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课时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教学案(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6
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上学期)课时教案目录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 第一节走进神奇--------------------------------------------------------- 1 第二节探索之路--------------------------------------------------------- 3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5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7 第一节动与静----------------------------------------------------------- 7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 10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2课时)------------------------------------ 12 第三节快与慢(第1课时)---------------------------------------------- 14 第三节快与慢(第2课时)---------------------------------------------- 17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19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单元复习------------------------------------------- 22 第三章声的世界-------------------------------------------------------- 27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7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1课时)------------------------------------------ 31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第2课时)------------------------------------------ 33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35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复习--------------------------------------------- 38 第四章多彩的光-------------------------------------------------------- 41 第一节光的反射(第1课时)-------------------------------------------- 41 第一节光的反射(第2课时)-------------------------------------------- 44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47 第三节光的折射(第1课时)-------------------------------------------- 51 第三节光的折射(第2课时)-------------------------------------------- 54 第四节光的色散-------------------------------------------------------- 57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 60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2课时)-------------------------------- 63 第六节神奇的眼镜------------------------------------------------------ 65 《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复习--------------------------------------------- 69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74 第一节质量------------------------------------------------------------ 74 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77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80 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 83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单元复习------------------------------------------- 85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89 第一节力-------------------------------------------------------------- 89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 92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94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96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99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单元复习-------------------------------------- 103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第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续)一、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必须要有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分别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它们与其国际单位有怎样的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要做到哪“四会”?学生代表或集体回答。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6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篇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
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预习习题: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
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时数: 3课时第一课时认识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2、过程与方法能从所学的物理知识中联系到现实生活的物品,如近视镜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重点难点: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三条特殊光线2、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思考】用冰能取火吗?【故事】很多年以前,有一支探险队,在他们去南极的途中,遇到了特大的爆风雪。
等到风雪停止天放晴时,饥肠辘辘使他们想起生火做饭的事。
但保管火种的探险队员发现,由于同暴风雪搏斗,存放火柴、望远镜等物品的袋子不知什么时候丢失了,在这天寒地冻、遍地冰雪、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气温下,所有的食品都冻的像“石头”一样,没有火种,这样的“石头”怎么吃得下呢?正当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一位知识渊博的探险队员提出了“用冰取火”的主意,这种方法行不行呢?试一试再说吧!于是他们便七手八脚地行动起来了。
“成功啦!成功啦!”所有的探险队员都为重新获得了火种而欢呼起来。
二、新课进行1、识别透镜:什么是透镜?➢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
➢透镜是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制成的。
➢依其外形的不同,可分为凸透镜(正透镜)和凹透镜(负透镜)两大类。
2、请学生看图解说:在透镜研究中有几个重要的特定名称。
它们是:(1)主光轴,它是连接透镜两球面曲率中心的直线。
(2)副光轴——通过光心的任意直线。
所以副光轴有无数条。
(3)光心——透镜主轴上的一个特殊点。
通过光心的光线,其出射方向和入射方向互相平行,但可有旁向的平行位移,对薄透镜一般认为其方向不变。
薄透镜的中心可以近似地当作光心,射向薄透镜中心的光线可认为无折射地通过。
(4)焦点——平行光束经透镜折射或曲面镜反射后的交点。
有实焦点和虚焦点两类。
薄透镜两边的焦点对称。
而一般透镜的第一焦点(物方焦点)和第二焦点(像方焦点)不对称。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多彩的光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认识透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会测凸透镜的焦距。
3.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凸透镜、凹透镜。
难点会测凸透镜的焦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远视镜片和近视镜片,各种各样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学生列举:穿衣镜,汽车后视镜,哈哈镜,老花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等。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透镜。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阅读课本,完成本节学生用书“课前预习”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1.让学生观察眼镜镜片,观察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有什么不同,出示各种各样的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并画出板图如课本图4-35所示。
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
2.介绍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
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中心。
探究点二透镜的作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体验凸透镜这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对光的会聚作用。
实验时,可以量出焦距。
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实验,可以说明凹透镜不能使平行光线会聚,对光有发散作用。
探究点三焦点和焦距根据实验现象讲解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并用符号在板图上标出。
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还可以进一步说明:(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由于光线通过它的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3)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 本节教材首先介绍了凸透镜及焦点、焦距等概念,介绍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而在教材最后以信息窗的形式介绍了凹透镜及其对光线的作用。
教学中可把凸透镜和凹透镜一起讲解,以巩固学生对透镜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透镜对光线作用的过程,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1.重点(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透镜)【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
二、新课内容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生乙:透镜有多少种?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透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挂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不同结构特征,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2.通过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找出透镜的焦点、焦距,掌握透镜中特殊光线的作图.【教具准备】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眼镜、近视眼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激光演示器、手电筒、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学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学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学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学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透镜【进行新课】知识点1 识别凸透镜教师出示一组透镜,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它们的结构(不可用手摸),然后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如何进行分类.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后,积极发言.学生1:透镜都是透明的,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学生2:透镜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板书.教师总结:(1)透镜是一种折射镜,是用玻璃、石英等透明物质磨制而成的,它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光通过透镜经两次折射后改变光路,透镜遵守光的折射规律.(2)透镜都具有一定的厚度,其厚度直接影响对光的作用,透镜可以分成两类:凸透镜和凹透镜.板书: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教师展示一个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请几名同学上讲台通过观察和触摸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分类.学生1:我发现近视眼镜中间薄、边缘厚,它应该是凹透镜.学生2:我发现老花眼镜中间厚,边缘薄,它应该是凸透镜.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给例题1中的透镜进行分类,加深学生的理解.例题1(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六块透镜中,属于凸透镜的有,属于凹透镜的有(用字母表示).解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这样的透镜有B、E、F三块;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这样的透镜有A、C、D三块.答案:B、E、F;A、C、D【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2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有亮点产生.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学生1:“亮点”很亮说明它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太阳光较多.学生2:亮点的形成是因为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会聚到亮点上了.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对.现在,让我们调整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1:说明了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成亮点.学生2: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因此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几个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1、2、3)实验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无论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实验2: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实验3: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分别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板书: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知识点3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1)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透镜的结构图(如下图),引导学生观察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师研究透镜时常用到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如图所示,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主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这个点的光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师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沿直线传播.板书:(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2)光心:主光轴上经过透镜中心的点叫做透镜的光心.(2)焦点和焦距师下面我们再进一步学习关于透镜的两个重要科学术语:焦点和焦距.它们决定了透镜对光的折射能力.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并讲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多媒体课件)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解析: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焦点.由图可知,焦距为11.0cm.答案:11.0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比较”,并讲解.(3)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路师在透镜中有三条特殊的光线分别是: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②通过焦点(或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③通过光心的光线.这三条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折射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它们.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件“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路”,并讲解.(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光的折射规律来理解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路:垂直入射介质表面的光线方向不变;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例题3 如图所示,SA、SB是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SA平行于主光轴,SB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出射光线(注意标出箭头方向).解析:从S点发出的光线,平行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答案:例题4 在如图所示的方框中各有一个透镜,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传播方向.请在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解析:判断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可以采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如图甲所示,比较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延长线,发现折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说明此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会聚了,该透镜为凸透镜.如图乙所示,折射光线与主光轴交点相对于入射光线的延长线与主光轴的交点离透镜的光心更远了,此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是发散了,该透镜为凹透镜.答案:【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探究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及凸透镜、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难点是根据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特点来完成光路图.学习时应做好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并注意运用已学过的光路可逆性原理来完成有关的光路图.【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从生活走向物理并由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分组探究,寻找物理规律,再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从物理走向生活.2.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注重科学探究的基础环节上,渗透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3.落实新的学生评价机制,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教案: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1课时凸透镜)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包括:1. 凸透镜的形状和光学性质2.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形状和光学性质,能够解释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三种情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凸透镜,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凸透镜的形状和特点。
2. 讲解:讲解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包括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成像原理。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成像的情况,记录下来并讨论。
5. 应用:讲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如放大镜、望远镜等。
六、板书设计1. 凸透镜的形状和光学性质2.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三种情况4.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七、作业设计例题:当物体距离凸透镜5cm时,成像距离凸透镜10cm,请问成像情况是什么?2. 答案:成像情况为实像,放大,倒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和规律,是否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凸透镜的其他应用,如凸透镜的焦距和成像的关系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通过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来描述。
根据物距和像距的不同,凸透镜成像分为三种情况:1. 当物体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两倍的焦距时(u > 2f),成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第1课时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课前知识准备
1.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利用太阳光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二、名师解读点拨
知识点: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如图所示,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发现纸上有一亮点,这个点叫,表明凸透镜,换用凹透镜不能得到上述现象,并且透镜的正下方的纸比周围纸偏暗,表明凹透镜.
【比较】
掌握三条特殊光路: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②通过焦点的光线(对凹透镜而言,是指其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③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易淆点】透镜的“会聚”与“发散”作用
在下图中,两条折射光线相对于两条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互靠近”了,这就是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的结果.这时的两条折射光线不是会聚而是发散的,可见会聚作用并不等于会聚!
同理,在上图中,两条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互远离”了,这就是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这时的两条折射光线不是发散而是会聚的,可见发散作用也不等于发散!
可见判断透镜的“会聚”、“发散”作用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将原光线延长,将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和经透镜折射后光线的传播方向进行比较,若通过透镜后的光线相对于原方向向主轴偏折,即为会聚,向外偏折即为发散. 不能简单地认为折射光线交到一点就是对光起会聚作用,否则就是发散.实际上对透镜来说光线总是向厚的一边偏折射。
三、拓展整合创新
【例1】当小玲在观察阳光通过甲、乙两个眼镜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时,发现两个眼镜形成的光斑不同。
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而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由此可以判断眼镜甲是透镜,眼镜乙是透镜。
解析:阳光通过眼镜甲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亮,说明眼镜甲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判断眼镜甲是凸透镜,阳光通过眼镜乙形成的光斑中间较四周暗,说明眼镜乙对光有发散作用,眼镜乙是凹透镜透镜。
答案:凸凹【例2】如图是一束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A图应是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B图应是跟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D图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应变得发散.答案:C
变式题:如图表示分别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射出透镜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它们通过透镜后的光路(P是与透镜距离等于2倍焦距的位置).
四、当堂检测反馈
1.下面是一些光学元件,根据其特点及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A.小孔B.平面镜C.凹面镜D.凸面镜E.凸透镜F.凹透镜
(1) 对光有发散作用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 ;
(2) 对光没有会聚作用,也没有发散作用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 ;
(3) 有实焦点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 ;
(4) 有虚焦点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 ;
(5) 有两个焦点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只有一个焦点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___ ;
(7) 没有焦点的元件有__________________ ;
(8) 利用光的反射现象的元件_______________ ;
(9) 利用光的折射现象的元件__________________ ;
(10)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元件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的讨论,正确的是()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
B.凸透镜能使会聚光线提前会聚
C.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凹透镜成发散光线
D.凹透镜能使会聚光线延后会聚
3.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
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A.仍然平行B.会聚C.发散D.无法确定
4.如图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