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动学与药效学理论的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642.00 KB
- 文档页数:24
医学药物药效学知识点【医学药物药效学知识点】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科学,旨在揭示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产生的效果。
本文将从药物的分类、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两个方面介绍医学药物药效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药物的分类药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类:1. 西药和中药:西药是指源于国外的药物,而中药则是指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药物。
2. 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化学药物是由化学反应合成得到的,而生物制剂则是由生物技术方法制备得到的,如蛋白质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等。
3. 原研药和仿制药:原研药是指首次获得批准上市的新药,而仿制药是在原研药专利保护期满后,可依法生产和销售的药物。
二、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注射、贴皮、吸入等。
2.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与药物的脂溶性、离子性等特性有关。
药物可以在组织间液中扩散,也可结合蛋白质在血液中进行运输。
3.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药物的代谢速率可影响药物的疗效和药物浓度。
4. 药物排泄: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和肝脏进行排泄。
肾脏排泄是最主要的途径。
三、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的作用靶点:药物通过与特定的靶点结合来发挥作用,如受体、酶、离子通道等。
不同药物对不同靶点的选择性和亲和力不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2.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对靶点的结合可以激活或抑制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从而产生药效。
如激动剂可增强受体的活性,抑制剂可阻断酶的催化作用。
3.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剂量与其产生效应的关系,通常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表示。
剂量过低时,效应较弱或无效;剂量过高时,效应可能达到饱和而不再增加。
认识药代动⼒学与药效学⼀认识药代动⼒学与药效学重症⾏者翻译组姚雯前⾔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剂量、作⽤机制及其疗效的科学。
药理学的核⼼是药物代谢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什么是药代动⼒学,药效学及药代/药效学?药物代谢动⼒学研究的是药物在不同时间点在体内的浓度。
⽽另⼀⽅⾯,药效学研究的是药物的浓度与其药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中,药代动⼒学常被称为“机体对药物的作⽤”,⽽药效学则被称为“药物对机体的作⽤”。
因此,药代动⼒学/药效学研究的是药物剂量与药物浓度改变所导致药理学作⽤变化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药代动⼒学/药效学的知识对重症监护病房(ICU)中患者治疗的优化⽽⾔是⾮常必要的?在临床前研究到Ⅲ期临床试验的药物的研发阶段,为了实现药物最⼤疗效,同时减少其副作⽤,常常需要考虑药物药代动⼒学和药效学。
然⽽,危重病患者很少被纳⼊确定药物的剂量的研究中(Ⅰ期和Ⅱa期临床试验),并且在之后的临床结局研究中也很少有危重病患者(Ⅱb期和Ⅲ期临床试验)。
从药代动⼒学的⾓度来说,危重病患者中机体对很多药物的代谢会发⽣改变,导致不同患者中药物浓度差异很⼤,并且同⼀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如治疗的早期与治疗的晚期)药物浓度的差异也很⼤,由此产⽣许多⽆法预测的药理及毒理效应。
因此,当假设产品说明书上的⽤药剂量是合适的时候,ICU患者中使⽤“标准”剂量疗法进⾏治疗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其实并不是最佳的,有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另⼀⽅⾯,超治疗浓度的药物浓度也有可能导致药物中毒。
尽管药物PK/PD改变很常见,但对很多药物⽽⾔这⼀问题被⼤家所忽视了,因为这些药是根据“针尖端”的效应来调整药物剂量的,临床医⽣会在床旁根据患者所意欲达到的药理学作⽤⽬标对药物的剂量进⾏调整(例如,调整升压药的剂量以获得⽬标平均动脉压)。
然⽽,其他很多药物,例如抗⽣素和抗癫痫药,其实并没有简单易于测量的床旁观测终点,对这些药物的PK/PD进⾏更加详尽的了解能够使得临床医⽣确保每个患者接受最佳剂量的治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年 第13卷 第10期(半月刊)药物与临床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是药理学重要组成部分。
抗菌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亦称药动学,指用动力学(kinetics)的原理与数学模式,定量描述抗菌药物进入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 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 。
抗菌药物的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抗菌药物浓度和抗微生物效果之间的关系。
1 常用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1.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系指药物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1.2 半减期(half-life,T1/2):即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3 MIC:(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最低抑菌浓度,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的抗菌药物浓度。
1.4 MIC90:能抑制90%以上细菌生长的抗菌药物浓度。
1.5 AUC:24h内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即24hAUC或AUC0-24,或AUC24。
1.6 AUC/MIC:即24hAUC和MIC的比值。
1.7 Peak或Cmax:血药峰浓度,给药后达到的最高血药浓度。
1.8 Peak/MIC(Cmax/MIC):抗菌药物峰浓度和MIC的比值。
1.9 PAE(post antibiotic effect):抗生素后效应,即在去除抗菌药物后,细菌生长仍然被抑制的时间。
1.10 sub MIC effect:亚抑菌浓度作用,即在抗菌药物浓度小于MIC时,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2 抗菌药物根据PK/PD分类抗菌药物可分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时间依赖抗菌药物。
2.1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决定于药物的峰浓度,峰浓度和MIC比值越大,抗菌作用越强,AUC/MIC和Cmax/MIC是主要指标,该类抗菌药物主要是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
纳米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方法引言:近年来,纳米药物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药物传递系统,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与传统药物相比,纳米药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高的溶解度和更好的生物利用度,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因此,了解纳米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是重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纳米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优化药物的设计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方法。
一、纳米药物的药动学研究方法:1. 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药物的释放动力学研究是纳米药物药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释放动力学方法包括离子释放动力学、溶解动力学、渗透动力学等。
然而,这些方法无法很好地适应纳米药物的特殊性。
因此,针对纳米药物,可以借鉴致密注射动力学模型来研究药物的释放动力学特性。
通过确定纳米药物的溶解度、离子化速率等参数,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途径。
2.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时,需要考虑到纳米药物的生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特殊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纳米药物的体内稳定性研究、药物的代谢酶及其相关酶基因的表达研究、药物的代谢产物分析等。
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纳米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为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3. 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是纳米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关键环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纳米药物在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目前,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包括生物利用度模型、组织药物分布模型、药物消除动力学模型等。
通过优化这些模型的参数,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纳米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特性。
二、纳米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方法:1. 细胞内效应的研究:纳米药物的药效学研究主要关注纳米药物的细胞内效应。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细胞摄取率测定、LDH释放测定、MTT法、细胞色素C释放酶测定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纳米药物对细胞生长、分裂和凋亡等方面的影响,从而评估纳米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和毒副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在临床药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在临床药学中,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变过程和代谢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剂量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而药效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效应及其与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评价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转变过程的学科,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通过酶类和其他代谢途径进行的化学变化,从而转变成代谢产物或者被排泄出体外。
药物代谢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一级代谢和二级代谢,其中一级代谢通常在肝脏中进行,而二级代谢主要在肾脏中或其他组织中进行。
药物代谢的动力学特征受到体内酶类的活性、药物浓度、药物分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不同个体之间的药物代谢差异较大。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以帮助我们评价药物的代谢速率和代谢途径,从而确定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其次,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评价药物的相互作用风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价不同个体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差异,制定个体化用药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内外代谢实验、药代动力学建模和仿真等。
体外代谢实验是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或体外酶反应系统来研究药物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以快速获取药物代谢信息。
而体内代谢实验则是通过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来研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和代谢途径。
药代动力学建模和仿真则是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模拟不同用药方案下的药物浓度变化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新药研发阶段,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评价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代谢途径,为临床试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化学动力学的原理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科学,是研究各种体液、组织和排泄物中药物和代谢物水平的时间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包括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代谢 metabolism 和排泄 excretion 四个过程。
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药物效应受到药物与机体两方面的影响。
因此,凡是影响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因素,如药物的性质、剂量、剂型、给药途径、人的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疾病因素、合用的药物等均可影响到药物疗效的发挥。
在心血管药物的使用中,要充分考虑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因素。
一、药物剂型的选择剂型是药物应用的形式,对药效的发挥极为重要。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药物的起效时间、效应强度、持续时间可以不同,这可能与药物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有关。
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可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物作用时间,而且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
如:硝苯地平普通片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 15 分钟起效, 1-2 小时作用达高峰,作用持续 4-8 小时,一般用量为 10-20mg , tid ;硝苯地平缓释片(伲福达)口服后可在体内持续释药 6-8 小时,常用量为 20mg ,一日 1-2 次;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在 24小时内近似恒速释放硝苯地平,通过膜调控的推拉渗透泵原理,使药物以零级速率释放。
不受胃肠道蠕动和 PH 的影响,常规用量 30mg , qd 。
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减轻或逆转病人的终末器官损伤,研究证实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伤与 24 小时平均动态血压及 24 小时的血压波动有关,持续 24 小时的稳定降压对减少靶器官的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降压治疗中保持血压平稳,变异度小,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因此,临床中应尽可能使用其控缓释剂型。
二、考虑药物的首关效应首关效应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现象。
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基本上不出大题,但是喜欢出选择题,所以还是要理解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药效学里头的神马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激动药和拮抗药啊,药动学里头的ADME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概念等)(还有就是药动学那里的一些公式可以不用理会,考试不考计算)。
总论部分兰姐会讲得比较细,只要大家把她讲的内容掌握就差不多了。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
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
(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达到的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
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降。
3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一般会出简答题,但不会出论述题。
从第七章到十一章的内容都比较重要,但是从历年大题来看以β受体阻断药考得最多,其次是阿托品。
总结性表格可以参照博济资料(中山医那边的人写的)或者是兰姐的PPT(貌似更好),但是建议在认真看完课本的基础上再去记忆表格,否则效果不佳。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1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药理作用:心血管:阻断心肌β1受体,产生负性肌力、负性节律和负性传导,心输出量、耗氧量降低。
阻断外周血管β2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强,但是由于外周血流量减少,长期用药的综合效应还是降低血压。
支气管:阻断β2受体,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可加重或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药物的药效学评价与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评价与药效动力学研究是现代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药物的药效学评价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所产生的治疗效果,而药效动力学研究则着重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本文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药物的药效学评价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是评定药物治疗效果的方法和过程。
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般而言,药物的药效学评价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治疗效果评价:通过观察患者在使用药物后的症状变化、疾病进展情况等来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
一种常用的方式是进行双盲试验,即在实验中既不让患者知道自己服用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也不让医生知道患者服用的是哪种药物。
2. 安全性评价:评估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通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进行实验室检测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药物代谢评价: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等。
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从而优化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研究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这些过程对于确定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过程决定了药物从给药部位到达血液循环的时间和速度。
吸收速度可以通过测定血浆药物浓度来评估。
2. 药物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的分子大小和脂溶性等因素影响。
药物能否穿过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也与药物的分布有关。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也可能是药物的毒性代谢产物。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过程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主要包括肾排泄和肝排泄两种方式。
药物的药效学评价和药效动力学研究是药物研究与开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对药物的功效和动力学特性的评估,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
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基本理论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所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基本理论。
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对于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规律的学科。
药物动力学的内容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通过生物膜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吸收后药物在体液和组织中的分布均受到循环系统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受到药物分子大小、脂溶性、药物形态、生物膜通透性、血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受到生物膜通透性、蛋白质结合、组织灌注、孔隙传输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比率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作用强度和剂量。
3. 药物代谢药物在人体中的代谢是指药物与人体内存在的酶类介质发生较为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乙酰化等反应,使药物对人体产生药效的性质得以改变。
药物代谢可以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和无活性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内的细胞。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肺、皮肤等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排泄主要受到药物的分子大小、药代动力学和肝肾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排泄过程中药物在尿液中的贡献程度高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速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特性。
二、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所产生的作用及其副作用的学科。
药效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作用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在生命体系内所产生的生物化学或生理作用。
药物作用的种类很多,如抗感染、抗炎、镇痛、镇静、降压、降糖、治疗癌症等。
2.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人体受体或其它的靶分子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生物化学和生理效应。
药物作用机制可以是通过激活或抑制某种酶的活性,或介导受体上的信号转导通路产生生理作用等。
3. 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药物的治疗效果外的不良反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1.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3. 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规律。
阐明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学科。
4. 药物:是指用于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从理论上说。
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范畴,也包括避孕药和保健药。
对药物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证、用法、用量均有严格规定,符合有关质量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5.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引起药理效应的动因。
6.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机能或形态的改变,即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7. 兴奋: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提高的现象。
8. 抑制:指药物作用后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降低的现象。
9. 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10. 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渗入渗出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引起的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
又称为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
11. 选择性:是指很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或器官发生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作用微弱或无作用的现象。
12. 治疗作用:指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13. 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
14. 对症治疗:改善或消除疾病症状所入行的治疗。
15.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6. 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17. 急性毒性:指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
18. 慢性毒性:指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
19. 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20.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1. 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