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终身监禁的法律定位与司法适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犯罪手段的不断演变,刑罚体系也在不断变革以应对新型犯罪的挑战。
终身监禁作为一种严厉的刑罚措施,在打击重大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对于终身监禁的法律定位与司法适用,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就终身监禁的法律定位、司法适用以及案例分析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终身监禁是指对犯罪人判处的一种刑罚,剥夺其终身自由,并将其监禁在监狱中。
在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下,如罪犯被判定犯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罪行,法院可依法判处其终身监禁。
终身监禁与死刑、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等刑罚种类有所不同。
死刑是世界上最严厉的刑罚,而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虽然剥夺了罪犯的人身自由,但都有一定的刑期限制。
相比之下,终身监禁则是一种更为严厉的刑罚,罪犯一旦被判终身监禁,便有可能在监狱度过余生。
终身监禁主要适用于性质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如谋杀、恐怖主义等罪行。
然而,这种刑罚也面临着一定的局限性。
终身监禁对罪犯家属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可能比其他刑罚更为严重,容易引发社会不满和争议。
对于罪犯而言,终身监禁剥夺了其改造自新的机会,可能导致罪犯在监狱中度过余生,这对罪犯和监狱管理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司法实践中,终身监禁的适用情况较为罕见。
一般来说,只有在罪行极其严重、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的案件中,法院才会考虑判处终身监禁。
例如,在一些恐怖袭击、恶性杀人等案件中,罪犯被判犯有严重罪行,法院可能会判处其终身监禁。
在终身监禁的司法适用过程中,法官作为案件的裁判者,具有至关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法官需要根据犯罪行为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等因素,综合权衡后作出是否判处终身监禁的决定。
同时,法官还需要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合法性,遵守法律程序和法律规定。
当前,终身监禁在司法适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
由于终身监禁的刑罚过于严厉,容易引发社会争议和舆论压力,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
终身监禁的适用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标准,容易造成司法实践中的混乱和误判。
第1篇一、引言终身监禁作为一种刑罚方式,在我国刑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指对犯罪分子实施无期徒刑,并剥夺其终身自由的一种刑罚。
本文将从终身监禁的概念、法律依据、适用条件、执行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终身监禁的概念终身监禁是指对犯罪分子实施无期徒刑,并剥夺其终身自由的一种刑罚。
在我国,终身监禁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危害极大、无法通过其他刑罚手段进行惩戒的犯罪分子。
三、终身监禁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可以判处无期徒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期间,不得减刑。
”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条规定:“对犯罪分子判处无期徒刑,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的,可以减为有期徒刑;对于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二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四、终身监禁的适用条件1.罪行极其严重: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2.危害极大: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
3.无法通过其他刑罚手段进行惩戒: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无法通过有期徒刑、拘役等刑罚手段进行惩戒,只有终身监禁才能起到惩戒作用。
五、终身监禁的执行方式1.关押:犯罪分子被判处终身监禁后,应立即被关押在监狱或其他指定的场所。
2.劳动改造:监狱应组织犯罪分子参加劳动改造,使其通过劳动改造自己的犯罪行为。
3.教育改造:监狱应加强对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减刑: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有悔改表现或立功表现,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减刑。
六、终身监禁存在的问题1.执行难度大:终身监禁的执行难度较大,需要监狱等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确保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
2.人权保障问题:终身监禁可能会侵犯犯罪分子的人权,使其在监狱中度过余生,需要关注其身心健康。
浅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我国终身监禁制度是指犯罪分子因犯有严重罪行而被判处无期徒刑,即终身监禁。
这一制度由于其严厉的惩罚性质,在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终身监禁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终身监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对于极端危险的罪犯,由于其反社会行为的严重性,无期徒刑是一种必要且合理的惩罚措施。
终身监禁制度可以防止重罪犯再次危害社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终身监禁制度可以对犯罪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处以无期徒刑的罪犯将会面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重新回归社会的现实,这将使其他潜在罪犯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险性和后果,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终身监禁制度也为犯罪分子改造提供了机会。
在监狱里,罪犯可以接受法律教育、职业教育和心理疏导等一系列帮助和辅导,这有助于罪犯重建法律意识,改变思想观念,最终实现犯罪行为的彻底改造。
终身监禁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终身监禁制度涉及到侵犯肉体自由的问题。
犯罪分子被迫终身关押在监狱里,可能会引发人权方面的质疑和争议。
终身监禁制度也存在着歧视性的问题。
终身监禁的判决往往依赖于法官的主观判断,容易受到个人偏见和歧视的影响,特别是在处理敏感案件和政治犯上。
终身监禁制度也存在着法益的问题。
一方面,判处终身监禁会给罪犯的家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终身监禁制度也可能导致罪犯在社会中失去再教育和改造的机会,无法为自己的错误赎罪。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打击犯罪行为和维护社会安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在实施终身监禁制度时,应该严格遵守法律的程序和原则,力求实现公正、公平和人道的处理方式。
也应该探索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刑罚制度,为罪犯的改造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大连干部学刊2017年第12期·行政管理与法治建设·收稿日期:2007-11-30作者简介:罗亚林(1993-),女,安徽安庆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终身监禁制度若干问题探究摘要:对贪污受贿犯罪设立终生监禁制度具有反腐败和死刑替代措施的双重作用。
终身监禁制度是死缓的一种执行方式,刑罚严厉性是介于一般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的中间刑罚。
对贪污受贿犯罪设立终身监禁制度符合我国的刑罚体系,能够做到罪责刑相适应,符合我国严格控制并减少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
未来的立法修改方向上,针对短期内难以废止的死刑罪名,可以在保留死刑的框架内设立终身监禁制度,扩大终身监禁制度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贪污受贿犯罪;终身监禁制度;死刑改革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17)12-0045-042015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九)》),在立法上针对贪污受贿犯罪设立了终身监禁制度。
对于贪污罪、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6年3月28日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两高”《解释》),对终身监禁制度适用的标准有了进一步的明确。
终身监禁制度从2015年11月1日开始施行,2016年10月份有三人相继被判处终身监禁。
分别是10月9日,河南安阳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白恩培死缓并适用终身监禁,该案成为终身监禁第一案。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10月17日被河北省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适用终身监禁制度。
10月21日,黑龙江省林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物资供应分公司原副总经理于铁义适用死缓并终身监禁。
浅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
终身监禁制度是指对犯罪者实行无限期监禁,直到其自行身故或获得特赦。
对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者,或已经累犯多次并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的犯罪者,终身监禁可以成为一种必要的且有效的惩罚手段。
我国实行的刑法规定,终身监禁只有在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中才会被采取,如恐怖主义、贩毒、贪污受贿、破坏国家安全等罪行。
可以说,终身监禁旨在惩罚那些对社会造成严重威胁的罪犯,起到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的作用。
然而,终身监禁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首先,在人权保护方面,终身监禁是否符合人道主义价值观一直备受关注。
虽然终身监禁可以避免犯罪者再次危害社会,但囚禁时间过长或无期限也将导致对犯罪者的人身自由权和尊严权产生巨大侵害。
其次,终身监禁实施的监管成本也十分高昂,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同时也增加了社会治安成本。
为了缓解上述问题,我国也在努力完善终身监禁制度。
例如,通过增强司法公正和对死刑适用的限制,缩小终身监禁所适用的罪刑范围,以使终身监禁只对最严重的罪行才进行适用,同时增强尊重犯罪人权的保障措施,如提高狱方及刑警队伍的精神道德水平,保障犯罪人的基本人权等,以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和个人权利。
综上所述,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虽然存在一些争议,但也在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
我们应该以更加理性和平衡的态度,归纳总结各方意见,逐步规范和完善终身监禁制度,确保司法实践中对罪犯的刑罚与人权义务之间得到更好的平衡和协调,以保护社会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浅析作者:杨茂来源:《卷宗》2018年第09期摘要:终生监禁制度有防止腐败和替代死刑两项功能。
终身监禁制度是死缓的一种执行方式,设立终身监禁符合减少死刑的潮流。
死刑在短期内是无法废止的,因此可以在保留死刑的当今扩大终身监禁的适用范围,严格控制死刑的适用。
关键词:终身监禁;贪污受贿;死刑改革2015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九)》),在立法上针对贪污受贿犯罪设立了终身监禁制度。
对于贪污罪、受贿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6年3月28日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两高”《解释》),对终身监禁制度适用的标准有了进一步的明确。
终身监禁制度开始于2015年11月1日,白恩培成为中国世上第一个被终身监禁的人。
终身监禁制度的出台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者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终身监禁制度属于“反腐利器”,但反对者认为终身监禁制度比死刑更残酷。
如何更为理性看待终身监禁制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分析。
一、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分析(一)终身监禁的适用条件“两高”《解释》对终身监禁制度的适用对象有严格的限制,第一,适用对象只是贪污罪和受贿罪。
第二,贪污受贿的数额需特别巨大,两高《解释》中对其数额规定为三百万以上。
第三,社会影响特别恶劣且情节特别严重,给社会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
对于“特别”的标准还没有明确规定,需从司法实践中慢慢成熟起来。
第四,被判处死缓的犯罪份子。
以上四个适用条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不适用于有重大立功和怀孕的妇女被判无期的。
(二)在学界中学者对于终身监禁制度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学者观点主张让终身监禁成为无期徒刑的一种执行方式。
浅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终身监禁制度是指对犯罪分子实施的无期徒刑,是一种替代死刑的惩罚手段。
我国《刑法》规定,对某些极端严重的犯罪行为可以实施终身监禁,这一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从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依据、起源与发展、实施方式、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依据我国《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终身监禁的刑期,若犯人有悔过表现,并确有悔过表现,经考察符合释放条件的,经法院批准可以改变为有期徒刑,但不得低于十年。
”这一条款为终身监禁制度确立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规定了对犯人悔过表现的审核条件和改变刑期的程序。
二、终身监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终身监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最初出现在英国。
19世纪初,英国废除死刑的呼声逐渐高涨,终身监禁制度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监禁制度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广。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也是我国司法体系改革的一部分。
终身监禁制度是对犯人的一种特殊的刑罚,实施方式有其独特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犯人的人权,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落实。
犯人应当接受社会化教育,改造其不良思想,使其有悔过之心。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终身监禁的程序合法、正义。
终身监禁制度对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效果。
终身监禁制度能够减少对死刑的使用,降低了对犯人的极端处罚,体现了人权保护的精神。
终身监禁制度能够对犯人进行有效的思想改造,减少其再犯率,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终身监禁制度适用范围有限,只针对极端严重的犯罪行为,能够有效地惩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终身监禁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刑罚方式,具有其特定的法律依据、起源与发展、实施方式和社会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发挥终身监禁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犯人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确保刑罚的公正执行。
希望我国终身监禁制度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论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摘要:《刑法修正案(九)》在原《刑法》第383条增加了对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缓的罪犯减刑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不得假释的规定。
终身监禁严苛程度高于无期徒刑,同时较死刑又更为宽缓,能够在惩罚犯罪的同时抑制死刑的滥用,但就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至今未有定论,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其代替执行的是何种刑罚或刑罚执行制度是学界探讨的核心。
鉴于从外部表现而言,《刑修九》的终审监禁与古代死刑减等刑的立法目的有相近之处,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将更利于探索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
关键词:死刑减等刑;终身监禁;刑法修正案九;法律性质中图分类号:DF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9(2019)03-0038-03(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合肥230000)李睿∗∗∗第39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9年3月Vol.39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 .2019收稿日期:2018-11-13作者简介:李睿(1994-),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学。
——以中国古代的死刑减等刑为视角《刑法修正案九》中首次将终身监禁纳入刑罚体系,现行《刑法》第383条规定被告人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依据具体的犯罪情节,人民法院可以同时决定在缓刑执行期满减为无期徒刑后,对其予以终身监禁,不得缓刑或假释。
从字面上看,可以理解成以终身监禁替换了原有的减刑无期徒刑,最终被告人免于死刑的实际执行,从这个角度,终身监禁的法律定位似乎接近于中国古代立法中的死刑减等刑,对这两者之间的近似与区别比较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
一、中国古代的死刑减等刑(一)“斩右止”替代死刑执行。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连年征伐,为求“成霸主,得天下”,纷纷求助于法家的变法,刑法类条文愈发庞杂,至六国一统,秦朝绝对奉行法家的立法思想,严刑峻法到达极致。
浅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终身监禁,又称无期徒刑,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判处的极刑,意味着无法通过假释或条件释放获得自由并终身监禁。
目前全球仅有少数国家实行终身监禁制度,而其中包括我国。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设立,第一次体现在1997年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并随后在2015年的修订版中得到了进一步规定和明确。
当前,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适用于故意犯罪中的特别重大罪以及其他严重刑事犯罪,如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危害国防安全、贪污受贿、雷霆扫毒等罪行。
与一般刑罚相比,终身监禁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终身监禁是对罪犯个人自由的最严厉限制。
相比起其他刑罚,终身监禁意味着罪犯失去了所有的自由,包括身体、思想和行动,这种处罚甚至被认为是比死刑更为严峻和残忍的刑罚。
第二,终身监禁不可假释或减刑。
终身监禁是一种永久性的处罚,这意味着被判终身监禁的罪犯无法按照一般的条件和程序获得假释或获得其他减刑机会。
即使罪犯表现良好或改变态度,也无法结束终身监禁。
第三,终身监禁对犯罪进行威慑。
终身监禁是一种严厉的刑罚,可以起到高度威慑效果,遏制犯罪行为的发生。
尤其是针对一些极其严重的罪行,应该采取严厉处罚,以达到威慑效果。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终身监禁制度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人道和残酷。
许多人认为,终身监禁和死刑相比,更能“折磨”罪犯。
此外,终身监禁也会对罪犯造成心理上的摧残和打击,甚至可能造成精神方面的问题,违背了人道的原则。
第二,冤假错案危险。
尽管我国司法审判界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但在实践中也难免会发生冤假错案。
如果遇到冤假错案,那么将会对被错判的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第三,对罪犯的改造意义不大。
虽然终身监禁可以达到一定的威慑效果,但它并不能促使罪犯改变思想,加强矫治作用。
相反,终身监禁可能使罪犯感到绝望和挫败,这种绝望情绪可能会加速罪犯的堕落。
总的来说,终身监禁虽然是对犯罪行为的一种严厉惩罚,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争议。
浅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终身监禁制度的意义在于对恶性犯罪行为进行严惩。
对于那些危害社会的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一般的有期徒刑可能难以给予应有的惩罚。
而终身监禁的存在,则保证了对这些罪犯的严厉处罚,也更容易维护社会正义。
在一定程度上,终身监禁的存在可以减少恶性犯罪行为的发生。
因为对于犯罪分子来说,终身监禁代表了更加严厉的惩罚,相比于一般的有期徒刑,更能够对其产生威慑作用。
终身监禁制度也呼应了人权保护的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终身监禁可以避免因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获得假释等机会而造成的二次伤害。
对于那些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社会也对其有着更高的安全保障需求。
终身监禁制度的存在,则能够让社会公众更加安心和满意地看待司法判决。
终身监禁制度的存在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争议。
终身监禁的刑期之长值得商榷。
毕竟终身监禁,意味着罪犯将在监狱中度过余生,这对其个人自由权利来说是一种严重的限制。
有人认为是否应该存在终身监禁的争议,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终身监禁的人道关怀也备受关注。
在一段长时间内,监禁的罪犯极有可能因为疾病、年老等问题而面临身体和心理的痛苦。
如何在确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给予这些罪犯更多的人道关怀,也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万事皆有利弊,终身监禁作为刑罚形式,其存在与否都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之下得到审慎考量。
其实,在当前我国的法律领域,终身监禁已经相当谨慎地得到使用。
从某个角度来讲,终身监禁制度的存在也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安全形势,终身监禁的存在也成为了一种对极端恶劣犯罪行为的有效遏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
终身监禁制度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且在维护社会正义和保护人权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也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何在给予严厉惩罚的更好地平衡公平正义和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在法律的框架下,我们期待终身监禁制度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的利益。
探讨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性质作者:罗艺林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3期摘要:终身监禁作为一种刑罚措施随着《刑法修正案(九)》的颁布而得到设立,在学界引起热烈的讨论,其中关于其的定性问题也是讨论的焦点之一,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说、死缓执行方式说、中间刑罚说以及无期徒刑执行方式说均非对终身监禁法律性质的准确界定。
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应当被界定为针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重特大贪污、受贿罪的犯罪分子所预先假设的一种的法律后果,这种定性不仅能够完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而且符合死刑缓期执行法律后果的判断标准。
关键词:《刑法修正案(九)》 ;终身监禁;法律性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关注民生福祉,贯彻法治反腐精神,国家惩腐倡廉的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为了完善我国的反腐犯罪的刑罚体系,死缓执行的终身监禁制度在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九)》)第四十四条第四款针对特别重大贪污贿赂犯罪中得以确立。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出台的《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两高”《解释》)第四条就终身监禁的适用情形问题做出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
为了预防和惩治特重大贪污受贿犯罪,《刑法修正案(九)》设立了终身监禁的刑罚措施,终身监禁制度在立法初创和司法解释的出台时就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主要围绕着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定位、法律性质、溯及力、时间效力、司法适用等问题进行研究。
学界各大学派对此产生了诸多不一致的观点,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终身监禁不是一个独立的刑种这个观点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但具体终身监禁的定性如何,学界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现在仍然饱受争议。
有以下几个观点值得我们讨论。
一、死刑立即执行替代措施。
在审议《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时,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就提出,根据法律中的父爱主义原则,谨慎适用死刑的政策,并依据每一个具体案件的特殊性,终身监禁的适用对象应当是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分子尤其是其中本应判死刑的,对其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有助于反映出刑法中的罪刑相适应原则,符合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有一些专家学者由此认为,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终身监禁的犯罪分子实际上是本应当判处死刑刑罚的,所以他们主张把终身监禁作为死刑立即执行的一种替代措施。
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我国的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之间多年来存在巨大间隙因终身监禁的确立而得到了有效填补,完善了我国的刑罚结构,在实务方面客观上确实减少了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但不能据此提出终身监禁就是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的观点。
第一,从字面解释,“替代”顾名思义就是替换取代的意思,即替代者与被替代者是不能共存的。
由此可以知道,如果死刑立即执行制度能够由终身监禁制度所替代,则死刑立即执行就应当被终身监禁全部替换取代。
但事实上,终身监禁制度仅规定于贪污受贿犯罪中,适用范围远比死刑立即执行的小,且贪污受贿犯罪案件依然保留着死刑立即执行这一刑罚措施,难以替代。
第二,从立法的角度来看,终身监禁附属于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犯罪分子被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是能够适用终身监禁的基础,死立执与死缓之间在适用条件上存在较大的不同之处。
我国《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的适用对象为犯罪分子的罪行极其严重。
对于不需要立即执行的死刑犯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相比之下我们不难知道,两者都有着共同前提的死刑类型,即罪行极其严重,但两者的区别在于,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不要求立即执行,即需要存在其他可以宽宥的情节,把终身监禁当作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事实上混淆了刑法设定的适用条件,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第三,从司法的角度来看,应当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贪污受贿犯罪分子在《刑法修正案(九)》实施之前或之后都可以适用终身监禁制度。
在《刑法修正案(九)》颁布之前的情形,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同时决定终身监禁是刑法溯及力中的从旧兼从轻原则适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终身监禁就是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而在《刑法修正案(九)》实施之后,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同时决定终身监禁是以具体犯罪的法定刑为基础的,是现行法律框架下法官行使的自由裁量权的结果,也不是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
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执行方式说。
有的学者认为,根据贪污受贿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之前的表现来同时决定是否下达适用终身监禁的判决,这与传统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有所不同,相关的立法理由也说明将该新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方式定性为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执行方式。
笔者反对该观点。
从立法理由的角度来说,很难得出终身监禁是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执行方式的结论,“判处死缓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采取终身监禁的措施”作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阐述的立法理由之一,减为无期徒刑之后终身监禁并不能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法律后果做出限定。
被判终身监禁的判决依然属于死缓的判决,但是在死缓判决中对法律后果进行了预期假设,该预期假设的法律后果是否能够实现,关键要看服刑人员的死缓的两年考验期内的表现。
所以,从立法理由的角度来看,终身监禁并不是死刑缓期执行的执行方式,而是死刑缓期执行的法律后果。
三、中间刑罚无可否认,站在死刑立即执行的立场上看,终身监禁是部分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
倘若是从死刑缓期执行的角度上看,中间刑罚作为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更为突出,从概念上理解,中间刑罚是指同一刑罚可能由于执行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从而形成的,存在与最重与最轻刑罚执行方式之间的、严苛程度居中的刑罚执行方法或特殊刑罚措施。
笔者反对这个主张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该观点可能致使终身监禁的适用范围不适当的扩大。
《刑法修正案(九)》中规定因犯贪污受贿罪本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被告人是终身监禁的适用对象,而中间刑罚主张,本应判死刑立即执行的人和本应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人是终身监禁的适用对象,持这种观点无疑使得终身监禁的适用范围不恰当的扩大。
第二,刑法规定的适用终身监禁的逻辑顺序表明该说不成立。
用体系解释方法对《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结构进行分析:第一款中的第三项规定了贪污罪死刑的量刑标准;而终身监禁规定在了第四款,“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项规定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
”成为终身监禁的前提。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从死刑立即执行到死刑缓期执行再到死刑缓期执行暨终身监禁的顺序应当是适用终身监禁的逻辑顺序。
该顺序中可以知道,死刑立即执行、死刑缓期执行、终身监禁三者的逐渐限缩的从属关系,死刑缓期執行属于死刑立即执行,而终身监禁属于死刑缓期执行的范畴。
但是按照中间刑罚的逻辑顺序,在刑法中,关于贪污受贿罪死刑的规定无论是从重到轻还是从轻到重,都应该是死刑—终身监禁—死缓,或者死缓—终身监禁—死刑,即终身监禁都是出于死刑和死缓之中。
该逻辑顺序与从法条分析出来的逻辑顺序,即终身监禁属于死缓范畴相违背。
四、无期徒刑执行方式说有学者主张终身监禁作为无期徒刑的执行方式之一,是因为其认为无期徒刑可能出现的后果和应然的属性。
有学者称,终身监禁主要依附的对象不是死刑缓期执行的判决,而是实际执行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所具有的从属性质,决定了其从属于无期徒刑的具体执行过程中。
笔者亦不赞同此种观点。
第一,该观点违背了终身监禁的立法目的。
立法创设终身监禁制度的目的的第一方面在于限制适用贪污受贿罪死刑立即执行的刑罚措施。
无期徒刑和死刑立即执行两者的存在并不冲突矛盾,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无期徒刑的适用不能达到限制死刑立即执行的目的。
立法创设终身监禁制度的目的的第二方面在于缩短了贪污受贿罪中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的空隙,如果说终身监禁是无期徒刑的执行方式,并不能达到缩小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的间隙,反而还加重了无期徒刑的严厉程度,使得无期徒刑的刑罚力度更重于死刑缓期执行,导致我国原本就不合理的刑罚结构更进一步不合理。
第二,该观点背离了刑法的有关规定。
《刑法》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同时决定终身监禁。
而不是将终身监禁规定在判处无期徒刑的条款中,而是规定在死刑缓期执行的条款中已经能够有所说明。
立法者亦没有将终身监禁作为无期徒刑的执行方式。
第三,该观点的定性片面化。
满足两个前提条件才能够适用终身监禁制度:前提一为判决前提即要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前提二为执行前提即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倘若犯罪分子被判无期徒刑而非死刑缓期执行,则不能同时决定终身监禁;反之亦然,即被判死刑缓期执行同时决定终身监禁的犯罪分子,并且仅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的前提下才能够执行终身监禁这一刑罚措施。
所以,关于终身监禁的定性问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和考虑,仅仅把目光放在死刑缓期執行的判决上或者是无期徒刑的执行中都是不够全面的。
五、死刑缓期执行的法律后果有学者主张,将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定性为是针对被判处死缓的重特大贪污受贿罪犯罪分子所预设的一种死刑缓期执行的法律后果。
笔者赞同该观点。
其一,把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定性为死刑缓期执行的法律后果有助于完善死刑缓期执行的制度。
我国本着“重刑主义”的思想,制定的配套刑罚体系结构有着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固有缺陷。
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之间存在巨大间隙是该缺陷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该缺陷严重违背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为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能够更好的贯彻,就应当加重生刑减少死刑。
而终身监禁制度的创设就能很好的缩短了贪污受贿罪死立执和死缓之间的空隙,把本应判死立执的部分案件有回旋的余地,划入死刑缓期执行的范围中,完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使得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范围有所缩小,扭转死刑过重、生刑过轻的局面。
终身监禁在缩小死刑立即执行的适用范围的同时加大了死刑缓期执行的惩罚力度和严厉性,能够使从死刑立即执行到死刑缓期执行暨终身监禁再到一般死刑缓期执行的刑法惩罚力度由重到轻的协调衔接,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更好体现。
其二,根据死刑缓期执行法律后果的标准进行判断,主张将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定性为死刑缓期执行的法律后果是符合该标准的。
有的学者提出,该判断标准应当是:在死缓考验期满后再确定,但是,在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同时决定终身监禁,犯罪分子被判终身监禁的标准应当是看在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之前的行为表现。
所以,不能将终身监禁的法律性质定性为死刑缓期执行的法律后果。
笔者不赞同该主张。
依照《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终身监禁制度仅适用于贪污受贿罪,即是规定在刑法分则之中,这与一般的将法律后果规定在刑法总则之中有所不同,这样特殊的立法方式体现了终身监禁的特殊性。
适用终身监禁要经过两个阶段,即判决预期假设阶段和判决实际执行阶段。
处于判决预期假设阶段,根据犯罪分子被判死缓之前的具体犯罪情节,确定死缓考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并终身监禁作为死刑缓期执行的法律后果之一,而替代了刑法总则中的死刑缓期执行考验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的法律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