.旧体诗C.新诗D.民歌体诗8.1902年,鲁迅毕业于()A.江南陆军学堂B.江南水师学堂C.路矿学堂D.两江学堂9.在鲁迅著作中最早提到“国民”的是()A.《斯巴达之魂》B.《摩罗诗力说》C.《文化偏至论》 D.《论睁了眼看》10.属于“甲寅派”的是()A.吴宓B.胡适C.陈西滢D.章士钊11.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正式成立的地方是()A.上海B.南京C.北京D.广州12.1936年,鲁迅与许多代表不同政治态度、不同文学派别的作家携手,联名发表了一篇标志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文章。
这篇文章是()A.《文艺界为抗日统一战线宣言》B.《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C.《文艺界关于“国防文学”宣言书》D.《文艺界关于“抗日民主同盟”宣言书》13.以爱姑为主人公的鲁迅作品是()A.《明天》B.《离婚》C.《**》D.《头发的故事》14.展示了封建社会下层旧式知识分子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吃”的命运的作品是()A.《孔乙己》、《阿Q正传》B.《在酒楼上》、《孔乙己》C.《孔乙己》、《高老夫子》D.《孔乙己》、《白光》15.鲁迅诞生的年代是()A.1878年B.1880年C.1881年D.1882年16.“轿夫如果能对坐轿的人不含笑,中国也早不是现在似的中国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发展的历史贡献1.(领会)鲁迅对待中外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对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在不失信心的前提下,应加以辨析、扬弃和选择;对世界文化思潮,则在打破闭关锁国状态的基础上,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占有、挑选和拿来;在这两条途径的相辅相成的结合中,去创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对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化因素的传承和对外来文化中先进文化因素的“拿来主义”。
在深刻文化反省中,坚持“全面反传统”。
(反对传统文化中因历史惰力而造成的拒绝、同化先进东西的现象)2.(领会)鲁迅所选择的文化革新的主攻方向中国文化的历史性转换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在主体精神文化方面,即应注重人自身的精神文化变革。
主要从两方面着眼:第一,从西方文化发展历程(人的解放的运动);第二,从中国文化历史现状。
(改造国民落后的、奴性的文化思想)3.(领会)鲁迅对整体文化发展的全局性眼光他顺应历史的要求做出选择,不惜放弃在具体文化领域中可能取得的更高成就,放弃对一些具体文化领域中有价值成分的张扬,去促进文化的全局性发展和转换。
(比如:当他从事艺术活动时,他的考虑并非从纯粹的艺术出发,而是从有助于文化的进步着眼,并不惜为之做出种种自觉的牺牲;当他谈论语言问题时,他的思路却不在语言文字本身,而是从文化革新的迫切性出发,喊出了“消灭汉字”的偏激之论;当他涉及伦理文化问题时,他从整体文化进步的需要出发,将传统的伦理道德说得一无是处。
)4.(理解、运用)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1)鲁迅的文化史意义鲁迅的文化思想道路代表了20世纪初多数文化人经历的思想历程,典型反应了20世纪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前进的道路,不断地从爱国主义、现实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
鲁迅是应时代(现代文化破旧立新)呼唤而产生的、代表中华民族现代文化意识在痛苦中觉醒、促成民族文化转换的一代巨人中的杰出代表。
鲁迅的文化意义绝不仅仅属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是属于他以后的时代,他在文化转折期表现出的一些基本文化态度,对于现在仍具有参考价值。
2003年上半年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7039鲁迅研究题号三四总分题分14322430合分人得分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4分)1.1895年5月,鲁迅以“周树人”的名字,进入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_____学堂。
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在《新青年》“______”专栏中发表了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杂文。
3.在“4-12”反革命大屠杀的前两天,鲁迅撰写了《_________》这篇杂文,表现出对复杂斗争形势惊人的洞察力。
4.1932年,鲁迅与以________为代表的“第三种人”展开了论争。
5.在新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鲁迅翻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论著,其中有普列汉诺夫的《___________》。
6.《狂人日记》于_______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7.鲁迅的小说《明天》,通过主人公____________年青守寡、丧子给她带来的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揭露了封建节烈观念“吃人”的罪恶。
8.《补天》描写了神话人物________黄土抟人、炼石补天的故事。
9.鲁迅在《_____________》一文中指出:“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10.鲁迅自称《__________》是自己“有了小感触”而写成的短文。
11.鲁迅的诗歌就诗体来说有三种:___________诗、新诗和民歌体诗。
12.《自嘲》中“千夫指”,鲁迅原来的意思是众多的反对者对自己的非议,经毛泽东引用后,则指______________。
13.鲁迅最早在《________》中两处使用“国民性”一词,在这两处,国民性即等于民族性。
14.鲁迅在《________________》一文中曾举“老莱子娱亲”、“郭巨埋儿”这两件事来抨击中国封建道德的虚伪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2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5.曾为少年鲁迅买来心爱的《山海经》的人是()A.鲁迅的母亲B.衍太太C.保姆阿长 D.三味书屋的老师寿镜吾16.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深受影响的《时务报》的主编是()A.章太炎B.梁启超C.严复 D.孙中山17.1902年鲁迅赴日本留学,最初选择的人生道路是()A.学习救国B.医学救国C.文学救国 D.革命救国18.鲁迅“弃医从文”后在东京创办的杂志是()A.《科学》B.《新潮》C.《新生》D.《立人》19.最早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五四”文学革命发难文章是() A.《儆告青年》B.《文学改良刍议》C.《文学革命论》D.《什么是新文学》20.鲁迅称“血债必须以同物偿还”的文章是()A.《记念刘和珍君》B.《淡淡的血痕中》C.《无花的蔷薇之二》D.《死地》21.下列文章中,哪一篇谈了作者的进化论被轰毁的沉痛心情?()A.《呐喊·自序》B.《野草·题辞》C.《答有恒先生》D.《我还不能“带住”》22.20世纪30年代非议鲁迅的翻译为“硬译”并反对鲁迅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是()A.吴宓B.章士钊C.陈西滢 D.梁实秋23.下列文章中,哪一篇中的矛头是指向国民党反动派的?()A.《现在的屠杀者》B.《淡淡的血痕中》C.《记念刘和珍君》D.《为了忘却的记念》24.20世纪30年代鲁迅批判过的充当国民党反动文艺别动队的文艺派别是()A.现代评论派B.新月派C.民族主义文学 D.第三种人25.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鲁迅翻译的7()A.《死魂灵》B.《浮士德与城》C.《铁流》D.《静静的顿河》26.下列作品中,哪一篇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A.《狂人日记》B.《高老夫子》C.《端午节》 D.《白光》27.下列人物中,哪一个是《阿Q正传》中的?()A.赵七爷B.赵太爷C.七大人 D.丁举人28.在鲁迅笔下,称自己的人生之路就如“蜂子或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人物是()A.涓生B.子君C.魏连殳D.吕纬甫29.下列几组人物中,哪一组都是封建型的知识分子?()A.孔乙己、陈士诚B.陈士诚、吕纬甫C.陈士诚、魏连殳 D.吕纬甫、高老夫子30.下列作品中,哪一篇是批判“无是非论”的?()A.《起死》B.《出关》C.《现代史》D.《答客诮》31.以鲁迅为代表的“语丝文体”,其文章体裁是()A.回忆文B.美文C.杂文 D.散文诗32.《智识即罪恶》的中心思想是()A.批判封建的旧文学B.批判封建的愚民统治C.批判北洋军阀D.批判新文化统一战线中右翼思想33.《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是针对哪个文艺派别而作的?()A.国粹派B.甲寅派C.现代评论派 D.新月派34.鲁迅关于革命文艺应当追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等名言是在什么时候提出的?()A.1928年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中B.1928年与新月派的论争中C.1931年与“自由人”的论争中D.1932年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中35.《过客》收入哪个作品集?()A.《彷徨》B.《热风》C.《野草》D.《且介亭杂文末编》36.鲁迅称创作素材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作品集是()A.《坟》B.《朝花夕拾》C.《二心集》D.《野草》37.鲁迅称“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而作的作品是()A.《希望》B.《一觉》C.《我的失恋》 D.《风筝》38.《湘灵歌》的主题是()A.揭露国民党反革命军事“围剿”B.声讨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C.悼念左联五烈士 D.歌颂湘水女神39.在鲁迅身上,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通常凝聚在一起,集中体现为()A.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B.多才多艺与学识渊博C.对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D.对活着的文化传统中培育出的“阿Q现象”的发现40.鲁迅认为,“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兔子退婴。
双项选择题1.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他为什么写小说,是抱着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改良人生)。
2.鲁迅称自己创作的小说特点具有(表现的真切、格式的特别)的特点。
3.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反映生活的深刻性、描写内容的历史纵深感)。
4.(解剖民族心理、挖掘社会病根)是鲁迅杂文创作的一大特点。
5.散文诗《野草》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追求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实、追求表现上的蕴藉、含蓄)。
6.茅盾先生在评价《故事新编》时指出,(演绎历史)、(将古代与现实错综交融)是其一大特点。
7.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为人生)、(改良人生)是他的创作主张。
8.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包括(幽默小说)、(讽刺小说)、写实小说等,都可以从他的小说中找到典范性的先例。
9.鲁迅的杂文是适应“五四”(“文学革命”)以至(“文体革命”)而问世的。
10.鲁迅重视杂文的批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
11.鲁迅力主抗争的美学思想,主要内容有(主张发扬真美、移人性情)、(提出“不用之用”的观点)。
注:第三“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
12.鲁迅整理的古籍,主要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稽康集》。
13.在《呐喊》、《彷徨》中,鲁迅着重描写的是两类(一类是农民和农村生活)、(一类是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命运)。
14.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
15. 在1928年前后所发生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指责鲁迅为(落伍者)、(封建余孽)。
16.1933年,鲁迅在谈到他的创作主张时,曾说抱着(启蒙主义)、以“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是他的创作主张。
17.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18.鲁迅说自己杂文创作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与抗争、针砭时弊。
2017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鲁迅研究试卷(课程代码27039)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页至3页,共3页。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4页至4页,共1页。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鲁迅身上,超常的“热情和性格”通常凝聚在一起,集中体现为A.韧性的战斗精神和雄伟的人格力量B.多才多艺与学识渊博C.对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发现D.对活着的文化传统中培育出的“阿Q现象”的发现2.鲁迅的反叛性思维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A.开放B.联想C.怀疑D.尖刻3.《进化论与论理学》的作者是A.达尔文B.赫胥黎C.严复D.波特莱尔4.鲁迅称“血债必须以同物偿还”的文章是A.《纪念刘和珍君》B.《淡淡的血痕中》C.《死地》D.《无花的蔷薇之二》5.《彷徨》扉页引用的诗句出自A.《天问》B.《离骚》C.《九歌》D.《诗经》6.鲁迅曾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副对联书赠A.胡风B.冯雪峰C.瞿秋白D.方志敏7.属于鲁迅翻译的作品是A.《死魂灵》B.《浮士德与城》C.《铁流》D.《静静的顿河》8.鲁迅一生给我们留下的著作达A.2000万字B.170万字C.80万字D.800多万字9.鲁迅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戕害女性不仅在身体上,而且在精神上,揭示这一问题的最典型的小说是A.《伤逝》B.《祝福》C.《风波》D.《离婚》10.在“五四”以前,集中反映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见解的两篇文章是A.《摩罗诗力说》《我怎样做起小说来》B.《文艺与革命》《拟播布美术意见书》C.《文艺与革命》、《我怎样做起小说来》D.《摩罗诗力说》《拟播布美术意见书》11.1911年冬,鲁迅创作的文言小说是A.《狂人日记》B.《怀旧》C.《阿Q正传》D.《孔乙己》12.最早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作品是A.《怀旧》B.《狂人日记》C.《我之节烈观》D.《斯巴达之魂》13.鲁迅作品中描写寡妇“守节”悲剧的是A.《伤逝》B.《孤独者》C.《白光》D.《明天》14.鲁迅以张勋复辟为故事背景的作品是A.《头发的故事》B.《药》C.《风波》D.《离婚》15.属于鲁迅小说中的封建末代知识分子的是A.吕纬甫B.魏连曼C.陈士成D.子君16.鲁迅小说中对一种知识分子人生之路的比喻:“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走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第五章鲁迅研究一.【教学要点】一、鲁迅年谱(1881-1936)二、鲁迅传记研究中的几个悬案三、鲁迅思想转变的三个阶段四、鲁迅东京“从文”时期的思想五、鲁迅的小说创作二、【基本内容】1.鲁迅年谱(1881-1936)一.少年时代(1881-1897)二.南京学堂时期(1898-1902)三.留日时代(1902-1909)四.家乡教书(1909-1912)五.官吏时代(1912-1926)六.上海十年(1927-1936)(1)少年时代(1881-1897)•1881年9月25日生,小名阿张,本名寿樟,初字豫山,后改字豫才。
父周凤仪,母鲁瑞。
•1892年2月,入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1897年离开。
•1893年9月7日,祖父科场案发。
•1894年冬,父亲突然吐血,家道开始衰落。
•1896年10月12日,父亲病逝。
(2)南京学堂时期(1898——1902)•1898年4月27日,投考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0月15日,投考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2月18日,参加会稽县考,名列三图37•1899年1月,参加府考,名列七图30•1901年4月9日,祖父获释。
•本年阅读严复译《天演论》,又购读日本加藤红之的《物竞论》。
•1902年1月27日,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留学资格。
•1902年3月24日,赴日留学。
(3)留学时代(1902-1909)•1902-1904年,东京弘文学院普通江南班。
•1902年11月,参加浙江同乡会。
•1903年3月,剪去辫子。
•1904年4月30日,弘文学院结业。
•1904—1906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3月6日申请退学,15日获准。
•6月,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学校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之间,奉母命回国完婚,在家停留四天。
•1907年夏,筹办新生杂志、同周做人翻译域外小说集。
•1909年8月归国。
(4)家乡教书(1909-1912)•1909年9月-1910年7月,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初级化学和优级生理学教员,兼日本教员铃木圭寿的植物学翻译。
2016年4月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鲁迅研究试卷(通卡)(课程代码27039)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页至3页,共3页。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涂,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4页至4页,共1页。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鲁迅的母亲姓A.周B.张C.鲁D.王2.鲁迅学习到了新鲜的西方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接受了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的最早地域是A.日本B.南京C.北平D.上海3.1907年发表鲁迅介绍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论文《人之历史》的报刊是A.《新生》B.《新青年》C.《河南》D.《时务报》4.最早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作品是A.《怀旧》B.《狂人日记》C.《我之节烈观》D.《斯巴达之魂》5.在左联五烈士被害两周年之际,鲁迅再次赞扬先烈,声讨反动派的文章是A.《惯于长夜过春时》B.《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前驱者的血》C.《可罪恶》D.《为了忘却的纪念》6.《陇海线上》、《黄人之血》的作者是A.黄震遐B.朱应鹏C.潘公展D.王平陵7.鲁迅为其中译本撰写后记的苏联作品是A.《毁灭》B.《死魂灵》C.《俄罗斯的童话》D.《铁流》8.在1936年的“两个口号”之争中,鲁迅主张的是A.革命文学B.国防文学C.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D.无产阶级大众文学9.1924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会刊《歌谣周刊》第71期曾刊出民俗征题,作为范例文章的鲁迅作品是A.《无常》B.《社戏》C.《论雷峰塔的倒掉》D.《送灶日漫笔》10.鲁迅自述“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实绩”的小说是A.《阿Q正传》B.《孔乙己》C.《祝福》D.《明天》11.鲁迅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作品是A.《狂人日记》B.《高老夫子》C.《端午节》D.《白光》12.“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