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1 人民版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教案(7页)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教材分析本专题讨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主要就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
而本课书主要讲述了先进的中国人在器物和制度两个阶段对于西方的学习,主要有3个子目,一为睁眼看世界,二为维新变法,三为民主共和,而这三个子目录其内在联系在于技术革新,制度改良,制度革命。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本课书的重点定位于第二子目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而对于第三子目的民主共和,由于在专题四中的第一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有重点讲述,故在这课书中这个知识点做简单介绍。
(3)课堂立意第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新课程、新理念为指导,重点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通过形式多样的材料(教材也是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第三,本节的设计思路注重教材的逻辑性,需要学生站在当时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情分析⑴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定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⑵通过高一一年的学习,高二学生在搜集、整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且有着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同时高中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本节课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中学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转变形成背景的分析,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着现代化进程……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小农经济,长期的闭关锁国……在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西方已经远远超过了东方,并且东方从属于西方。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课时“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②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是以一段一分钟左右的《圆明园》视频导入,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近代中国被侵略的事实,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该往何处去,中国人又该何去何从,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以此导入本课所学。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说明:A、“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实际情况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全面先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教案(8页)必修三专题三顺乎世界之潮流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过程与方法:借助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理清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线索,准确理解各历史阶段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能分析找出各种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能读取相关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答有关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思想文化的发展,即要继承和吸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感受先辈们为中国民主的独立与富强,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认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自身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激发自己对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二、重难点(师)导课: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孙中山人物像及名言图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教师解说:1916年9月,孙中山到海宁盐官观看钱江大潮,回上海后写下了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那当时的世界潮流是什么?导入本专题:近代世界之潮流: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向欧美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包括三部分: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代议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济工业化(工业革命)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思想理性化(启蒙运动)......那思想理性化对中国的影响有什么呢?我们开始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一专题2、答疑解惑(1)解答基础巩固部分选择题:2、5、6、8。
(2)展示学生专题知识框架示意图,并予以表彰肯定3、基础检测A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领学生思维,规范学生表达,提出问题展示答案,学生重点记忆。
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四川省叙永县第二中学龚远一、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②初步认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而且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①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③课堂上通过学生展示自编自导自演的历史小品,让学生充分进入历史事件的形成与发展。
充分提升学习的历史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③通过学习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课时:1.5课时。
四、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导入:可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背景。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 使学生认识到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时代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2. 历史发展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4. 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 面向未来,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现民族复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历史发展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与影响,面向未来,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现民族复兴。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国家和地区为例,分析它们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运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 教材:《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
2. 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报道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在线视频等。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演进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 使学生认识到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和时代意识。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2. 历史发展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4. 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 面向未来,如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实现民族复兴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课题][课型][第课时][教学目的]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初步认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个逐步深入和提高的过程,而且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的历史事实。
[教学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教学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一、睁眼看世界(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分析睁眼看世界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了解睁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及其主要思想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一]章节名称:第一章世界的联系与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2. 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变化是世界的本质特征。
3.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世界变化的态度,学会适应和应对变化。
教学重点:1. 世界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2. 世界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面对世界变化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顺乎世界之潮流》。
2. PPT或其他辅助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2. 提问:你们认为世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世界中有哪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世界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引用实例进行分析。
2. 讲解世界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引用实例进行分析。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世界的联系与变化。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四、小组活动(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世界变化的主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2. 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进行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2.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面对世界的变化?如何适应和应对变化?3. 总结回答,强调积极面对世界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世界变化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写一篇短文。
2. 推荐阅读:提供一些与世界联系与变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供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讲解实例、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世界的联系与变化。
通过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积极面对世界变化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二章全球化与多样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
3·1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中国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出现的背景,了解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人的民主共和主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启发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将教材知识线索化。
(2)“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
(2)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指导学生联系必修一专题二、三与必修二专题二,体会“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整体情况。
进而根据专题导语回答三个问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主题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过程是什么?通过学生的概括总结完成上述三个问题,进而引出“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的第一、二阶段。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之潮流”指什么?一、学习西方之第一阶段——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理由:“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补充就是为了说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身份,进而理解他们学习西方只在于“制夷”,而不是要推翻封建统治。
)(一)林则徐和魏源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国势、社会矛盾、知识分子和统治者2.主要思想林则徐:主动了解外国情况,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和书籍(《华事夷言》),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篇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第一部分:教案内容一、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初步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先进人物的思想和主张并不一定被同时代的人欣赏或接受。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理性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以前所学专题的相关内容,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性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教师可以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教学流程】本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的线索是: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
“一个主题”就是“中国向何处去?”即: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
“一个方向”就是“向西方学习”。
“三个阶段”就是“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器物,通过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通过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答:循序渐进,不断深化。
说得对!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本专题的内容还可以跟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
投影:专题联系必修Ⅰ: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Ⅱ: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投影:冲击篇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过程,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2. 培养学生对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
教学重点:1. 世界历史的演变过程。
2. 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历史》。
2. 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的变化。
2. 提问:“你们认为世界历史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教材第一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过程。
2. 教师通过讲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世界历史案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历史问题和矛盾。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历史思维训练(15分钟)1. 教师提出一个历史问题,如“为什么说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2. 学生独立思考,写下自己的答案。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世界历史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在案例分析和历史思维训练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思维。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顺乎世界之潮流[人民版][教案第六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19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趋势。
2. 培养学生对19世纪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本专题讨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对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主要就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
要理解近代中国的思想探索历程,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因此学习本专题要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更新的速度很快,各种思想在互相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学习者分析⑴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定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⑵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搜集、整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高中生活跃的思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本节课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
⑶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近代中国思想探索历程而展开,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的学习有一定难度。
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虽然高一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分析问题也缺乏系统和深度。
因此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通过对维新派、革命派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各派思想的比较,逐渐掌握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文字材料的分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逐渐掌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逐步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历史ⅲ人民版3.1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1 【目标解读】: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那么徐、魏源的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教学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教学难点】:分析他们思想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可引导学生回顾高中历史必修一中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状况的内容,使学生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背景。
★新课讲授☆知识点一:“睁眼看世界”一目1,产生背景:〔1〕清朝长期闭关锁国,阶级矛盾尖锐,出现统治危机。
〔2〕鸦片战争前后,逐渐接触西方先进事物,认识到西方的先进。
〔3〕鸦片战争失败,传统观念遭到挑战。
2、主要表现:〔1〕林那么徐:《四洲志》,介绍世界多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治概况。
是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那么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作用: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评价: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2〕魏源:著有《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书。
3、历史影响: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迈出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4,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这一时期,其他的爱国人士学习西方的状况。
如: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和姚莹的《康輶纪行》。
☆知识点二:维新变法1﹑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
2﹑重点理解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的维新思想。
A﹑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借用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强调弱国必须变法改革、才能救亡图存,实现富强。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2)“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
(2)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主张
【教学难点】林则徐、魏源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
【教学内容】图片:两种文明的碰撞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感受19世纪前期中国和西方的差距。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引入话题。
集中注意力,激发师生情感交流
【教学环节2】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内容】解读课题。
《“顺乎世界之潮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同学们通过对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围绕如何使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而进行的探索的了解,感受他们的思想主张与爱国情怀。
【师生活动】老师解读课题;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
【教学环节3】第一幕:睁眼看世界
【教学内容】出示林则徐魏源的图像;了解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
【师生活动】1、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奇变”如果你是清朝统治集团一员的林则徐或魏源,会采取什么措施应对?
2、他们的措施取得哪些成果,提出什么思想主张?
3、林则徐为什么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4、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如何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掌握林则徐、魏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思想主张及影响。
【教学环节4】情景设计1
【教学内容】2007年是魏源逝世150周年,岳麓书社准备再版魏源《海国图志》。
岳麓书社的发行人员在网络上征集《海国图志》再版的宣传语,有如下的贴子,请你结合今天对魏源和《海国图志》的了解,以及你对新思想的理解,以跟贴的形式用最精炼的语言为《海国图志》写
一句宣传词。
示例:
小鱼儿:
开新思想之先河,前无古人;
创师外夷之长技,后有来者
哭泣的雨:
开中国之眼界,扬华夏之新风.
回眸一笑:
《海国图志》150年前便是一本好书.……
【师生活动】学生设计宣读,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设计书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进一步感受林则徐魏源思想主张的内涵和价值。
【教学环节5】情境过渡
【教学内容】展示图片:《甲午中日战争图》《时局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图》概括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
【师生活动】共同感受民族危机的严重和变法的迫切
【设计意图】交待背景有助于理解变法主张和变法的意义
【教学环节6】第二幕:维新变法
【教学内容】出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人的图像;了四维新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师生活动】1)对于以上四位维新思想家,哪一位你最熟悉请介绍其有关生的平资料。
2)归纳教材中有关四位思想家对维新思想发展的贡献。
他们有何共同的政治主张?
3)以下是为维新变法创作的宣传标语,判断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
”
(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 )“誓杀尽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
”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4)作为立志要改革的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设计意图】分组合作,自学课文,归纳维新派观点及作用。
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明白四维新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教学环节7】情景设计2:
【教学内容】中央电视台拟拍一部新的电视连续剧<<百日维新>>,假如你是编剧,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四位维新思想家之一(比如梁启超)设计一段宣传维新变法的演讲稿.
【师生活动】学生撰写演讲,师生共同领略点评。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环节8】展示补充材料: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学内容】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以材料说明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会阅读教材(教材的层次性)学会论从史出。
【教学环节9】第三幕:走向共和(自主阅读)
【教学内容】出示孙中山的图像;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主张和实际。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显示课堂结构完整。
【教学环节10】本课小结
【教学内容】出示本课所有进步人物的图像;归纳本节课思想演化的线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让学生构建起这一时期的知识结构。
【教学环节11】展示补充材料: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课作埔垫。
【教学环节12】课后探究
【教学内容】1)今日之潮流又是什么?
2)我们该如何顺乎这个潮流?
【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培养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