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增效策略及研究进展_陶累累
- 格式:pdf
- 大小:727.08 KB
- 文档页数:6
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研究作者:周启明陈倩琪文习之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4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50ml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然后加入抗CD3单抗、IL-2、IFN-γ等细胞因子对其进行12~15d细胞培养,成功诱导扩增CIK细胞后分3次回输患者体内,并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进行统计学比较,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癌胚抗原得到下降;失眠、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P【关键词】恶性肿瘤;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近年来,生物治疗在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第四大手段。
自体细胞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类增殖能力强、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有很强杀伤活性的肿瘤生物治疗免疫活性细胞,主要表达T细胞标记的CD3细胞和NK细胞标记的CD56细胞。
大量基础研究表明[1-5],连续回输CIK细胞可以在不损伤机体免疫功能的前提下,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杀伤,并且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
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是一种从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多种效应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回输体内,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的生物治疗手段。
我院肿瘤科近年来对恶性肿瘤患者给予自体CIK 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肿瘤科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根据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恶性肿瘤INM分类法》肿瘤分期标准,所有病例均为Ⅲ、Ⅳ期,均有可测量的肿瘤病灶,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Karnofsky评分≥60分。
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58.3±9.6)岁。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进展及临床应用在当今医学领域,肿瘤免疫治疗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过去,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在对抗癌症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往往伴随着诸多局限性和副作用。
而肿瘤免疫治疗的出现,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为攻克癌症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策略。
肿瘤免疫治疗的核心原理是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时刻准备着抵御外来的侵略者和内部的叛乱分子。
然而,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它们能够利用各种手段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
肿瘤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打破这种免疫逃逸机制,重新唤醒免疫系统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免疫检查点就像是免疫系统的“刹车”,可以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活跃,避免对自身正常细胞造成损伤。
然而,肿瘤细胞却会利用这些免疫检查点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得以生存和生长。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PDL1 抑制剂和 CTLA-4 抑制剂,能够解除这些“刹车”,让免疫系统重新发挥作用,对肿瘤细胞发起攻击。
在临床应用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黑色素瘤曾经是一种预后极差的肿瘤,但免疫治疗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状况。
此外,非小细胞肺癌、肾癌、膀胱癌等多种实体瘤患者也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不仅如此,免疫治疗还显示出了长期生存的优势,一些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能够长期保持无病状态,甚至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效果。
除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也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肿瘤疫苗的原理是通过向患者体内引入肿瘤相关抗原,激活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肿瘤的目的。
目前,已经有多种类型的肿瘤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包括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
预防性疫苗主要针对与某些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等肿瘤的发生。
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新进展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而且对于晚期癌症或转移性癌症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出现为癌症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成为了癌症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的治疗方法。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部队”,能够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异物”,包括癌细胞。
然而,癌细胞非常狡猾,它们能够通过各种手段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
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打破癌细胞的这种“免疫逃逸”机制,让免疫系统重新发挥作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免疫治疗中最具代表性的治疗方法之一。
免疫检查点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刹车”机制,能够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从而避免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
然而,癌细胞会利用这种机制,通过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1 和PDL1,来抑制免疫系统的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 抑制剂和 PDL1 抑制剂,能够阻断这种抑制信号,使免疫系统重新激活,从而对癌细胞发起攻击。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在黑色素瘤的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为了一线治疗方案,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在肺癌、肾癌、膀胱癌等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还在一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
除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也是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指将体外培养和改造的免疫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其中,CART 细胞治疗是目前研究最为热门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方法之一。
CART 细胞治疗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患者自身的 T 细胞进行改造,使其表面表达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CAR)。
预处理化疗:重燃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的希望之光陈龙邦【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11(9)6【摘要】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 immuno therapy,ACIT)通过分离自体或供体来源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活化和扩增,随后输注至肿瘤患者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1],是肿瘤生物治疗中研究最活跃的领域.1985年,Rosenberg将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lymphokine -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 cells)引入黑色素瘤的治疗,开创了肿瘤ACIT的先河[2],其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3]、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 cells)[4]等多种免疫效应细胞相继进入临床试验.但与当初人们寄予的期望相比,无论何种类型的ACIT,尽管其具备理论上的优势,且在体外可以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但将其应用于临床回输至肿瘤患者体内时疗效却非常有限.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现象与肿瘤及机体的免疫抑制性因素有关[5,6].【总页数】3页(P620-621,604)【作者】陈龙邦【作者单位】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内科,南京,201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1【相关文献】1.重燃希望之光——访农工党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北医人民医院胸外科专家张国良教授 [J], 思程2.提高过继性T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的新思考——肠道菌群与肿瘤免疫 [J], 任军; 杨朵3.胃癌过继性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彭黎明; 杨林4.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中CAR-T及TCR-T疗法研究进展 [J], 张青青;许莲蓉5.过继性T细胞免疫治疗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J], 黄晓岚(综述);吴砂;王薇(审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过继免疫治疗名词解释
过继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免疫疗法,旨在帮助患者拥有更强大的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以及其他疾病。
该治疗方法通过从患者的体内采集免疫细胞,经过特定处理后再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以提升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力。
过继免疫治疗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免疫细胞采集:通过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或其他免疫器官中的免疫
细胞,如淋巴细胞或树突状细胞。
这些细胞将作为治疗的原料。
2. 免疫细胞处理:采集到的免疫细胞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包括
培养、激活和增殖等,以提升其活性和数量。
同时,也可以对这些免疫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以增强其针对特定疾病细胞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3. 免疫细胞注入:经过处理后的免疫细胞再次注入患者体内,通常
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
这些免疫细胞将在体内寻找并攻击癌细胞或其他异常细胞,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通过过继免疫治疗,患者的免疫系统可以得到有效的增强,从而更好地对抗癌症和其他疾病。
相比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方法,过继免疫治疗具有更少的副作用和更高的治疗成功率。
同时,该治疗方法还
具有个体化的优势,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治疗的精准度和效果。
尽管过继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其中包括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治疗效果的持续性、治疗费用的高昂等。
因此,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来完善和推广这一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过继免疫治疗是一种有望革新癌症和其他疾病治疗方式的新兴领域。
通过加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可以有助于抑制病情的发展和扩散,为患者提供更长久的生存机会。
·专家论坛·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杨涵 陈超 王冲(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 上海 201210)摘要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免疫治疗通过体外分离、扩增和回输患者自己的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组织的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来治疗肿瘤,是目前主要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类型之一。
TILs已在用于实体瘤治疗的临床试验,尤其是在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治疗时显现有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
然而,TILs治疗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肿瘤相关抗原反应性T细胞难以分离及其在体内的持久性和安全性等。
本文概要介绍TILs治疗的产品生产过程、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临床研究进展,以及TILs治疗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措施,供TILs治疗的研究与开发者参考。
关键词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 实体瘤 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97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2)11-0017-05引用本文杨涵, 陈超, 王冲.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22, 43(11): 17-21.Research progress in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mmunotherapyYANG Han, CHEN Chao, WANG Chong(Shanghai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Inspection, Shanghai 201210, China)ABSTRACT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TILs) therapy is one of the main types of 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by harvesting infiltrated lymphocytes from tumors followed by ex vivo expansion and then infusing them back to patients themselves. TILs therapy has shown encouraging clinical effects in clinical trials against solid tumors, especially in treating metastatic melanoma. Nevertheless, various barriers restrict the efficacy and prevent the widespread use of TILs therapy, suchas the difficulty of isolating tumor-associated antigen-reactive T cells and their persistence and clinical safety in vivo. Herein, we summarize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ILs and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iscuss the advancesin clinical trials and the current obstacles with some strategies to be overcome, shedding 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ILs therapy.KEY WORDS 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solid tumors; clinical trials细胞免疫治疗,又称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基于细胞的治疗方法,其使用患者自身或供体的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和/或离体扩增的免疫细胞来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对抗肿瘤。
《肿瘤生长的动力学建模及抑制策略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肿瘤生长作为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个细胞与分子的交互作用。
对肿瘤生长进行动力学建模与模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其生长机制,还可为抗肿瘤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重点讨论肿瘤生长的动力学建模及其在抑制策略中的应用。
二、肿瘤生长动力学建模1. 模型建立基础肿瘤生长的模型通常基于细胞增殖、凋亡、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过程。
这些过程受到多种基因、信号通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
通过数学方法,可以建立描述这一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2. 模型构建在动力学模型中,通常使用微分方程来描述肿瘤细胞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这些方程可以包括细胞增殖率、凋亡率、营养供应等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还可以考虑免疫系统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建立更为复杂的模型。
3. 模型验证与优化通过收集临床数据和实验数据,可以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优化。
这包括比较模型预测的肿瘤生长曲线与实际数据,调整模型参数以优化拟合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模拟不同治疗策略下的肿瘤生长情况,评估模型的有效性。
三、肿瘤生长抑制策略1. 化疗与靶向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是目前常用的肿瘤抑制策略。
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
这些策略的效果可以通过动力学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患者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这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疗法等。
这些策略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和优化。
3. 综合治疗策略综合治疗策略通常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化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使用,可以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增强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
这种策略的效果也可以通过动力学模型进行评估和优化。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肿瘤生长的动力学建模与模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肿瘤生长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同时,这为制定有效的抗肿瘤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晚期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通讯作者沧州市人民医院【摘要】食管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常见原因,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约占所有食管癌的80%,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前列。
目前 ESCC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随着对肿瘤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以及对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因素的深入研究,ESCC治疗已取得了显著进步。
本综述介绍了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它们有助于减少食管癌的生长,改善患者的生存。
此外,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结合免疫治疗的策略可能会随着临床试验的结果在未来对食管癌的多模式治疗产生帮助,从而进一步控制疾病进展。
【关键词】食管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免疫治疗;食道癌是全球第七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原因[1],食管癌最常见的两种组织学亚型是鳞癌(SCC),约占所有食管癌病例的 80%,以及腺癌(AC)。
当食管癌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时,通常提示疾病已进展到局部晚期或已发生转移。
尽管针对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手段包括了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放化疗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但预后仍然很差[2]。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晚期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治疗的选择。
本文回顾了近期食管癌免疫治疗的关键证据,这些证据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为食管癌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如抑制性受体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于活化的淋巴细胞表面,其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2(PD-L2)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
这些免疫检查点维持着T细胞活化、免疫耐受和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之间的平衡[3]。
PD-L1的过度表达与肿瘤进展有关,因为癌细胞利用PD-1/PD-L1和PD-1/PD-L2途径创造免疫抑制环境。
此外,癌细胞介导的T细胞表面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上调增加了免疫抑制性T细胞的募集,并作为一种共抑制途径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
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李义帅;张磊;陈亮;徐伟乐;段小亮;魏兰;李玉琢;朱龙玉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
【年(卷),期】2023(45)1
【摘要】免疫治疗使肿瘤治疗发生革命性改变,并使肿瘤免疫焕发出新活力。
多种免疫治疗方法已经获得较好的临床反应。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浸润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
本文综述浸润性免疫细胞在肺
癌治疗中的应用,加深对肿瘤免疫治疗的了解,有助于阐明免疫细胞在肿瘤进展中的
调控作用,并为肺癌治疗开发新型免疫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
【总页数】6页(P108-113)
【作者】李义帅;张磊;陈亮;徐伟乐;段小亮;魏兰;李玉琢;朱龙玉
【作者单位】河北省胸科医院河北省肺病重点实验室胸外三科;河北医科大学第四
医院放疗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相关文献】
1.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在过继免疫治疗癌症中的应用
2.免疫细胞在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应用的研究
3.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
作用进展4.肿瘤突变负荷与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在结直肠癌预后及进展中的作用5.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在乳腺癌预后评估及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学免疫学题库及答案1、对人类来说,来源于下列哪种动物的抗原的免疫原性相对较强A、鹤B、金丝猴C、熊猫D、金龙鱼E、娃娃鱼答案:D2、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是B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A、CD21B、CD40C、CD22D、MHCⅡE、CD86答案:C3、能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补体成分是A、C4B、C1qC、C1rD、C1sE、C2答案:B4、关于新生儿溶血症描述错误的是A、母子间Rh血型不符可引起此病B、可以采用给患儿注射抗Rh抗体预防此病C、母子间ABO血型不符可引起此病D、全身换血可治疗新生儿溶血症E、可以采用给Rh阴性母亲注射抗Rh抗体预防此病答案:B5、TCR识别抗原的特点是A、TCR可识别天然的抗原或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TCR可识别游离的抗原肽C、TCR只能识别抗原分子中的构象决定基D、TCR只能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E、TCR只能识别天然的抗原答案:D6、识别MHCⅠ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的细胞是A、NKT细胞B、CD5-B细胞C、γδT细胞D、CD4+T细胞E、CD8+T细胞答案:E7、当肺癌细胞表面由HLA-B位点编码的分子表达减少时,以下哪种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最可能下降A、NK细胞B、CTLC、巨噬细胞D、γδ细胞E、B细胞答案:B8、关于CTL杀伤机制,正确的说法是A、首先需特异性识别靶细胞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B、主要通过分泌IFN-γ和IL-12等细胞因子来杀伤靶细胞C、一个CTL细胞只能杀伤一个靶细胞D、CTL细胞在杀伤靶细胞的同时也可杀伤自身E、CTL细胞可通过FASL/FAS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答案:E9、关于抗毒素的使用,错误的是A、可能发生过敏反应B、治疗时要早期足量C、可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D、对过敏机体应采取脱敏疗法E、可作为免疫增强剂给儿童多次注射答案:E10、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主要分泌A、IgG类抗体B、IgA类抗体C、IgE类抗体D、IgM类抗体E、IgD类抗体答案:B11、Th1细胞对Tc细胞(CTL)的辅助作用是A、分泌细胞因子,促进CTL的增殖、分化B、协助传递第一信号C、促进CTL表面MHCⅡ类分子的表达D、促进CTL表面MHCⅠ类分子的表达E、促进CTL释放穿孔素答案:A12、TI-2抗原可以A、诱导记忆B细胞形成B、诱导Ig类别转换C、激活Th细胞D、诱导抗体亲和力成熟E、单独激活B细胞答案:E13、与诱发慢性哮喘无关的因素是A、IFN-γB、嗜酸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D、IL-4E、Th2细胞答案:A14、MHCⅠ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中,负责降解内源性抗原的分子是A、LMPB、TAPC、CLIPD、HLA-DME、Ii答案:A15、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A、卡介苗B、灭活瘤苗C、单克隆抗体结合的蓖麻毒素D、5-氟尿嘧啶E、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答案:E16、对HLA基因复合体描述错误的是A、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B、每个Ⅱ类基因亚区又有2个或2个以上功能基因座位C、经典的Ⅰ类基因包括A、B、C3个座位D、经典的Ⅱ类基因由DP、DQ、DR3个亚区组成E、专门编码人类白细胞抗原答案:E17、Forssman抗原是A、异嗜性抗原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D、肿瘤相关抗原E、半抗原答案:A18、以下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荨麻疹B、血清过敏性休克C、支气管哮喘D、过敏性鼻炎E、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答案:E19、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A、移植后24小时发生B、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C、毛细血管血栓形成D、移植后数天至数月内发生E、小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答案:E20、B细胞的共受体A、ICAM-1CD54B、CD79a/CD79bC、CD40D、CD80/CD86E、CD19/CD21/CD81答案:E21、肿瘤发生的主要机制是A、免疫自稳功能的障碍B、免疫调节功能的障碍C、免疫监视功能的障碍D、免疫防御功能的障碍E、免疫功能亢进答案:C22、早期诱导的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发生于感染后A、48小时B、4~96小时之内C、0~4小时之内D、12~24小时E、96小时之后答案:B23、MHCⅠ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中,负责转运抗原肽进入内质网的分子是A、LMPB、TAPC、CLIPD、HLA-DME、Ii答案:B24、关于免疫耐受下述正确的是A、是由于射线照射或药物引起的B、对所有的抗原均不产生免疫应答C、成年动物较容易诱导形成免疫耐受D、T细胞较B细胞容易形成免疫耐受E、抗原在体内消失后耐受性仍持续存在答案:D25、不能通过诱导免疫耐受治疗的是A、花粉过敏症B、系统性红斑狼疮C、类风湿关节炎D、同种异体皮肤移植E、肝癌答案:E26、在局部黏膜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球蛋白是A、IgEB、IgDC、IgMD、sIgAE、IgG答案:D27、下列关于抗原免疫原性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而言,脂类较蛋白质免疫原性强B、抗原结构越简单,免疫原性越强C、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弱D、抗原的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E、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弱答案:D28、关于BCR,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主体是一个mIgG分子B、主体是五个mIgM分子C、主体是一个mIgD分子D、主体是五个mIgD分子E、主体是一个mIgM分子答案:E29、发生机制主要与表位扩展有关的疾病是A、自身交感性眼炎B、风湿性心脏病C、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D、长期服用α-甲基多巴引起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慢性反复发作性实验性过敏反应性脑脊髓膜炎答案:E30、穿孔素分子不具有下列哪项特点A、可在靶细胞膜上聚合成孔道样结构B、可使靶细胞发生溶解C、与补体成分C9作用相似D、存在于CTL细胞的胞浆颗粒中E、可使靶细胞发生凋亡答案:E31、提供B细胞活化的共刺激信号A、CD21B、CD40C、CD22D、MHCⅡE、CD86答案:B32、巨噬细胞产生的内热原是A、补体B、IL-1C、IL-12D、FcRE、TNF-β答案:B33、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树突状细胞对该病毒抗原最可能的加工提呈途径是A、经蛋白酶体降解为多肽,由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B、经溶酶体降解为多肽,由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C、经蛋白酶体降解为多肽,由MHCⅠ类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D、经吞噬溶酶体降解为多肽,由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4+T细胞E、经溶酶体降解为多肽,由MHCⅠ类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答案:C34、b型流感杆菌疫苗A、减毒活疫苗B、类毒素C、重组载体疫苗D、亚单位疫苗E、结合疫苗答案:E35、需要诱导免疫耐受的是A、急性胃肠炎B、肝硬化C、鼻咽癌D、超敏反应性疾病E、非淋菌性尿道炎答案:D36、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A、IgEB、sIgAC、IgMD、血清型IgAE、IgG答案:C37、以下哪一项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无关A、肿瘤细胞产生胚胎抗原B、抗原调变C、肿瘤细胞抗原的缺失D、肿瘤细胞表达FasL分子E、肿瘤细胞表达PD-L1分子答案:A38、细胞增殖程度除用3H-TdR掺入法外,还可应用的检测方法是A、LDH释放法B、MTT比色法C、ADCC试验D、ELISAE、ELISOP法答案:B39、NKT细胞表面TCR识别的配体分子是A、HLAⅠ类分子B、CD1分子递呈的糖脂和磷脂成分C、MHCⅠ/抗原肽复合物D、MHCⅡ/抗原肽复合物E、糖蛋白答案:B40、体表物理屏障作用不包括A、上皮细胞的迅速更新作用B、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定向摆动作用C、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分泌物的冲洗作用D、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分泌物的抗菌作用E、致密上皮细胞的机械屏障作用答案:D41、接受病毒刺激后可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的免疫细胞是A、髓样树突状细胞B、B淋巴细胞C、滤泡树突状细胞D、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E、巨噬细胞答案:D42、巨噬细胞通过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需要依赖A、补体B、抗体C、细胞因子D、MHCE、调理素答案:B43、以下关于抗体与球蛋白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A、抗体就是免疫球蛋白B、γ球蛋白中只有一种抗体C、α球蛋白中没有抗体D、抗体就是丙种球蛋白E、β球蛋白中没有抗体答案:A44、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是补体的A、膜攻击阶段B、活化阶段C、合成阶段D、降解阶段E、识别阶段答案:A45、由Ⅳ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是A、系统性红斑狼疮B、重症肌无力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1型糖尿病E、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答案:D46、与MHCⅠ类分子结合的是A、CD3B、CD4C、CD8D、CD28E、CTLA-4答案:C47、NK细胞杀伤瘤细胞的机制不包括A、表达FasLB、释放TNFC、吞噬肿瘤细胞D、ADCCE、释放穿孔素答案:C48、关于自身抗体的正确说法是A、检出自身抗体即可诊断患有自身免疫病B、健康个体没有自身抗体产生C、自身抗体都能导致组织损伤D、检出自身反应性T细胞即可诊断患自身免疫病E、自身抗体有助于清除衰老变性的自身细胞答案:E49、有关免疫器官和组织的说法错误的是A、骨髓是所有免疫细胞发育和成熟的场所B、脾是对血液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C、淋巴结是T细胞的主要定居地D、黏膜免疫系统是局部免疫应答发生部位E、脾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答案:A50、不成熟B细胞的mIg表达模式是A、IgMB、IgAC、IgGD、IgM、IgDE、IgE答案:A51、NKT细胞表面TC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A、MHCⅠ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B、CD1分子提呈的磷脂/糖脂类抗原C、MHCⅡ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D、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MICA/B分子E、细菌脂多糖答案:B52、半抗原的特性是A、含有多个抗原表位B、具有免疫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反应性C、具有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D、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E、不具有免疫反应性和免疫原性答案:C53、黏附分子的正确概念是A、由活化的细胞分泌的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小分子多肽B、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C、介导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D、体液中正常存在的具有酶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的一组大分子系统E、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和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表面标记答案:C54、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原属于A、异种抗原B、自身抗原C、交叉抗原D、超抗原E、半抗原答案:B55、CD4分子存在于A、Th1、Tc细胞B、Treg、CTL细胞C、Th0、Th1、Th2细胞D、所有成熟T细胞E、肥大细胞答案:C56、能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分化为杀伤蠕虫的效应细胞的是A、IL-7B、IL-5C、IL-11D、EPOE、GM-CSF答案:B57、ConA可用于A、血清IgG水平的检测B、尿液HCG的检测C、T细胞亚群的检测D、CTL细胞效应功能的检测E、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答案:E58、氨苯磺酸结合载体诱导机体产生的抗氨苯磺酸抗体,只能与氨苯磺酸结合,而无法与结构相近的氨苯甲醛结合,这体现了抗原的什么性质A、免疫反应性B、抗原的交叉免疫性C、免疫原性D、抗原特异性E、半抗原-载体效应答案:D59、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TNF-αB、IL-2C、TGF-βD、IFN-γE、CSF答案:A60、以下属于巨噬细胞表面的调理性受体的是A、Toll样受体B、干扰素受体C、补体C3受体D、甘露糖受体E、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β受体答案:C61、固有免疫分子不包括A、补体系统B、溶菌酶C、防御素D、抗毒素E、细胞因子答案:D62、T细胞特异性活化的第一步是A、初始T细胞表面的TCR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B、APC对抗原的摄取C、IL-2的分泌D、CD3的表达E、APC对抗原的加工和处理答案:A63、51Cr可用于A、血清IgG水平的检测B、尿液HCG的检测C、T细胞亚群的检测D、CTL细胞效应功能的检测E、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答案:D64、接种疫苗后,首先产生的抗体一般是A、IgDB、IgAC、IgMD、IgEE、IgG答案:C65、BCR复合物的组成成分是A、CD5B、CD40C、CD79a/CD79bD、CD19E、CD20答案:C66、导致机体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耐受的因素不包括A、肿瘤细胞具有异质性B、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B7、CD40分子表达下调C、肿瘤抗原大部分属于自身抗原D、肿瘤细胞产生抑制性的细胞因子E、肿瘤细胞MHC分子表达下调或丢失答案:A67、B1细胞接受多糖类抗原刺激后可产生A、以IgM为主的高亲和性抗体B、以IgG为主的高亲和性抗体C、以IgM为主的低亲和性抗体D、以IgG为主的低亲和性抗体E、IgM和IgG两种不同类型的抗体答案:C68、不能引起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的因素是A、细胞表面IgE与单价Ag结合B、C3a、C5aC、抗FcεR1抗体D、细胞表面IgE与多价Ag结合E、植物血凝素与细胞表面IgE结合答案:A69、与G-CSF联合应用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重组细胞因子药物是A、LTB、IL-6C、IFN-γD、SCFE、IL-4答案:D70、属于未成熟DC的是A、并指状DCB、浆细胞样DCC、朗格汉斯细胞D、滤泡DCE、外周血DC答案:C71、青霉素可以引起的超敏反应是A、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B、Ⅰ、Ⅱ、Ⅳ型超敏反应C、Ⅰ、Ⅱ型超敏反应D、Ⅱ、Ⅳ型超敏反应E、Ⅰ、Ⅱ、Ⅲ型超敏反应答案:A72、DC通过分泌何种细胞因子激活Th1细胞A、IL-12B、IL-10C、IL-2D、Il-3E、IL-4答案:A73、能形成生发中心的部位是A、骨髓B、感染部位C、淋巴结D、血液E、胸腺答案:C74、具有抑制病毒增殖作用细胞因子是A、IFN-αB、IL-2C、TNF-αD、IL-1E、IL-6答案:A75、具有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A、CTL细胞B、NK细胞C、Th细胞D、B细胞E、单核细胞答案:B76、人体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A、淋巴结和脾B、胸腺和骨髓C、胸腺和淋巴结D、脾和胸腺E、骨髓和黏膜免疫系统答案:B77、参与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的物质是A、IgDB、LPSC、IgGD、IgME、MBL答案:B78、关于减毒活疫苗的特点,错误的是A、注射副反应较灭活疫苗少B、接种量少C、易保存D、接种次数少E、免疫效果好答案:C79、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是A、CD3B、CD4C、CD8D、CD28E、CTLA-4答案:B80、用于治疗和紧急预防细菌外毒素所致疾病的是A、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B、免疫毒素C、细胞因子D、抗毒素血清E、丙种球蛋白答案:D81、传递B细胞活化信号到细胞质中的主要是A、CD21B、CD4C、CD79D、CD19E、BCR答案:C82、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A、Th1细胞和CTL细胞B、Th2细胞和Th17细胞C、Th0细胞和CTL细胞D、Th1细胞和Th0细胞E、Th0细胞和Th2细胞答案:A83、卡介苗属于A、减毒活疫苗B、类毒素C、亚单位疫苗D、重组载体疫苗E、结合疫苗答案:A84、癌胚抗原是A、同种异型抗原B、半抗原C、肿瘤相关抗原D、自身抗原E、异嗜性抗原答案:C85、TD-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A、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细胞为B1细胞B、只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C、可诱导T、B淋巴细胞产生免疫应答D、只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E、不可诱导免疫记忆细胞形成答案:C86、补体的三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下列哪种成分参与A、B因子B、D因子C、C3D、C1qE、C4和C2答案:C87、抗胞内病原体感染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Th1B、TfhC、Th2D、Th17E、Treg答案:A88、适于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的方法是A、FACSB、密度梯度离心C、沉降法D、亲和层析E、电泳分离答案:A89、适应性免疫应答A、先天获得B、时相是在感染后数分钟至96小时C、吞噬细胞是主要效应细胞D、可遗传E、具有特异性答案:E90、对于初次免疫应答,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婴儿刚出生时发生的免疫应答为初次免疫应答,此后都是再次免疫应答B、初次免疫应答一般都比再次免疫应答更快速C、初次免疫应答一般都比再次免疫应答更强大D、初次免疫应答一定会发病E、初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通常在一周以上答案:E91、选择素家族成员胞膜外区CL结构域结合的组分是A、碳水化合物B、脂类C、核酸D、多肽E、LPS答案:A92、辅助性T细胞的表面标志之一A、CD5B、CD19C、CD4D、CD21E、CD8答案:C93、与HIV播散有关的主要免疫细胞为A、T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C、巨噬细胞D、NK细胞E、中性粒细胞答案:C94、以下关于补体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属于固有免疫系统成分,不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B、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耐热蛋白质C、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D、本身具有酶活性,不需要活化的一组蛋白质E、与炎症反应无关答案:C95、下列细胞因子中,对T细胞增殖分化没有作用的是A、IL-2B、IL-8C、IL-12D、IL-6E、IL-10答案:B96、以下关于NK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IL-4能增强其杀伤靶细胞活性B、细胞表面表达mIgC、可通过ADCC机制杀伤靶细胞D、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E、发挥的作用具有特异性答案:C97、需要解除免疫耐受的是A、超敏反应性疾病B、肝硬化C、急性胃肠炎D、非淋菌性尿道炎E、鼻咽癌答案:E98、可与iC3b及C3d结合,增强B细胞对抗原应答的分子是A、CD2B、CD40C、CD19D、CD21E、CD28答案:D99、存在于淋巴结淋巴滤泡中的CD4+T细胞是A、Th1B、Th2C、TregD、Th17E、Tfh答案:E100、传递TCR识别抗原的信号的是A、CD2B、CD3C、CD28D、Igα/IgβE、CD40答案:B。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王贝茹; 张思远; 魏陈秋【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9(017)022【总页数】3页(P184-186)【关键词】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 过继免疫细胞疗法; 肿瘤疫苗【作者】王贝茹; 张思远; 魏陈秋【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
传统的治疗方法首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但这三种治疗方式除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以外,也对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难以控制的损伤,使得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承受很大的痛苦,且治疗效果欠佳。
因此,许多国内外医学和科研工作者在孜孜不倦地寻求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来弥补传统治疗上的不足。
随着近代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有关学科理论和应用的迅速发展,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得到了深入研究,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而应用当前的肿瘤免疫疗法主要包括靶向免疫检查点治疗、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以及肿瘤疫苗等多种方法[1]。
因肿瘤免疫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其已经成为国内外肿瘤治疗领域当中颇具研究前景的方向之一。
本文就经典抗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机体的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的内在能力,从而直接靶向攻击肿瘤细胞,达到控制肿瘤发展和杀灭肿瘤的目的。
借此,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之后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2]。
这种疗法同时联合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在实践中呈现出常规放化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ion)和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在2018 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癌症免疫治疗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发现创立了癌症疗法的一个全新理念,给肿瘤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3]。
免疫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20-09-21T01:35:49.38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0年第7期作者:顾艺荀刘惠通讯作者[导读]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诸多疾病的治疗手段也在逐步革新,相比传统的治疗方式,新型手段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存在更高的优势。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扬州友好医院江苏扬州 225000【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诸多疾病的治疗手段也在逐步革新,相比传统的治疗方式,新型手段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存在更高的优势。
乳腺癌这一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所以要及时进行治疗,传统的治疗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诸多副作用,所以近年来临床上开始推崇免疫疗法。
这种治疗方式主要是在传统的内分泌治疗、放疗和化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重要非手术治疗方式。
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免疫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推动乳腺癌患者及早康复。
【关键词】免疫疗法;乳腺癌治疗;应用;研究进展近年来,乳腺癌疾病的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全球每年大约有135万的妇女罹患乳腺癌,其中就有33万在治疗中丧生,所以临床上更加重视乳腺癌的治疗。
治疗乳腺癌最常见的方式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综合性治疗,因免疫系统在医学上的影响,利用免疫疗法进行乳腺癌的治疗已经成为现今医学研究人员们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免疫疗法主要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治疗方式,主动则表示对肿瘤宿主的免疫功能进行激发,令其对肿瘤细胞进行主动地杀伤和控制;而被动则表示徐江细胞因子、抗体等免疫效应细胞向机体内输入,进而对肿瘤反应进行缓解。
本文据此对免疫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紧张综述如下。
一、主动免疫治疗1、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免疫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其主要针对肿瘤抗原靶子进行设计,比如抗癌基因和癌基因等变异性抗原、过表达、分化抗原以及肿瘤病毒抗原等,传递方式也比较多样化,包括纳米粒子、类病毒、病毒、质粒、DNA、蛋白质、多肽类以及肿瘤细胞等[1],抗原提呈细胞负载以上因子则是为了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免疫学中的免疫治疗:探索免疫治疗在癌症、感染性疾病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摘要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利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疾病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免疫治疗在癌症、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阐述其作用机制、临床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免疫治疗的全面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这一前沿领域的深入了解,并展望其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的巨大潜力。
1. 引言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疾病侵袭的强大防线,免疫治疗正是利用并增强这一自然防御机制来达到治疗目的。
免疫治疗的出现为传统治疗手段难以奏效的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尤其在癌症、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2. 免疫治疗在癌症中的应用2.1 癌症免疫治疗的机制癌症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或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常见的癌症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阻断癌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信号,恢复T细胞的抗癌活性。
•过继细胞疗法:从患者体内分离出T细胞,经过体外扩增和修饰后回输,增强其靶向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治疗性疫苗: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癌细胞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反应。
•溶瘤病毒疗法:利用病毒感染并杀死癌细胞,同时激活免疫系统。
2.2 癌症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与效果癌症免疫治疗已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包括黑色素瘤、肺癌、肾癌、膀胱癌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显著延长了部分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过继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强大的潜力。
3. 免疫治疗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3.1 感染性疾病免疫治疗的机制免疫治疗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增强抗感染免疫应答: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抗体产生等方式,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调节免疫炎症反应:控制感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
•疫苗预防:通过接种疫苗,诱导机体产生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记忆,从而预防感染。
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是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中最具有研究前景的方法,它是利用基因技术,在T细胞内导入一个可以将CAR表达于其表面的基因,并使T细胞发挥作用,克服肿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环境、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状态,靶向杀伤肿瘤细胞。
本综述主要探讨CAR-T细胞免疫疗法及其原理、临床应用、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和应对措施。
标签: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肿瘤免疫治疗嵌合抗原受体(CAR,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肿瘤过继细胞免疫疗法,基本原理是利用基因工程修饰T淋巴细胞,使其表达嵌合抗原受体,以非MHC(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限制性的方式杀伤肿瘤细胞。
CAR的优点在于能非MHC依赖性识别肿瘤蛋白质和脂类抗原,不需要经过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目前已經发展到第四代,早期主要用于治疗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近年来也用于治疗实体瘤、HIV等。
虽然CAR-T细胞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多安全性问题,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肿瘤溶解综合征、神经毒性和脱靶效应等[3]。
1 CAR-T细胞免疫疗法及原理1.1 CAR-T设计原理正常T细胞的活化有赖于双信号:第一信号由TCR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启动;第二信号由T细胞和APC间共刺激分子的相互作用启动(即B7/CD28协同刺激信号)[4]。
而CAR-T细胞技术的设计原理是使T细胞不需要依赖MHC分子和APC,将识别肿瘤相关抗原(TAA)的单链抗体(scFv)、跨膜的共刺激结构域(如CD28和CD4-1BB)和T细胞的活化基序结合为一体,通过基因转导的方法转染T淋巴细胞,经基因修饰的T细胞通过表达单链抗体增强结合肿瘤细胞的能力,同时激活T细胞,使其增殖并激活其细胞毒活性,使其能特异性地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5]。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报告肿瘤,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手术、放疗和化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进展,但往往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如对晚期肿瘤效果不佳、副作用较大等。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突破。
肿瘤免疫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以及异常的自身细胞,包括肿瘤细胞。
然而,肿瘤细胞具有一些特殊的机制,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
肿瘤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打破这种免疫逃逸,重新唤醒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目前,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肿瘤疫苗等多种策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
免疫检查点是免疫系统中的一些分子,它们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防止过度的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造成损伤。
然而,肿瘤细胞常常利用这些免疫检查点来抑制免疫系统的攻击。
其中,最常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是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 1)和 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 1)以及 CTLA-4(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蛋白 4)。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这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 T 细胞的活性,使其能够有效地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以 PD-1/PDL1 抑制剂为例,已经在多种肿瘤类型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如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等。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PD-1/PDL1 抑制剂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可能会引起一些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肝炎等。
因此,如何筛选出对免疫治疗有效的患者,以及如何管理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另一种重要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
它主要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治疗和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ART)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