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心脑科特色病症护理常规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4
神经内科护理常规神经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常规护理1.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生活、工作情况,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恐惧心理,告诉患者情绪对疾病的影响,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2.活动指导: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急性期应绝对卧床,床头抬高15°〜30°,偏瘫患者,保持肢体功能位,合理摆放良姿位,给予被动肢体康复训练。
3.饮食:给予高蛋白(各种肉类、蛋类、鱼类、豆类、香菇等)、低脂饮食(如脱脂奶、去油肉汤等,每日脂肪含量限于40g以下),昏迷或吞咽因难者可行鼻饲。
二、专科护理1.加强瘫痪的患者的基础护理,避免压疮、肺部感染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禁用热水袋,以防烫伤。
2.眩晕的患者卧床休息。
3.癫痫发作的患者及时保护病人,专人守护,防止意外发生。
4.体温高的患者应及时物理降温,必要时可行人工冬眠低温疗法。
5.消化道出血者,遵医嘱给予止血剂,严重腹胀者可行胃肠减压。
6.呼吸肌麻痹者,备好气管切开包、呼吸机等,必要时行人工辅助呼吸。
【健康指导】1.环境:病室温、湿度适宜,室内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2.康复指导:卧床患者肢体保持功能位,根据病情被动活动肢体;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正确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四肢活动灵活的患者应加强户外活动。
3.心理指导: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激动、恐惧、紧张等心理。
4.药物指导:严格执行医嘱,告诉患者药物的副作用。
5.行为指导:告诉患者导致并发症的易感因素,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限制探视,戒烟、戒酒等。
6出院指导:居室经常通风,空气新鲜;生活规律,避免劳累,合理饮食与锻炼;加强康复锻炼(如语言与肢体功能锻炼);定期复诊,如出现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肢体无力、手指麻木、眩晕、口齿不清等症状时及时就诊。
、脑梗死护理常规题目:脑梗死护理常规文件类型:护理常规制定日期:2013年8月制定部门:神经内科修订日期:2017年8月修订次数:1次【概念】脑梗死乂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心包填塞的护理常规急性心包填塞是由于心包内液体短时间内急剧增多,心包囊不能迅速舒张扩大,导致心包腔内压力增高,阻碍心脏舒张充盈,从而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全身出冷汗、周围循环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一旦发生心包填塞,病情进展凶险,尽早发现与识别心包填塞、争取抢救时间是抢救心包填塞成功的关键。
1.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心包填塞的发生常规心电监护,监测血压q 30min,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经常询问病人有无不适感,并嘱咐病人及家属及时报告。
如果患者主诉胸闷心悸,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奇脉、血压下降、脉压降低,听诊心音遥远甚至肺部出现湿啰音等症状,应首先考虑心包填塞可能。
2. 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按医嘱给予升压药,嘱患者尽量放松。
立即进行床边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确诊是否心包填塞,并作心包穿刺定位。
同时监测血压q 5~10min,密切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
3. 配合医生进行心包穿刺一旦确诊为急性心包填塞,心包引流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
配合医生进行心包穿刺放液,解除心包填塞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
(1)用物准备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穿刺包、2%利多卡因5ml、5ml注射器一副、一次性引流袋、肝素冒、透明贴膜,另外操作者戴好口罩帽子及无菌手套。
(2)方法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成功后,留置导管15~20cm,用3m透明贴膜固定,必要时先用缝线固定,接引流袋持续引流。
(3)穿刺过程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穿刺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神志、面色、心率、心律、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色、质,经常询问有无不适,并作及时处理。
心包引流期间要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无菌。
4. 停用抗凝药物一旦出现心包填塞,停用抗凝药物,对已用的肝素等抗凝药物要用鱼精蛋白对抗,以尽量减少可能的再出血。
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症状无明显缓解或加重,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心脏科专科护理-常规大全简介心脏科专科护理是指针对心脏疾病患者进行的专业护理。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档旨在提供心脏科专科护理的常规大全,供护理人员参考和使用。
常见护理措施1. 监测生命体征: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心电监护:对心脏病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可以观察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心脏问题。
3. 用药管理:按照医嘱合理给药,注意用药剂量和时间,避免忘记或重复给药。
4. 疼痛管理: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取适当的疼痛缓解措施,如给予止痛药物。
5. 血液检查:根据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6. 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饮食上的调整,控制饮食中的盐分和脂肪摄入。
7. 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心脏疾病的知识,指导患者合理生活和自我护理。
预防护理1. 心脏病风险评估: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心脏病的评估,如血压检查、血脂检查等,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2. 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向患者宣传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3. 体力活动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等。
4. 情绪支持:对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情绪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交流的机会。
术后护理1. 观察术后情况: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2. 伤口护理:对术后伤口进行定期清洁和更换敷料,预防感染。
3. 康复指导:帮助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提供相关的康复指导和建议。
4.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饮食上的调整,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总结心脏科专科护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本文档提供了心脏科专科护理的常规大全,供护理人员参考和使用,帮助提高心脏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加强精神护理,环境要安静,整洁,并及时掌握患者的情绪变化,引导患者摆脱不良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卧床休息。
呼吸困难者取半卧位并给氧。
按医嘱给予无盐或低盐饮食,少吃多餐,每餐不宜过饱,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加强二便护理,保持大小便通畅。
并全面作好患者的基础护理,有浮肿者,预防褥疮。
密切观察病情,数脉搏,呼吸时,必须测数一分钟,并注意脉率,节律。
发现异常或心跳骤停时,应立即抢救并报告医师。
按医嘱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一般为15—30滴/分)。
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器材,不失时机地主动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做好出院前的卫生宣教工作,如防止受凉感冒,避免情绪波动与过度疲劳,按时服药及定期复查,生育期女病人劝其避孕或绝育等。
脑病科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危重患者安置在抢救室。
(三)入院介绍1.介绍责任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血压、体重、身高。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2次,连续3日。
若体温37.5℃~37.9℃,每日测体温、脉搏3次。
若体温38℃~38.9℃,每日测体温、脉搏4次。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1次。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1次,或遵医嘱执行。
3.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
(七)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肢体活动等。
2.评估病人跌倒及坠床的危险并给予相应措施。
3.留置尿管病人,会阴护理2次/日,并记录24小时尿量。
4.如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八)遵医嘱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九)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禁食及鼻饲病人口腔护理2次/日。
便秘者多吃粗纤维食物,多饮水。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
心内科护理常规范文心内科护理是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的全面护理,包括了病情评估、药物管理、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测、心理护理以及病情教育等方面,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和保障患者的康复。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常见心内科护理常规,详细介绍心内科护理的具体内容。
1.病情评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是心内科护理的首要任务。
包括了患者的主诉、病史、家族史的了解,全身状况的检查以及心肺听诊、血压测量、心电图检查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病情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药物管理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维持疾病稳定和控制症状。
护士需要掌握和了解常用的心血管相关药物及其用法用量,包括抗高血压药物、抗心绞痛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在药物管理方面,护士需要仔细核对患者的药物清单,确认患者是否按时按量服药,并及时观察和记录药物的效果及其不良反应。
3.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是心内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了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的监测,以及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尿量等。
护士需要准确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
对于血压波动较大的患者,还需要定期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
4.心电监测心电监测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的重要环节。
护士需要熟悉心电图的操作和解读,能够进行心律失常的判断和处理。
对于需要接受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冠脉造影、心导管检查等特殊检查前后的心电监测,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5.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护士需要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对于行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术前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手术恐惧感。
6.病情教育心内科护理还包括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病情教育。
护士需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疾病的原因、病情发展和治疗方案等,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理解疾病,增强合作意识。
【概念】糖尿病是由遗传或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
护理项目护理内容评估要点病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肥胖、缺乏活动、病毒感染)。
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皮肤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月经不调。
实验室检查:血糖谱、糖化血红蛋白。
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心血管病、肾功能不全、视力下降。
患者和家属对有关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环境保持室内安静,减少探视室内通风1—2次∕日体位自主体位饮食护理要定时定量进餐,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根据每日摄食总热量分餐多吃高纤维食物,延缓和减少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增加肠蠕动,利于通便。
如玉米、小麦、白菜、韭菜、豆类制品。
含糖低的蔬菜。
如韭菜、西葫芦、冬瓜、南瓜、青菜、青椒、茄子。
而西红柿含糖量低,既可做蔬菜又可做水果可以多吃。
多吃含钙的食物。
缺钙能促使糖尿病人的病情加重。
如虾皮、海带、排骨、芝麻酱、黄豆、牛奶等富含硒的食物。
硒有与胰岛素相同的调节糖代谢的生理活性。
如鱼、香菇、芝麻、大蒜、芥菜等,它们能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
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
补足这两种元素,有利于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程,对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的病变、肾病有利。
如鱼、奶、白菜、豆类以及青菜、芥菜、甘蓝、青椒、鲜枣等。
常饮绿豆汤,能明显减轻患者烦渴,多尿症亦明显减轻或消失。
基础护理两短;胡须、指(趾)甲;六洁:头发、口腔、皮肤、指(趾)甲、会阴、床单位清洁晨起餐后睡前刷牙漱口,注意保护足部,避免穿过紧的鞋袜,防止外伤至足部感染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专科护理患者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进行日常活动和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应适当休息。
遵医嘱糖尿病治疗,观察降糖药的副作用,及时处理低血糖评估病情变化,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血酮、血糖、尿酮、电解质及体重情况,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血糖,教会其正确保存、抽吸、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运动治疗,注意运动安全应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应告知其服用的时间、方法、作用及副作用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系统规范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安全护理根据风险评估,采取安全措施,挂警示牌,防止压疮和坠床告知家属严密陪护,协助如厕,防止摔伤等意外发生2013年9月修订概念:指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脑病科一般护理常规2.根据病症性质,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危重患者安置在 抢救室。
三)入院介绍1.介绍责任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血压、体重、身高。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2次,连续3日。
若体温37.5 C 〜37.9 C, 每日测体温、脉搏3次。
若体温38C 〜38.9 C,每日测体温、脉搏4次。
若体 温39C 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1次。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 脉搏 1 次,或遵医嘱执行。
3.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 1 次。
六)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 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
七)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1 .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肢体活动等。
2.评估病人跌倒及坠床的危险并给予相应措施。
3.留置尿管病人,会阴护理 2次/日,并记录 24小时尿量。
4.如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八) 遵医嘱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九) 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 指导饮食宜忌。
禁食及鼻饲病人口腔护理 2次/日。
便秘者多吃粗纤维食物,多饮水。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
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 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室内温湿度适宜。
眩晕护理常规西医的高血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美尼尔综合症、 颈椎病等可参照本病 护理。
以头晕、眼花和或伴有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头痛、恶心、呕吐等为主要 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 1.眩晕发作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及血压变化。
2.疾病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阳上扰证、痰浊上蒙证、瘀血阻窍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
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根据病人心功能分级决定活动量,告诉病人体力和精神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恢复。
督促病人坚持动静结合,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
心功能I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必须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心功能II级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增加午睡时间,强调下午多休息,可不影响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心功能III级严格限制一般体力活动,每天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但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协助下自理;心功能IV级须绝对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生活由他人照顾。
可在床上做肢体被动运动。
注意做好心理护理及生活护理。
二、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根据病情,适当限制钠盐及水的摄入量,注意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三、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体温、呼吸、咳嗽、咳痰的量及性质、尿量、周围循环情况等。
四、呼吸困难者可给氧气吸入,根据缺氧的轻重程度调节氧流量,必要时应取半卧位;肺水肿的病人应取端坐位,并可吸入经50%酒精湿化的氧气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改善通气效果。
五、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副作用及毒性反应。
服用洋地黄类药物者,服药前应测心率,心率低于60次/分者,暂停服一次;应用扩血管药物者,应注意监测血压变化;使用利尿剂者应记录好出入量,注意水电平衡;六、根据护理级别,加强病室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病情变化应分秒必争,配合医生立即抢救。
七、长期卧床及全身浮肿的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按时协助翻身,防止发生褥疮。
八、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仪器,放于固定位置,药品要齐全、足量,并定期检查数量及有效期;保持仪器性能完好。
九、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及除颤器的应用,掌握心电图知识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抢救措施等。
十、做好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指导病人正确配合治疗。
注意保持病室的安静、清洁,湿温度适宜;减少探视,预防交叉感染,并注意防止增加心脏负担的各种诱因。
心血管系统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心血管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1(了解病人主诉,有无胸闷、胸痛、心慌气急,并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采取相应措施。
2(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
3(护士应熟练掌握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
4(抢救用品五固定,即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时消毒,24使其保持完好备用状态。
5(氧疗护理:一般缺氧病人遵医嘱给予氧疗;急性肺水肿病人采用配置30,,50,酒精湿化间断吸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人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呼吸功能不全者使用面罩加压吸氧或必要时行机械通气。
6(排泄护理:鼓励卧床病人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养成每日排便习惯。
连续数日未排便者可给予缓泻剂或低压温水灌肠,对危重病人记录24小时尿量,定时测体重。
7(生活护理:对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病人,协助其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
8(休息及卧位:重症病人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者逐渐床上活动乃至下床活动,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更换体位,心功能不全者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9(饮食护理:宜给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
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病人应限制钠盐的摄人。
10(药物护理:掌握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正确指导服药。
11(心理护理:护士应保持良好工作情绪,关心、体贴、鼓励病人,做好充分的解释、安慰工作,避免他人谈论任何令病人烦恼、激动的事,协助病人克服各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生活习惯和嗜好。
12(健康指导:(1)向病人及家属宣传有关的防治与急救知识。
(2)鼓励病人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避免各种诱因。
(3)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睡眠,避免任何精神刺激l(4)根据不同疾病指导病人选择不同的饮食,少量多餐,忌烟酒。
(5)安装起搏器的病人应随身带好保健卡,冠心病病人应随身备好急救药。
(6)病人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心脑科特色病证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
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呼吸4日。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一)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二、胸痹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⑴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疼,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腻,脉滑涩。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少津,脉细弱或结代(3)痰阻血瘀: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4)气滞血瘀:胸闷胸痛,时痛时止,串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太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5)热毒血瘀: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⑶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⑷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⑴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⑵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⑶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⑷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⑴少量多餐,宜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食过饱及服用刺激性的酸、辣食物。
⑵心衰者宜低盐饮食。
5、情志护理避免情绪紧张及不良刺激。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法、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等。
6、临证(症)施护⑴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⑵心血瘀阻者,遵医嘱给予中药泡茶饮。
⑶疼痛时,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解除疼痛的药物,⑷喘促不得卧者,给了吸氧,半卧位。
⑸心跳骤停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即刻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三)康复治疗1、推拿疗法取穴: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星、重点下肢取穴。
2、耳穴。
3、内养功,人迎鼻通调吸法,沐足疗法。
4、教育,心理调整。
5、运动,进行关节运动、体操、活动平板、踏车等。
(四)健康指导1、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排便时勿屏气,排便不畅时可用开塞露。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食动物脂肪及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指导患者及家属在病情突然变化时的简易应急措施。
三、中风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骞,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骞,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3)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骞,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4)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多痰,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5)阴虚风动: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发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手足拘挛或蠕动,肢体麻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或数2.中脏腑(1)风火闭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紧,甚至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灰黑,脉弦数(2)痰火闭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襟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壅盛,四肢逆冷,舌质黯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4)元气衰败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目合口张,瞳孔散大,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气息短促,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用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起居护理(1)起居有节,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精力以配合治疗。
动静结合,寒温适宜,保持环境舒适,空气新鲜。
肝阳上亢患者多喜凉爽,室温宜偏低。
肾虚精亏患者多正气虚,易于感受外邪,故病室特别要求注意卫生洁净,冷暖适宜。
7、临证(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2)元气衰败者,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等救治。
(3)尿潴留者,可按摩腹部,虚者加艾灸,必要时遵医嘱行留置导尿。
(4)便秘者,遵医嘱给予通便中药内服。
(三)康复护理1、良肢位的摆放,是早期抗痉挛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患者头部垫枕,胸前放一枕头,患肩前伸,患侧时关节伸展,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
患侧下肢髋,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放在身体前面另一枕上,健侧肢体自然放置。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支撑,患臂前伸,前臂外旋,将患肩拉出以避免受压和后缩;手指张开,掌心向上,患腿髋关节后伸,膝关节略屈曲,放置舒适位,健侧上肢放在身上或后边枕头上,避免放在身前,腿下放一枕头支撑。
患侧卧位可增强对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并使整个患侧被拉长,从而减少痉挛。
仰卧位:该体位易引起压疮及增强异常反射活动,应尽量少用,仰卧位时,患者头部垫枕,患侧肩胛放一枕头,使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并分开,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患侧髋下放一枕头,使髋向内旋位,患侧臂部,大腿外侧下放一枕头,其长度要足以支撑整个大腿外侧,以防下肢外旋,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足底不放任何东西,以防止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
2、肩关节半脱位,保持良肢位,维持全关节活动度无痛性的被动活动范围,治疗中不要牵拉患者,立位或坐位时患侧上肢应予悬吊或支撑。
3、肩-手综合征,保持正确的腕部体位,避免完全掌屈位,尽量避免患手静脉输液,抬高患肢,使用患肢向心性加压缠绕,或应用充气夹板,加强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维持全关节活动范围,冰疗等物理治疗。
4、压疮的康复护理,气垫床的应用,保持皮肤及床单整洁、干燥;对身体不能活动患者,每2小时变换体位,搬动时要把身体完全抬起来,避免剪切损伤。
5、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恼怒、情志过激而使疾病再度复发。
(2)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适当休息。
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注意保暖。
(3)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品,不宜过饱,忌食辛辣、刺激之品,戒烟洒。
(4)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再发脑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