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课后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过关习题](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2·苏州业水平检测)1956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②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术上的‚百家争鸣‛③促进了技术和文艺术领域的繁荣④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A.①②③ B.①③④.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定军山》拍摄于 1905 年,是我国第一部电影。
《渔光曲》于1934 年 6 月在上海公映。
答案:A2.(2012·日照期末)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不同的术思想和文艺术自由发展,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 )A.不能宣传唯心主义错误B.不能违背精神.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强化训练本原则D.不能宣传资产阶级倾向观点解析:‚双百‛方针的提出,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强化训练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前提是不能违背国家宪法的强化训练本原则。
答案:3.1957 年 2 月,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北京上演了古典歌剧《茶花女》,这是第一次将西方古典名剧全本在新中国公演。
这主要是因为(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D.‚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实施解析:本题考查生的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957 年‛,然后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繁荣,其原因是 1956 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实施。
答案:D4.关于 1956 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术文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术、文发展的经验.纠正了文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事业的教训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的分析解能力。
1956 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术、文发展的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文事业的教训;纠正了文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习目标]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2.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1.背景(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2.过程(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评价(1)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1)表现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点拨]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思考1] 有人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有人却认为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提示:不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以及“文化大革命”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第七、八单元测评(高考体验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5课标全国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教育及经济建设。
由时间信息“1952年”,可知此时中国仍然坚持“一边倒”,故外交政策并未发生变化,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于1953年开始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题干所述是“文化教育改革”的表现,而不是它的需要,故C项错误;当时学习俄语主要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经验以及技术的需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故选D项。
答案:D2.(2014天津文综)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解析:从材料信息看,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是把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了适应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工业人才的需要,故选B项。
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此时进行院系调整显然不是为了经济的恢复,故A项错误。
院系调整主要不是为了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故C项错误。
院系调整是全国性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天津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4北京文综)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
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1977年”,1995年中共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因此,B、C、D三项错误。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在考试即将到来之际,学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本文库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七单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赵国庆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A.6岁时,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入学B.15岁时,他在广播中听到了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C.27岁时,他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并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D.36岁时,他在海南经济特区创办了电子产品加工厂解析赵国庆6岁时是1955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于20世纪80年代,A项错误;15岁时是1964年,我国首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项正确;27岁时是1976年,高考恢复是1977年,C项错误;36岁时是1985年,海南经济特区创办于1988年,D项错误。
答案 B2.某教材在"世界高科技"与"中国科技成就"两课内容中均有关于"神舟5号"的描述,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中国航天技术特殊,独树一帜B.中国已成为世界科技与经济大国C.中国航天技术超过了欧洲和美国D.中国航天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解析中国科技成就被列入"世界高科技"的介绍,说明中国科技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之列,D项符合此意。
A项表述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是经济大国,也不能反映中国科技已超越了欧美,排除B、C两项。
答案 D3.从1950年到195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同期从25%增至50%,进入大中学校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这主要取决于( )A.人们对健康和教育的重视B.教育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D.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建立解析材料对比了1950年和1957年我国教育、卫生事业的巨大变化,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项正确。
姓名,年级:时间:第7课启蒙运动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
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
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A。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B.与上帝直接对话C.追求政治民主和思想自由D.批判神学统治解析A项是文艺复兴的成果,B项是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的主张,D项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主张。
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原则,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建立民主政治。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2.17—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深入展开,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拉开帷幕。
“启蒙”的含义是( )A。
启迪人们告别愚昧迎来科学时代B。
启迪人们摆脱宗教以迎来自我时代C。
启迪人们的反封建意识并给人们带来光明D。
启迪人们冲破束缚并引导人们走向世界解析启蒙的法文原意是明亮、照耀,启蒙运动的含义是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答案C3。
伏尔泰曾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里,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这反映了伏尔泰( )A。
认为人类应当勇于打破自然规律B。
忽视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C.借助自然科学论证理性主义D。
并不主张建立真正的自由,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只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才能迎来光明.这实际上是借助自然科学来论证理性主义。
4。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
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
”上述材料出自()A.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
伏尔泰《哲学通信》C。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D。
卢梭《社会契约论》平等与安全,要建立这样的政府必须对政府权力本身进行制约,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主张,主张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故C项正确.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1957年,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提出了“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不让人口增殖拖经济的后腿”的主张。
该主张()A.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结果 B.符合当时经济建设客观需要C.认为人口再生产阻碍经济发展 D.在实践中很快得到贯彻执行3、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4、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早期,香港影片在上海上映时场面火爆,除少数戏曲片外,“几乎场场满座”。
而国产电影,尤其是反映“大跃进”的影片,上座情况却相形见绌。
这一反差表明()A.香港电影更能反映社会现实 B.国产电影的制作技术低下C.这一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大跃进”运动的持续深入5、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6、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
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第19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1949年11月,我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领导机关和重点研究中心。
1950年8月,成立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两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并在全国建立相应的分支机构。
我国采取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健全科研机关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促进教育发展D.服务国家建设需要,国家建立和健全科研机构,目的是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故选D项。
2.“在他(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在这一颁奖词中,“两弹”是指( )A.原子弹、氢弹B.核弹、导弹C.氢弹、导弹D.火箭弹、原子弹,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钱学森等科学家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了杰出贡献。
故选B项。
3.高二(五)班开展探究性学习时举办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重大科技成果展”,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两枚烟标,它们反映了(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C.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D.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解析由“‘70’烟标”和“‘卫星’烟标”的名称可判断,这是为了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
答案B4.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故而其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影响不包括( )A.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B.它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C.解决了全球饥饿问题D.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解析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C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C5.观察右图,与该图标相关的计划主要致力于( )A.发展高新技术B.增强国防力量C.解决温饱问题D.加快农业开发解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中国提出了“863计划”,主要是发展高新技术。
必修三第7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1956年关于中国的军事发展方向在中国高层中是有分歧的,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所谓“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而张爱萍将军有一句名言:“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中国高层军事发展路线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B、经过之后十年奋斗中国即将拥有第一根“打狗棍”C、当时中国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核武器阻力重重D、事实证明张爱萍将军的“打狗棍”战略已被否决2、“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③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归国的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2012·台州高二检测)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
这“惊人”创举有①“文革”期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③“一五”期间成功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指()A、“东方红一号”卫星B、“嫦娥一号”绕月卫星C、“神舟”五号载人飞船D、“神舟”七号载人飞船5、①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②中国跻身于世界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三个国家之列,显示出中国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
③前不久,“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两次交会对接成功。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全册同步习题及答案100页
高中历史必修(3)全册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A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和变化
B“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十分活跃
C私人办学兴起,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落
2“诸子百家”活动的宗旨是
A游说君主,寻求进入统治阶层
B研究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C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D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3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战国时期儒家各流派都主张“性本善”
4儒家经典的“六经”不包括
A《诗经》《尚书》B《礼》《易》
C《乐》《春秋》D《论语》《孟子》
[课后巩固]
一.选择题
1.孔子办私学的主要意义在于 A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 .....。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一、填空题
1、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同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1973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学术问题上。
4、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5、新时期,中国普及,制定《义务教育法》;实行普遍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
二、选择题
1、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2、国防科委主任亲自挥笔命名为“银河”,并题诗一首:“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
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B.中国航天人流下了许多辛勤的汗水
C.中国每秒运算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问世
D.21世纪初中国取得的这一科技成果令人备受鼓舞
3、“1977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这是指()
A.实施《义务教育法》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4、“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
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
”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A.科学发展
B.科教兴国
C.和谐发展
D.改革开放
5、“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出现了样板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A.传统戏曲失去群众基础
B.样板戏适应百姓需求
C.“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D.落实“双百”方针的要求
6、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7、某一历史时期,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毛泽东指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据此可知,该历史时期应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建国初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邓小平1975年9月26日在一次谈话中忧心忡忡地讲道:“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为此,在他的倡议和影响下:()
①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恢复了全国高考制度
③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④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2012年3月,袁隆平提到:“今年的目标是向亩产1000公斤迈进,这虽然很不容易,但像矮子爬楼梯,一步一步走。
”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原因是()
A.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B.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
C.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
1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三、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专门科研机构仅有30多个,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除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外,其他学科的科研几乎空白。
1949年,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
……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子已经有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
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大多数人成为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
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子。
材料三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在农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3)综合材料,你有何启示?
第七单元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原子弹“东方红一号”
2、袁隆平
3、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九年义务教育自主权
二、选择题
1—5 DCBBC 6—10ACDCD
三、材料题
(1)背景:新中国成立;专门科研机构和人员严重短缺;各学科研究均很落后。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中国科学院的成立;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努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敢于挑战权威;淡泊名利;有远大而高尚的目标;国家重视科技的良好氛围。
(3)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勤奋努力;要重视高尖端技术并应用于生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