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静脉留滞针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肿瘤化疗中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体会【摘要】探讨浅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以更好地发挥肿瘤化疗中留置针的优点,为提高患者化疗质量提供研究信息。
【关键词】浅静脉;中心静脉;留置针;一次性头皮针;恶性肿瘤;化疗【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54-02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逐步上升,人们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肿瘤病人的有效治疗途径就是化疗,而通过静脉输液抗肿瘤药物仍是目前化疗的主要途径,一般化疗都需反复进行多个周期给药,这就需要反复多次静脉输液。
而这些药物大多为细胞剂,这些药物在对抑制和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也遭到了破坏,不仅对患者造成全身毒副反应,同时也对皮肤和粘膜的局部刺激非常严重,可导致局部皮肤及其组织非特异性炎症。
这就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所以,加强肿瘤化疗的静脉输液在护理中非常重要。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对122例清醒的,能自理的恶性肿瘤患者,分别进行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化疗和一次性头皮针静脉输液化疗的应用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取122例清醒的,能自理的恶性肿瘤患者,对其中88例肿瘤患者应用浅静脉留置针实施输液化疗,对34例肿瘤患者应用一次性头皮针静脉输液化疗。
其中男85例,女37例;年龄39~78岁;直肠、结肠癌32例,胃癌35例,乳腺癌33例,肺癌22例;所用药物有紫杉醇类,铂类,阿霉素类,长春瑞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奥沙利铂等1.2 材料均为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22g*0.75(0.9mm*19mm)静脉留置针;与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带针输液器。
以及3m无菌透明贴。
另备常规肿瘤输液用物。
1.3 置管方法(这里重点讲述浅静脉留置针的置管方法)1.3.1 一般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及充盈较好的静脉,避开关节、韧带、静脉瓣。
静脉留置针在输注化疗药物应用的护理体会化疗是肿瘤病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在病人经济条件较差,或有picc管禁忌等其它原因的情况下,我们选用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药物的输注,显著有效地预防了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不良后果。
1 临床资料自2011年5—9月,本科化疗患者中静脉输液200例,均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注化疗药,一例外渗(普通药物),其它全部安全输注完毕。
2 输液方法2.1套管针的选择套管针型号很多,使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血管选择合适型号的套管。
2.2疗程长的化疗患者应注意避开上次化疗的穿刺部位。
根据化疗药物选择部位,发疱性药物,一定选择上肢腕关节上2|3位置且走向直、血管充盈、粗大、弹性好、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
2.3选择好套管针、血管及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取出静脉留置针,检查并旋紧各连接处,将输液器上的针头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排尽空气。
去除针套,旋转松动留置针针芯,调整针头斜面,操做者手持静脉留置针,使针头斜面与皮肤呈15-30度进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要慢,同时观察回血,见到回血后,调整穿刺角度为10度左右。
采用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法,回退针芯0.5em,同时沿血管平行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观察周围有无渗漏。
回退针芯时,不能过多,软官腔内无支撑,造成送管时针体折曲,导致穿刺失败或不能维持较长的输液时间,力求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使软管粗糙,造成液体外渗,或皮下血肿。
2.4 牢固固定穿刺成功后,松开止血带,左手固定针柄,右手取出针芯,固定贴膜前再次用碘伏消留置针针眼处。
肝素帽与输液针头连接处应用胶布固定,防止患者活动时连接部脱离。
最后注明置管日期及时间。
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的化疗药,对血管刺激性轻的,无静脉炎发生时,留置针可留置3—5d。
如果护贴内有渗液、渗血、出汗等应给予更换一次留置针护贴,针眼处用碘伏擦试消毒。
输液前后应适量输入生理盐水,用以冲管,这样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静脉留置针在化疗病人中的应用体会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
方法:随机将80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分成两组,静脉留置针组38例,普通7号输液器组44例,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并发症及成功率。
结果:静脉留置针可提高输液通畅率、减轻疼痛及减少输液操作时间。
结论:静脉留置针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护士工作量,在肿瘤病人的化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标签:静脉留置针;体会静脉留置针是一种新型的护理诊疗操作,近年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1],其套管针导管柔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而不易穿破血管壁,减少了病人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并且配合合理用药时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我科从2007年1月~2007年12月将套管针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输液护理中,收到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07年12月在呼吸内科住院的82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4例,男30例,女14例,年龄38~77岁,平均(53.58±14.06)岁,发病时间1~7年,平均(2.4±5.6)年;其中中央型肺癌33例,周围性肺癌11例,采用普通的7号输液器进行输液。
观察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38~77岁,平均(52.19±13.64)岁,发病时间1~6年,平均(2.2±4.8)年;其中中央型肺癌29例,周围性肺癌9例,采用威海洁瑞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患病时间等方面上无显著差异。
1.2穿刺方法1.2.1血管选择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及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1.2.2操作方法采用威海洁瑞公司生产的静脉套管留置针,根据化疗病人血管情况选择留置针。
穿刺前先将输液管空气排至过滤器,检查并打开留置针,然后再将输液管针头直插入留置针管的肝素帽内,再次排尽空气(这样可防止进针后留置针管内有空气),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操作者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见回血后退针芯1~2 mm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放开调节器,液体输入通畅后,拔出针蕊,贴好敷贴,固定静脉置留针,并在敷贴上标明穿刺日期[2]。
静脉留置针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使用及护理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院2011年9月〜2013年6月,对45例肿瘤切除术后需化疗的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
其中男性20 例,女性25 例,年龄35 岁〜60 岁。
胃癌15 例,胆管癌 6 例,乳腺癌9 例,结肠癌15 例,以上45 例均为手术顺利切除肿块的患者。
1.2 穿刺方法将头皮针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并排气,皮肤消毒面积8x 8cm 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上止血带,左右旋转松动针芯,右手持针翼穿刺,以15〜30°直刺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10度再继续前行0.2cm,穿刺成功后左手固定针翼,右手拔出针芯,用3m 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注明日期及操作者。
2 结果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化疗,较传统的头皮钢针及PICC置管进行化疗,具有操作方便、安全性大、费用低等优点[2]。
透明敷贴固定针头后暴露了针头及注射部位,便于观察及护理。
肢体还可以轻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3 护理3.1 心理护理:向患者讲解置管的过程、目的和意义,告诉患者深静脉置管的长处和优点:一是可以减少每天用药时静脉穿刺的次数;二是深静脉血管较粗大,化疗药和强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小,并且更容易被吸收;三是化疗药进入大血管后立即被稀释,毒副作用少等。
置管后对病人的日常生活无妨碍,可以正常下床活动。
本组78 例患者,有的对置管产生恐惧;有的担心费用过高,给家庭带来较重负担,有的担心置管后活动不便等等,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我们置管前认真做好解释工作,或者带其到已置管的病人床前观看并和病友进行交流,使患者消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告知病人和家属置管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并签置管同意书,更好地配合治疗。
3.2 —般护理:①操作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留置针的优点。
如减少穿刺次数、减轻痛苦、有效保护血管,便于活动,用药快捷方便,有利于抢救患者的生命等。
留置针后要告诉患者避免碰撞留置针局部,穿刺肢体勿过度用力,以免脱针。
静脉留置针在应用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护理体会静脉留置针作为输液治疗、化疗等治疗方案中的常用工具,对于患者的治疗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些潜在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护理与管理,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关问题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以下的问题:•局部感染•静脉栓塞•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炎症•导管漏出•抑制乳腺分泌局部感染局部感染是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的原因是在注射药物或输液时,管路端口、注射器等处的细菌感染所引起的。
患者身体抵抗力低、持续使用静脉留置针、无菌操作不严格等因素,均容易导致局部感染的发生。
静脉栓塞静脉栓塞是血栓形成黏附于静脉内壁,阻塞静脉血液循环的一种情况。
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容易形成局部血栓,甚至引起静脉内膜炎症,导致静脉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是指由于机体和静脉内壁的某些因素,使血液凝固的停留在静脉内部形成的一个栓块。
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可能导致静脉血栓形成,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静脉炎症静脉炎症是指机体对导管的反应,其中包括炎性细胞的浸润,以及导管周围的组织损伤和变性。
它是留置导管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导管漏出留置导管漏出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留置导管漏出部分可能是由于静脉内压低、留置导管倾斜、护理操作纰漏等原因所致,漏出液体可能会污染化疗药物等。
抑制乳腺分泌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可能导致严重的乳腺分泌抑制。
护理体会为了避免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相关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护理与管理,下面是护理的一些体会:监测留置导管情况对于留置导管,及时观察导管插入部位及周围情况,同时观察病人表现,如疼痛、感染、渗液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保持留置导管通畅定期进行留置导管通畅剂的冲洗,避免血液凝固形成并引起栓塞。
没有药物用时,建议留置导管口使用生理盐水。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时更换留置导管使用过程中按照规程及时更换。
浅静脉留滞针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肿瘤病人因反复静脉穿刺,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硬度增加。
又因化疗药物多对静脉有不同程度的刺激,如渗漏易发生局部组织坏死,静脉炎。
我们采用浅静脉留置针为肿瘤化疗患者静脉穿刺,有效地避免了药物外渗,静脉炎的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满意。
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8年2月到2008年7月共为150列肿瘤患者采用了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实施静脉化疗。
其中男性病人80人,女性病人70人,年龄21~78岁。
全部使用威海杰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
注射的主要几种化疗药物有:诺维本、择菲、顺铂、紫杉醇,5-氟尿嘧啶。
2置管方法
2.1血管选择
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穿刺的成功率。
且与渗漏,静脉炎的发生有较大的关系。
操作者应根据患者的血管特点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强弱选择血管。
一般都选择相对粗、直、弹性好的血管。
一般来说静脉越细小,出现置管反应的机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越早。
因为静脉越细,血容量越小,滞留在血管内的药物浓度相对较高,加强了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化学刺激。
对于强刺激的化疗药如:诺维本,应避免在关节,手背处穿刺。
禁忌在皮肤破损,感染,患皮肤疾病处穿刺。
尽量保证一次性成功,不要反复在原处进出针。
2.2 穿刺方法
选择好血管,在其上方6厘米处扎好止血带,用2%碘酊消毒穿刺部位。
消毒范围应大于8厘米,在用75%的酒精脱,嘱患者握拳。
护士用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使针尖斜面向上,于静脉的上方与皮肤呈30度左右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15继续进针1~2厘米松开止血带,右手拔出针芯,向穿刺血管方向推进塑料套管完全进入血管,证实回血后,再次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用3M 无菌透明敷贴固定。
3护理
3.1操作前解释
大多数患者,对操作有恐惧感,在为患者静脉穿刺时,要求护士通过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紧张恐惧等心理,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可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如穿刺前向患者解释有关留置针穿刺的知识,教会患者在输液过程选择舒适体位等。
取得患者信任后,再行静脉穿刺。
尽量做到一次成功。
如患者血管充盈不良,可先扎止血带1分钟然后松开止血带,嘱患者下臂下垂30秒,再扎止血带。
可因血液迅速回流,使血管充盈,便于穿刺一次成功。
3.1.1输液中的观察与护理
输注化疗药物期间,应当专人护理,每半小时巡视病房一次。
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的心理,并及时给予帮助。
观察局部情况,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液体渗漏等反应。
在输注化疗药物之前可用0.9%的生理盐水引管,待输液通畅,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再接化疗药物。
如输注强刺激性的化疗药物护士必须全程观察。
如怀疑或发现有化疗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回抽残液后拔出针头,案化疗药物外渗处理原则处理。
3.1.2合理使用静脉
注意保护患者的血管,肿瘤患者尤其是已经多次行化疗的患者,血管细弹性差充盈不良。
操纵着应技术熟练,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留置针在当天输液完应拔出,可以避免留置针对血管的持续刺激。
拔针后,沿穿刺血管长轴按压5~10分钟,这样按压后不易发生皮下瘀血、青紫、红肿,减轻红肿的痛苦,增加同一血管的使用率,保护血管。
增加下一次穿刺成功率。
4讨论
浅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费用低廉,并发症也比深静脉置管少而轻,容易被患者接受,留置针具有柔韧性好的特点,可随血管走向而弯曲,不宜穿破血管,且留置针在血管内有一定的长度,不易脱出,使化疗药物不易渗出血管。
从而降低了静脉炎,局部组织的发生率。
本文对150例化疗患者采用一次性浅静脉留置针实施静脉化疗,其中发生5-FU渗漏3例,经冰敷6小时后局部无不适。
发生静脉炎2例,经50%硫酸镁湿热敷症状均缓解。
留置针为肿瘤患者长时间,反复
多次的化疗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保证了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 浅静脉留置针行静脉穿刺的几点要诀,作者:吕要,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
[2] 一次性浅静脉留置针在静脉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作者:徐伟群、陈海燕,20074.6.
[3] 浅静脉留置针在老年肺癌静脉化疗中的应用和护理,作者:高春燕,临床肺科杂志,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