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职能公共产品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27
故宫与动联系案例论述政府在旅游形象推广中的职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其中,政府在旅游营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职能。
这就是说,我国的旅游业主体基本上是以政府作为主导。
那么,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在转型的发展时期和大背景下,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给旅游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各地政府都在使出浑身解数的提振旅游业。
因此,本文将着重于探讨当前政府在旅游营销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地方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短期和长期双方面解决政府在旅游营销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难。
一、前言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旅游业乘着经济发展的春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遇。
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经济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依靠着经济发展态势的旅游业显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那么,作为在旅游营销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政府来说,势必会积极想方设法的为旅游营销进行相应的策划。
事实上,一些政府为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营销方案,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由于当前经济形势较为严峻,我国经济又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在旅游营销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难题。
因此,我们将充分挖掘出政府到底应该在旅游营销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二、政府旅游营销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分析旅游营销基本上包含了旅游目的地营销和旅游产品营销。
其中,前者的营销主体是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或相关委托机构,后者的营销主体则是各种旅游企业。
但是,无论是何种旅游营销主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向人们推介各种旅游活动或产品,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大力发展。
作为政府参与的旅游营销活动,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让旅游目的地能够给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设施等,从而让旅游者徜徉在良好的旅游目的地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当中。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所发挥的职能——以义乌小商品经济为例组长:方腾55组员:谢天文88 郝瑞军12摘要:义乌是浙江省中部的一个县级市,地理位置算不上优越,然而,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短短的二十多年间,义乌成为闻名遐迩的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成为国内外商家投资兴业的黄金码头。
小商品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义乌市政府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市场模式。
义乌经济的每一步发展,政府在发展规划和发展环境的建设方面,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文章以义乌为例,来探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所发挥的职能。
关键词:义乌市场经济小商品经济政府作用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1.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自建国开始,我国一直施行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一直以来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有着绝对的支配权。
国家拥有生产资料和资源,并且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计划。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点在于所有的人都有工作、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消耗自然资源的,是一种环保经济、贫富差距不象市场经济那样严重,身份等级差别也较小。
这样的制度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初步发展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全国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重点建设经济,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经济开始显示出它的弊端: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目标。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案例1我国城市自来水、煤气等公共物品的频频涨价引来了公众的不满。
公众埋怨道:公共物品怎能一有亏损就涨价?2000年广州自来水涨价、南京煤气涨价,都因公众的不满而暂时流产。
对此,政府也是一肚子苦水。
公益物品成本与价格背离,公益企业的亏损,政府财力的有限,市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价格低下,其最大理由是“公共物品是市民生活的必需品”这个假定,认为其价格上升会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的传统方法只关注供给方,即如何寻找资源,如何提高开采技术以增加供给,而对公共产品价格及其对需求影响完全不予考虑。
问: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答:一、公共产品偏好表达的困难:消费者想“搭便车”,正确的需求就难以知道;二、公共产品效率供给的困难:公共部门具有“单边垄断”,给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产生极大的困难。
具体表现在:1.信息不充分(偏好的显示问题)。
公共产品偏好的显示与传递机制问题;2偏好加总困难。
如何将民众对公共产品的观点集中起来进行权衡,以形成最终的决定并在最大程度上反映选民的意愿;3.政治家和消费者都有“近视”的弱点;4.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公共部门具有单边垄断的性质,给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产生极大的困难。
案例2一天,纽约市出现了一场灾难性降雪,负责扫雪的市公共卫生部门只有一半时间在工作,其余时间则消耗在工间休息、取暖、喝咖啡、添加燃料、午餐和洗涤上。
这件事引起了纽约市立大学管理系主任E·S萨瓦斯的兴趣。
经过研究,他发现私营承包商收集每吨垃圾的花费约为17美元,而市公共卫生部门却要花费49美元。
1987年,萨瓦斯对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的公私垃圾收集业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受合同约束的私营企业同公营企业一样负责,工作效率却要高得多。
问:分析评价私人提供公共事业产品或服务的利弊。
答:利:1.淡化矛盾冲突,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2.提升城市品位,让多元化的服务方式造福民众。
财政案例案例资料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
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
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
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
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
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
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
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
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
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
问题分析: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解答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
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
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
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
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
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年度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
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
案例名称:治安也能承包给私人部门?——析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案例来源:根据公共经济学课堂讨论结果整理而成案例内容:浙东某县明伦村村民章伟忠,通过公开竞标,以2.52万元的价格获得该村2003念=年度安全防范工作的承包权,根据《安全防范承包责任制协议书》,2003年明伦村治安刑事案件允许发案基数12起,每增加一起,扣1000元;每减少一起,奖200元。
年度测评,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低于标准的,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100元;高于标准的,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奖100元。
案例评析:公共经济学认为,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本来,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是符合新公共管理运动方向的。
公共产品的公共供给,未必公共生产,有时候可以私人生产。
在公共安全领域,同样可以实现公共供给私人生产。
比如,社会治安由政府提供,警察所需的枪械却由私人公司生产。
把治安权承包给个人,并不是吧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性质的公共安全这种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只不过是公安机关提供,却由村民去“生产”。
问题在于,把治安权承包给个人,似乎难以科学和合理的界定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
每年事先核定刑事案件案发指标基数12起,每增加一起案件,扣1000元;每减少一件,奖200元。
理论和实践依据究竟是什么?其实,一个村发生的刑事案件数,是与整个县甚至市的治安状况紧密相连的。
全县或市的治安状况良好,村的治安就不会差;若全县或市的治安状况差,就算承包者再努力,其治安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说的再远一点,治安状况还与人口流动程度、收入分配结果、社会道德风尚等因素有关。
刑事案件数量的多少未必与承包者的工作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治安承包案件中,发包方将和承包方所追求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
发包方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即治安状况良好,少有甚至没有案件发生。
可承包方追求的则是经济效益,即在刑事案件总数不超过12起这个基数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投入的人力和物力。
另外,治安管理作为一项执法活动,其执法主体只能是公安机关。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政府职能错位案例篇一: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具体情况(一)政府职能缺位。
政府职能缺位,主要是指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仍然不足;市场经济秩序不健全,竞争规则不完备,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二)政府职能越位。
政府职能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直接包揽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纯粹私人产品的生产供应,以及可以由政府、企业,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生产。
具体表现:1.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
我国政府的一些部门和一些管理者仍然习惯于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行政审批的不合理和过多过滥,就是政府取代市场的典型表现。
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不仅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行政职权寻租和腐败的前提。
2.政府与企业不分。
表现为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应当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
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投资、掌管人事,而且还最终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与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影响了我国公司制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
3.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
表现为政府组织通过主管、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各种协会、社团、居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与事务运作,使它们直接或间接处于政府组织的附属地位,难以真正依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成长发育,阻碍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政府经济学>案例案例1: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
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
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
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
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建议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竞争失效(2)外部性(3)市场不完全(4)公共产品(5)信息不对称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1)对效率的介入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①税收和转移支付②公共事业投资③特别征税(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③金融政策④紧急行政措施⑤道义上的劝告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
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
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
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
——析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案例来源:根据公共经济学课堂讨论结果整理而成案例内容:浙东某县明伦村村民章伟忠,通过公开竞标,以万元的价格获得该村2003念=年度安全防范工作的承包权,根据《安全防范承包责任制协议书》,2003年明伦村治安刑事案件允许发案基数12起,每增加一起,扣1000元;每减少一起,奖200元。
年度测评,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低于标准的,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100元;高于标准的,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奖100元。
案例评析:公共经济学认为,纯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提供,本来,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是符合新公共管理运动方向的。
公共产品的公共供给,未必公共生产,有时候可以私人生产。
在公共安全领域,同样可以实现公共供给私人生产。
比如,社会治安由政府提供,警察所需的枪械却由私人公司生产。
把治安权承包给个人,并不是吧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性质的公共安全这种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只不过是公安机关提供,却由村民去“生产”。
问题在于,把治安权承包给个人,似乎难以科学和合理的界定考核指标和奖惩制度。
每年事先核定刑事案件案发指标基数12起,每增加一起案件,扣1000元;每减少一件,奖200元。
理论和实践依据究竟是什么其实,一个村发生的刑事案件数,是与整个县甚至市的治安状况紧密相连的。
全县或市的治安状况良好,村的治安就不会差;若全县或市的治安状况差,就算承包者再努力,其治安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说的再远一点,治安状况还与人口流动程度、收入分配结果、社会道德风尚等因素有关。
刑事案件数量的多少未必与承包者的工作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治安承包案件中,发包方将和承包方所追求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
发包方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即治安状况良好,少有甚至没有案件发生。
可承包方追求的则是经济效益,即在刑事案件总数不超过12起这个基数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投入的人力和物力。
另外,治安管理作为一项执法活动,其执法主体只能是公安机关。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由县、市公安局、公安分局或者相当于县一级的公安机关裁决。
著名经济学家科斯( R.Coase)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研究了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17世纪以前,灯塔在英国是名不见经传的,17世纪初,由领港公会造了两个灯塔并由政府授权专门管理航海事务。
科斯注意到,虽然领港公会有特权建造灯塔,向船只收取费用,但是该公会却不愿投资于灯塔。
1610-1675年间,领港公会没有建造一个新灯塔,但同期,私人却投资建造了至少10个灯塔。
但在当时的灯塔制度下,私人的投资要避开领港公会的特权而营造灯塔,他们必须向政府申请许可证,希望政府同意授权向船只收费。
该申请还必须由许多船主签名,说明灯塔的建造对他们有益,同时要表示愿意支付过路费,过路费的多少是由船的大小及航程经过的灯塔多少而确定的。
久而久之,不同航程的不同灯塔费,就干脆印成册,统一收费。
私营的灯塔是向政府租地而建造的,租期满后,再由政府收回让领港公会经营。
到1820年,英国当时的公营灯塔有24个,而私营灯塔有22个。
在总共46个灯塔中,有34个是私人投资建造的.后来,政府开始收回私营灯塔。
到1834年,在总共56个灯塔中,公营(即由领港公会经营)的占42个。
到1836年,政府通过法规将剩余的私营灯塔全部收回,在1842年以后,英国的灯塔全部由公会经营了。
灯塔是经济学家探讨公共产品理论时最喜欢用的一个例子.从穆勒到萨缪尔森,都认为灯塔收费困难而只能由政府经营。
科斯的论文却提出了一个命题:公共产品非得由政府提供吗?科斯的挑战有没有成功呢?关于收购私营灯塔的理由,英国当局的解释并不在于私人收费的困难,而在于私人收费过高。
科斯自己说,他调查英国灯塔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证明灯塔的私人收费是可能的,从而表明从穆勒到萨缪尔森关于把灯塔看作必须由政府经营的观点是枉费心思的。
但是,正如张五常教授所言,问题并非这么简单。
“我们要问,假若政府不许以特权,私营收费能否办到?”科斯似乎没有提及这个问题。
例如,有人准备在适宜建造灯塔的地方购买或租借一块土地,并在公布其计划之后,就跑到船主那里要他们签约并支付买路费。
公共产品理论分析政府职能转变班级:2011212109**:**学号:**********摘要:公共产品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理论,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职能转变、构建公共财政收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理论。
由此可见,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公共产品理论密切相关。
目前政府改革成了我国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了我国的共识,也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
公共服务型政府对政府职能的要求就是,政府职能由缺位、越位和错位向提供公共品、解决外部性、防止垄断、消除信息的不对称、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等“市场失灵”领域回归。
这不但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力量逐步强大的现状所要求的,也是世界各国政府经济社会职能演化所遵循的规律,也是由政府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弊病所决定的。
因此加快建设公共服务性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势在必行。
关键词:公共产品理论、政府职能、转变、公共服务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基本机制的一种经济体制形态或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迄今为止,实践和理论都表明。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要优于计划。
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市场失效,因此单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是不行的,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
然而政府调节也存在缺陷,例如“免费搭车”,公平和效率无法兼顾,政府管理滋生腐败等等。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市场周期性波动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说,公共财政是当前发挥市场基础资源配置的优势,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财政类型。
而公共产品理论则是公共财政的基础和起点。
所以我们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展望我国改革的进程。
公共产品,指消费中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它的效用不可分割。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效用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本身的效用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技术上不可能分割成若干个别部分,分别归某个个人享有,它具有联合受益和共同消费的特点。
典型的公共产品如国防,消除空气污染等。
论述政府职能、公共产品案例复习课程当涉及政府职能和公共产品时,有许多不同的案例可以复习。
以下是十个案例,每个案例都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和政府职能:1. 教育部门:政府通过建设公立学校、提供教育补贴和制定教育政策来提供教育公共产品。
可以复习一些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
2. 医疗保健部门:政府通过建设公立医院、提供医疗保险和制定健康政策来提供医疗保健公共产品。
可以复习一些国家的医疗保健体系和医疗改革措施。
3. 交通部门:政府通过建设公共交通系统、管理道路和交通规则来提供交通公共产品。
可以复习一些国家的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措施。
4. 公共安全部门:政府通过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安全和打击犯罪来提供公共安全公共产品。
可以复习一些国家的警察、消防和紧急救援服务。
5. 环境保护部门:政府通过监管环境污染、管理自然资源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来提供环境保护公共产品。
可以复习一些国家的环境政策和环境保护项目。
6. 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通过建设和维护道路、桥梁、水电站等基础设施来提供基础设施公共产品。
可以复习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发展计划。
7. 社会福利部门:政府通过提供社会救助、养老金和福利计划来提供社会福利公共产品。
可以复习一些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福利改革措施。
8. 市场监管部门:政府通过监管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打击不正当商业行为来提供市场监管公共产品。
可以复习一些国家的反垄断法和消费者保护法。
9. 文化和艺术部门:政府通过支持文化活动、保护文化遗产和资助艺术项目来提供文化和艺术公共产品。
可以复习一些国家的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计划。
10. 农业和农村发展:政府通过农业补贴、农业技术支持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提供农业和农村发展公共产品。
可以复习一些国家的农业政策和农村发展项目。
这些案例只是众多可能的复习课题之一。
您可以根据您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情况选择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