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收购诺基亚的案例分析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2.30 MB
- 文档页数:21
案例资料一:諾基亚CEO给同仁的一封信:燃烧的平台2011年 2 月 9日消息,诺基亚(Nokia)首席执行官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Elop)最近致员工的一份内部备忘录曝光.在这封被誉为“最令人兴奋和有趣"的CEO内部备忘录中,埃洛普承认诺基亚在竞争对手面前不断失利,市场份额不断遭到蚕食,领导地位面对挑战。
埃洛普指出,诺基亚已经身处“燃烧的平台”,而Symbian系统“在领先市场缺乏竞争力”,因此需要决定“是建造、促成还是加入某个生态系统".他表示诺基亚将进行改革,并透露于2月11日的一个投资者活动上公布新战略。
以下为备忘录的全文:大家好:有这样一个相关的故事,一个人在北海的一个油田钻井平台上工作。
有天晚上他被响亮的爆炸声警惊醒,突然发现所处的平台已经燃烧起来。
当时,他正被熊熊的火焰所包围。
他努力穿过浓烟和烈火,跑到平台边缘,但却只看到四周黑暗、冰冷的海水.烈火不断逼近,他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作出反应。
要么站在平台上,等待自己被烈火吞噬,要么从30 米高的平台上纵身向下跳,落入冰冷的海水中。
这个人站在“燃烧着的平台”上,他必须作出选择.他决定跳下去。
这令人出乎意料。
在通常的情况下,他可能根本不会考虑跳入冰冷的海水中。
但当时的情况非同寻常——他所处的平台已经着火了.这个人后来幸运的被救了出来。
在获救后,他指出“燃烧的平台"急剧的改变了他的行为模式。
我们现在同样处于一个“燃烧的平台”当中,我们必须决定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在过去的几个月,我已经和大家分享了从股东、运营商、开发者、供应商及员工处获得的意见。
今天,我将继续分享我所了解的东西,以及我的信念——我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燃烧的平台当中。
并且,这个平台上发生了多次爆炸—-多个炽热的着火点包围了我们.例如,我们的竞争对手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速度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苹果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并将开发者吸引到一个封闭但却强大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变了市场格局。
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公司是一家世界著名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其成立于1865年,前身是生产木浆和纸板的小企业,经过150年的发展,诺基亚品牌深入人心,它的经典手机铃声和开机动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诺基亚从无名小企业发展到世界知名品牌,从工业转型为电子业,成为电信时代第一巨头,这与它的管理人对其的管理和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在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借助Symbian 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但随着2007年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诺基亚由辉煌走向衰落。
诺基亚的盛衰史表明,它是一个很经典的战略管理案例,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一、诺基亚的发展史1、工业时代:1967年,诺基亚成为了一家芬兰国内跨产业的大型公司,其产业涉及包括造纸、化工、橡胶、电缆、制药、天然气、石油等多个领域,而诺基亚开始手机生产制造是在1960年。
2、前电信时代:1990年,手机用户大量剧增,手机价格迅速降低,移动电话体积越来越小,诺基亚又明确制定了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电信公司的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诺基亚因涉及产业过多而濒临破产,总裁以及高层果断做出决策,将其他所有产业舍弃,并拆分了传统产业,只保留下诺基亚电子部门,而此刻诺基亚做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3、后电信时代:只剩下手机电信产业的诺基亚经过5年的时间逐渐摆脱了破产的境况,由于专注于传统功能手机产业的研发,诺基亚功能手机在当时具有极佳的用户品牌效应。
1995年,诺基亚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它的整体手机销量和订单剧增,公司利润达到了公司前所未有的财富,最高市值1980亿欧元。
4、智能机时代:由于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诺基亚由辉煌走向衰落。
为扭转颓势,2011年2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战略同盟并合作推出WP手机。
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在市场上一直处于颓势。
2013年9月3日,微软和诺基亚官方宣布,微软将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业务,即手机业务部门,交易数额是54.4亿欧元(约折合71.7亿美元)。
诺基亚的成功与失败前言:诺基亚(Nokia Corporation)是芬兰手机品牌,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
诺基亚成立于1865年,当时以造纸为主,后来逐步向胶鞋、轮胎、电缆等领域,最后才发展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
自1996年以来,诺基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面对新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双面夹击,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
2011年2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全球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共同研发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
2013年7月11日23时,拥有4100万像素的诺基亚Lumia 1020正式在纽约发布亮相。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诺基亚手机业务),并获得专利和品牌的授权。
诺基亚将业务重心转向Here地图服务。
萌芽时代诺基亚的历史始于1865年。
1865年采矿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ich Idestam)在芬兰坦佩雷镇的一条河边建立了一家木浆工厂,工厂位于芬兰和俄罗斯帝国的交界处,并以当地的树木作为原材料生产木浆和纸板。
1868年艾德斯坦又在坦佩雷镇西边15公里处的诺基亚河(Nokianvirta river)边建立了他的第二家工厂:橡胶加工厂,该工厂除了生产皮靴和轮胎外,还生产工业用橡胶制品。
1871年,艾德斯坦在他的朋友利奥·米其林(Leo Mechelin)的帮助下,将两家工厂合并为一家工厂,并且成功地将其转变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艾德斯坦成为首任诺基亚管理者,随后两人将公司的名字命名为“诺基亚”。
直到今天,该公司仍然保留“诺基亚” 这一名称。
19世纪末艾德斯坦将诺基亚管理者的职务转交给利奥·米其林,而当时无线电产业的萌芽刚刚起步。
于是,米其林突发奇想地想将诺基亚公司的业务扩张到电信行业,但是遭到了艾德斯坦的反对。
直到1902年,米其林才说服艾德斯坦,这才让诺基亚增加了一个电缆部门。
case 1 微软收购诺基亚设备和服务部门1.结合诺基亚近年的一些市场表现:(1)近三年诺基亚CEO艾洛普埃洛普裁员了数万名员工,其中手机业务裁员比例达到50%。
(2)近三年诺基亚CEO艾洛普缩减了制造运营部门,减少了研发计划,出售了公司资产(其中包括专利和公司总部大楼),彻底放弃了Symbian,腰斩了前任诺基亚CEO康培凯规划的诺基亚Android手机,拒绝了谷歌发出的Android合作,取消了与Inter合作开发的MeeGo计划,并宣布诺基亚与微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所有智能手机上都采用Windows Phone 7操作系统。
以及,艾洛普本人的生平经历,我们不禁怀疑这次收购是否是由于艾洛普对微软的至始至终的忠诚而刻意为之。
如果是因为这种原因会对未来微软和诺基亚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思考的答案: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根据现在微软CEO鲍尔默即将正式退休,并且与下任的交接时间应该与本次收购同时进行的这一事实情况来看,如无意外,艾洛普极有可能随着诺基亚的收购回归微软,成为下任CEO的最可能人选,推动微软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做好准备。
因而他在诺基亚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影响今后他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如果他是蓄意引导诺基亚并入微软,那他将背上商业道德沦丧的重负,如果一切只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他带领诺基亚期间的糟糕业绩,可能成为印证他能力不足的绊脚石。
因而结合这一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艾洛普而言,他只有是在诺基亚市场发展前景不佳的情况下,做出较为明智选择——被微软收购,这种情况下能够比较容易被大众接受。
如果是因为艾洛普的原因导致了本次收购行为,那么对于微软的未来发展而言实质上是有利的,因为艾洛普是为了微软的发展而选择将诺基亚业绩刻意降低以便收购,那么说明诺基亚实质上是存在发展潜力的,一旦将其收购入微软,艾诺普将最大发挥其效应来协助微软创造一个新的发展高点。
同时对于诺基亚的发展也是值得期待的,因为从前的一系列不佳表现均是由于领导者的刻意为之,在新的环境下,诺基亚可以正常的发展,将之前可以压制的发展潜力完全释放出来。
微软收购诺基亚:能否实现双赢?2013年9月3日,来自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和诺基亚CEO埃洛普(Stephen Elop)的公开信告诉业界,微软将以54.4亿欧元(合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业务(即手机业务)和相关专利,其中,37.9亿欧元用于收购诺基亚的设备和服务业务,相关专利组合则作价16.5亿欧元。
交易预计于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
(注:诺基亚保留了网络设备以及地图业务。
)曾经连续14年占据全球市场首位的昔日巨人诺基亚,终究还是和往日竞争对手摩托罗拉一样,成为软件巨人微软与谷歌的旗下资产。
昔日荣光雨打风吹去,这一情景总是令人唏嘘。
但人总要面对现实,现在的诺基亚“委身”微软并不是一个最坏的结果;长远来看,这一交易有利于Lumia乃至整个WP平台的未来发展。
在半月前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突然宣布提前退休后,外界就将埃洛普锁定为接班人的热门人选,其上任赔率甚至超过了微软前Windows负责人史蒂夫·辛诺夫斯基或是现任COO凯文·特纳。
这无疑加大了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可能性。
随着美国科技媒体的不断剥茧抽丝,鲍尔默提前告退的幕后细节逐渐浮出水面:投资者日益加重的压力是关键原因。
鲍尔默执掌微软期间,虽然业绩不断创下新高,但也连续错过诸多行业重大机会,尤其是在移动领域坐视谷歌与苹果迅猛崛起乃至占据无法动摇的优势。
毫不夸张的说,移动战略失败是鲍尔默下课的最大因素。
诺微:相互依赖的伙伴自微软推出Windows Phone 7,重新发力智能手机领域以来,经过三年多的时间,WP手机如今仅仅拿下全球市场3.7%的份额,只是勉强超越日薄西山的黑莓手机,成为尴尬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平台。
相比谷歌与苹果合计接近90%的市场份额,微软的智能手机战略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或许对微软来说,移动战略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与诺基亚结盟。
虽然WP阵营还有HTC、三星、华为以及中兴等合作伙伴,但实际上唯一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伙伴就是诺基亚。
微软收购诺基亚案例研究一、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市场分析微软收购诺基亚,从表面看是诺基亚陷入困境所致,实质上,也是微软应对市场变化,克服可能出现的危机所采取的一种对策措施。
众所周知,微软横空出世以后,曾经独步天下,让所有同行只能望其项背,以至于美国反垄断机构还要通过拆分方式避免微软垄断市场。
但是,很快地,随着Google 和苹果等的诞生,微软在操作系统方面独步天下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特别是中国和韩国手机制造商,大多采用Google 旗下的Android 系统,而不是微软的Windows Phone 系统。
即便是苹果的iOS 系统,市场占有率也是微软的3倍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微软实质上面临着被其他企业挤垮的危险。
也正因为如此,微软就必须寻找其他突破口,以避免在操作系统方面的落后而使企业陷入严惩困境。
要知道,手机操作系统属于高科技领域,变化速度之快,技术更新之猛,产品换代之急,根本不具备慢慢思考和摇摆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微软还陶醉于曾经的独步天下,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被市场淘汰。
在资本为王、利益为上的今天,微软没有这样的雅量和觉悟,诺基亚也没有这样的运气和福气。
两者的结合,完全是双方的共同利益需要,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收购诺基亚以后,微软的市场竞争力将大大提升,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肯定,微软收购诺基亚以后,决不会将自己与诺基亚放在收购者和被收购者的地位来对待,不会让诺基亚处于完全的从属地位。
而会将诺基亚曾经的市场王者身份与自己曾经的市场王者身份,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加强大的市场冲击力。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
案例分析——微软收购诺基亚MADE BY——Soaring目录1.微软收购诺基亚背景 (4)1.1微软简介 (4)1.2诺基亚简介 (4)1.3微软收购诺基亚事件 (5)2.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原因分析 (5)2.1微软收购原因 (5)2.2诺基亚被收购原因 (5)3.微软收购诺基亚的环境分析 (6)3.1宏观环境(PEST) (6)3.2微观分析(SWTO) (7)4.微软收购诺基亚的影响 (9)4.1对微软影响 (9)5.微软收购诺基亚的未来趋势 (10)6.我们给微软的建议 (10)1.微软收购诺基亚背景1.1微软简介微软(Microsoft Corporation)是一家基于美国的跨国电脑科技公司。
创建于1975年,是世界个人和商用计算机软件行业的领袖。
微软公司为用户提供范围广泛的产品和服务,并通过优秀的软件予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进行沟通的能力。
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业务为主。
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最为著名和畅销的产品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ice系列软件。
Windows Phone是微软发布的一款手机操作系统,它将微软旗下的Xbox LIVE 游戏、Zune音乐与独特的视频体验整合至手机中。
2010年10月11日晚上9点30分,微软公司正式发布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微软的巨大潜力已经渗透到了软件界的方方面面,简直是无孔不入,而且是所向披靡。
公司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全世界雇员人数近91,000人。
1.2诺基亚简介诺基亚公司(Nokia Corporation)是一家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诺基亚公司(Nokia Corporation)是一家世界著名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创始于1865年,1871年组建为诺基亚公司,总部位于芬兰的Espoo。
关于微软收购诺基亚的研究一、案例背景9月3日下午,芬兰移动通信产品跨国公司诺基亚给《国际金融报》记者发来声明确认,经双方董事会决定,美国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将以54.4亿欧元(约72亿美元)现金收购诺基亚设备及服务业务部门,并获得诺基亚专利及地图服务授权。
诺基亚称,微软将利用其海外融资完成这笔交易,‚预计于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具体时间取决于诺基亚股东、相关监管部门及交易条款。
‛‚这是向未来踏出的大胆一步,对于两家公司的员工、股东和消费者来说,是一个双赢的决定。
‛即将退休的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在声明中称,‚合并将提高微软在手机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并增强微软及其合作伙伴在整个手机设备和服务领域的发展机会。
‛然而,无论有多大的赞美声和质疑声,业界都不会忘记诺基亚曾如何着力创新,并逐步反超摩托罗拉,成为手机市场中的‚霸主‛;也不会忘记,在推崇移动互联网的这两年时间里,诺基亚是如何从裁员、卖楼到缩减业务一步步‚堕落‛的。
上述‚变迁‛同样是一种提示:结合了诺基亚的硬件和专利后,微软如何‚软硬结合‛,推出更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特点和消费者真正需求的产品?微软又如何利用好这张牌,彻彻底底地发挥出1+1>2的效果?‚间谍‛做媒‚诺基亚表面上是一个开放的公司,但实际上极其封闭,正是这种封闭让它走到如此境地。
‛德国电信咨询公司中国区高级顾问谭炎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在安卓已经明显占据上风的时候,诺基亚固执己见拒绝投靠安卓阵营,到最后更选择在微软Windows Phone这颗‚秧苗‛上吊死。
不过,仔细研究,诺基亚的‚固执‛似乎来源于其CEO 埃洛普。
资料显示,埃洛普于2008年至2010年担任微软业务部总裁,2010年加入诺基亚任CEO,上任后,埃洛普全盘推翻了前任CEO康培凯亡羊补牢的系列计划,包括放弃塞班系统、与英特尔联盟研发基于Linux的Megoo等,最终他把鸡蛋放进了Windows Phone这一个篮子里。
微软并购诺基亚跨国公司战略分析第一篇:微软并购诺基亚跨国公司战略分析微软并购诺基亚跨国公司战略分析姓名:苏刚专业班级:营销(21101)学号:1114411025北京时间9月3日,微软宣布,将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微软将以37.9亿欧元收购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同时以16.5亿欧元购买其10年期间专利许可证,共计54.4亿欧元,约折合71.7亿美元。
由此,从今往后,诺基亚的设备与服务部门将迎来新生,成为微软的一部分。
然而,这场奇怪的联姻究竟会带来何种改变还难以知晓。
合并完成只是一个开始,要真正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现在对于微软收购诺基亚这一事件,微软为什么要收购诺基亚?这对双方有什么利与弊?微软和诺基亚将制定怎样的战略决策?基于这些问题作如下阐述:微软并购诺基亚的原因。
众所周知,谷歌两年前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而现在,全球软件巨头微软宣布,以约合71.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诺基亚。
这无疑是IT界再曝重磅并购。
微软和诺基亚已经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但依然独立运作。
即便双方经常合作,但开发流程仍然步调不一。
他们有着各自的资源、工具、文化和商业机密,这会极大地影响效率。
通过收购诺基亚,微软现在可以从一开始就开发固件和硬件,因此从理论上讲,开发、制造和分销新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效率将会大幅提升。
另外,微软认为,如果能够更好地理解硬件与软件的配合方式,便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既有的合作伙伴、开发者和运营商。
并购对双方的利与弊。
对微软来说,通过收购诺基亚,微软补全了自己在移动互联网行业里的最后一环,成为了唯一一个从后台到前台,再到智能终端的一体化服务方案供应商。
一方面在采购过程中可以向提供商争取更多的成本折扣,另一方面在使用中需要售后服务的时候,也更加方便。
同时还有以下利益:1、扩大手机市场份额,提升手机业务利润;2、为用户创造微软手机的顶级体验;3、防范谷歌和苹果公司妨害应用创新、应用整合、应用分发和应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