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
- 格式:ppt
- 大小:499.00 KB
- 文档页数:18
除四大名著,你看过《三言二拍》吗?为什么叫“三言,“二拍?能算名著吗?看过,应该算是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段)必读书目,因此想来说说这个问题。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以后,我国的通俗文学创作进入一个繁荣时期。
《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三言》《二拍》他们都是东方的启蒙文学。
如果说四大名著是中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经典之作,那么《三言》《二拍》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
《三言》《二拍》的内容,展现了宋元明时期市井生活长卷,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清明上河图。
何为三言?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部小说集的总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年)前后、天启四年(1624)、天启七年(1627)。
作者冯梦龙,其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在创作而成。
三言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独立创作的开始。
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何为二拍?二拍是在三言的影响下形成的,三言出版后,受到广大市民的追捧,出版商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于是有的书商也借助商机,找到凌濛初,希望他也对通俗小说进行编辑。
二拍是凌濛初自己独立创作的结果。
其朋友在看后,激动的拍着桌子说,这真是一部奇书,朋友的反映给了冯梦龙灵感,于是拍案惊奇的名字就这样产生了。
二刻拍案惊奇出来后,为了区别,冯梦龙把前一个叫做初刻拍案惊奇,后一个叫做二刻拍案惊奇。
二拍是一部个人白话小说的创作专辑,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二拍反映的思想特征和三言大致相似,故文学史上将两书并称。
一部奇特的名著人们常说的名著,是指成就显著具有声誉的作品。
“三言二拍”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与《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每部各收40篇短篇小说,现共存198篇。
社会上婚姻爱情观的变化、商人的经营与生活、科举与知识分子的处境等,是这些作品较集中表现的主题,描写赞誉的同时又常见对官场百态与世风浇薄的描绘。
“三言二拍”在形式上类似宋元话本,故称为拟话本。
明清小说创作曾经历从改编转向文人独创的过程,“三言二拍”则是这种转变中的典型过渡形态。
“三言”中有较多作品根据宋、元、明三代的话本,即说书人的底本改编而成,故而显示出浓厚的说书艺术特色:善于以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展示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刻画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注重生动情节与完整故事;语言质朴生动。
“三言”是明代最早的拟话本集,此后仿效者日众,拟话本也因此成为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流派。
“三言”作者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早年才华为众人敬佩,但科举却名落孙山。
年轻时曾与妓女侯慧卿海誓山盟,不久慧卿却另嫁他人。
这段经历使冯梦龙有机会收集许多民歌,辑为《挂枝儿》出版,他因此也为正统舆论所不容。
冯梦龙曾增补、编辑并发行过《北宋三遂平妖传》、《新列国志》与“三言”等通俗小说,以及《古今谭概》、《智囊》、《情史》等笔记小说,是明末重要作家。
他曾出任福建寿宁知县,明亡后曾抗清,不久病逝。
“二拍”是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集《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每集原收短篇小说40篇,现存共78篇。
当时书贾眼红于“三言”的畅销,在他们的恳求下,凌蒙初根据前人的笔记、戏曲等敷演成篇,同时借此发挥其思想与艺术见解。
这些作品以描写市民的生活为主,从各方面反映明末的社会危机。
“二拍”的创作遵从了话本小说的传统,但它毕竟是文人的自创,故而显示出议论增多、艺术性更强的特点,这对后来的拟话本创作具有明显影响。
凌蒙初(1580—1644年),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
第五章“三言”“二拍”学习提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延续和发展。
所不同的是:宋元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是以诉诸听觉为主要目的的,作者主要是民间艺人,间或由文人作过润色。
到了明代,话本这种文学体裁,引起更多文人的注意,除整理、润色、加工宋元遗留下来的话本外,又仿照话本进行创作,文学史上把仿话本的创作称之为“拟话本”。
真正能代表明代对宋元旧篇的整理和拟作新篇的水平,反映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是写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三言”和“二拍”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的总汇。
学习本章,重点要掌握“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思想内容方面所体现的鲜明时代特征,对重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例如在杜十娘、婴宁、席方平等,要能联系作品进行分析。
第一节“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三言”、“二拍”中所收明人作品,虽不少亦有来历,或出于旧时传说,或采自唐人小说,但更多的是摹写民间,能够反映出明代社会现实,其中一些优秀篇章还能够比较及时地反映出当时社会意识中某些新的变化,通过对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愿望、思想感情的细致描写,以表现他们的一种新的道德原则:即对财富的追求与肯定。
重义轻利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原则;到了时代,进步思想家李贽就毫无掩饰地宣扬:好货好利乃是人的本性。
他公然提出“如好货,如好色,如勤学,如进取,如多积金宝,如多买田宅”,这些都是“真迩言也”。
“三言”、“二拍”中某些篇章与当时的这种进步思想相一致,以同情、欣赏的态度描写了商人们的辛勤创业和发家致富。
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和《叠居奇程客得助》,都充分表达了新兴市民渴望发家致富的心理。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商人向外发展的思想,《叠居奇程客得助》表现了当时商人的经营思想。
它们都把发财致富当作一种美好理想来追求。
《施润泽滩阙遇友》真实地描绘了当时江南一带织织业的繁荣情况和小手工业者勤劳致富的过程,《刘小官雌雄兄弟》,赞扬了刘公两义子“勤苦经营”致使家业隆兴,这些都是以前文学中不曾有的,它反映了明代市民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异动。
三言二拍是什么三言二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这种文学形式起源于唐代,经过宋代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三言二拍的魅力在于它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能够通过短短的几句话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三言指的是每首诗只有三句话,二拍指的是每句话都有两个字的韵脚。
这种格律的要求使得每句话都需要精心选择,用词方面也要求极度精准,同时又要求意境和音韵的和谐统一。
毕竟,在这短短的六个字里,包含了整首诗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每一个字的选择都至关重要。
三言二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以诗歌的精美和丰富而闻名,而其中又以五言和七言诗最为流行。
然而,在这些长诗之外,也有一些儿歌和童谣以及民间传唱的小诗,它们以简洁明了、极具韵律感和旋律感而广受欢迎。
这为后来的三言二拍奠定了基础。
然而,直到宋代,三言二拍才真正得到了发扬光大。
宋代的文学发展出现了飞跃,诗人们对于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使得三言二拍从此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宋代文人王之涣被誉为三言二拍之祖,他的作品《登鹳雀楼》以及其他一系列作品,都以简练的三言二拍方式传世至今,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三言二拍之所以能够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的短小精悍,使得诗人能够通过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多样的意境和感情。
这要求诗人必须精简自己的思绪,选取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内容,将其凝聚在短短的六个字之中。
这种极简的表达方式,使得诗人需要通过有限的语汇、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去构建诗的世界,来引起读者对于诗歌的共鸣。
三言二拍的另一个魅力在于它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每句话都有两个字的韵脚,要求诗人必须注意字的选择和韵脚的搭配。
这就使得诗歌在朗诵或歌唱时具有非常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这种强烈的节奏感,使得诗歌能够更加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景物或情感的变化和发展,使读者更加沉浸在诗的世界之中。
三言二拍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以及现代。
很多文人学者都对三言二拍进行研究和创作,使得它成为了一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