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康福外国语学校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31《“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03.50 KB
- 文档页数:4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理解以及运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重点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激趣导学: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历程: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
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式、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新课探究:自主学习:1、林则徐之所以能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原因有哪些?他开眼看世界的成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2、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3、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高二历史《顺乎世界的潮流》教学设计《“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设计
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遭到惨败,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向实践。
1898年,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康有为第六次上书。
光绪帝采纳,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由此展开,但因顽固势力反对,不久便夭折,史称“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说说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p50最后一段
当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没有使中国走出苦海,那么另外一个广东人又走向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个人就是被国共两党奉为国父的孙中山先生。
三、走向共和
1.民主共和国方案提出: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和众政府”的主张。
2.民主共和国方案的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建立民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1)原因:革命派极力主张实现“民主共和”;改良派主张维新改良。
(2)阵地:他们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阵地。
(3)内容: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4)影响:论战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
也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初步实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案第 1 页第 1 页想?二、维新变法阅读教材与下列材料,思考:材料三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四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五(康有为)他的家教和他的先生给他的教训,除预备他能应考试,取科名外,特别注重中国政治制度的沿革及一般所谓经世致用之学。
他不懂任何外国文字,在戊戌之前,也没有到外国去过。
但他到过香港、上海,看见西洋人地方行政的整齐,受了很大的刺激,他觉得这种优美的行政必有文化和思想的背景和源泉。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3、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
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变法”的目的和原因。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材料六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
——《胡适留学日记》5、材料中胡适评价梁启超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三、走向共和第 1 页阅读教材与材料,思考:材料七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历史必修三专题三“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反思
鹿泉一中
接到石家庄教科所要来听课的通知,我很纠结,是按照我校“学案型八环节”教学呢,还是按照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本抓起,踏踏实实“划”课本呢?经过认真思考,我最终确定:移花接木,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落实课本基础知识。
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如何把很笼统的课程标准分解成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目标,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更难描述。
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能说出、背诵、复述、理解并运用”等词语来描述,并把学习目标抄写记录在课本上,以便以后复习背诵是运用。
关于课堂教学设计,说实话,我自己都觉得没有新意,没有深度和难度。
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很为难的地方。
提升难度?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课本的基础知识都不会认真阅读,甚至在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一起看课本都心不在焉,连基础都没有,何谈深度和难度。
曾经在上一届高二的时候尝试过,课本基础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上课预习检测,然后通过重难点突破的方式来提升难度,可是结果依然。
也希望教科所的老师能给予指导和帮助。
关于专题导语部分的处理,我一贯认为:如果在专题开始之前学习,因为学生对本专题的知识一无所知,可能达不到专题总结的效果,所以我采取的方式是每个专题学习结束之后,再认真总结,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效果不错,可以继续坚持下去。
总之,一节课结束后,我认为,在让学生记笔记方面,值得继续坚持。
更多需要努力的,就是如何既落实了课本基础知识,还能提升深度和难度,能全方面照顾到大多数同学。
希望得到教科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导学案第 2 页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重点) 2.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救国方案的特点及其影响。
(重难点) 【自主学习】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人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撰了《四洲志》。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积极性:“中体西用”思想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
(2)局限性: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维新变法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概况 代地位 主要思想 表 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梁启超 维新思想主要宣传者 (1)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3)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废科举,变官制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1)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大胆批判。
(2)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严复 维新理论宣传贡献巨大 《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实践: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但很快就失败了。
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设计
指导意见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三维目标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课前准备
提早一周左右,请学生收集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及当时反对派的史料,重点收集其代表言论,史学界对他们的评论。
课堂教学设计。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阅读课前提示和第一子目思考:睁眼看世界的先驱是哪两个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列举他开眼看世界的活动。
近代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什么?作者是谁?简述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一、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阶级抵抗派—学习)1、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之第一人——:(1)在广州领导禁烟斗争:销烟;(2)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主持编写《》(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提供抗英斗争的参考。
2、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作者是,他在书中系统阐述了“”的思想,即主张学习外国以。
★思考:“睁眼看世界”新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萌发的?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你认为它“新”在哪里?新思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1、背景:根本原因:战争的失败,惊醒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
2、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在哪里?敢于冲破,承认,首开,引导,寻求。
3、目的:维护统治,抵抗。
4、影响:开近代学习西方之先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迈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步)二、“师夷长技”的实践:洋务运动(1861——1895)——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1)口号:“”;(2)指导思想(特点):“,”;(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3)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校、近代海军;(4)破产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三、维新变法:阶级维新派——学习★结合[温故而知新]和课文,思考如何分析康梁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一)、背景:1、国际局势: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大势所趋2、国内:⑴政治上:⑵经济上:⑶思想上:(二)、主张:建立制度,发展,走西方道路。
目的:挽救,发展。
★探究:为什么康有为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托古改制)★探究:维新派与抵抗派的思想有何异同?(四)、历史意义(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是一场爱国运动:(2)是一场进步运动:(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4)对 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 的传播。
必修三专题三第一节 “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知识梳理】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潮):地主阶级――______________1、背景:(1)国内:①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趋衰落,______________日益尖锐;②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 ③统治者沉浸在“______________”迷梦中。
(2)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它们为争夺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加紧对外扩张。
2、代表:(1)林则徐: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第一人”。
组织编译外国书籍和报刊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2)魏源------著《______________》①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_______著作。
②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向西方学习口号,是对几千年______________挑战,迈出近代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步。
3、特点:只学“_______”,不变_______。
即只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变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______________19世纪60至90年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旗号,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三、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1、背景:A 、政治: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危机深重。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导引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一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潮的萌发、维新思想的成熟、民主共和思想的兴盛、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0世纪初,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发动了辛亥革命;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最终赢得了1.把握基本线索:注意历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从宏观上2.加强联系比较: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和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趋势,由此来分析理解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和每一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异同与特点。
注意与必修一政治救亡、必修二近代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变化是一定时3.树立正确观点: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探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情景问题切入京师同文馆是在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于1862年8月设立的,以教授外语和西学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
但遭到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正式开学时只招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在这交汇与碰撞中本课第一目“睁眼看世界”讲述近代中国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
本课第二目“维新变法”讲述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概况及影响。
本课第三目“走向共和”讲述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民主共和的思想自主预习梳理【答案】①闭关锁国②鸦片战争③抵御外来侵略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⑤四洲志⑥海国图志⑦师夷长技以制夷⑧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⑨师夷长技以自强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1民族资本主义○12民族资产阶级○1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4民族矛盾尖锐○15孔子改制考○16变法通议○17变法○18封建君主专制政体○19专制君主○20天演论○21进化论○22爱国主义○23君主立宪○24资本主义○25资产阶级革命思想○261894 ○27驱除鞑虏○28恢复中华○29创立合众政府○301905 ○31建立民国○321907 ○33革命○34建立共和政体○35民主思想○36舆论○37君主立宪○38 1912 ○39民主共和国重难疑点探究1.消极:由于这个时期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惊醒,不仅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肤浅和感性的,而且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也是不深刻的。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复习导引:面对现实,中国是如何顺应世界潮流的?一个主题:挽救民族危机两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三个阶段:器物技艺→社会制度→思想文化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自学导引一、雾里看花:地主阶级抵抗派——睁眼看世界1.背景: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⑶林则徐、魏源在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看法。
⑷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概况:⑴ :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① 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②主持编写 :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⑵魏源:《海国图志》①性质:第一部由 著作。
继出现的。
2、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复兴之路》解说词3、 “中学”:是指中国封建文化。
“西学”:是指资产阶级文化。
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文明的落日··不经意间,眼角滑落一行浊泪悲哀?!抑或是感动?!——日落紫禁城2.背景: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3.特点:学习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4.维新思想的影响:①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提高了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热情;③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四、柳暗花明:资产阶级革命派——走向共和1.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
孙中山是民主共和国方案的设计师。
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民国方案的确立: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专题三 3.1《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重点:通过对本节内容学习,(1)了解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及《海国图志》书影及内容。
(2)重点掌握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主张及影响。
(3)重点掌握民主共和思想的发展历程。
难点:分析他们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核心素养】归纳中国人学西方、求变革的历程,学习中国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考情分析】近几年考试集中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不同阶段、阶级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
多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选择题分值约2-4分,材料分析题分值约20分左右。
【导学流程】
★回顾旧知
回忆所学知识,说说关于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物,你知道的事迹有哪些?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8--51页,回答下列问题。
一、“睁眼看世界”
1.历史背景:清朝国势渐趋衰落,________日益尖锐;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统治者沉浸于“________”的迷梦中。
2.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1)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成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为当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参考。
(2)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________”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
习
的第一步。
3.主要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________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______________,以探求_______________。
(2)洋务派逐步形成“________,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________。
二、维新变法
1.维新思想的发展
(1)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________的兴起,早期维新思想开始出现。
(2)19世纪90年代,________日益加深,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2.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
(1)1895年,康有为发动“________”,提出具体改革措施;1898年,他出版《孔子改制考》,
用__________提出变法要求。
(2)梁启超发表《________》等一系列文章,宣传_______学说,提倡____________,要求“伸
民权”“设议院”,实行______________。
(3)谭嗣同大胆批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
束
缚彻底决裂。
(4)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宣传“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世道必进,
后胜于今”的进步理论。
3.维新变法思潮的历史意义: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________运动。
(1)爱国性: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________,充满爱国主义激情。
(2)进步性:力图让中国走上________道路,顺应了_______________。
(3)具有启蒙作用:宣传________、________观念,批判_____________,冲击陈旧腐朽的旧文
化。
(4)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__________的传播。
三、走向共和
1.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
(1)维新改良道路受挫。
(2)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________空前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资产阶级________思想蓬勃兴起。
2.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
(1)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明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主张。
(2)1903年,章太炎发表《________________》,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
邹容发表《________》
等著作,宣传反清革命。
(2)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明确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定为政治纲领。
3.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1)状况: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围绕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展开论战。
(2)影响:促进了________的传播,为________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使许多知识分子放弃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