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结尾的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小说的结尾艺术小小说的结尾好坏,能影响小说的成败。
选择得好,就能化平淡为神奇,使前面看似平常的情节顿时出彩,小说也步入了高潮。
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全篇!小小说的结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自然结尾。
又可以分为揭示事件结局,抒情结尾,哲理结尾等。
第二种,陡转。
或俗称的: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我们着重分析这第二种。
我们通常称它为“欧。
亨利”式的结尾,来源于他的小说《麦琪的礼物》。
著名的世界级的小小说大师(日本)星新一,把这种写作方式推向了巅峰。
陡转可以有多种的类别:1颠覆。
即结尾揭示的结果,与人们的想象,或与前面情节发展应有的结果完全是相反的。
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1)违反生活常识,或约定俗成的逻辑。
如星新一的《走钢丝》。
写一个年轻的男子假装与一个富婆缠绵,正和她谈得起劲,乘机要掐死她时,警察来敲门了。
青年男子觉得阴谋败露,仓皇从二楼跳了下去,结果摔伤了腿,拐着脚拼命地跑,警察在后面就追!按照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情景,是警察抓住男子,送到了警察局,很久没破的案子终于告破了。
星新一却和我们的想的不同: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警察告诉那男子:我们要抓的是富婆,她常用和男人缠绵的方法,把男人勒死,获得钱财。
你的命运还不错,只摔伤了腿!这篇仅有几百字的小说的结尾,完全超出了读者知识的范围和想象范围,因此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再如汪曾祺的名篇《陈小手》,匪团长竟开枪打死了救他小老婆性命的医生,完全是不符合生活逻辑的。
但这篇小说出彩之处就在这个超常、超人伦的地方。
使用颠覆一定不能四平八稳,就是要尖锐,要特别,要出格,要打破平庸,才能使人为之一振!(2)违反情节发展的必然,推翻了情节发展的自然结果。
如宽城的《丰碑》写一个40岁的男人叫卜寿德。
他对日本鬼子的工程尽心尽责,因为他有一个80岁的老母和8个孩子要靠他挣的这份工资养活。
中国的劳工对这个汉奸恨之入骨,几次要除掉他,却没能下手。
最后一次,日本的场房轰然倒塌,把日本头子也砸死在吊车下。
小小说的写作技巧写小说是一门艺术,需要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故事编织能力。
而写作技巧则是帮助作者更好地表达故事和引起读者兴趣的手段。
下面是一些小小说写作的技巧。
构思好故事的框架,确定故事核心。
小小说篇幅有限,故事情节不能太过复杂,但要有引人入胜的核心。
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事件、经历或者情感出发,展开故事。
要注意故事的逻辑性,不要跳跃太大或者太突兀。
注意小说的开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小小说篇幅短,读者没有太多时间来与故事产生共鸣,所以开头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描写一个有趣的场景、引用一个引人思考的句子或者提出一个令人猜测的问题来吸引读者。
开头要简练有力,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然后,突出故事的矛盾冲突,增强情节的紧张感。
小小说的篇幅有限,要更好地展开故事,冲突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内心的冲突、任务的难度等方式来制造紧张感。
要注意冲突的出现要自然、合理,并且与故事主题相符。
要注意遣词造句的力度和准确度。
小小说篇幅短,每个字每个句子都应该精心挑选。
可以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来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不要使用模糊或者笼统的词语。
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微调和修饰来提升小小说的质量。
给故事一个合理的结局。
由于篇幅限制,小小说的结局通常不会太过复杂,但要有合理性和意义。
可以通过引出一个新的情节、给出意外的结局或者让读者思考的余地来使故事更有意义。
结尾要简洁明了,不给读者留下疑惑。
这些小小说的写作技巧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展开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
不同的故事风格和题材也需要不同的写作技巧,作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写作并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改进,才能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小小说的巧妙结尾驻马店第二实验小学陈辉教学内容:小小说一组——《扒手》《二十美金的价值》、《小姐姐真绝》。
教学目标:1.学会借助小说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理清情节;2. 通过群文阅读,比较整合,了解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文体特点;通过对比感悟,逐步发现小小说意外结局的巧妙之处,初步学习作者在文中埋伏笔、结尾点出真相的写作方法。
体会小小说“闲笔不闲”“意味隽永”的特色。
3.在群文阅读中,进一步感受并梳理小小说的文体特征,初步渗透阅读小小说的策略。
教学重难点:抓细节,抓结尾,体会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整体思路:一、课前谈话,勾联旧知。
点明小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初知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
二、群文阅读。
比较整合,渗透阅读和小组合作指导,指导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和情节图,借助图概括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
利用图表,了解文本“意料之外”的巧妙结尾,明白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
四、猜结尾,渗透学法。
五、小结学法。
交流学习所得,进行阅读推荐。
教学准备:阅读材料、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谈话入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大家展开一次特别的语文学习之旅。
我期待着大家的精彩表现,有信心吗?1、梳理回顾《桥》的主要内容。
孩子们,前不久,我们读了一篇小小说《桥》,还有印象吗?我们抓住主要人物和情节知道小小说主要讲了什么。
谁还能看着图说说《桥》的主要内容,《桥》小小说主要讲了什么呢?(指名一人,说清即可。
)2、关注《桥》的结尾,点明小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初知读懂结尾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小说。
作者谈歌在讲述了故事之后,又补叙了人物的关系。
(课件出示:指名朗读)(回顾板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小说在讲述了故事之后,又补叙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真是点睛之笔。
通过这一点睛之笔,不仅交代了两人的父子关系,还使老汉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一个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小小说一、什么是小小说?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很短、情节简单、对人和事件都不做完整描写和叙述的新兴小说体裁。
二、小小说的特点小小说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
小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小、新、巧。
奇。
小。
指篇幅短小、取材小、人题角度小。
正因为。
小”,选材务必精粹,语言必须凝练。
美国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过。
篇小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全篇仅25字,却非常别致、有味,被誉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新。
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最好每~篇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
巧。
指结构精巧、严密。
创作小小说,特别要在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应力求使时间。
场所、人物尽可能地压缩、集中。
奇,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许多优秀的小小说常常在结尾处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
三、小小说导写基于小小说的上述特点,学习写作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人物形象要典型。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
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
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例如小小说《清水》,情节很简单:寿春县令时天土清廉如水,三年任职期满之际,不愿惊动百姓,趁天还没亮,就骑牛出了县城。
走上官道,却见“黑压压的人站满官道”,原来百姓都自发前来送行。
有一老汉捧个杯子走到他面前,请他饮了杯中的清水,因为“它是寿春百姓的心”。
“叶天士恭恭敬敬接过杯,然后慢慢倾洒在脚下的黄土上,说,这是寿春的水,我不能带走,就以水代酒敬了寿春的土地吧。
叶天士说完,就骑上牛走了,把纷纷乱乱的呜咽之声留在了身后。
这篇小小说,采用白描手法,巧借叶天上离任时对往事的追忆和一系列的细节描写。
特写镜头,在有限的篇幅内.就把一位廉洁刚正、两袖清风、爱民若干的清官,塑造得形象生动,跃然纸上,读来感人肺腑。
2、选材要以小见大。
[学生用书P132]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具有多元多义性、复杂模糊性,但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的主题,作者可以在文中以直接议论、抒情句的形式表达出来。
小说的主题需要读者通过情节、环境、人物等感悟出来。
因此,解答小说的阅读题,要先认识小说的文体特征,了解高考小说选文特点,然后运用“四步法”读懂小说,本课就主要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识小说文体特征1.小说内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就是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个关键词构成: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
2.小说三要素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⑴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而是“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是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2)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性。
⑶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作用。
二、了解高考小说选文特点通过近几年高考所选小说来看,1 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
微型小说的写作艺术写作方法【微型小说的写作艺术】微型小说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城市节奏、科学技术等)而兴起的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又称千字小说、小小说、超短篇小说等,以其篇幅短小、构思新颖、立意深远而为读者所喜爱。
特点:1.篇幅短小:小小说的篇幅短小,字数只有几百字到一千多字,往往通过撷取生活中的一个镜头、一个场景、甚至是一个瞬间,反映人物在某件事或某个场景中的片断行动,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出某个道理。
它所反映的往往不是人物的精神全貌,只是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格的某个侧面。
2.情节简单:情节冲突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情节简单并不意味没有情节冲突,只是小小说的篇幅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有太复杂的情节,作者往往选取富有典型特征的瞬间或镜头来表现人物特点。
有很多时候,作者将读者能够想象到的情节都尽量省略了,从而造成令人回味的效果。
3.人物集中: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通常只有一两人,次要人物很少,人物间的关系也不复杂。
通过人物间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冲突展开故事情节。
有很多创作者在小说创作中有贪大求全的毛病,表现之一为时间跨度长,例如总想在小小说中表现主人公传奇性的一生,结果落得“一地鸡毛”,没有一处片断耐人咀嚼。
表现之二为涉及人物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喧宾夺主,而主人公却不知到哪儿快活去了。
4.以小见大:篇幅的短小、情节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其内容的苍白和思想的浅薄,应该做到篇幅的短小与内容的博大、意旨的深远的完美的统一。
一篇优秀的小小说往往包含了作者对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5.出奇制胜:意外奇笔式的结局,要随情节的发展层层深入地诱使读者产生错误预测;要让读者既觉得“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否则就不能调动思维和想象。
二、微型小说的选材因微型小说特点的原因,所以在选材上,微型小说的选材要精练并新颖。
通常来说,我们要尽量选择自己所熟悉的题材,摹写自己所熟知的生活。
这里所说的“熟知”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己亲身经历过、有过深刻感受的生活;二是自己借助其它方式间接了解的生活,如借助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网络聊天等方式感知生活。
题目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一定要鲜亮醒目,让人喜欢;开篇要精辟凝练抓人眼球,三行内就要有让读者欲罢不能不忍惜卷的感觉,至少要有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情节的推进要一波三折,波浪式悬疑,不断地引起好奇,要读者和小小说的情节融为一体,为小说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让读者手不惜卷欲罢不能;结尾,不要让读者猜到你的结尾,要大出意外又合乎情理,小小说既是开篇的艺术也是结尾的艺术,一篇被读者猜出结尾的小小说无疑是一篇失败的小小说;小小说的语言是很艺术的语言,就是文学语言,小小说的孕意往往在语言的外面,我们的小小说里的每一个字都要有他存在的作用和价值,表达上力求准确传神,赋予文字以鲜活的生命,让他们一个个灵动起来,语言就像小小说的衣服,雍容华贵而不招摇过市;立意,也就是文章的灵魂,立意的高低成败直接决定了文章的价值取向,这个灵魂氤氲在作品的氛围里,有时候这个灵魂的存在就在作品的“言外之意”中,和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好的作品应该有一种感觉的到,看得见、摸得着又有它独特的味道和冷暖……写作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有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
我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初学写作的人来说,首先要做到的是端正写作态度,不能老想着找近道走捷径,更不能急功近利,树立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更多的把小小说阅读创作当作自己的爱好,或理想,或追求,或许更有意于我们今后在小小说世界里的前行。
总之一句话:卸下世俗的包袱,充实精神干粮,阔步前行!当务之急,我觉得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打基础练基本功上来。
一是要用“真性情”去生活。
用心去品味人生境遇中的酸甜苦辣,深化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和把握,切忌在实践当中浅尝辄止,在失败面前意志消沉。
注重在生活历练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辨别能力,试着抓住一些极具有代表性、又蕴含思想内涵的生活细节,这其中可能生发明天我们创作所需要的题材。
二是要用“放大镜”来阅读。
多找一些名家的作品进行精读,分析其主题思想、情节构思、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等,坚持用批判继承的眼光,肯定其好的技巧方法,指出其美中不足,而后写下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感想,通过这种继承批判的过程,让自己在小小说的实际创作中明白应该怎样写,或者不应该怎样写。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简析欧·亨利小说的结尾艺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构思巧妙,素以出人意料的结尾著名。
顺着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小说最后情节往往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尾,与最初揆度相去甚远。
但再细细想来,这样的结尾却又合乎情理而非荒无诞稽,收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妙效,让人不得不折服于他的独具匠心。
一、伏笔的艺术欧·亨利在处理结尾时的独到之处,犹如在读者面前进行一场魔术表演。
他的短篇小说之所以是完美的艺术品,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结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正是前文的伏笔使结尾“意料之外”回归“情理之中”来。
《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一连串批斗性的举动埋下伏笔,以警察的听之任之的态度造成一种错觉——苏比这个冬天肯定与监狱无缘了。
然而就在结尾的两行字里,苏比却遭到了命运的嘲弄,被警察随便找了个理由丢进了监狱。
这里苏比的被捕在读者意料之外,然而被捕的理由却在情理之中,因为类似的方法苏比之前一直在实行,只是没有成功罢了。
《最后一片藤叶》则采用了侧面刻画人物的别致手法,让一个罗罗嗦嗦、火气十足的“失败画家”画出那幅不朽的杰作——最后一片藤叶,从而挽救了青年艺术家琼西,同时也揭示了老艺术家贝尔门的美丽心灵。
贝尔门的去世在读者意料之外,然而他在寒风中为青年艺术家琼西创作最后一片藤叶的事实却给了他染风寒去世的合理性。
这两个故事异曲同工,分别而又统一地显示出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造诣。
二、修辞的艺术排山倒海式的排比与异想天开的夸张是成就欧·亨利式的结尾的两大功臣。
如《酒吧里的世界公民》,作者排山倒海式的排比借助考格兰之口将包袱抖的十足,好似泰山压顶,咄咄逼人,连读者都为这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所叹服。
然而就在小说的结尾,这位考格兰先生却对别人大打出手,只因为那人说他的家乡缅因州的路和水太差,而他则一点也容不得别人说他家乡的坏话。
至此这位国际主义者叶公好龙的真面目大白于天下,而又一个经典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已然诞生。
小小说写作指导作者:杨国杰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1年第12期有人说小小说是“微雕工艺品”,有人戏称小小说为“迷你小说”。
走进小小说的世界,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它立意新颖、小中寓大、发微显著的丰富思想内涵,更能领略到它构思精巧、匠心独具、风格清新的独特艺术。
小小说既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又属于记叙文中的一种。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涌现出一批让语文老师津津乐道的小小说满分作文,它们以新颖的形式、深刻的立意以及独到的构思,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那么,写小小说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一、精心取材,选好角度小小说在有限的篇幅里要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风情,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必须精心选取写作材料,选取最佳表现角度。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但由于体式所限,小小说不能是漫长的故事、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它通常只撷取现实中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镜头、插曲,人物的一点特质、一个侧面、一种情绪、一点感受等细枝末节,来反映时代的脉搏,揭示生活的真谛。
写小小说,要精选生活中容量丰厚的小事件,摄取生活中富有意义的小片断。
对于小小说,选材是成功的基础,而角度是成功的关键。
所谓选择一个好的角度,就是用敏锐的目光,透过纷繁的生活,或从侧面、反面入笔,或从细微处着手,发微显隐,以小见大,通过“微”的时空去透视生活的“大”时空。
成功的小小说应是“一种对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王蒙语),应能从很小的事情中概括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二、精雕形象,凸显人物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小说也不例外。
但小小说篇幅短小,不可能对人物作冗长、静止的叙述性描写,也不可能显示人物的全貌,它需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外在特征,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一般来说,小小说不宜铺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通过对人物富有典型意义的行为、对话或心理活动的展现,揭示人物在某一特定环境的性格侧面,是小小说人物描写的重要手段。
小小说的特点、结构技巧及表现手法一.基本特点:(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
明显特点是“小”,字数千字左右,人物少,情节简单。
但要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并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以微观反映宏观。
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想无穷。
(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微型小说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
①吸收新闻长处,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适合报纸选载。
②吸收影视特长,在同一时间结构起一组生活画面。
如《!—?》,写在深夜城市中,A司机恶作剧地长时间按喇叭,B将军被惊醒,C作家打断思路,D病孩被折磨……③吸收寓言特长,结尾道出哲理。
如《杰克和水手》。
④吸收小品特长,具有较强的讽刺性。
⑤吸收散文特长,多采用第一人称,淡化情节,体现一种思想寄托和艺术追求。
如《永远的蝴蝶》。
微型小说还吸收了诗歌、论文、神话、科幻故事等特长,是作者进行艺术探索的广阔天地。
(三)取材精确,镜头小说。
短篇小说写横断面如《孔乙己》,尽管只有二千来字,但写出了一个社会横断面,除代表旧时代乡村知识分子阶层的孔乙己外,还有丁举人、酒店老板、学徒和看客等各阶层人物,孔乙己坎坷的命运也得到反映。
微型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这个点是运动展开的,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
如《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场面,三个人物。
镜头在微型小说中的组成有三种。
一是生活镜头,即一个场面。
二是组合镜头,以一个场面为背景,接连叠印多个局部镜头。
三是“闪回”镜头,用眼前场面带出以前的镜头。
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微型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以免冗长叙述和说明。
(四)写特殊点,重情绪化。
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①一般来说应刻画出鲜明性格,具体方法是写性格的闪光点。
一是集中一点,突出强调。
如《瞎说》,抓住一个教师胆小逢迎这一点。
此人见人就笑,“文革”后更善于重复别人的话并连称“对对”。
小小说写作讲座之四讲究艺术构思结构形式精巧讲究艺术构思结构形式精巧——小小说写作讲座之四阿·托尔斯泰说过,要研究小小说的结构,“使作品成为一个完整的东西”。
著名作家茹志鹃指出:小小说“需要比短篇小说更加精巧的结构。
人、事铺排简明、扼要,结尾包袱一打开,又能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进展和见解。
这见解又能寓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值得深思,耐人咀嚼。
”(《发展中的微型小说》1980年第二期《小说界》)小小说由于篇幅的限制,它的情节不能像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那样,由一系列具体事件组成,它的情节比较单一和简单,因而,它必须突破一般小说的展现矛盾——发展矛盾——解决矛盾的三段式情节结构,去以新的构思,寻求新的表现形式。
小小说的构思,有的通过小景物、小场面的描写去透视社会的本质;有的通过日常生活小故事来烘托社会的大背景;有的用象征手法,以物喻理或以事喻理,揭示生活的主题;有的用夸张手法乃至荒诞的手法,把人物的特征放大,从而折射现实,针砭现实,为读者提供辛辣的喜剧美。
这一切精巧的构思,都是为了取得以少胜多、以短见长、平中见奇、着微显著的艺术效果。
小小说的结构形式是多样化的,最主要的、最常用的是以下几种。
一、场面式。
写主要人物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中的活动。
这种形式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脉络清楚,结构完整。
请看房树民的《泥活》:泥活冯兰瑞老头,坐在厚重的桑木案前,腰板挺直,脖筋绷紧,眼神像锥子似地注视着案子上新捏好的泥活。
他手持竹刀,这里抹一抹,那里旋一旋,对这么精巧生动的“武松打虎”,你还什么可挑剔的?武松左膝镇住大虫的花脊,倾全身之力向大虫身上压去:右手揪住大虫的耳朵,反手抡拳,,那大虫拱起半条身子,悬口吊牙,眼眶眦裂。
这会儿,冯老汉双眼挤在一起,只见他那窄细的瞳仁中有两个香火头般的亮点闪动着,直视自己的这件创作,摇了摇了头。
片刻之后,似有所悟,他重新拈起案上的竹刀,挑起一丁点紫泥,朝着武松拳背上三剔两刮,顿时,那拳背上便鼓起几条弯曲的虬筋。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教学课题:出人意料,情理之中——作文结尾的手法教学目标:1、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2、学写小小说结尾3、在记叙文写作中布局出人意料的结尾教学重点: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教学难点:学写出人意料的作文结尾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周我们学习了莫泊桑的名篇《项链》,主要分析了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的特色,除了“物线法”、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特色外,还有一个就是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在课后补充阅读的名作《最后一片树叶》《警察和赞美诗》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尾,而这正是小小说的特点之一,在课本第四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我们学写小小说,我们不如从小小说的结尾入手来学习写一些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打开课本P215,阅读【写作指导】小小说的特点以及写作注意点。
二、鉴赏小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的特点1、请学生阅读《“书法家”》和《德军剩下来的东西》2、分组讨论这两篇小小说在结尾的特点教师总结:出人意料《“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没有明示,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它留下的“空白”非读者以更大的想象余地,以补充“空白”,进行艺术再创造,言短而意长。
《xx剩下来的xx》:德军剩下来的不只是劫后的城市,可怜的女人,战争摧毁了城市,也摧毁了灵魂。
“无巧不成书”,深挖细掘,领异标新。
短短的篇幅表现出很大的社会容量。
→小小说的结尾是小小说的灵魂所在,但结尾的写作技巧是为了体现小说的主旨。
3、分析作者是如何结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教师总结:⑴精心布局补充回忆高一时作文训练第二单元《写出事件的波澜》中的主要方法巧设悬念,暗布疑阵草蛇灰线,前伏后应运用蓄势,着力突转⑵突破常理(找到生活中的方西瓜、逆向思维)创新无非是在合乎情理的范围内将切入的角度稍稍偏开人们思维习惯的方向而已。
当一个故事在接近收场的时候,再写出几笔绝的,使得从头道来的故事临近尾声却又兀然的山回路转,预示出别一番情景,仿佛还有新的故事可讲述、可想象、可回味,但又确确实实地结束了,“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小小说结尾的艺术(学案)
主备人:黄开斌审核:高二语文教研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 了解什么是小小说,小小说有何特点。
2、学习小小说情节曲折的创作方法及文章结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小小说结尾的了解,掌握小小说结尾的方法,并能正确分析,能写出较好的结尾。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自己的虚构和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什么是小小说?
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是一种篇幅很短、情节简单、对人和事件都不做完整描写和叙述的新兴小说体裁。
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并列为小说的“四大家族”。
二、小小说的特点
小小说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
小小说的显著特点是:小、新、巧、奇。
小。
指篇幅短小、取材小、入题角度小。
正因为“小”,选材务必精粹,语言必须凝练。
美国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过一篇小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全篇仅25字,却非常别致、有味,被誉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
新。
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最好每~篇都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
巧。
指结构精巧、严密。
创作小小说,特别要在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应力求使时间、场所、人物尽可能地压缩、集中。
奇。
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许多优秀的小小说常常在结尾处出奇制胜,使人拍案叫绝。
小小说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形象要典型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小小说凸现主题的主要载体。
读者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在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受感染。
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都是塑造形象的好方法。
2、选材要以小见大
小小说要想用最少的信息展示丰富的内容,构思时须选准角度,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
3、情节要有?
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
情节曲折新奇;能突破思维定势,给读者以惊异感,才能增添作品的魁力。
4、结尾要?
小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
结尾的精髓在于盲有尽而意无穷。
在学写小小说时,对结尾一定要慎重考虑。
三、赏析下列小说,试着为小小说写一个结尾。
老裁缝与小裁缝
老裁缝做了一辈子的衣裳,儿子小裁缝,二十出头,打懂事起便跟着老裁缝学做衣裳。
后来,小裁缝做了一件中山装,却钉了亮晃晃的两排大纽扣,少了个小包。
老裁缝说:“你做的这是中山装吗?”“怎么啦?”“中山装哪来两排直晃
晃的纽扣,小包哪去了?”“不是中山装你怎么能认出它是中山装的呢?”老裁缝不吱声,“吧哒、吧哒”抽起了老旱烟。
后来,小裁缝又做了一件旗袍,却露出了半个肩头和一块后背。
老裁缝说:“你做的这是旗袍吗?”“怎么啦?”“旗袍啥时削了半个肩头,剪去一块背布呢?”“不是旗袍你怎么说出它是旗袍的呢?”老裁缝不吱声了,又“吧哒、吧哒”抽起老旱烟来。
英雄一语
谁也没有想到,她,一个娇小玲珑、天生丽质的姑娘,面对歹徒手中冷森森的刀锋竟会有这样一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壮举!
然而这是事实。
现在她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不醒。
当歹徒撬开钱柜,即将抢走数额惊人的现金时,她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
她身中数刀,血肉模糊,但仍死死拖住歹徒,直到周围的人们从睡梦中惊醒……
“英雄,的确英雄!”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
经过抢救,她已经脱离了危险,即将苏醒过来。
病床前站着许多人:上级机关领导、本单位负责人,本市《晚报》记者,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记者,英雄的家属等等。
英雄开始扭动,嘴唇一开一合。
等候在病床前的人们激动起来。
英雄马上就会苏醒,就会开口说话!——要知道,那是多么重要的一句话啊!“毫无疑问,她一定会问:'国家的钱有没有受到损失,歹徒抓到了吗?’”那位上级领导心里想,他很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