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古诗五首 (2)
- 格式:doc
- 大小:285.05 KB
- 文档页数:5
初中语文课本64首必背古诗词七年级上1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3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4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 江南春(杜牧)江南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0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七年级下11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2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4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5)何:多么(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
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0)日月:太阳和月亮(11)若:如同.好像是.(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
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
《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
曹操此篇,《宋书·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
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
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
七年级全册古诗词25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传承着历史的记忆和风土人情。
在七年级的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经典的古诗词,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关于七年级全册古诗词的精选篇目,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段千年文化的长河。
1. 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夜晚的风雨声与早晨的鸟啼交织在一起,描绘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2. 小池(宋代·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池塘,泉水潺潺,树影婆娑,小荷初露,美不胜收。
蜻蜓停在荷叶上,生动活泼,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3. 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仰望明月时,思念故乡的情感。
明月如霜,清冷而明亮,令人心生感怀。
4. 望洞庭(宋代·张孝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秋夜景象,湖光月色交相辉映,湖面宁静如镜,美不胜收。
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娓娓道来,令人仿佛置身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
5. 青玉案·元夕(唐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诗描绘了元夕之夜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景象。
细腻动人的笔墨描绘出节庆之夜的盛况,令人感受到节庆的欢乐和热闹气氛。
6. 归园田居(唐代·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帝饮长歌,故园无此声。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园田居的向往,追求真实自然的生活方式。
将自己生活在都市中的窘境与远离尘世、归隐自然的理想进行了对比,引起人们对生活理想的思考。
七年级上下册古诗词全部以下是七年级上下册的古诗词:
- 七年级上册:
- 《观沧海》(曹操)
-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次北固山下》(王湾)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峨眉山月歌》(李白)
-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 《秋词》(刘禹锡)
- 《夜雨寄北》(李商隐)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 《潼关》(谭嗣同)
- 七年级下册:
- 《竹里馆》(王维)
-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 《逢入京使》(岑参)
- 《晚春》(韩愈)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望岳》(杜甫)
- 《登飞来峰》(王安石)
- 《游山西村》(陆游)
-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 《泊秦淮》(杜牧)
- 《贾生》(李商隐)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 《木兰诗》(北朝民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5首以下是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古诗五首:
1.《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林则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七年级语⽂书上册课外古诗词10⾸ 七年级语⽂古诗词艺术源远流长,它是⼀种⾳乐⽂学,既具有⾳乐性⼜具有⽂学性。
下⾯⼩编给⼤家分享⼀些七年级语⽂书上册课外古诗词10⾸,⼤家快来跟⼩编⼀起看看吧。
七年级语⽂书上课外古诗词10⾸ (⼀)观沧海 东临碣(jié)⽯,以观沧海。
⽔何澹澹(dàn dàn),⼭岛竦峙(sǒngzhì)。
树⽊丛⽣,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之⾏,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
幸甚⾄哉(zaī),歌以咏志。
(⼆)【次北固⼭下】 王湾 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钱塘湖春⾏】 唐·⽩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四)【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树昏鸦, ⼩桥流⽔⼈家, 古道西风瘦马。
⼣阳西下, 断肠⼈在天涯。
课外古诗词背诵,共⼗⾸。
(五)【龟虽寿·步出夏门⾏】 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灰。
⽼骥伏枥,志在千⾥; 烈⼠暮年,壮⼼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哉!歌以咏志。
(六)【过故⼈庄】 唐孟浩然 故⼈具鸡⿉,邀我⾄⽥家。
绿树村边合,青⼭郭外斜。
开轩⾯场圃,把酒话桑⿇。
待到重阳⽇,还来就菊花。
注⾳:⿉(shǔ),斜(xiá)。
(七)【题破⼭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古寺,初⽇照⾼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深。
⼭光悦鸟性,潭影空⼈⼼。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杨花落尽⼦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随风直到夜郎西。
(九)【夜⾬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夜⾬涨秋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及古诗知识点一、《登幽州台歌》1、XXX,XXX,唐代文学家。
2、“古人”指的是古代像XXX那样贤明的君主,“来者”指后世贤明的君主。
3、XXX: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独”字“独”指孤独一人。
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孤寂苦闷之情。
4、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XXX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孤寂苦闷之情。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5.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像XXX那样贤明的君主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君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6.“念天地之悠悠,XXX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了解:诗人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配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二、《望岳》1.XXX,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XXX,后人也称之为XXX,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XXX并称“XXX”。
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XXX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称作“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XXX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魔难,个中“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全诗以“望”字展开,从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赞扬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气势3.颔联写近望的景象,其中“割”“钟”用的好。
请简要分析。
钟:运用拟人,形象写出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到泰山。
生动的突出泰山神奇秀丽.表达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割:运用夸张和拟人,写出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巍峨高大的形象4.分析“一览众山小”中“小”的妙用。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五首古诗》阅读讲解和训练及答案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五首古诗阅读讲解和训练名家事迹文章要旨《观沧海》1.主旨:写作者登上碣石观赏沧海,2.特色: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先写所见的各种静态景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释题:左迁:古代以〝左〞为低一级,降级的意思,此指降职贬官.2.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同情.3.特色: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一片〝愁心〞托付〝明月〞,安慰远去的朋友.感情真挚深沉,意境深远优美.《望岳》1.释题:岳:指东岳泰山.2.主旨:以登山所见来表达诗人敢于攀登,实现人生远大抱负的凌云壮志.3.特色:首联设问,以〝青未了〞写出了望泰山的感受,视野广阔.〝钟〞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泰山的喜爱;〝割〞字传神地刻划出泰山奇异的特点——高.诗句工整,诗风凝练,意境深邃优美.《题破山寺后禅院》(换江南春杜牧)1.释题: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县.2.主旨:以游历来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闲情逸致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3.特色:语言质朴明净.清新淡雅,注重字词锤炼,〝悦〞.〝空〞两个动词使静景富于动态之美,富有生命力.全诗意境清悠隽永,浑然天成.《登飞来峰》1.释题: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2.主旨: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3.特色: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语句浅显易懂却富含人生哲理.〝不畏〞.〝自缘〞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创作主旨与政治改革的决心.篇章导读《观沧海》美言佳句《观沧海》原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旨:既突出海的浩然气魄,也比喻作者驰骋中原,一统天下的宏图抱负.想象瑰丽.激荡人心,引发人无限的遐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名: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旨:委婉曲折地表达出作者的深情,言尽而意无穷.《题破山寺后禅院》原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句旨:诗意表面写后禅院的景致,渲染了其幽深静寂,却饱含至理玄机.《望岳》原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旨:登高才能望远,视野才能开阔.人站在山峰之上才能领略到不同景致,也寄寓了作者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修辞讲堂比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拟人: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设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对偶: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望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成语集锦有关〝人生哲理〞的成语1. 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暗喻只有经历曲折才能获得成功.2.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3. 枯木逢春:枯树遇上春天又有了生机.比喻经历挫折又获得生机.4.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比试殿堂一. 选择题1.选出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 )A.碣(ji__233;)石岱(da__236;)宗自缘星汉B.竦(sǒng)峙决眦(zh__236;) 万籁禅房C.澹澹(d__224;n)不畏曲径(jīng)愁(ch__243;u)心D.萧瑟(s__232;) 造(za__242;)化钟罄(q__236;ng)寂静2.下列诗句朗读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下列诗句运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A.水何澹淆,山岛竦峙.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4.下列诗句没有体现诗人政治情怀的是(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二.填空题2.从格律诗分类来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 .其中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3.《望岳》全诗紧扣文题的字来写的,极度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因而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4.当玉树地震.西南旱灾发生时,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为抗灾救灾排队万难,众志成城,树立起重建家园的信心.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可说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真实写照.这与杜甫《望岳》的 ,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5.〝真理源于实践〞, 相信大家都明白,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这正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所写的那样 , .三.简答题1.2.《登飞来峰》中的〝浮云〞暗指什么?联系作者生平与历史知识,谈谈它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四.发挥你的想象,将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扩写成散文.答案:一.1.选A.解析:B项眦应读(z__236;).C项径应读(j__236;ng)D项造应读(zha__242;).罄应为磬.2.选C.解析:A.东/临碣石应是东临/碣石.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应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应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选D.解析:A项没有修辞,B项是拟人,C项比喻.D是对偶. 4.选B.解析:A.C.D都与作者政治生涯有关,寄寓了作者内心的政治抱负.只有B表达的是对友人的牵挂与怀念. 二.2.(七言)绝句,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3.望,高大雄伟,神奇秀丽.4.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三.2.〝浮云〞暗指各种困难.挫折与阻碍等.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他所推行的变法使北宋经济得以发展,可是也遭到权贵的反对.然而他并未放弃,决然实施下去.他的精神深受后人鼓舞,让我们明白做任何事都不要轻言放弃,而应迎难而上,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四.提示:从对事物观察的感知角度(视.听觉等),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构思,力求语言优美生动.。
七下古诗五首原文
1、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七年级语文古诗五首 (2)考点1主旨情感分别说说本课五首古诗揭示的主旨或表达的情感。
《杂诗》:表达了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无限牵挂。
《夜雨寄北》: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和思乡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考点2理解诗句1.如何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当时的凄苦生活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生活的憧憬。
诗人想象日后重逢之时,与友人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2.如何理解诗中作者问友人“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事情,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事情。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着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对故乡来人的询问,当然可以很多很多,但诗中独问到那株寒梅有没有开花,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基础积累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绮.窗( ) 城阙.( ) 侧畔.( )宦.游( ) 歧.路( ) 潇.湘(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寒梅着花..未____________(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____(3)风烟望五津.____________(4)儿女..共沾巾____________(5)到乡翻似..烂柯人____________(6)暂凭杯酒长.精神__________3.下面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下面诗句不是对偶的一句是()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B.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5.诗句默写。
(1)王维在《杂诗》中表达对故乡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出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淮上与友人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愁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点明诗人与友人握别后各自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夜雨寄北》中表现作者对未来生活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考点3名句赏析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第二句一个“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思念着自己的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送别的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乐观精神。
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考点4比较不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虽然都是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的,但从表达方式和格调上看,却有很大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
《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6.下列各句对诗歌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叙事诗,表达了作者长期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杂诗》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属于送别诗,写得开阔雄浑,表现出作者旷达的胸襟。
D.《淮上与友人别》中不仅将离别的气氛渲染得哀伤、凄凉,而且表现出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与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课内阅读(一)阅读《夜雨寄北》,完成题目。
7.请发挥想象,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传达出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了怎样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淮上与友人别》,完成题目。
9.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题目。
1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从长安实际上望不见“五津”,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想象。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1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诗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3.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涵了什么哲理?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题目。
1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酒席答谢”的意思,“乐天”指的是李白。
B.首联中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词的渲染,委婉表达出自己被贬后的愤懑不平之情。
C.颔联引用“向秀闻笛”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惆怅的心情。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15.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运用16.(2016·江西中考)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他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⑥①②⑤④③B.②①⑥⑤③④C.⑥②⑤①③④D.②⑥①⑤④③17.下面是唐代的送别诗,从中可以看出唐代哪些送别习俗?请你按要求归类。
(填序号)①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②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③李白《江夏送张丞》:醉别心不忍,临行情更亲。
酒倾无限月,客醉几重春。
④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从中可以看出送别的时间多在傍晚,如____;送别的地点多在渡口、水边、长亭,如_ ___;送别的方式有折柳,如____;有饮酒饯行,如____。
18.班级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的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辑古诗】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
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词名称作者《淮上与友人别》郑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诗集名称:________________(2)【品诗句】根据诗句,找出歌咏的对象。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