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黑变病21例临床镜检分析及预防保健
- 格式:pdf
- 大小:260.99 KB
- 文档页数:1
大肠黑变病53例分析摘要】探讨大肠黑变病的病因以及大肠黑变病与肿瘤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通过肠镜检查和病理确诊的53例大肠黑变病。
结果:大肠黑变病的致病因素为长期便秘,服用泻药,合并结肠癌2例。
结伦:大肠黑变病与长期便秘服用泻药关系密切,与结肠癌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大肠黑变病色素沉着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指大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物质的一种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病变。
随着肠镜的广泛应用,本病的检出率日见增多,2002-2010年间我院4000余例肠镜检查病例中,共发现本病5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3例病例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21-75岁,平均46岁,病程6月-14年。
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48例,便秘与腹泻交替、排便不畅、下腹隐痛5例;有50例长期服用泻药(如大黄苏打、牛黄解毒片、果导片、三黄片、排毒养颜胶囊、中药等),合并结肠癌2例。
2、内镜检查使用Ol ymp us电子肠镜,患者肠道准备清洁,51例送达盲肠,1例因乙状结肠包块、1例因直肠包块未能达到盲肠。
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大肠粘膜光滑,有棕色或褐色色素沉着,呈虎皮样、网条状或颗粒状分布,色素沉着区血管不易见到,肠壁软,蠕动尚可。
病变轻者仅见粘膜普遍灰暗,光泽度降低,见不到明显色素斑块。
病变分布全大肠35例,右半结肠7例,左半结肠9例,直肠2例。
合并结肠癌1例,直肠癌1例3、病理本组53例病例全部送检,病理组织学示粘膜上皮细胞大致正常,粘膜下层增厚,固有层有数目不等的含色素颗粒的单核吞噬细胞,有的散在,有的成簇出现,黑色素染色阳性。
4、讨论大肠黑变病是一种以大肠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病变,被认为与便秘和长期服用泻药有关,其发生率文献报告在尸解标本中为0.04--11.2%[1],国内报告为0.06—5.9%不等。
我院检查发生率在1.25%左右。
经研究发现与年龄及饮食习惯在关,随着年龄增长,60岁以上人群多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者易发生便秘,长期活动量少的易发生便秘,由于饮食习惯改变,大肠黑变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本组病例约2/3出现于2005年以后。
287新医学研究论著2024年4月第55卷第4期不同分度大肠黑变病伴发息肉的内镜特点分析张雪 秦佳敏 文黎明【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分度大肠黑变病(MC)伴发息肉的内镜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597例行结肠镜检查并诊断为M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资料。
分析不同分度MC与年龄、性别、伴发肠道疾病的相关性。
并将不同分度MC合并息肉患者的性别、年龄、息肉大小、息肉病理类型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Ⅰ度MC比Ⅱ、Ⅲ度MC更易检出合并息肉。
不同分度MC合并息肉大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0.5 cm息肉在Ⅲ度MC合并息肉组检出率(37.5%)低于Ⅰ度MC合并息肉组(67.11%)组和Ⅱ度MC合并息肉组(60.18%);0.6~1.0 cm息肉在Ⅲ度MC合并息肉组检出率(57.50%)高于Ⅰ度MC合并息肉组(23.49%)组和Ⅱ度MC合并息肉组(25.66%)。
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在不同分度MC合并息肉患者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炎性息肉、潴留性息肉、锯齿状腺瘤、管状-锯齿状腺瘤在不同分度MC合并息肉患者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
结论 Ⅰ度MC更易检出息肉,Ⅲ度MC更易检出0.6~1.0 cm息肉,Ⅰ度MC更易检出增生性息肉,而Ⅱ、Ⅲ度MC更易检出管状腺瘤。
【关键词】大肠黑变病;不同分度;结直肠息肉;管状腺瘤End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ades of melanosis coli complicated with polyps Zhang Xue△, Qin Jiamin, Wen Liming.△Clinical School of Medicine,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en Liming, E-mail:*****************【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nd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di ff erent grades of melanosis coli (MC) complicated with polyps. Methods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data of 597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MC who underwent colonosco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of di ff erent grades of MC with age, gender and intestinal diseases was analyzed. The gender,age, polyp size and pathological type of polyps in patients with di ff erent grades of MC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Polyps were more commonly detected in gradeⅠMC than in gradeⅡand gradeⅢMC. The size of polyps signi fi cantly di ff ered among di ff erent grades of MC. The detection rate of < 0.5 cm polyps in gradeⅢMC was 37.50%, signi fi cantly lower than 67.11% in gradeⅠand 60.18% in gradeⅡMC. The detection rate of 0.6-1.0 cm polyps in gradeⅢMC was 57.50%, signi fi cantly higher than 23.49% in grade Ⅰand 25.66% in gradeⅡMC. The detection rates of hyperplastic polyps and tubular adenoma signi fi cantly di ff ered among di ff erent grades of MC complicated with polyp (all P < 0.05). No statistical signi fi cance was observ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flammatory polyp,retention polyp, serrated adenoma and tubular-serrated adenoma among di ff erent grades of MC complicated with polyp (all P > 0.05). Conclusions Polyps are more commonly detected in gradeⅠMC. Polyps of 0.6-1.0 cm in size are more likely to be detected in grade ⅢMC. Hyperplastic polyps are more commonly detected in gradeⅠMC, whereas tubular adenoma in gradeⅡandⅢMC.【Key words】Melanosis coli ; Di ff erent grades; Colorectal polyp; Tubular adenoma大肠黑变病(MC)是一种可逆的、大肠黏膜固有层中巨噬细胞内色素聚集的一种以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2]。
大肠黑变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分析田华;汪和明;黄艳春;陈杰;戴艳清;杜秀珍【摘要】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病理特征等。
方法总结23596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发现大肠黑变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分析。
结果共发现大肠黑变病715例,检出率3.03%,其中男性检出率2.86%,女性检出率3.17%,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组患者占67.1%,中青年组患者占32.9%,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病变多累及1个或多个肠段,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发生率较高;193(27.0%)例伴有大肠腺瘤,68(9.51%)例伴有结肠癌;401(56.1%)例患者有便秘,358(50.1%)例有服用泻药史。
结论大肠黑变病的发病率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女性高于男性,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大肠黑变病与结肠腺瘤和结肠癌可能有相关性,其发病与便秘和服用蒽醌类泻药有关。
【期刊名称】《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大肠黑变病;内镜检查;便秘;泻剂【作者】田华;汪和明;黄艳春;陈杰;戴艳清;杜秀珍【作者单位】523900 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消化内科;523900 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消化内科;523900 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消化内科;523900 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消化内科;523900 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消化内科;523900 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一种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大肠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便秘、腹痛、腹部不适等,有相关药物服用史[1]。
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电子肠镜的普及,大肠黑变病的内镜检出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本文就我院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大肠镜检查诊断为大肠黑变病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临床与内镜特点,为临床进一步正确认识和处理该病提供参考资料。
88例大肠黑变病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作者:段秀芳徐伟丽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1期【摘要】目的分析结肠黑变病(MC)的病因、预后与大肠肿瘤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88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便秘患者58例(65.91%),其中长期服用泻药患者43例(48.86%),无明确服泻药史患者15例(17.04%);合并结肠息肉25例,其中管状腺瘤性息肉12例,增生性息肉5例,炎性息肉8例;合并结肠癌1例。
结论结肠黑变病可能与长期便秘及服用泻药有关,泻剂中多为蒽醌类。
结肠黑变病与结肠肿瘤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结肠黑变病;便秘;泻剂;结肠癌作者单位:453002河南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段秀芳),病理科(徐伟丽)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疾病[1]。
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明显增加。
我院自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经电子结肠镜检查2180例患者,发现结肠黑变病88例,占同期检出率的4.03%,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8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男26例,女62例,发病年龄21~87岁,平均51.2岁,其中50岁以上58例,占65.91%(58/88)。
主要临床症状有腹部不适、憋胀、下腹痛、便秘、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等。
便秘史最长22年,最短6个月。
其中56例,占63.6%(56/88)有便秘的患者均服用过泻药,如芦荟胶囊、番泻叶、减肥茶、排毒养颜胶囊等。
这些药物含番泻苷或大黄酸,均属蒽醌类,用药时间1个月至20年不等。
1.2诊断方法我们用olympus电子结肠镜(型号CFV701)进行全结肠检查,发现病灶均取材,标本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常规行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
大肠黑变病21例临床镜检分析及预防保健健大肠黑变病是指大肠黏膜色素沉着,引起非炎症性良性病变,原因未明属临床少见病,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1]。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 2009年5月进行肠镜检查2100例,结合病理切片共查出大肠黑变病21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患者来自本院门诊肠镜检查室,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切片明确诊断。
其中男11例,女10例。
年龄32~78岁,平均60岁。
临床症状:均有长期便秘史,左下腹胀痛,大便带粘液等症状,2例伴有肝硬化史。
共同特点: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丸)﹑潘泻叶、大黄苏大片、果导片及中药等导泻剂半年以上。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肠镜检查前晚口服硫酸镁或甘露醇,中药泻法或附加清洁灌肠法性肠道准备,采用电子肠镜PentaxEC-3801F型系统检查。
2 结肠镜诊断结果21例中病变多位于近端累及右半结肠患者16例,5例为全结肠病变;13例肠镜进入回肠末端未见异常色泽。
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色泽的改变,呈浅褐色、棕黑色、黑褐色或间加灰白色网状条纹,或花斑样弥漫分布于大肠黏膜上,部分色素颗粒状,血管纹理隐约可见或消失,视野反光减弱,显得暗淡,甚至黑暗无光。
病理检查:21例均见色素沉着处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含色素颗粒的吞噬细胞,用银氨液染法检验,黑色素阳性反应。
符合大肠黑变病的病例改变。
8例伴有单发或多发性息肉,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或腺癌,部分上皮呈轻中度增生,有恶变可能,因此发现息肉及时给予摘除[2]。
3 讨论大肠黑变病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
其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该病变发生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包括番泻叶、波希鼠李皮、芦荟、大黄等有关,这类药物含树脂性物质,在大肠内合成色素颗粒,沉着于固有层,被单核细胞吞噬而形成黑变,且黑变程度与服蒽醌类泻剂的时间及总量成正比[3]。
大肠黑变病临床多认为由于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排便不规律产生便秘;精神及肛周病变引起的便秘;其它临床疾病如妇科病中会阴下降综合征;外科病如直肠套叠等引起的排便困难。
健康体检发现结肠黑变结果分析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简称黑变病)是一种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国内报告渐多,一致认为它是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多发生于长期便秘,服用蒽琨类泻剂的患者[1]。
我们对2006年1月~2007年1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 008例地方人员进行电子视频肠镜检查,现结合文献就电子结肠镜下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所有病例均见结肠黏膜不同程度棕色、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色素呈颗粒状弥漫性分布,如虎皮样、豹斑样或网状条索样形态。
未有色素沉着的肠段可见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水肿,血管充血。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来自江、浙、沪地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健康体检的人员1 008例,年龄30~66岁。
男女比例1∶1.3。
1.2方法采用RS300-04型电子视频肠镜(以色列赛特蓝公司)对每个调查对象按操作要求进行检查。
2结果1 008例地方健康体检人员中,检出各种结肠疾病350例,占总数34.7%。
结肠黑变病18例,占检出结肠疾病的5.1%;结肠癌12例,占3.4%;结肠息肉123例(其中多发性息肉51例,占14.6%;单发息肉72例,占20.6%),占35.1%;肛乳头肥大178例,占50.9%;结肠炎19例,占5.4%。
3讨论结肠黑变病临床常以便秘和腹痛或腹部不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有服用相关药物病史,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且患者以女性居多,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
典型镜下改变为黏膜色泽的改变,黏膜为棕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呈颗粒状、网条状或虎皮花斑样弥漫分布于结肠黏膜上,肠腔视野反光减弱,普遍晦暗。
3.1按色素沉着的程度分3度Ⅰ°:呈浅褐色斑片状类似豹皮样,即在色素沉着间可见乳白色条状黏膜,血管纹理隐约可见,色素沉着与正常黏膜分界不甚清楚。
Ⅱ°:呈暗黑褐色,在暗黑褐色间有较明显的乳白色线条黏膜,血管纹理不清楚。
Ⅲ°:在暗黑褐色间有细小的乳白色浅条状斑点黏膜,看不清血管纹理。
大肠黑变病21例
郑惠兴;王学群;张小燕;林茂华;张远霞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
【年(卷),期】2005(26)12
【摘要】大肠黑变病是原因末明的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属临床少
见病,但近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时有报道。
我院自1999年4月至2005年4月间行结肠镜检查1421例,检出大肠黑变病21例,占同期结肠镜检查的1.48%,现分析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1751)
【作者】郑惠兴;王学群;张小燕;林茂华;张远霞
【作者单位】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内科,516100;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内
科,516100;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内科,516100;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内
科,516100;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内科,51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普通针刺治疗大肠黑变病40例 [J], 田巍;刘文英;白晓莉
2.结肠黑变病临床特点及其与大肠息肉大肠癌关系的回顾性分析 [J], 南琼;张磊;沈剑;李晓燕;杨宇梅;蒋海燕
3.318例大肠黑变病蒙医临床及内镜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J], 钱立娜;刘文生;张瑞萍;于宏
4.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大肠黑变病42例临床观察 [J], 周国华;毛红;康进
5.伴肿瘤的大肠黑变病与大肠黑变病病情的关系 [J], 刘鹏飞; 杨通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过测定间期变化的特异性来反映心率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心血管活动产生影响㊂心血管自主神经系统不仅在维持心脏的节律和速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维持和调节血压的重要因素㊂HRV 指标是可以准确地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性和张力进行无创伤性的重要指标,也可以对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行系统评估㊂经过研究研究组(高血压患者)的HRV 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充分表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系统的平衡性和张力的异常,指标中的SDNN 可反映出交感神经的活性水平㊁SDANN 是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重要指标㊂高血压患者由于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作用不协调致使心脏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损坏,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升高,从而表现出HRV 降低㊂现阶段对对HRV 下降的机制的研究并不是十分完善,多数学者认为心脏压力过重,耗氧量较以前升高,心脏供氧不足致使心肌缺血进而造成迷走神经张力降低的主要因素㊂也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HRV 降低时发生猝死的几率将会增高,因此利用好动态心电图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率进行测定具有必要性[5]㊂本研究显示研究组HRV 指标(SDANN㊁SDNN㊁VLF㊁LF㊁H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㊂综上所述,老年高血压患者HRV 降低与机体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平衡性和张力紊乱有密切关系,通过动态心电图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可积极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㊂参考文献[1] 张镝.不明原因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分析[J].武警医学,2013,24(1):41-43.[2] 朱苏航.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价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缺血总负荷及心率变异的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4(6):66-68.[3] 唐燕.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变异性分析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1,11(21):173-175.[4] 黄美琴.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并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1):50-51.[5] 姜晓霞.冠心病患者与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8):18-19.(收稿日期:2014-06-10)编辑:江洪作者简介:谢洪文(1968-9),男,本科,主治医师,邮箱:yhzczl01@163.com㊂【临床研究】40例大肠黑变病结肠镜诊断特征分析谢洪文(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中医医院,四川 广元 628400)【摘要】 目的:探讨40例大肠黑变病的结肠镜特征和致病因素㊂方法:回顾性分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40例大肠黑变病临床资料㊂结果:总检出率2.6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㊂慢性便秘者27例,有泻药服用史者18例,合并炎性息肉3例,合并增生性息肉2例,合并管状腺瘤性息肉1例,合并直肠腺癌1例㊂结论:大肠黑变病主要累及盲肠㊁乙状结肠和盲肠,与慢性便秘和长期服用泻药有关㊂【关键词】 大肠黑变病;内镜特征;致病因素doi : 10.3969/j.issn.1672-0369.2014.17.019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4)17-0039-02 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是大肠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也是一种非炎症性㊁良性㊁可逆性病变[1]㊂MC 在我国属少见病,发病率为0.5%~1.4%㊂随结肠镜检查的普及,MC 检出率明显上升[2]㊂尽早诊断并治疗大肠黑变病对降低大肠癌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㊂2007年7月至2014年4月于苍溪县中医医院行1531例结肠镜检查患者,诊断大肠黑变病40例㊂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研究采集了1531例门诊及内科㊁肛肠科住院患者的详细病史,其中男817例,女714例㊂共确诊MC 40例,总检出率2.61%㊂男23例,女17例,发病年龄20~88岁,平均(57.3±21.2)岁㊂40例MC 的年龄及性别分布见表1㊁表2㊂患者的主要症状有便秘,腹胀不适,下腹隐痛,黏液便或黏液脓血便,食欲不振等㊂27例患者有时间不等的93慢性便秘史(6个月至18年),其中18例有泻药服用史,所服泻药含有大黄㊁番泻叶㊁芦荟和蒽醌甙类㊂对所有病例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㊂表1 40例MC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年龄男女合计≥60岁20525<60岁6915合计261440表2 40例MC患者的性别及发病率分析MC非MC MC发病率男26791 3.18%女14700 1.96% 注:运用x2检验分析,x2=87.21,P<0.01㊂1.2 研究方法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40例M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㊂所用电子结肠镜由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型号CF-Q240I㊂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结肠镜检查结果 40例MC患者中,全结肠型19例,仅累及盲肠者9例,累及盲肠㊁升结肠者3例,累及盲肠㊁乙状结肠合并直肠者4例,累及降结肠㊁乙状结肠合并直肠者1例,乙状结肠合并直肠者4例;伴结肠息肉者7例㊂患者MC的部位及黑变程度如表3㊂MC内镜特征为,大肠黏膜呈浅褐色㊁棕色至黑色不等,表面光滑,条纹状㊁豹皮状㊁或白色网状改变,为局限性㊁节段性或弥漫性分布,可累及全部肠段,黏膜下血管纹理透见度下降,可伴有淡红色息肉隆起㊂根据黏膜色素沉着的程度,患者MC分为3度:Ⅰ度,病变黏膜呈浅黑色豹皮状花纹,黏膜下血管纹理隐约可见,病变多局限性分布,边缘境界不清;Ⅱ度,病变黏膜呈暗黑褐色,由线条状乳白色黏膜分割,黏膜下血管看不清,与周围正常黏膜分界清楚;Ⅲ度,病变黏膜呈深黑褐色,有乳白色网状黏膜分割或其间有白色点状黏膜,黏膜下血管不能看见,此种表现多见于全结肠型㊂表3 40例MC患者的部位及黑变程度肠段黑变程度Ⅰ度Ⅱ度Ⅲ度合计例数[n(%)]盲肠7151335(87.5)升结肠49922(55)横结肠47819(47.5)降结肠59620(50)乙状结肠7111028(70)直肠7111028(70) 2.2 病理组织学结果 患者大肠色素沉着区域黏膜固有层内存在大量含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色素染色阳性,普鲁士蓝反应阴性㊂黏膜上皮细胞层形态正常㊂合并炎性息肉3例,合并增生性息肉2例,合并管状腺瘤性息肉1例,合并直肠腺癌1例㊂3 讨论大肠黑变病是以大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㊂MC患者的检出率国内报道为0.06%~5.90%[3]㊂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MC检出率达2.61%,符合国内文献报道的数据范围㊂MC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但慢性便秘和蒽醌类泻药的致病作用已基本达成共识[4]㊂3.1 MC患者的临床特点 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尤其是老年男性㊂MC老年人发病率高,占MC 总数的62.5%,其中男性占50%㊂中青年MC患者女性9例,占22.5%,其中6例无慢性便秘等症状,有麻仁丸㊁大黄泡茶㊁胆宁片㊁减肥茶㊁番泻叶㊁排毒养颜胶囊等减肥保健药服用史,此类泻药均含有蒽醌甙类,提示MC的发生与蒽醌类泻药的滥用有关㊂应加强健康知识及疾病防治教育,杜绝滥用蒽醌类泻药,及时缓解慢性便秘症状,对防治大肠黑变病具有重要意义㊂3.2 MC内镜特征 内镜下MC的好发部位为盲肠(87.5%)㊁乙状结肠(70%)和直肠(70%),均为食物残渣滞留时间较长的部位,提示MC的发生可能与粪便中有毒物质的吸收有关㊂内镜下黑变程度以Ⅱ度㊁Ⅲ度为主,可能与MC以慢性便秘和轻度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早期未能引起患者重视有关㊂MC 患者肠息肉伴发率高[5],本组材料显示肠息肉伴发率达17.5%㊂肠息肉,慢性便秘症状及长期服用泻药导致毒素蓄积,均为大肠癌变的危险因素㊂早期诊断㊁立即停用蒽醌类泻药,及时治疗MC可减少大肠不可逆性损伤的发生㊂定期随访大肠黑病患者,对及时发现腺瘤型息肉及癌变具有一定意义㊂参考文献[1] 吴秋珍,韩丽芳,孙海霞,等.大肠黑变病86例内镜及病理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9):526-527.[2] 刘树清.结肠黑变病34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09,20(3):79-80.[3] 苏秀丽,金建军.86例结肠黑变病回顾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52):85-87.[4] 段秀芳,徐伟丽.88例大肠黑变病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27-128.[5] 周青,张丹,陈玉根,等.大肠黑变病32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12):551-553.(收稿日期:2014-06-16)编辑:王冰04。
大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张伟林;王晓斌【摘要】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98例大肠黑变病患者.结论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可逆性疾病,发病与性别、年龄有关,多累及右半结肠;病因主要为长期便秘和服用蒽醌类泻药;合并息肉、结肠癌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对于大肠黑变病的治疗应寻找病因,消除病因,并定期肠镜随访.【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0(008)019【总页数】2页(P121-122)【关键词】大肠黑变病;便秘;泻剂;息肉;结肠癌【作者】张伟林;王晓斌【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二科,541004;广西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二科,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大肠黑变病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1]。
近年来,随着大肠镜的广泛应用,以及临床医师对大肠黑变病认识的提高,大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
本文就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自1999至2009年经电子结肠镜检出的398例,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为临床进一步认识该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398例患者中,男157例(39.4 %),女241例(60.6%),年龄最小23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58岁,其中30岁以下3例(0.8%);30~40岁27例(6.8%);40~50岁75例(18.8%);50~60岁例156(39.2%);60~70岁96例(24.1%);70岁以上41例(10.3%)。
本组患者有便秘的316例(79.4%);腹痛137例(34.4%);腹胀179例(45%);便血48例(12.1 %);黏液便65例(16.3%);肛门坠胀33例(8.3 %)。
372例(93.5%)有服用泻剂的病史,如果导片、牛黄解毒片及含大黄、番泻叶或芦荟成分的中成药、中草药及减肥药等,服用时间为1个月~20年。
2 结果2.1 镜下表现患者结肠黏膜为棕褐色或黑褐色,间以灰白色线状、网条状纹或豹皮样纹弥漫分布于大肠黏膜上,部分色素呈颗粒状,血管网隐没,视野反光减弱,显得暗淡。
结肠黑变病18例临床内镜分析结肠黑变病(MC)是以结肠粘膜黑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
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MC的检出率有上升趋势【1】。
本文总结我院自2008-2013年肠镜检查发现的18例M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下特点,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M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能进一步判断及处理MC。
标签:结肠黑变病,结肠镜,巨噬细胞。
当今世界,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结肠黑变病的发现越来越多,而其本质是结肠粘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大量脂褐素【2】。
我院共行387例肠镜检查,其中发现的MC 18例,现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肠镜检查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60岁以下11例,60岁以上7例。
其中13例主因便秘就诊,平素间断服用麻仁丸、番泻叶、果导片等导泻剂,5例无便秘史,主因腹胀、腹痛或腹泻就诊,发现MC。
1.2 临床表现与内镜所见18例患者均表现有腹胀、下腹部隐痛,伴有食欲下降,而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肠镜下表现为:结肠粘膜光滑、完整,可见间断或连续分布的浅棕色、棕褐色或黑色色素沉着,呈条纹状、斑片状、虎皮状改变,肠腔明显变暗,部分伴有白色或红色息肉样隆起。
于直乙、降结肠与横结肠的6例,直乙、降结肠的9例,全结肠的3例,其中2例诊断有息肉,18例均作病理检查,色素沉着处粘膜固有层内有较多含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2. 讨论结肠黑变病是一种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肠病,无种族遗传性。
至今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在1928年Banle提出MC与蒽醌类泻药的关系。
目前慢性便秘和长期口服泻药是公认的引起结肠黑变病的最主要原因【3】,其中尤以服用蒽醌类药物为著,如果导片、番泻叶、大黄、二苯甲烷类泻药,且黑变程度与服蒽醌类泻剂的时间及总量成正比【4】。
长期粪便滞留及泻药刺激诱导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蒽醌类泻剂刺激肠腺黏液分泌,使固有膜内细胞产生较多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诱导巨噬细胞趋化性和活性增加、吞噬能力增强,凋亡的上皮细胞被巨噬细胞所吞噬,在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转化为脂褐素,沉积在结肠固有膜,为MC色素的来源。
结肠黑变病的肠镜检查分析及护理干预近年来,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的报道有增多趋势,因其常伴发结肠肿瘤,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笔者就本院消化内镜室从2004年—2009年5年间的2129例肠镜检查中检出MC62例,进行分析,并从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入手探讨结肠黑变病的护理干预措施。
标签:结肠黑变病;分析;护理干预结肠黑变病(Melanosiscoli,MC)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嗜细胞含有脂褐素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是一种少见的非炎症性的、良性可逆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与便秘,服用泻药有关,与大肠癌的关系十分密切。
患者结肠黏膜出现异常的暗褐色和黑棕色,状如虎豹皮或鳄鱼皮。
近年来,随着便秘发病率的增加和电子肠镜的广泛应用,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我院在2004年9月至2009年8月2129例电子结肠镜检查中共检出结肠黑变病62例,检出率为2.92 %。
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4年9月至2009年8月,通过电子胃镜检查共检出结肠黑变病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24-78岁。
24-45岁患者23例,45-78岁患者39例;24-45岁男性患者5例,24-45岁女性患者18例,45-78岁男性患者23例,45-78岁女性患者16例。
2 临床资料分析2.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富于营养的蛋白质与脂类物质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胃肠功能在高负荷下不断减退,引发便秘的发生,从而诱发结肠黑变病。
从检出的病例来看,发病率达到2.92%,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2.2中老年人发病率偏高占检出病例数的62.9%。
主要是中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步减退,便秘患者增多,长期服用泄药,导致结肠黑变病的发生。
2.3中青年女性患者增多占检出病例数的29.03%,占中青年患者的78.3%。
主要是中青年女性的爱美之心,长期盲目服用减肥药物,导致结肠黑变病的发生。
结肠黑病变26例分析随着便秘发病率的增加和肠镜技术的广泛应用,结肠黑病变(melanosis coli,M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我院2005年9月-2011年9月行大肠镜检查诊断MC26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MC26例,男5例,女21例,年龄23-78岁,平均47.8岁,≤35岁8例,36-59岁11例,≥60岁7例。
临床表现便秘18例,病程3月-20年,均有服用牛黄解毒丸,番泻叶,果导,排毒养颜胶囊等泻药史,腹胀4例,腹痛2例,便血2例。
2 结果肠镜下的特征是粘膜光滑,完整,可见浅棕色,棕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着,呈虎皮斑,网格状间断或连续分布。
本组病例呈浅棕色8例,黑色18例。
分布结肠直肠21例,升结肠横结肠2例,回盲部直肠1例,直肠2例。
均符合MC的组织学表现:结肠粘膜上皮形态结构正常,固有膜有数目不等的含色素颗粒巨噬细胞,铁染色阳性,黑色素染色阳性。
3 讨论MC是一种以结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疾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MC病因不明,便秘和长期口服泻药是目前多数学者公认的主要原因,本组占69.2%。
以蒽醌为主的泻药进入大肠后,可致短暂的剂量相关的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产生的凋亡小体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并通过基底膜小孔移行致粘膜的固有层,在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凋亡小体转化为典型的脂褐素或其它色素,泻药的长期应用,含色素的巨噬细胞不断聚集,最终成典型的MC。
其次,慢性炎症性肠病和慢性腹泻也可致MC[1][2],本组资料支持此观点。
MC是否更常伴结肠癌和息肉尚无定论,本组26例MC无一例合并结直肠癌和息肉,因此MC与结肠癌和息肉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临床报道,MC是一种可逆病变,停用或不用含色素的泻药而改用油性的缓泻剂及加强胃肠动力的药物治疗便秘,可减少MC的发病率及逆转已经产生的病变。
参考文献[1] Pardi DS,Tremaine WJ,Rothenberg HJ,et al.Melanosis coli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Clin Gastroenterol,1998,26(3):167-170.[2] Byers BJ,Marsh P,Parkinson D,et al.Melanosis coli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solonic epithelial apoptosis and not with laxative use.Histopathology,1997,30(2):160-164.。
结肠黑变病21例分析
郭世斌;仲小伟;葛林梅
【期刊名称】《中华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4(005)009
【摘要】目的分析结肠黑变病的病因,肠镜下表现及防治措施.方法对肠镜诊断的21例结肠黑变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10例,女11例,年龄24-72岁,平均58岁;均有便秘史,81.0%(17/21)的患者有服用泻药史:2例患者为结肠癌术后.镜下表现为:粘膜色素沉着,可见黄色网格,呈虎皮花斑状弥漫分布于结肠粘膜上,表面光滑,整个肠腔变暗,10例全大肠黑便,11例病变局限于左半结肠;4例伴发息肉,1例合并结肠癌,3例合并结、直肠炎.结论结肠黑变病是良性可逆性疾病,与便秘、服用泻药等因素有关,应定期随诊;去除便秘的病因是防治的关键.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郭世斌;仲小伟;葛林梅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消化科,辽宁,大连,116001;大连市沙河口区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消化科,辽宁,大连,11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相关文献】
1.结肠黑变病21例分析 [J], 马民禄;马芳霞
2.21例结肠黑变病患者的护理干预 [J], 谢映辉
3.结肠黑变病:附内镜检出21例分析 [J], 张子其;李向红
4.结肠黑变病21例分析 [J], 马民禄;马芳霞
5.结肠黑变病21例分析 [J], 马民禄;马芳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肠黑变病:附内镜检出21例分析
张子其;李向红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1989(014)001
【摘要】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临床较为罕见。
我院自1985年9月至1987年4月经内镜诊断21例,占同期纤维结肠镜检查的2.38%;为了提高对本病
的认识,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病因、内镜下表现、病理及肿瘤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
资料与结果一、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为老年男性,年龄61~79岁,平均69.7岁。
患者分别有2~38年便秘史,且长期服用大黄、番泻叶、决明子、麻仁润肠丸、果
导等泻剂。
最短者服麻仁润肠丸1年。
少数患者临床表现有腹胀。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张子其;李向红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7
【相关文献】
1.内镜下置放覆膜支架在恶性食管-气管瘘姑息治疗中的应用(附21例分析) [J],
毕明刚;谭成祥;易传华;戴占良;张娟
2.结肠息肉在结肠黑变病与经i-scan内镜检出率的比较 [J], 徐晓光;管恩翠;薛方喜;徐建;田峰;陈兴田
3.慢性胃炎不同病变部位内镜活检与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关系的探讨(附102例分析)
[J], 朱兵
4.胶囊内镜诊断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附21例分析) [J], 段春兰;岳彦波
5.术中内镜在诊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作用(附21例分析) [J], 吴利娟;赵勇洁;董彩红;乔娜娜;李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肠黑变病21例临床镜检分析及预防保健
发表时间:2010-10-26T13:34:59.62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振喜杨建林鲁爱珍常淑红[导读] 结肠镜是检查大肠黑变病的有效方法,要早发现早治疗,患者更应该定期复查,预防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生。
王振喜杨建林鲁爱珍常淑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漯河 462300 [中图分类号]R5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8-0074-02 健大肠黑变病是指大肠黏膜色素沉着,引起非炎症性良性病变,原因未明属临床少见病,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 [1] 。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5月~ 2009年5月进行肠镜检查2100例,结合病理切片共查出大肠黑变病21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患者来自本院门诊肠镜检查室,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切片明确诊断。
其中男11例,女10例。
年龄32~78岁,平均60岁。
临床症状:均有长期便秘史,左下腹胀痛,大便带粘液等症状,2例伴有肝硬化史。
共同特点: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丸)﹑潘泻叶、大黄苏大片、果导片及中药等导泻剂半年以上。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肠镜检查前晚口服硫酸镁或甘露醇,中药泻法或附加清洁灌肠法性肠道准备,采用电子肠镜PentaxEC-3801F型系统检查。
2 结肠镜诊断结果
21例中病变多
位于近端累及右半结肠患者16例,5例为全结肠病变;13例肠镜进入回肠末端未见异常色泽。
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色泽的改变,呈浅褐色、棕黑色、黑褐色或间加灰白色网状条纹,或花斑样弥漫分布于大肠黏膜上,部分色素颗粒状,血管纹理隐约可见或消失,视野反光减弱,显得暗淡,甚至黑暗无光。
病理检查:21例均见色素沉着处黏膜固有层内有较多含色素颗粒的吞噬细胞,用银氨液染法检验,黑色素阳性反应。
符合大肠黑变病的病例改变。
8例伴有单发或多发性息肉,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或腺癌,部分上皮呈轻中度增生,有恶变可能,因此发现息肉及时给予摘除 [2] 。
3 讨论
大肠黑变病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以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病变。
其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该病变发生与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包括番泻叶、波希鼠李皮、芦荟、大黄等有关,这类药物含树脂性物质,在大肠内合成色素颗粒,沉着于固有层,被单核细胞吞噬而形成黑变,且黑变程度与服蒽醌类泻剂的时间及总量成正比 [3] 。
大肠黑变病临床多认为由于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排便不规律产生便秘;精神及肛周病变引起的便秘;其它临床疾病如妇科病中会阴下降综合征;外科病如直肠套叠等引起的排便困难。
本文21例患者除黑病变外常伴有大肠息肉及癌的发生,故结肠镜检查应全结肠检查,以免遗漏病情。
4 预防保健
4.1采用科学的方法,除养成早睡早起,睡眠充足,精神也要放松,保持良好的心态,便秘不易形成,还要着重从生活调摄方面治疗便秘,培养正确的排便习惯;多喝水,多吃纤维素高的食品,如蔬菜水果,食物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燥热之品。
4.2适当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按摩腹部以辅助治疗。
4.3药物治疗:蒽醌类泻剂的滥用,停用蒽醌类泻剂,运用对大肠粘膜无刺激性的泻剂,如聚乙二醇4000等,必要时可使用胃肠动力药及有润肠作用的食物,一般3~ 12个月色素可消退。
4.4结肠镜是检查大肠黑变病的有效方法,要早发现早治疗,患者更应该定期复查,预防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孟荣贵,喻地洪。
结直肠黑变病的病因探讨。
肿瘤防治研究,1991;18(4):217 [2]何代文.大肠黑变病临床与病理学研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1,26(3):316-317 [3]吴锡琛。
大肠疾病的内镜表现。
消化道内镜术。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