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工人文化宫 拆不掉的云南记忆
- 格式:pdf
- 大小:692.00 KB
- 文档页数:2
2014年下半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7.严禁折叠答题卡!二、给定材料1.垃圾可分为生产性垃圾和生活性垃圾,生产性垃圾是各生产主体在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垃圾。
生活性垃圾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
数据显示,我们县级以上城市有3200多个,城市人口约6.9亿,城市生活垃圾每年约3亿吨。
生产垃圾的数量也很惊人,其中,占绝对份额的是建筑垃圾。
我国垃圾处理手段主要是焚烧和填埋,目前,约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的城市已无垃圾填埋场可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由此看来,解决“垃圾难题”意义重大。
2.2013年9月,随着一声爆破巨响,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宫倒塌成一片废墟。
这座建成于1985年、高70米的昆明市第一栋带电梯的建筑,其寿命没能熬过30年。
其实它只不过是“短命建筑”名单上新添的一个。
耗资8亿元的沈阳绿岛体育中心,耗资3000多万的海口“千年塔”,南昌着名地标五湖大酒店,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杭州西湖边上最高楼--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楼……这些驰名一时的地标性建筑,在爆炸声中轰然倒塌时寿命都不长。
省委书记“开炮”,痛斥昆明拆建作者:南方周末记者陈宁一肖辉龙发自:云南昆明2013-10-04 19:30:24来源:南方周末昆明标志性的历史建筑金马碧鸡坊,如今已被高楼大厦包围,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伪文物。
(CFP/图)作为城市发展内核的历史文脉被割裂城市原有的大山大水空间格局被破坏城市的街区和建筑风格没有特色缺乏个性“中心摊大饼”,任意破坏城市与山水环境的有机联系标志性的传统建筑被毁灭,一些历史文化街区被淹没建筑物千篇一律,满目“水泥森林”从“东方日内瓦”到“西南桥头堡”,再到近年的“春城无处不飞花”。
多年来,昆明城市定位变幻莫测。
2013年9月6日,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昆明一次公开会议上,罕见提出昆明城市规划建设的六点反思,认为昆明大拆大建等做法是对历史文化的毁灭性打击。
省委书记将人文与自然环境提到空前重要位置。
省委书记盖棺定论,昆明多年来的城建争议会否尘埃落定,众多受访专家依然担忧。
省委书记“开炮”“书记说完,台下一片死寂。
”一名与会者回忆道,秦书记说完顿了顿,语气缓和了一些。
他称自己话说得重了点,希望昆明市的同志不要介意。
2013年9月6日,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
聚焦一座城市的规划建设,参会官员却是出奇地高规格,云南省四套班子及昆明各区县主要领导几乎都出席。
而很多官员都没有料到,这是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针对昆明规划建设的反思大会。
据可供查阅的公开资料,这是秦光荣入滇14年来,首次对昆明提出系统性批评。
而放之全国,此举也实属罕见。
在昆明市汇报了现代新昆明建设情况之后,秦光荣开始讲话。
在后来官方公布的讲话全文中,针对昆明的不足,内容不到3000字,但用词却出乎意料地沉重,而且分列六点,全面细致。
“第一,作为城市发展内核的历史文脉被割裂。
”秦光荣直截了当说道。
他列举了1950年代的拆城墙、填护城河,1980年代的拆除武成路、金碧路原有建筑,讲道:“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这对昆明历史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老照片:1940年西南重要城市昆明街头的珍贵历史画面今天我们要看的是一组拍摄于八十年前的历史照片,拍摄的地点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的昆明市。
据考证昆明市的起源并不是因为城市建设而来,而是在古代西南地区有一支比较大的叫昆弥的民族而来,在唐朝以还没有昆明这个说法出现,到了唐朝武德二年的时候,朝廷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县,取名为昆明,从此昆明就出现在了我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
照片是1940年在昆明街头拍摄的,可以看到牌坊上还写着文庙街,街面上有许多正在赶集的人们,有几名男子戴的草帽有一点广东地区的风格,难道这是跨越千里的风情?文庙街里面的场景,地面上是用石头和水泥铺设的路面,几名穿着旗袍的妇女正带着小孩在逛街。
这是在昆明威远街和东院街交汇的街道,在街道上还有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痕迹的天开云瑞坊,这座牌坊最开始是在明朝的时候建成的,当时牌坊上写的是“怀柔六诏”与“平定百蛮”,意思就是明朝采取的怀柔的政策平定了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叛乱。
到清朝道光年间的时候,人们将明朝时期所题的八个字抹去,重新题上了“天开云瑞”与“地靖坤维”八个字,八个字分别刻于牌坊的两面。
照片中是明朝朱元璋时期所修建的近日楼,当时这座建筑是修建在昆明城的正中间位置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座建筑已经不在昆明城的正中位置了。
这座近日楼看上去非常的壮观,在古代被当地人称为最接近太阳的地方,这座建筑自从建起之日就是昆明城著名的城市地标。
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已经挤满了街道,当时正值抗战时期,而昆明又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在大街上有许多的军人,画面的左下角似乎还有一个美国军人的面孔。
文庙街外面的街景,这外面是一条主干道,文庙街是昆明市内的一条老巷子,一位黄包车夫正在拼命地奔跑。
这是明朝宣德年间修建的金马坊,在这条街道的东边有一座金马山,所以这里也就被称为金马坊,在金马坊的前面还有一座牌坊,可以发现这条街道非常的宽阔,街道两边种植了很多用于绿化的树木,大街上依然有很多军人。
昆明旅游必去的文化遗址昆明,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和旅游目的地, 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址,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和触摸历史的脉搏。
本文将介绍昆明旅游必去的文化遗址,带您一起领略昆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大观文化遗址大观文化遗址位于昆明市区北部的大观村,距离市中心仅有数公里的距离。
这片文化遗址包含明代至清代的古建筑和文化景点,是昆明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大观楼,这座建筑是明代朝阳楼的遗址,是明代建筑风格的典范。
登上大观楼,您可以俯瞰昆明市区的美景,感受昆明的古韵和现代化融合的城市景观。
二、滇池文化遗址滇池是昆明的标志性自然景观,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址。
在滇池周边,保存有许多古代的建筑和文化遗址,如西山石窟、龙门石窟等。
这些石窟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游客在参观这些石窟时,可以了解到昆明古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辉煌。
三、金殿文化遗址金殿是滇池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滇池北岸的金殿山上。
金殿建于明代,是昆明市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
金殿的特色是其金碧辉煌的外观和内部的精美壁画。
壁画描绘了当时的皇帝和官员们的生活场景,展示了明代社会和文化的繁荣景象。
游客在金殿内可以欣赏到这些精美的壁画,并感受到明代宫廷文化的魅力。
四、苍山文化遗址苍山是昆明市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
在苍山的脚下有许多古代村庄和寺庙,如碧鸡坡、龙门村等。
这些村庄和寺庙保存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和风俗,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在游览苍山的过程中,游客可以了解到昆明民族多样性的魅力,感受到苍山深处流传的古老而纯正的文化氛围。
五、世博园文化遗址昆明世博园曾是200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地,如今已成为一处融合了园艺、文化、旅游等多种元素的文化遗址。
世博园内有许多主题花园、文化建筑和展览馆,如昆明花卉展览馆、民族村等。
游客可以在世博园中欣赏到各种精美的花卉、体验不同民族的风情和文化,感受到昆明作为园艺之都的魅力。
庆祝中华人民共初国成立70周年工人文化宫昆明70年发展变i 文•杜托如果说要推选出改革开放以来昆明最具代表性的地标,相信很多市民会选“工人文化宫”。
这个昆明曾经的娱乐文化中心和市民的精神中心,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城市发展和全市人民对文化追求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一直都是昆明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见证者。
或许在老一辈昆明人的记忆中,对第一代昆明市工人文化宫还有着依稀的印象,它就坐落在如今的东风广场范围内。
第一代工人文化宫于1952年建成投入使用,对那个年代的昆明人来说,这可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精神文化家园。
“有足球场,有健身房,有教室,还有影剧院,很大的一个地方。
”昆明市工人文化宫第一任主任张维新回忆说。
对50、60后来说,文化宫是他们最初接触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曾陪伴他们度过了大多数的休闲时光。
遗憾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第一代工人文化宫被夷为平地。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之后,老百姓被压抑许久的文化艺术需求也得到了释放,但却苦于没有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心。
1982年11月,昆明市工人文化宫重建工程在东风广场破土动工。
1985年12月6日,万千昆明人翘首期盼、高约70米、由4个六边形塔楼组成的文化宫正式投入使用。
当时场面可谓壮观:一封封火红的鞭炮,从18层楼顶一直垂挂到一楼……'‘与拆除的第一代工人文化宫相比,此时的工人文化宫虽然占地面积减少了,但是由于高达18层,实际使用面积反而大大增加。
”昆明市工人文化宫副主任李承烈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整个昆明市的建筑基本上都在10层以下。
东风广场旁的邮电大楼、市中心的昆明百货大楼这些建筑物算得上是当时的高楼大厦。
同时期国内其他城市的文化宫并没有采用高层建筑的先例,昆明市工人文化宫无疑是全国首例。
第二代工人文化宫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昆明当时首屈一指的地标性建筑,众多省外专家闻讯后纷纷前来考察学习。
历史街区是活的史书和文化宝库,与众多分布广泛的历史文物一起,构成了城市的记忆。
文明街历史街区指现昆明市盘龙区华山南路以南,正义路以西,景星街以北,五一路以东大约占地21公顷的地域。
街片内共有文明街、景星街、光华街、甬道街、市府东街、文庙直街6条主街道,有东卷洞巷、西卷洞巷、吉祥巷、大银柜巷、小银柜巷、幸福巷、通城巷、直道巷、孝子坊巷、邱宗巷、郭家巷、曙光巷、四知巷、正义巷、海天阁巷15条巷道。
占旧城面积的3%。
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昆明城内仅存的老街区,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文明街区的历史经明、清、民国、新中国建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600年历史沧桑,使在文明街片区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蕴涵着过去岁月的丰富信息。
其以传统民居为主的多元建筑文化,以儒学传播、名人文化为主的精神文化,以封建王朝覆灭、共和新生、昆明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和以市井商业为典型的民间民俗文化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现在文明街片区的格局,是从清代康熙时期云贵总督在此建署而开始逐步形成的。
康熙二十年(1683年),总督蔡毓荣把旧云南府改建为总督署(现人民胜利堂)。
总督衙门是云贵两省的最高机关,经历代总督不断修葺建设,气度不凡。
总督衙门的建立,奠定了现文明街片区的格局基础。
总督衙门既设,周围的道路便应运而生。
首先是正对大门“甬道”。
“甬道”是清代官员进行礼仪活动、进出总督衙门的正式通道。
地位身份较低的官员及平民,只能走侧面较为狭窄的小巷,这就形成了甬道两侧呈“L”形的的东卷洞巷和西卷洞巷(卷洞,即窄小弯曲之意)。
当时,督、抚等衙门又崇其称为“院”。
因此从总督衙门大门东边辕门口,往东通往藩台衙门的道路就叫东院街;从大门西边的督练处转北,通往巡抚衙门的道路就叫西院街。
粮道署、盐道署,巡警道署在这个地区甬道南面,连接这几个衙门东西走向的道路就叫粮道街。
就这样,以总督衙门为中心,分别连接四个主要衙门的两横一竖的“工”字型道路,构成了文明街片区的骨架。
市工人文化宫拆迁改造问答. 问:什么叫做“城中村”?答:“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和谐现象。
从狭义上说,是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失去或基本失去耕地,任然实行村民自治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庄,以及更名为社区,但土地所有制性质和经济组织性质仍为集体所有制的“翻牌社区”。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问:城中村拆迁改造与新昆明建设有什么样的关系?答:城市现代化建设是我市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现阶段我市城中村普遍存在的建筑抗震安全未设防和火险隐患突出、环境脏乱差、市政设施不配、治安混乱等问题,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严重障碍。
城中村的长期存在和无序发展,极大地威胁着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昆明市.问:为什么要进行市工人文化宫迁建项目建设?答:市工人文化宫迁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完善主城区域城市功能,改善城市形象,提升昆明城市品位,打造昆明主城区中央商务区,促进盘龙区经济跨越发展。
.问:市工人文化宫迁建改造的范围是那些?答:根据《昆明市规划局规划用地许可证用地界线图》,昆明市工人文化宫迁建项目用地地块位于昆明市人民东路原集团地块南侧,拆迁改造范围为:东至盘龙区政府宿舍、人民东路邮电所;南至人民东路;西至云南省机床厂宿舍;北至昆明市金属制作厂、栗树头村集体房。
.问:市工人文化宫迁建拆迁改造址占地面积是那些?涉及多少户数?答:昆明市工人文化宫迁建项目选址总用地为亩,其中,昆明市原集团范围以内土地收储用地为亩;昆明市原集团范围以外亩,改造范围内拟拆迁建(构)构筑物总面积为拆迁地上建(构)筑物总面积平方米平方米,动迁总户数户(单位房户,房改房户,栗树头村居住房户)。
.问:盘龙区市工人文化宫迁建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目标是什么?答:栗树头片区征地拆迁是经昆明市政府批准,盘龙区负责实施的市政府重点工程,是工人文化宫迁建项目是政府公益事业。
被省委书记痛批之后作者:龙在宇来源:《廉政瞭望》2013年第11期10月8日,国庆长假之后的第一个工作日。
昆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退休干部张强从自家报纸箱中取出一份当天出版的《云南日报》。
本想浏览一下标题就作罢的他,最后却将报纸捧在手里认真研读了半个小时。
报纸在头版显著位置,全文刊登了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标题叫做《挖掘历史文脉,突出文化优势,把昆明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城市》。
张强告诉《廉政瞭望》记者:“哪怕是党报,全文刊登省委书记讲话的事情,也不是经常发生。
更有趣的是,秦书记是在9月6日讲的话,结果时隔一月后,再由省委机关报全文刊登。
”“看得出来,省委书记对昆明的城市建设工作并不满意。
重炮开火,丝毫不留情面。
”张强说。
同一次会议,不同的报道今年9月6日召开的昆明城市规划建设调研座谈会,规格颇高。
云南省四大班子一把手以及昆明市的主要领导悉数到会。
次日的《云南日报》头版对会议作了常规报道。
“2000多字的稿件中,仅有100多字来谈存在的不足,基本算是轻描淡写。
给外界的感觉,成绩应该还是主要的。
”张强特意给记者找出当天的报纸。
不过,就在会议结束之后的几天里,张强便听老同事们说,其实在当天的会议上,省委书记说了重话。
对于昆明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秦光荣进行了系统梳理,而且遣词用语十分严厉。
诸如“造成了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等话,让台下立时鸦雀无声。
有参加了当天会议的人员告诉张强,昆明的一些同志,被批得抬不起头。
最后还是秦书记主动缓和气氛,说自己今天话讲得重了些,希望昆明的同志不要介意。
此后几天,陆续有网站刊登了秦光荣的讲话内容。
省委书记严厉批评昆明城市建设的消息,也被外地媒体提及。
直到国庆长假后的10月8日,《云南日报》刊登秦光荣讲话全文,终于让相关消息有了最权威的版本。
张强拿起两天的《云南日报》说道:“9月7日的新闻稿,批评的内容不过100多字。
我记忆中的昆明变化昆明的变化很大可谓翻天覆地,天天在变化,一年一个样。
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秩序井然。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昆明市的建筑基本都在10层以下,东风广场旁的邮电大楼和昆明百货大楼这些六七层楼的建筑物算得上是当时昆明最高的建筑物。
1985年,有十八层楼高的工人文化宫在东风广场建成开放,曾让无数昆明人兴奋不已。
因为这幢建筑物是当时昆明最高的建筑物,人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楼顶,俯瞰昆明城。
这座大楼见证了昆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欣欣向荣。
从没有高楼到有了保持纪录很多年的“文化宫”,再到现在高楼到处都是。
90年代后期,150米的昆明佳华广场酒店在昆明北京路上建成,成为昆明的第一高楼。
以后的几年里,在昆明涌现出邦克大厦、华域大厦、建设大厦欣都龙城186财智中心、世纪中心等一批高层建筑,时至今日,333米的南亚之门成为昆明人翘首以盼的摩天大厦。
昆明人记忆中那些似曾相识的老街、老巷,儿时巷道里欢快的游戏,甚至是馋人的小吃,都会牵动多少老昆明人的心绪。
个人感觉明显的有圆通大桥,当年那里都是平房,墙体脏脏的,道路崎岖、坑洼不平,现在虽然小东门那还有平房,但旁边的桃园广场也修建成附近居民主要休息的公园场所了。
城市的变迁,不禁让我们担心那原汁原味的老滇景象的流逝,担心那些灰色的建筑夺走了“春城”、“花园城市”的美丽印象,可当我们走在这座处处洋溢着现代气息的都市,感受到城市变化带来的幸福感。
我在昆明生活二十多年,见证了滇池由碧波荡漾到臭气熏天。
现在再看滇池、河道、湿地,发现水清了,并且没有任何臭味,这说明昆明市近几年确实是下了大力气整治滇池并取得显著成效,让我们又恢复对能治理好滇池的信心。
西山区园博园、滇池度假区永昌湿地、草海下穿隧道、西三环、岗头村隧道、张官营城中村改造项目、盘龙江、东二环、机场高速、新机场航站楼、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滇池泛亚国际城市湿地、环湖东路、大学城、市级行政中心……一路上,新昆明建设阶段性成果——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滇池治理、生态绿化、城中村改造、招商引资项目一一展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