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13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9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坍.塌(tān) 慷慨.(kǎi) 缝隙.(xì) 热腾腾.(ténɡ)B、废墟.(xū) 流淌.(tǎnɡ) 浇灌.(ɡuàn) 刨.根问底(páo)C、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ɡuǎ)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一丝不苟.(ɡǒu)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帐蓬琢磨硬朗爆发B、张扬呼啸流倘添置C、滚烫干躁酬劳地毯D、荒地废弃飘荡水渠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B、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C、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D、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源。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5、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
(1)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比喻追究底细),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2)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3)他是一个________(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
6、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1. 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A .hé dòng rén d ānB .gù dèng rèn d ānC .hé dòng rèn t ānD .gù dèng rén t ān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B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戮了..一个坑。
C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簿..的酬劳..。
D .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菏..。
3.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féng)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
趁这个机会,我刨.(páo)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C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w ō)土。
D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虚..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人们挖了水渠.(qú)。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父母对儿女从来都是慷慨无私....的,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无限制地索取。
B .操场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可是初三的同学却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的看书,做习题的做习题,谁也没有关注教室外的事情。
C .此地由一块不毛之地....,变成了瓜果飘香、生态环保的“绿洲”,吸引了窗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取经”。
D .近日,一男子在地铁抢夺他人财物,警方刨根问底....,4天后将其抓获。
部编⼈教版七上语⽂13《植树的牧⽺⼈》预习与复习资料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2019部编⼈教版七上语⽂第⼗三课《植树的牧⽺⼈》资料汇编⽂学常识本⽂编选⾃《植树的牧⽺⼈》,⼜名《种树的男⼈》,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篇⼩说。
⼩说讲述了⼀个离群索居的牧⽺⼈,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丘变成了绿洲的故事。
曾被改编成为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种树的牧⽺⼈》。
2.作者简介: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内容主题⼩说中,⼀个离群索居的牧⽺⼈,他苦⼼孤诣地种树,通过三⼗余年的坚持,“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这位牧⽺⼈,在漫长的时间中⼀直过着淡泊的⽣活,他不理会第⼀次世界⼤战,也不理会第⼆次世界⼤战,他为树倾⼼,与树相依,终于将孤寂荒原变成美丽⽥园。
⽂章赞美了植树的牧⽺⼈⽆私奉献、坚持不懈的伟⼤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的⽆限敬佩之情。
⼩说向⼈们传达⼀种积极乐观⽽淡泊沉静的⼈⽣境界,表现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也赞美了⼈类的毅⼒、勇⽓和担当精神。
写作技巧对⽐⼿法。
在写作⼿法上,⽂章主要采⽤了对⽐⼿法。
按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和牧⽺⼈三次见⾯的情形以及⾼原上的变化。
牧⽺⼈⼀次⽐⼀次衰⽼却初⼼不改;⽽⾼原上从最初的游⼈稀少、⼲旱荒凉的景象到鲜嫩、挺拔的树林初具规模,再⼀变⽽成化泉⽔流淌、花果飘⾹的幸福乐⼟。
这⾥即有“变”的对⽐,也有“变”与“不变”的对⽐。
对⽐之下,质朴淡泊的主⼈公的可贵的坚持得以凸显。
这⽚幸福乐⼟上绽放的令⼈感动的花朵,是⼈类美好品质的颂歌。
以议论点晴,以叙述为基。
⼩说⾸段就以议论总领全⽂,点题,奠定了“这是⼀个难得的好⼈”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叙述牧⽺⼈⼆⼗余年来的坚持,让⾼原由荒凉变丰饶的经过,⾏⽂中还有多处点晴的议论之笔。
最后⼜以议论升华主题,照应开头,给主⼈公⾼度评价,⽴意深远,使⽂章上升到⼈⽣哲理的⾼度,给⼈以深刻的启迪:⼀个⼈慷慨⽆私,并且⼏⼗年如⼀⽇坚持做⼀件好事,这个⼈就是伟⼤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时同步练》(部编版)一、字词书写(共7 分)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_____)(2)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______)(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______)(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_____)【答案】(1). 蹋—塌(2). 暴—爆(3). 躁—燥(4). 逢—缝【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需要逐字审题,认真审读,巧用排除,注重积累。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倒塌”建筑物墙壁倾倒,塌落下来;“爆发”指的是突然发生;“干燥”意思是缺乏水分;“缝隙”意思是裂开的狭长的空处。
二、选择题(共7 分)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请帖.(tiě) 心弦.(xián) 琢.磨(zuó) 深恶.(wù)痛绝B.纤.(xiān)细烙.(1ào)印卡.(qiǎ)脖子参差.(cī)不齐C.调.(diào)换酣.(hān)睡畜.(xù)牧业刚劲.(jìng)有力D.哄.(hōng)笑分.(fēn)外超负荷.(ha) 薄荷.(bó)【答案】D【详解】D.“分”读作fèn;“荷”读作hè;故选D。
三、字词书写(共7 分)3.下面各句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在这个字下面画横线,并写出正确的字。
(1)如果他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2)他不住帐蓬,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3)他没有拿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长、大拇指粗的铁锟。
(4)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州。
【答案】(1)慷(2)篷(3)棍(4)洲【详解】(1)康慨无私——慷慨无私;慷(kāng)慨(kǎi):意思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不吝啬。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坍.塌(tān)慷慨.(kǎi)缝隙.(xì)热腾腾.(ténɡ)B. 废墟.(xū) 流淌.(tǎnɡ) 浇灌.(ɡuàn) 刨.根问底(páo)C. 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ɡuǎ)D. 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一丝不苟.(ɡǒu)【答案】C【解析】改为,干涸(hé)。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帐蓬琢磨硬朗爆发B. 张扬呼啸流倘添置C. 滚烫干躁酬劳地毯D. 荒地废弃飘荡水渠【答案】D【解析】A帐篷。
B流淌。
C干燥。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 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 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答案】C【解析】A项,生机勃勃: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句中形容春天的普罗旺斯富有生命力,使用正确。
14植树的牧羊人考点1分析标题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
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地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考点2人物形象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分析。
①牧羊人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
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②牧羊人是一个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人。
他数年如一日,坚持种树,为的是改变这里的生存环境,而且当这里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变,人们开始在这里过上新生活的时候,他依然默默无闻,不图回报。
③牧羊人是一个安静、忠厚、不张扬的人。
他“不太爱说话”,“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④牧羊人是一个自信、执着的人。
他自信能通过种树改变这里的生存环境,并日复一日、矢志不移地坚持种树,“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最终创造了“最了不起的奇迹”。
考点3写法探究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对叙事和表情达意有何好处?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我”在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
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坍.塌(tān)慷慨.(kǎi)缝隙.(xì)热腾.腾(ténɡ)B.废墟.(xū) 流淌.(tǎnɡ) 浇灌.(ɡuàn) 刨.根问底(páo)C.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ɡuǎ)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一丝不苟.(ɡǒu)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帐蓬琢磨硬朗爆发B.张扬呼啸流倘添置C.滚烫干躁酬劳地毯D.荒地废弃飘荡水渠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坍塌(tān) 慷慨(kǎi) 缝隙(xì) 热腾腾(ténɡ)B. 废墟(xū) 流淌(tǎnɡ) 浇灌(ɡuàn) 刨根问底(páo)C. 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ɡuǎ)D. 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一丝不苟(ɡǒu)【答案】C【解析】改为,干涸(hé)。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帐蓬琢磨硬朗爆发B. 张扬呼啸流倘添置C. 滚烫干躁酬劳地毯D. 荒地废弃飘荡水渠【答案】D【解析】A帐篷。
B流淌。
C干燥。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 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 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 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答案】C【解析】A项,生机勃勃: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句中形容春天的普罗旺斯富有生命力,使用正确。
B项,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
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及答案(时间:35分钟满分:100分)班级:姓名:成绩: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6分)A.帐篷.(péng)干涸.(hé)坍塌.(tān)缝隙.(xī)B.忠.厚(zhōng)山窝.(wō)橡.子(xiàng)做.伴(zuò)C.琢.磨(zuó)应.征(yìng)薄.雾(bó)扰.乱(rǎo)D.硬.朗(yìng)毁.灭(huǐ)流淌.(tǎng)鲜嫩.(nèn)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6分)(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了一个坑。
(戳、挖、捣)(2)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出的神秘泉水。
(流、淌、涌)(3)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的。
(完成、造就、竣工)3.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6分)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5(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3)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古今中外,也有许多类似于艾力泽·布菲老人种树的故事或神话传说,请列举一二。
(7分)二、课内语段阅读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部编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 (共6题;共20分)1. (2分) (2017九上·雅安期中)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瓦楞(léng)愣(lèng)住拮据(jū)挫(cuō)折B . 谀(yú)词枘(ruì)凿亵渎(dú)栈(zhàn)桥C . 留滞(zhì)田圃(pú)佝偻(lǒu)褴褛(lǚ)D . 恣睢(suī)正(zhèng)月崩殂(cú)臧否(pǐ)2. (4分)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居高邻下________改为________无所是事________改为________住足观赏________改为________私空见惯________改为________3. (2分) (2017八上·营山期末) 对下面语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是()①天空在草面前是屏息低眉的。
②草原上天有多大,草就有多广。
③天空像是草原的一件总不合体的蓝绸衣。
草在长大在与天空赛跑,天空总是输。
绸衣接了又接,还是捉襟见肘。
④草愿意风和日丽,天就晴;草愿意雨雪风霜,天就阴;草什么也不愿意,天就只好走开,那是夜里。
反正得由着草的性子来,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
草才不把天看在眼里,它们讨好的是牛羊。
A . ①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天空的渺小,赋予小草人的灵性。
B . ②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草的旺盛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草的赞美之情。
C . ③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草原的辽阔,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D . ④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无拘无束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
4. (5分)对周一良先生赐名“季荷”一事,文中划线句说:“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5. (2分)“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请从《幽径悲剧》文中找出有关写夏和冬的语句来说明这点。
13 植树的牧羊人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栋.梁(dòng) 干涸.(gù) 坍.塌(tān)B.遮.拦(zhē) 呼啸.(xiào) 缝.隙(féng)C.溜达.(da) 戳.坑(chuō) 微薄.(báo) D.酬.劳(chóu) 乍.看(zhà) 鲜嫩.(nè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海拔 废嘘 地毯 沉默寡言B.毅力 敬佩 干躁 源源不断C.富饶 滚烫 硬朗 刨根问底D.水渠 流淌 帐蓬 不毛之地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干枯,没有水。
) 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比喻追究底细。
)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不长毛发的地方。
)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散步,闲走。
) 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5.学习了《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后,大家对文中的牧羊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决定在班中开展以“我看人生意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写一句有关“人生意义”的名人名言。
(2)根据语境仿写。
人生就要像雨滴一样,即使渺小,也要润物无声;人生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人生就要像金蝉一样, , 。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13 植树的牧羊人1.主题解说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的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情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重点突破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请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示:文章以议论开头,奠定了“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采用时间顺序写牧羊人数十年来的工作,写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经过;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
3.难点攻克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提示:首先,开头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点明题旨,概括说明人物形象;接着通过叙述故事,既有直接明确的评价,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最后直抒胸臆,直接歌颂牧羊人的人物精神。
4.考点链接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议论,即分析评论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
【作用】(1)议论的作用:①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揭示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②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抒情的作用: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
【习题链接】详见“课内精读”T10。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tā)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帐.篷(zhànɡ) 水渠.(qú)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蹋—塌)(2)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暴—爆)(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躁—燥)(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逢—缝)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A.他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B.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将不毛之地....变成郁郁葱葱的生态旅游海岛。
C.我们应该对“校园霸凌”问题来个刨根问底....,找出真正的症结,并对症施治。
D.同桌张静的沉默寡言....总让人产生很好欺负的错觉。
(解析:A.“见异思迁”是贬义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B.他添置了大约一百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飘扬。
(解析:A.否定有误,应删掉“没有”;B.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删掉其一;D.搭配不当,将“飘扬”改为“飘荡”。
)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A)①李素芝的事迹告诉我们,有奉献之心,还要有奉献之力。
②在海拔4 000多米的高原上,李素芝同志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开颅手术,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③他主刀和参与的9 000余例手术无一失误,挽救了数以万计的边防官兵和藏族同胞的生命,被誉为“雪域神医”“高原一把刀”。
④他主持并参与的科研项目,有10多项达到国际医学领域先进水平,20多项国内首创,30多项填补西藏高原医学空白。
⑤奉献的精神需要奉献的能力来体现。
A.⑤②④③①B.①②④③⑤ C.⑤③①②④D.⑤②③④①6.“中国梦·正能量”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公益广告告诉我们: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社区准备开展“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讲文明·树新风·中国梦】“梦娃醒,太阳笑,中国梦,多美妙。
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请从加点字中选取一种文明礼仪或传统美德写一句广告语。
[示例]①节俭:节俭持家家业旺。
②勤劳:以勤为本本心牢。
③善:以善作魂,善始善终。
(2)【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
上联:[示例]阅读启迪智慧放飞希望下联:劳动创造财富实现梦想阅读“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回答问题。
7.“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桦树鲜嫩、挺拔的特点。
8.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句话的理解。
选段提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是由人挑起的,产生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是世界上也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他们像拯救世界的上帝一样在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9.结合全文,说说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牧羊人是一个勤劳淳朴、沉默寡言、坚忍执着、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牧羊人种树,不在乎在谁的土地上种,不在乎树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②他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
从他挑选橡子、收拾房间、清洗餐具等细节可以看出。
10.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直抒胸臆,直接歌颂牧羊人(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等你,在桥头王黎冰①老人真的老了,背一背篼蔬菜到乡场上去卖,十几里路要歇上好几回。
②听院子里最年迈的王老汉说,老人年轻时身板可壮实呢,两手像《少林寺》里练功的和尚那样平举着一挑水走上一公里,气也不会喘一口。
王老汉还说,他还看见过老人一枚二等功的军功章呢。
村支书常对后生们说,老人是老党员,党龄比你们的年龄还大呢,他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还多,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多。
③在春天如蜜糖一样的阳光里,老人静静地坐在自家的院坝边,看着远处那座断桥出神,苍老之态毕现。
④村里人远远地看着老人,就知道老人又想自己的儿子了。
有人说,老人在心里念叨那句话:“儿子,我在桥头等你回来!”⑤老人的儿子并非亲生,原本是村东头朱长子(长子:川语中的高个子)的儿子朱树林。
树林两岁那年,爹妈双双病逝,老人就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
老人像园丁,精心浇灌树林,儿子在老人的守望中拔节成长。
⑥高考前一个月,儿子最后一次回家复习。
那天,雨下得真大啊,是老人记忆中最大的一回。
一个8岁的孩子放学回家过河,刚到桥头,桥就被猛兽般的洪水冲断了。
孩子拼命地喊“救命”,声嘶力竭,手忙脚乱。
当孩子父母闻声赶去时,见自己的儿子已平安地躺在岸边,孩子却指着水中喊了一声“树林哥哥”就哭开了。
⑦桥断了,断桥边的小山坡上,多了一座新坟。
人们知道,那坟里长眠着一个曾经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和一堆他爱看的书。
⑧五年来,老人的屋子里就再也没有过笑声。
那以后,人们就常看见老人大半天大半天地坐在院坝边,望着断桥出神。
细心的人看得出来,老人眼里总是包着一汪浑浊的泪。
⑨乡里穷啊,村民更穷。
桥断了五年,一直没钱再修。
⑩村里人就将就着几根像练武术时用的“梅花桩”一般的石头桩子过河,战战兢兢,危机四伏。
孩子们上学放学,全靠家长接送过河。
老人还是种他的地,只是比以前更辛苦。
⑪为了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老人常常赶几十里山路到另一个乡场。
村里人见了,都会同情地说:“瞧瞧,老人在给自个儿攒养老钱了。
”还有人慨叹:“没孩子传递香火的人,苦哇!”当然还有人一直劝说老人,再过继一个儿子吧。
老人总是一言不发地摇摇头,佝偻着身腰继续忙自己的活儿,眼神里镌刻着一缕深深的沧桑。
⑫又一个春天如期而临,鲜艳的映山红开满山坡。
老人在一个夜里去世了,坐在桌子边的凉椅上,旁边还放着没理完的蔬菜。
⑬老人的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摞的钱,大多是角票和一元钞票,有些破烂的纸币角,都被他细细地粘贴好了。
钱的旁边是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用这钱修桥,就算是我的党费。
纸条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万一我死了,请把我与儿子树林安葬到一块,娃娃还小,我要陪陪他。
⑭纸条下面写下的日期,竟是五年前的9月1日。
压着这张纸条的,是那枚被村里人传为神物的军功章和一个五十年前的党员证……⑮夏天的第一场暴雨倾盆而至。
此时,桥已经修好了。
这座桥是水泥的,造型别致,很牢固,很显眼。
⑯据说,这桥是城里一个小伙子来设计的,由于他知道了老人捐资建桥的事迹,便没有要一分钱的设计费。
⑰这以后,河边的小山坡上,并排着两座坟,一新一旧,远远地望着上学放学的孩子们。
⑱这一天,是清明节。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这座新桥的桥头,望着那两座坟异口同声地说道:“爷爷,您在天国还好吧,我们等你,永远在桥头!”11.选文叙写了有关老人和儿子的两个感人故事,请分别简要概括。
①儿子因勇救落水孩子而牺牲;②老人卖菜攒钱修断桥。
12.结合选文说说老人为何要捐资建桥。
①因桥断而丧子的悲痛;②断桥使村民出行、孩子上学放学危机四伏;③党员的责任感。
13.结合全文,说说第B13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解开悬念,解开老人为多卖几角钱、几块钱而走十几里山路卖菜并非是为了攒养老钱的真相;解开老人摇头回绝村里人劝说再过继一个孩子的真相。
突出老人不辞劳苦、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对养子念念不忘的深情。
14.结合选文内容,请说说对选文标题的理解。
①“等你,在桥头”这是老人在儿子离开后常念叨的话,流露出老人对儿子无尽的思念;②这是学生们在桥头说的话,流露出对老人崇高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15.下面是这篇选文的题记,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我曾试着在某一朵花上找到自己的灵魂,有时觉得它来自于精神世界的另一个层面。
任何经历过这一场神圣洗礼的灵魂,会对生和死有新的理解,那是对生命真正的诠释。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朱树林勇救落水孩子,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老人不辞劳苦攒钱修桥,造福乡邻。
他们永远受到人们的爱戴,他们的精神永驻人们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