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中医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47
第8章养生与防治原则8.1 复习笔记防治原则,包括预防原则和治疗原则。
一、养生概念: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基本原则: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二、治未病(预防)1.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先行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疾病的发生。
(1)养生以增强正气①顺应自然。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②养性调神(调畅神志)。
③起居有常。
④形体锻炼。
⑤饮食有节。
⑥药物调养、推拿、针灸。
(2)防止病邪侵害①避其邪气;②药物预防。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
(1)早期诊治。
(2)防止传变。
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早期诊断与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包括: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3.愈后防复愈后防复是指在疾病初愈、缓解或痊愈时,要从整体上调理阴阳,维持并巩固阴阳平衡的状态,预防疾病复发及病情反复。
三、治则1.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表8-1 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
(1)缓则治本,适用于慢性疾病或急性疾病的恢复期。
(2)急则治标,适用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
(3)标本兼治,适用于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
3.扶正与祛邪表8-2 扶正与祛邪的概念、适应范围及其应用原则和方法4.调整阴阳表8-3 调整阴阳5.调理精气血津液(1)调精①补精:适用于肾精或水谷之精不足的精虚证。
②固精:适用于生殖之精或水谷之精大量丢失的失精证。
③疏精:适用于精瘀证。
(2)调气气虚宜补、气滞宜疏、气陷宜升、气逆宜降、气脱则固、气闭则开。
(3)调血血虚补血,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而瘀者宜温经散寒行血,血热则清热凉血;出血者宜止血,且须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而施以清热、补气、活血等法。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康复中医知识点总结大全一、中医康复的理论1. 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精气神学说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是中医思想的起源,阐述了事物的相对,即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疾病康复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康复的重要原则。
2. 中医康复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康复的病因病机学说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生活方式等。
外感病因是指外界有害因素侵入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部因素失衡,引起疾病的发生;情志病因是指情绪不畅,导致人体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饮食病因是指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体内气血不畅,引发疾病的发生;生活方式病因是指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影响人体的健康。
3. 中医康复的治疗原则中医康复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祛病强身、防病治未病等。
这些原则是中医康复的基础,它们指导着中医医生进行康复治疗的具体操作,使患者能够尽快康复。
二、中医康复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康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使用中药材制成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身体,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药治疗的优点是疗效稳定,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康复非常有效。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康复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它通过刺激穴位,调理经络,促进气血畅通,达到治疗疾病,康复患者的目的。
针灸治疗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适用范围广,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疼痛疾病的康复具有显著效果。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康复的另一种方法。
它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理气血,调和阴阳,促进身体的健康康复。
推拿按摩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无副作用,适合老幼妇孺,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康复具有良好效果。
4.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中医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调理气血,促进身体健康的康复。
项目八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原则、康复原则2.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3.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任务一养生原则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探索增加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和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及方法等系统理论的一门科学。
一、养生学的意义(一)增强全质(二)预防疾病(三)延缓衰老一、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1.依靠自然2.适应四时变化(二)形神共养1.静以养神2.动以养形(三)调养脾胃1.饮食调节2.药物调节3.精神调节4.针灸调节(四)保精护肾1.节制房事,不妄作劳2.食疗、导引、按摩补肾。
任务二预防原则一.预防为主的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预防的基本原则(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1.重视调摄精神2.注意饮食卫生3.加强身体锻炼4.人工预防免疫(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1.避其邪气2.药物预防任务三治疗原则一、治则的概念(一)治则的含义治疗疾病时所以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二)治法的含义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例:扶正──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祛邪──发汗、泻下、清热、祛痰(三)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从总的方面规定和概括治疗规律,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普遍性,而治法是从属于治则,是针对具体病情治疗方法,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特殊性。
两者均以辨证作为前提和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扶正与祛邪1.扶正──指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虚证。
例:气虚——益气血虚——养血“虚证”——虚则补之阴虚——滋阴阳虚——温阳2.祛邪——指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实证。
例:“实证”—实则泻之表实——发汗里实热——清热里实寒——散寒食积──消食导滞血瘀——化瘀3.扶正与祛邪相兼抉正祛邪合并使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第十章养生防治康复养生、防治、康复,包括养生、预防、治则以及康复等内容。
养生是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以及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和方法。
预防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则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
康复是指促进伤残、病残、慢性病、老年病、急性病缓解期等疾病恢复的理论及方法。
虽然这四者在研究对象、基本理论、具体方法、适应范围等方面不完全相同,但都是为了维护人体的身心健康,达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都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养生养生,又称道生、摄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
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方法的系统理论。
一、养生的重要意义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禀天地之气生,沐四时之气而成,生命过程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以正气为本,持之以恒地运用正确而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调摄机体,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增强体质增强体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体质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体质壮实者,气血阴阳充足,脏腑功能健全,正气充盛而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体质虚弱者,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而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差。
体质的形成关系到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
先天因素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体质对后代的体质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体质形成的第一要素,并在人的一生中都将明显地或潜在地发挥作用。
除了在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体质以外,母亲在妊娠期间调护是否适当,也将影响胎儿出生后的体质。
倘若父母平时注意养生调摄,肾中精气阴阳比较充盛,母亲在怀胎期间,又能重视饮食、起居、心理、劳逸等方面的调养,则子女就能获得较强的生命力,体质也较强壮。
康复中医知识点总结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在康复领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康复理论认为人体在受伤或患病后,需要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方法来恢复健康。
中医康复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以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个性化治疗,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
本文将对中医康复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康复理论的基石之一是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构成,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
五行学说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金、木、水、火和土五大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2. 气血理论:中医康复理论强调气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的运行主要通过经络,而经络是连接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形成了人体生理调节、病理变化、康复的重要途径。
血主要是在脏腑中生成,经络中流动,它对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激活和调节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 脏腑理论:中医康复治疗强调脏腑的功能调节和整体平衡。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内脏器的总称,在脏腑理论中,脏器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保持脏腑的平衡、协调,对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4. 病机病因学说:中医康复理论强调病机学说,即病因和发病机制。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逸不节、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了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引发了疾病。
康复过程中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找出病因病机,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二、中医康复的常用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作为中医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其疗效确切、作用广泛、副作用小的特点,在康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康复过程中,中药可以根据病人的辨证施治原则,对病人进行综合治疗,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增进体质,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第九章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
2.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第一节预防【知识点表解】「预防一一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含义“养生一一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达到防病、延缓衰老的目的匚治未病一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与养生〈「养生:可通过调摄保养,增强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减少和治未病与养避免疾病的发生。
生的关系§治未病:可促进养生,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外邪的能力,从而延缓衰老。
、未病先防(一)养生以增强正气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为用1.顺应自然:顺时养生,如避免不良刺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免来自社会、自然、家庭等外界的不良刺激。
_以从其根。
2.养性调神V防止内源性不良刺激:如积极治疗躯体疾患。
.加强文化思想修养。
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房事有节提高对情志疾病的耐受性。
心静则神安、气调,不病。
不过分压抑一一以防精气郁滞不有意放纵以防耗竭肾精3.护肾保精〈食疗保肾 运动保健 针灸药物调治 精足则气旺,气旺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少病。
4.体魄锻炼[.3..按摩固肾。
作用一促进气血流畅,调节精神情志。
-运动量适度,因人而宜,形劳而不倦。
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
持之以恒,方可收效。
要点5.调摄饮食(1)注意饮食宜忌V ③饮食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家畜。
克服饮食偏嗜,寒温适宜, 据体质而调配体质偏热者,进食宜凉而忌温燥。
体质偏寒者,进食宜温而忌寒凉。
⑵药膳保健:因时制宜,对某些病忌食“发物”。
药食结合,辨证施膳,以达防病健身作用。
防止传变阻截病传途径1温病的卫分证阶段一一温病早期诊治的关键。
[内伤杂病首在调气。
<内容2厂含义: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五脏整体规律、经络相传规律等为指导,实施预见性治疗,控制疾病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防治和康复一、选择题(一)A1型题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A.延缓衰老B.顺应自然C.预防疾病D.形神兼养E.动静结合【答案】B【解析】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与四时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养生方法。
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养形的养生方法()A.调理饮食B.起卧有时C.节制房事D.修德养性E.劳逸结合【答案】D【解析】修德养性属于调神的方法。
3.调神必须以下列哪项为首务()A.健脑B.补脾C.养心D.调肝E.益肾【答案】C【解析】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必须以养心为首务。
4.养生的基本原则中,重在调养的内脏是()A.心肾B.心脾C.肝肾D.肝心E.肾脾【答案】E【解析】由于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养生保健,调养脏腑,应以脾肾为先。
5.“治未病”是指()A.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外避病邪和既病防变C.未病先防和早期诊治D.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E.调养正气和控制病传【答案】D【解析】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调养正气的方法()A.加强锻炼B.外避病邪C.起居有常D.调摄精神E.饮食有节【答案】B【解析】外避病邪是防止邪气侵害的方法,不属调养正气的范畴。
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属于()A.控制疾病传变B.提高抗邪能力C.避免病邪侵入D.早期诊断治疗E.防止疾病发生【答案】A【解析】由于肝病容易传脾,故治肝时,预先配合健脾和胃之法,使脾气旺盛不受邪,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传变。
8.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A.调整阴阳B.治病求本C.标本先后D.调理脏腑E.扶正祛邪【答案】B【解析】中医治则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就是“治病求本”,其他治则都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
9.下列属于从治法的是()A.实则泻之B.标本兼治C.热因热用D.阳病治阴E.用寒远寒【答案】C【解析】热因热用,是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属反治法,也即从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