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415.00 KB
- 文档页数:1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核心内容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是指在防治社会问题和危害时,将预防措施作为首要措施,同时结合治理措施,采取综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其核心内容包括:
1. 预防为主:将预防措施作为首要的目标和重点,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预警预防机制等手段,预先防止和减少问题的发生。
2. 防治结合:将预防与治理措施相结合,既注重事前预防,又注重事中治理,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在治理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法治手段、经济手段、管理手段等多种手段,形成多级、多方位、多部门的防治合力。
3. 综合治理:采取综合的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和力量的优势,实施综合的、系统的、长期的治理计划。
通过整合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起统一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实现问题的有效治理。
综合治理的核心思想是以预防为主导,运用各种治理手段,采取多级、多方位、多部门的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推进问题的防治工作。
只有通过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应对社会问题和危害,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十八单元防治原则预防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2.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其措施主要有:①顺应自然,②养性调神,③护肾保精,④形体锻炼,⑤调理饮食,⑥针灸、推拿、药物调养等。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3.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治则1.治病求本、治则、治法的概念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通过辨析其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因此,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调理精气血津液及三因制宜等,属于基本治则,从属于治病求本的指导思想。
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订的针对疾病与证的具体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和治疗措施。
其中治疗大法是针对一类相同病机的证而确立的,如汗、吐、下、和、清、温、补、消法等八法,其适应范围相对较广,是治法中的较高层次。
治疗方法则是在治疗大法限定范围之内,针对某一具体的证所确立的具体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镇肝息风、健脾利湿等,它可以决定选择何种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是在治法指导下对病证进行治疗的具体技术、方式与途径,包括药治、针灸、按摩、导引、熏洗等,是治法中的较低层次。
2.正治与反治(1)正治含义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证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
如热证用寒药,故又称“逆治”。
适用范围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为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需要采取合理的农事操作、科学的水肥管理等栽培措施,可以延缓、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防治病虫害主要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防控。
化学农药的仍然是有效控制和防治病虫害流行的重要措施。
病虫害防治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四”原侧。
1、对症用药病害正确辨别是基础,药剂选择是关键。
对于发现病虫害的地块,要深入田间地头,准确识别病虫害种类,然后再针对性选择使用农药,而且要有针对性的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或生物源的药剂,确保做到对症下药。
2、适时用药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及田间实际发生情况,确定最佳防治时期。
种子代病应以种子处理为主;个别植株发生病虫害时及时拔除和局部施药,必要时再时进行全田喷药预防,但施药应在病虫害发生初期进行喷施。
喷施药时注意天气气条件,大雾、大风和下雨天在田间喷施农药,会造成农药大量流失和漂移,气温太高也不宜喷药。
喷施农药的时间是每天的傍晚或清晨,地表气温比较稳定,农药可直接均匀地喷洒到作物上。
3、科学用药按照农药说明书确定用药量及其使用浓度,不能盲目增加用量,擅自增加药液浓度;根据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部位,确定药剂防治的正确方法及重点施药部位,施药时做到细致、均匀。
注意作物敏感期,应根据药剂的性能、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育期、不同的施药方法确定。
不可使用对作物致感的农药,以防止产生药害。
4、轮换用药对一种防治对象长期反复使用一种农药,很容易产生产生抗性,因此在同一个生长季节内应轮换或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不要单一使用一种农药,例如使用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交替使用,以延缓病菌和害虫对药剂产生抗性。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为保证农产品残留不超标,在安全间隔期内不能采收。
第九章防治原则[目的要求]1、掌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掌握常用的治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预防第二节治则[学习时间]6学时。
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以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反映中医预防和治疗学的规律和特色的理论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预防1 、预防的概念: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2 、养生的概念与意义:(1 )养生的概念:养生,古称“摄生”、“道生”、“保生”,即调摄保养自身生命。
(2 )养生的意义:其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的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自身体内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延缓(养生,主要是未病时的一种自身预防保健活动,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是对养生基本原则的精辟论述。
养生是中医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与预防,两者在理论上常相互交融,在使用上常互为补充,相互为用)预防的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未病先防,需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1.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进行衣着饮食调配,起居有常,动静合宜。
储粮害虫防治的原则
储粮害虫防治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预防优先:采取预防措施是储粮害虫防治的首要原则。
包括储存前对储粮环境进行彻底清洁,确保仓房无杂草、无粮渣、无害虫卵等;在储存过程中及时清理储粮堆面和仓房,防止害虫滋生和繁殖。
2. 综合防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
物理手段包括加固仓房、密实粮堆,堵塞害虫入口等;化学手段包括使用杀虫剂进行喷雾或熏蒸处理;生物手段包括引入天敌等自然敌害虫来控制害虫种群。
3. 定期检测和监管:定期对储存环境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害虫滋生和繁殖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确保储粮安全。
4. 合理储存和使用:储存粮食时要注意密封、通风和干燥,避免存放不合格的粮食。
使用粮食时要按照先进的管理方法,避免浪费和滋生害虫。
5. 整合资源和合作:在储粮害虫防治中,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同时,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农民等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
2023-11-06CATALOGUE目录•病虫害防治原则•病虫害防治通用标准•病虫害防治专用标准•案例分析与应用01病虫害防治原则预防为主在病虫害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植物检疫、监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传播等。
综合防治采用多种防治方法,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以全面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运用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精耕细作、科学施肥等农业措施,提高作物抗病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
农业防治利用物理因素如光、热、色等干扰病虫害繁殖,或用器械捕杀病虫害。
物理防治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等生物控制病虫害数量,或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化学防治03避免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保护人类和环境,避免污染水源、土壤和农产品等。
科学使用农药,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01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根据病虫害种类、作物生长阶段和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农药品种。
02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正确配制和施用农药、佩戴防护用品、及时清理残留农药等。
02病虫害防治通用标准选择对病虫害具有抗性的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实施轮作、深翻等耕作制度,打破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其繁殖和传播。
合理耕作制度合理配比氮、磷、钾等养分,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科学施肥提高农田的管理水平,及时清除杂草、修剪作物,减少病虫害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精耕细作农业防治标准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农田设置杀虫灯等设备,吸引并消灭害虫。
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食饵诱杀使用黄色或蓝色板子等色板引诱害虫,并对其进行捕杀。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设置食饵引诱害虫,并对其进行捕杀。
030201引入对病虫害具有捕食作用的天然天敌,如瓢虫、草蛉等,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
中医基础理论——第八单元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一未病先防
1.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2.防止病邪的侵害。
要点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治。
2.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细目二治则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
治疗方法则是治则的具体化。
要点一正治反治
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寒者热之: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
热者寒之:如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法等。
虚则补之:如阳气虚弱证用温阳益气法。
实则泻之:如痰热壅滞证用清热化痰法。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
从,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故其实质上仍是“治病求本”。
(1)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2)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泻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所致的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等病证。
要点二治标治本
1.缓则治本
指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
如肺痨咳嗽。
2.急则治标
指标病急重,则当先治其标病。
如臌胀腹水、大出血、大小便不通、剧烈疼痛。
3.标本兼治
指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
要点三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概念
扶正,即扶助正气。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适用于各种虚证。
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2.扶正祛邪的应用
(1)扶正—虚性病证。
(2)祛邪—实性病证。
(3)扶正与祛邪兼用—正虚邪盛,扶正易留邪,祛邪易伤正。
(4)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而会助邪的病证。
(5)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以正虚为主的病人,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后祛邪。
要点四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损其有余是对阴邪或阳邪过盛有余病证的治法。
阳热亢盛的实热证—“治热以寒”,“热者寒之”;
阴寒内盛的实寒证—“治寒以热”,“寒者热之”。
2.补其不足
补其不足是对阴液或阳气的一方虚损、不足病证的治法。
如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热偏盛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要点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1.调精
包括填精、固精、疏利精气等法。
2.调气
包括补气、调理气机等法。
3.调血
包括补血、调理血运等法。
4.调津液
包括滋养津液、祛除水湿痰饮等法。
5.调理气血津液关系
调理气血津液关系的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从而使其恢复协调。
要点六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2.因地制宜
如外感风寒表证,西北地区气候严寒,人们腠理多致密,可重用辛温解表药;东南地区气候温热,人们腠理多疏松,选用辛温解表药较轻。
3.因人制宜
小儿,老人和孕妇,要注意用药的宜忌。
比如,少年慎补,老年慎泻即是。
治则总结
治则适应证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寒者热之实寒证(表寒、里寒)
热者寒之实热证(表热、里热)
虚则补之虚证(气、血、阴、阳虚)实则泻之实证(气滞、血瘀等)
2.反治热因热用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真实假虚证
二、治标与治本
1.缓则治本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
2.急则治标大出血、剧烈疼痛、二便不通
3.标本兼治标病本病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
三、扶正祛邪
扶正虚证
祛邪实证
扶正与祛邪
兼用
虚实夹杂
先祛邪后扶
正
邪盛正虚,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而会助邪
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以正虚为主的患者。
因正气过于虚弱,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
四、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实热-“治热以寒”,“热者寒之”
实寒-“治寒以热”,“寒者热之”
2.补其不足
阴虚-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五、调理精气血液
1.调精填精、固精、疏利精气
2.调气补气、调理气机
3.调血补血、调理血运
4.调津液滋养津液、祛除水湿痰饮
5.调理气血
津液关系
六、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因地制宜风寒感冒,西北地区气候严寒,人们腠理多致密,可重用辛温解表药;东南地区气候温热,人们腠理多疏松,选用辛温解表药较轻
因人制宜小儿,老人和孕妇
例题
1.属于既病防变的治疗措施的是()
A.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B.防止病邪的侵害
C.人工预防
D.早期诊治
E.精神调养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既病防变1.早期诊治。
2.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正治法不包括()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热因热用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寒者热之: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法
热者寒之:如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法等。
虚则补之:如阳气虚弱证用温阳益气法。
实则泻之:如痰热壅滞证用清热化痰法。
3.“阴中求阳”的病理基础是()
A.阳偏衰
B.阴偏衰
C.阴阳两虚
D.阳偏盛
E.阴偏盛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阴中求阳”的病理基础是阳偏衰,记住求谁谁虚。
4.大出血的治则是()
A.扶正兼祛邪
B.祛邪兼扶正
D.缓则治本
E.标本同治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急则治标指标病急重,则当先治其标病。
如臌胀腹水、大出血、大小便不通、剧烈疼痛。
5.不宜采用以补开塞治疗方法的是()
A.脾虚腹胀
B.血虚便秘
C.血枯经闭
D.肾虚尿闭
E.血瘀经闭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瘀血所致的崩漏应是通因通用。
6.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应采用的治法是()
A.扶正
B.祛邪
C.先祛邪后扶正
D.先扶正后祛邪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而会助邪的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阳盛格阴
D.阴盛格阳
E.阴阳互损
7.应采用“以热治热”治法的是()
8.应采用阴阳双补治法的是()
『正确答案』7D,8E
『答案解析』1.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应采用阴阳双补治法的是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俱损。
A.因时制宜
B.因人制宜
C.因地制宜
D.缓则治本
E.急则治标
9.“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属于
宝岛优品—倾心为你打造精品文档
10.阳虚或阴盛之体,慎用寒凉伤阳之药属于
『正确答案』9A,10B
『答案解析』1.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2.因人制宜:小儿,老人和孕妇,要注意用药的宜忌。
比如,少年慎补,老年慎泻即是。
宝岛优品—倾心为你打造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