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42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但出血风险低,反而会出现静脉、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其中以普通肝素(UFH)诱发的HIT多见,少数为低分子肝素(LMWH)。
发病率约为0.1%-5.0%。
HIT发生的风险与肝素类药物的类型(普通肝素是低分子肝素的5-10倍)、肝素暴露时间(≥6天)、暴露方式(静脉>皮下使用、体外循环和各种体外装置、肝素冲管或封管等)、剂量及治疗策略、患者人群(40岁以下及新生儿罕见)、全身性炎症、创伤程度以及性别(女性为男性患者2倍)等有关(表1)。
此外,牛源性肝素高于猪源性肝素,治疗剂量可能高于预防剂量,外科患者高于内科患者,其中心外科手术和骨科大手术患者应用UFH时HIT风险(1%-5%)高于内科和产科患者(0.1%-1%),严重创伤接受外科大手术治疗患者HIT风险高于其他患者。
分型HIT分为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在形成机制、发生时间、临床处理和结局等方面均显著不同。
HIT I型为良性过程,非免疫介导的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机制可能为肝素与血小板的直接结合导致了血小板的轻度聚集,发生率为10%-20%,通常发生在使用肝素后的1-2d,血小板计数可轻度降低,一般不低于100×109/L,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不需要中断肝素治疗,无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但应注意与其他类型血小板减少症相鉴别。
HIT II型为免疫相关性,临床多样,预后差,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不伴有严重血栓栓塞风险,其中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是导致HIT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尽管现有治疗已经明显改善了临床结局,但因HIT导致患者截肢及死亡的比例仍高达20%~30%。
病理生理机制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由巨核细胞合成,储存在血小板α颗粒内的带正电荷的蛋白质,是天然的肝素(带负电荷)灭活剂,肝素和PF4本身都不是抗原,但PF4与肝素分子1:1结合形成PF4-肝素复合物(PF4-H)后发生构象改变,暴露出新的抗原表位,被B淋巴细胞识别,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应答,5-14天(B淋巴细胞成熟需要时间)后释放抗PF4-H抗体(即HIT抗体,HIT-Ab)。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抗体介导的肝素副作用,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中HIT实际发病率很低,以普通肝素诱发为主,少数为低分子肝素诱发,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汇总的数据为<0.1%~5.0%[1],我国目前尚没有关于HIT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资料,多为个案报道。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2](简称《共识》)编写委员会专家组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指南推荐及权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HIT的防治现状,于2017年撰写了《共识》。
重点是HI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以期提升中国医师对HIT的认知、诊断与治疗水平,促进HIT临床干预更加科学与规范。
1、HIT分型的简化:之前对HIT的分型有多种方法,临床应用中不易区分。
《共识》将HIT分为2种类型;Ⅰ型为良性过程,不会导致血栓或出血事件,不需要停药和特殊处理;Ⅱ型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及严重血栓栓塞风险,是导致HIT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3-4],所以,在《共识》中主要讨论的是Ⅱ型HIT。
并且,Ⅱ型HIT按照是否合并血栓形成,进一步分为伴血栓的HIT(HIT with thrombosis,HITT)和孤立HIT。
3、HIT的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血栓形成、急性全身反应和出血是HIT的主要临床表现。
其中,血小板计数减低是最主要的,常见的变化特征是血小板计数下降至其基线值的50%以上,且最低血小板计数一般≥20×109/L,基线血小板计数较高的患者,即便血小板下降50%以上仍可在正常范围。
按照血小板计数下降的时间还可将HIT进一步分为经典型HIT、速发型HIT、迟发型HIT三种类型,这与患者发生症状前体内之前是否存在HIT抗体相关。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一、简介HIT 多见于肝素治疗第 5~14 天,血小板计数相对值下降 50%或绝对值降至50~80 × 109/L,停药后 4~14 天恢复正常。
若合并血栓形成,称为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伴血栓形成(HITT),可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肢体坏疽、急性心梗、脑卒中等致命性并发症。
二、分型HIT 分为两种类型:Ⅰ 型为非免疫介导的,无需停用肝素制剂,血小板即可自行恢复。
Ⅱ 型即临床上通常所说的 HIT,为免疫介导的抗体反应。
除非特别说明,目前文献中、临床上和共识中所指的 HIT 是HIT Ⅱ 型。
三、诊断HIT 的诊断首先基于病史及临床表现,如既往或正在使用肝素、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伴或不伴血栓栓塞并发症。
目前,国际上对于 HIT 的主流诊断思路是,在4T’S 评分和血小板数量动态监测基础上,联合 HIT 抗体检测和(或)血小板功能试验进行排除诊断和确诊。
(一)4T’S 评分4T's 评分是由血小板减少的数量特征、血小板减少的时间特征、血栓形成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四个要素构成,四项评分相加,根据得分多少确定 HIT 的临床可能性:≤ 3 分为低度、4~5 分为中度和 6~8 分为高度临床可能性。
建议疑似 HIT 患者首先使用 4T's 评分进行临床危险度分层,为排除诊断和早期临床干预提供初步依据。
循证证据表明,4T's 评分诊断 HIT 的敏感性较高,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低度临床可能性患者可以排除 HIT,不需进一步行 HIT 抗体检测和连续监测血小板计数;对于 4T's 评分为中、高度临床可能性患者,推荐检测 HIT 抗体,并持续监测血小板计数。
(二)实验室诊断●5-羟色胺释放试验(SRA)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是目前公认的参考标准。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活化试验(HIPA)与 SRA 相近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缺点是检测过程复杂、成本高、耗时长,且结果判读依赖检测人员主观,使结果可靠性降低。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症,在使用肝素治疗患者中发生。
肝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然而,有些患者在接受肝素治疗时会发生血小板减少,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许多研究对其病因进行了探究。
肝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引起血小板减少: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
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约占HIT的95%。
它发生在患者产生了肝素依赖性IgG(heparin-dependent IgG)抗体,这些抗体能与肝素结合成复合物,进而结合到血小板上,激活了这些血小板,使其释放出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并形成血栓。
同时,这些抗体和PF4也会激活体内的血小板,并导致血小板减少。
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相对较少见,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肝素直接对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有关。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不仅与肝素的使用有关,还与患者个体差异有密切关系。
以下是一些可能会增加患者患上HIT的危险因素:1. 肝素使用时间:HIT在肝素使用时间长的患者中更常见。
一般来说,HIT的发生率在使用肝素3天后会显著上升,并在7天后达到峰值。
2. 肝素剂量:高剂量的肝素使用会增加患者患上HIT的风险。
3. 家族史: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患上HIT,这表明遗传因素在HIT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4. 既往药物过敏史:患有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更容易患上HIT。
5. 年龄:老年患者更容易患上HIT。
6. 性别:女性更容易患上HIT。
除了上述危险因素外,有些研究还发现在一些特定领域、特定疾病和特定手术中HIT的发生率更高。
例如,心血管手术、血液透析、重度创伤和半胱氨酸心肌梗死患者更容易患上HIT。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研究进展张培蕾;周耕;程永德【摘要】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少见的危急性、免疫性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引起的并发症.HIT在接受肝素治疗患者中的发病率为0.6%~5%,尤其是对心血管手术或介入治疗患者危害很大,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本文就HIT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评估和治疗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Clinically,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 is an uncommon but serious disease,which is induced by the use of immune unfractionated heparin or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HIT is about 0.6%-5.0%.Nevertheless,in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profoundly dangerous,especially for patients who are receiving cardiovascular surgery 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At present,HIT is a hot clinical research subject.This paper aims to make a brief review about HIT pathogenesis,epidemiology,clinical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etc.【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5【总页数】5页(P385-389)【关键词】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流行病学;临床评估;治疗;腔内介入【作者】张培蕾;周耕;程永德【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解放军第85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8.2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一种少见的危急性、免疫性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引起的并发症,其形成的血栓呈多病灶,可发生于动、静脉和血管植入物等处,造成肺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缺血性下肢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1],死亡率和截肢率分别达20%~30%和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