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古诗五首》 语文版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74
《诗五首》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介绍学法现在大家是中学生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应该加强。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来锻炼锻炼。
前两首主要由老师介绍,后面就看大家的了。
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后,选派代表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后面三首诗歌。
(三)范讲两首,组织诵读123(1)《杂诗》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
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
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
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2)《夜雨寄北》这是作者旅居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信。
作者接到妻子询问他的归期的来信,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不禁心神飞驰,想象着归家后和妻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向她诉说自己在巴山夜雨时,长夜难眠思念亲人的愁苦。
句中包含着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第二句写处境与感受。
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
景中透情,委婉清新。
句中以“巴山”指明地点,以“夜”、“秋”点明时间,以“雨”指出环境。
杂诗·君自故乡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④选自《王维集校注》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赏析这首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杂诗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事情。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夜雨寄北(唐朝.李商隐)(中考篇目)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还无法确定定归期;今晚巴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
你我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之下一道剪烛夜谈呢;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赏析: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写出异地相思、归期未定的心景,表现的是欲归不能的愁苦。