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午荷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一朵午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文章,感受残荷美2、研读文章,体会作者对孤寂的哲学思考【教学课型】讲授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欣赏残荷,感受孤寂美【教学难点】理解“一朵午荷”【教学过程】一、导语上课,同学们好!今天能共同走进一个课堂,成就我们难得的一次师生关系,大家知道什么原因吗?(幻灯片:一朵残荷)对,就是一朵荷花!有同学可能要不高兴啦,老师你怎么给我们看这样一朵衰败的荷花呢!太不够意思啦!要知道茶的香味,是品茶出来的;人的魅力,是做事中体现出来的。
一花一世界,草木皆关情。
世间万物,生命不息,用心观察,你会看到大自然深沉而富有内涵、包藏着无穷的人生哲理。
周敦颐从“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中感悟到了君子的高洁人格和洒脱胸襟,而朱自清从田田的叶子和零星的荷花中寻求到了心里的宁静和现实的超脱,那么作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华人中最卓著的被称为“诗魔”的台湾诗人洛夫又在一朵午荷上参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跟着洛夫赏午荷、悟人生!(幻灯片:一朵午荷,洛夫)二、认读字词(2分钟)为了课堂有点意思,我们做个小游戏,前后桌四人一组,每次发言推举出一名代表,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班长负责记录,首次发言的记3分,第二次发言的2分,之后发言的1分,得到肯定的加1分。
积分最高的,下课后有奖哦!(准备奖品:笔或者笔记本)为了帮助大家阅读文章,欣赏午荷,感悟人生,我们首先要解决本文的生字词,请看大屏幕,大声的齐读一下。
如果有陌生的词语,请拿起笔顺手写一写,划一划。
“赧然”开始!1、字音字形赧然()溜进()撅起()梵谷()怔住()撩起()丰腴()廿五()燠热()2、词义句义很好!大家读得非常整齐,声音也非常的洪亮,真不愧是咱们十中的高材生!另外几个词语,看看大家是否知道,请一位同学给读一下,同学们进行理解记忆。
罗曼蒂克:又称为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慑服:①因恐惧而顺从②因恐惧而屈服赧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
一朵午荷公开课教案一朵午荷公开课教案一、导入一说到荷花,我们就会想到一位美丽动人冰清玉洁的婀娜仙子,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曾经用他们的彩笔来描绘荷花的美丽,现在我们让一起来回顾一些比较出名的写荷花的诗文,我出上句,大家答下句。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李商隐:秋荫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爱莲说》宋·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古人欣赏荷,大多是因为它美的形象,高贵的特质,那么洛夫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情致风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学习《一朵午荷》。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耐心等待3分钟)1、洛夫为了它心中的荷,有两次观荷经历,我们来看看时间、动机、心情各有什么不同。
提示:文章当中的过渡段是第7段,阅读中要注意过渡段时间、动机、心情概括第一次:夏日午后雨天、突然想到去、感动怔住偶观向了孤独,走向了衰败。
说以说洛夫眼前的这一大片荷花多已凋零的荷是孤寂的。
按照友人的观点来说:欣赏比人的孤寂却是一种罪恶!作者却是疑惑的,不解的,但它真切的感受到了美,让我们一起静静的阅读文本,品味作者眼中荷的美。
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飘摇美,声势美B如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亭亭玉立,,(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群)这是虚写,气质韵致美,,C如:寻找出动词,雨和瘦长的腰身的荷的较量抗争,雨势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激越,水晶球,落,转,凝聚,扩展,旋,摇,晃, 侧,倾泻,弹起,(雨对荷的负荷越来越重,而荷呢?让作者都为之紧张,为之捏了一把汗的瘦弱的枝干,居然奇迹般的挺过来,在这里你感受到了荷的什么美(柔韧韧承受美)D如果我们把作者所欣赏到的那一片叶子,所感动的荷的美,加以归纳有飘摇声势美,有气质韵致美,有柔韧承受美,联系刚才我们一起背诵过的咏荷的古诗人,你觉得作者眼中的荷花美,主要美在那里?(美在他的内在的品质、精神)E为什么作者会欣赏这样的独特的体验和审美心理?同学们联系夏日午后的这荷和这场景,谈谈你的看法。
一朵午荷读后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朵午荷》。
文章描绘了一朵傲然开放的午荷,通过荷叶的绿、静谧的美,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和谐之美。
教学时,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对午荷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午荷的美。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午荷的赞美之情。
3.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对午荷的赞美之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文课件、午荷图片。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展示午荷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午荷的特点。
2. 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感受午荷的美。
4. 感悟课文:学生分享对课文的感悟,教师点拨、引导。
5.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分析课文中的观察角度,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6.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观察方法,观察周围事物,进行写话练习。
六、板书设计课题:一朵午荷内容:午荷的美作者的赞美之情观察事物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给家长听,并请家长签字。
2.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午荷的画,并附上简短的描述。
3. 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进行观察和写话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感悟,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对午荷的赞美之情。
在观察事物的方法上,学生也有所启发。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观察力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进大自然,观察和欣赏周围的景色,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荷花》,结合两篇课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一朵午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12、13段描写荷花的句子,赏析荷之美。
2、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动静结合、心理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面对生死兴衰,保持宁静淡然、平和豁达的人生领悟。
二、课时安排共三课时:·第一课时:疏通全文,了解文章梗概,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知道作者几次观荷,每次荷花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欣赏荷之美。
·第二课时:深入解读文章,感受作者两次观荷的心理,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探讨理解,感受作者孤寂却豁达、坚韧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欣赏荷之美,赏析描写荷之美的字词句。
2、在两次观荷中,理解作者思绪的变化。
难点:1、对“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一句的理解。
2、感受本篇散文含蓄又不失博大的美,理解作者宁静、豁达、深远的人生观。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古往今来,大自然一直是文人墨客们钟爱的描写对象,从飞禽走兽到花鸟虫鱼,在诗人们的笔下都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片文章,就与花有关,在花的世界里,有一种很是受文人们的喜爱,大家爱她的纯洁柔美,爱她的冰清玉洁,爱她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猜大家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吧?对了,就是荷花,也可以称它“莲”,我们应该学习了不少关于荷的诗篇,有没有同学愿意为我们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关于荷的诗句呢?其实老师刚刚已经说了一句了,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予独爱莲之......”除此之外还有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二)走进作者。
(PPT投影标题。
学生读毕后,投影作者介绍)作者介绍:洛夫(1928.5.11~ ),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
鲁迅散文《秋叶》赏析: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独特的散文。
它写法朦胧,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托了自己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也让我读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全篇处处在写景,其实处处可见抒情主人公的心态。
文中一直有一个隐隐的“我”,通过描写“我”眼中的景,表达“我”的观感。
文章开篇便出现“我”,在观察室外景物时隐隐现出一个怀着沉重而愤懑的心情的孤独者形象;转身到室内后,心情开始有些轻松,到最后,“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已经不再讳言“敬奠”,表明了态度。
此时此刻你会感觉到在昏暗的灯光的背景中,一个孤独的思想者形象出现在你面前。
文章看似写秋夜的景物,很散乱,难以把握,但由于有感情的线索,散乱的景物就有机地组成一体了。
每一个节点都巧妙的过渡衔接。
第一段点明枣树,第二段便描写枣树上面的夜空;第二段末说夜空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便有了第三段对小粉红花的描写。
写夜游的恶鸟是从室外向室内的过度。
先写回到室内旋亮灯火,于是有了扑灯的小青虫;写小青虫,便有了“敬奠”之情。
这种过渡转接,自然、畅达而紧凑。
句子赏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一开头就定下了这冷静-阴郁的调子,隐约反映他内心的孤独,给读者带来一种孤寂的寒意。
“秋后要有春”的小粉红花,那做着“春后还有秋”的梦的落叶,传达着作家的心声。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
”小飞虫向往着光,追求真理和光明。
《好的故事》《好的故事〉作为鲁迅相声的一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篇幅并不长,总共不到八百字。
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我板书):小船,山阴道,新禾,草,花,,乌桕,鸡,狗,斜栏,农夫,村妇村女,茅屋,塔,晒着的衣裳,簔笠,天,去,竹,小河,萍草,游鱼……。
”文章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很生动,景色明朗,充满温暖愉悦的情绪.看出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一朵午荷》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读文章,感受残荷美2、研读文章,体会作者对孤寂的哲学思考【学习重点】欣赏残荷,感受孤寂美【学习难点】理解“一朵午荷”一、认读字词,扫清障碍1、字音字形赧然(nǎn)溜进(liū)撅起(juē)梵谷(fàn)窗棂(líng)怔住(zhâng)撩起(liáo)丰腴(yú)廿五(niàn)燠热(yù)2、词义句义罗曼蒂克:又称为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
慑服:①因恐惧而顺从②因恐惧而屈服。
赧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羞愧的样子。
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
风梳发,雨洗头。
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窗棂:旧式窗户的窗格子。
燠热:闷热。
梵谷:即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
二、作者简介1928年出生在湖南,21岁1949年就前往台湾,一直定居于台湾,写此文时,已经51岁。
73岁时,3000行的长诗《漂木》,震惊世界华语诗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华文诗坛誉为双子星座,洛夫的《边界望乡》和余光中的《乡愁》一样脍炙人口。
虽在大陆的名气不如余光中响亮,但在台湾诗界洛夫的名望却在余光中之上。
洛夫是台湾现代诗坛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为中国诗坛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由于表现手法近乎魔幻,因此被诗坛誉为“诗魔”。
吴三连文艺奖对他的评语是:“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由繁复趋于简洁,由激动趋于静观,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
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三、整体感知作者欣赏到了怎样的荷,态度如何?四、品细微具象1、作者欣赏到了荷的哪些阶段?2、各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五、悟深远哲思1、朋友对作者的观点怎么理解?2、作者是如何理解朋友的观点的?六、拓展延伸,启迪人生洛夫从残荷身上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美,并从中领悟到了生命轮回的真谛,静心思考,你跟作者观点有何共鸣之处?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改变的是你对事实的看法。
《一朵午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高中语文读本2中的《一朵午荷》,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读本》是在教师指导下供学生课外阅读的,是《语文》的延伸,具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思路。
视野开阔,选文精良,体现了“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的学习理念,是师生课外阅读的一套优秀文本。
对加强学生的课外学习、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在体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科学的教学观念方面会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所蕴含的情感;
2、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精妙;
3、拓展阅读,积累词汇、语句。
根据语文读本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本文的语言。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老师不应只会奉献,还要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
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
B、个人尝试练习;
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
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
(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
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赏析梭罗的《瓦尔登湖》。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